(共91张PPT)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2025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
【拓展阅读与专题突破】
专题一:一战前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纲要拓展)
学习聚焦: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学习要求:从历史渊源、经济发展、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视角分析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生原因。了解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重要影响。了解拉美独立运动后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概况。理解英美等国借“援助”名义加强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认识美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为主要表现的门罗主义的本质,理解拉美人民继续推进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了解巴西废除君主制、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资产阶级宪法等为史实,认识拉美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的相关史实。理解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领导印度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抗争的重要意义。认识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的历史地位。了解伊朗发生立宪革命的时代背景。概括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的主要成果,认识立宪革命在伊朗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认识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了解埃及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的时代背景。知道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事迹,认识其在埃及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进程。理解该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了解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的主要历程。认识埃塞俄比亚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综述材料:(依据材料,结合布罗代尔先生的视角,谈谈你如何理解这种文学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墨西哥小说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的作品《在底层的人们》,只是一声抗议的长啸。它把我们投入这场复杂的群众革命中,这一革命尽管没有完成,还是把墨西哥至少自1910年以来变成了现代国家;此次革命使墨西哥可能付出了死难100万人的代价,这100万人都是穷困交加之人。书中描述的是少数被杀的革命军人(作者目睹了他们的死难,因为他本人是革命家团体的一位随军医生)的历史,是不幸的人醒悟了的历史,他们在不共戴天的社会面前被解除了武装。在这个社会里,富人太富有,太残忍;穷人太穷,人数太多,而且太天真。
巴西非常伟大的作家若热·阿马多的长河小说涉及的都是巴西东北部这块饥饿不已、迁移不定和苦难无穷无尽的地区,小说集异乎寻常的美感和力度于一体。不论它们对当代问题表什么样的态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无论它们的辩护词口气如何,它们都是不同寻常的真凭实据,证实了原始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农民与饥饿进行斗争的一幕幕惨剧。在这么一个几乎属于封建制的乡村,人甚至感受不到土地的温馨。……
这种文学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时刻:它确实是富有革命意义的,显示出对南美洲特有问题的尖锐觉醒。无论如何,只有一剂良药可以补救,那就是造反、采取暴力行动和进行革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它都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提示:背景来看,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欧洲殖民者的残酷统治和经济压榨中,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内容来看,体现了拉丁美洲贫富差异和农民苦难的生活境遇;影响来看,矛盾的揭示孕育着革命独立意识的觉醒,并预示着暴力革命风暴高潮即将到来。
【例题】1 视角:拉丁美洲的区域认同(2023·山东济南一模·14) 【答案】B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微视角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拉美独立烽火的原因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从历史渊源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分析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发生的原因。)
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重商主殖民经济体系,一开始就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它构成拉丁美洲只为宗主国提供金银和所需的农产品,而不能独立开发资源和发展工业的经济格局。宗主国对殖民地贸易实行严格监督、规定垄断制和高额关税、禁止殖民地同宗主国以外国家进行任何贸易。但这些政策也不能阻止拉美经济的缓慢发展,反而招致英、荷走私商人的插足。为改变形势,西班牙开放了13个港口和24个西属美洲港口,降低了各种商品进出口税,结果促进了拉美贸易额的增长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手工工场、种植园和畜牧场中生产和出口的商品,仍然受到贸易垄断禁令的限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民族矛盾加深了。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历史渊源上看欧洲殖民者构建重商主殖经济体系,一开始就埋下危机隐患,即只允许殖民地供给宗主国,严格禁止殖民地与他国贸易;但实际上拉美地区经济依然缓慢发展,而且招致英、荷走私商人的插足;日益增长的殖民地商品贸易关系与宗主国贸易垄断禁令所导致的矛盾不断升级。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从阶级构成视角分析阶级关系对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发生的影响。)
这种矛盾由于拉美的社会结构和居民特殊成分而变得十分复杂。拉美的社会结构是奇特的殖民等级制度。社会最上层是直接来自西班牙的半岛人,多位西班牙破产地主、宫廷显贵和获得特许权的批发商人。这些约占西属拉美人口仅1/5的少数人,占据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会的高级职位。他们不但歧视当地有色人民,也看不起在拉美出生的白人后裔——克列奥人,而且用一切合法与非法的手段进行压榨排挤。克列奥人是定居于拉美的地主或资产阶级,名义上虽同暂时居留的半岛人地位平等,但只能充当下级官吏和教士。克列奥人在16—17世纪曽多次发动过脱离宗主国的分离主义运动,都由于缺乏同群众联系而失败。克列奥人是独立战争中的领导力量。此外,居民构成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异族通婚后出生在拉美的印欧、白黑和印黑混血人种。这些人多为城市手工业者、零售商、小农和牧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拉美土生白人遭到欧洲殖民者的歧视和排挤,政治上处于劣势,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力量;拉美的各种混血人种、处于社会底层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成为独立战争的重要参与力量。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梳理启蒙思想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逻辑关联。)
在法国1789年革命的直接影响下,海地首先发生了独立战争。海地原是西班牙属地,1795年最终
全部归属法国。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不仅是黑人奴隶,就是自由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也处于无权地
位。1790年,维特森·奥热领导的自由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起义,正是以法国《人权宣言》为旗帜,
要求同白人的平等权。法国殖民者虽然镇压了这次起义,1791年8月,黑人又起而反抗,他们杀掉法
国殖民官吏和种植园主,烧甘蔗、咖啡和蓝靛种植园,分掉种植园粮食和实物。起义的口号是:“争
取自由”、“宁死不当奴隶”,进而演进为独立战争。在战争进程中,奴隶和马车夫出身的杜桑·卢维
杜尔成为公认的人民领袖。由于偶然机会,他学会认字,并且自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著作。参加起义
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特有的个人感召力博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都从英国殖民者手中赢得了独立。整个19世纪,美洲人
都在为建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个实现自我潜力的独立时代。美国建立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向西推进,将北美大部分气候宜人的地区置于控制之下。加拿大成为英联邦国家。拉丁美洲建立了由地方军事领导人统治的效果。不论宗教信仰如何,大部分美洲人民都为启蒙思想的精神遗产而努力奋斗,建立以自由、平等和宪政政府为基础的社会。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提示:启蒙运动的旗帜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削弱了欧洲殖民势力对拉美殖民地区的控制力;在启蒙思想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海地率先进行了民族独立革命,并成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先声。
2.拉美独立运动的进程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了解中美洲民族独立的标志性事件。)
拉美独立运动以黑人奴隶杜桑·卢维杜尔(1743—1804)领导的法属殖民地海地革命为开端。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独立运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于1804年建立了第一个拉美独立国家。自1810年开始,独立战争扩展到整个拉丁美洲大陆。 墨西哥的独立运动爆发于1810年9月16日,以“多洛雷斯呼声”为开始,在伊达尔戈神父(1753—1811)和莫雷洛斯神父(1765—1815)的领导下,于1813年11月通过了《墨西哥独立宣言》,正式宣告墨西哥脱离西班牙,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把9月16日定为墨西哥独立日。……1811—1814年,中美洲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1821年,中美洲地区宣布独立。1823年,中美洲联邦正式成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海地革命,成立第一个独立国家;中美洲地区宣布独立,成立联邦。
补充材料:(依据材料,概括海地独立的历史影响。理解拉美人民选择战争来赢得民族独立的必然性。)
1804年1月1日宣布独立的海地人民,向全世界宣布殖民制度和奴隶制度的结束。继1776年北美《独立宣言》之后,1803年海地的《独立宣言》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主义力量的活跃。拉美民族主义是殖民地内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成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殖民制度阻碍了这个新生制度发展的道路,殖民地人民只有通过对立战争来铲除殖民制度。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海地独立向全世界宣告了拉美殖民制度和奴隶制度的结束;海地的《独立宣言》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主义力量的活跃。殖民制度阻碍了本土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只有通过对立战争来实行独立。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了解西属南美洲独立战争的主要历程。感悟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两位伟人的事迹。)
西属南美洲北部的独立战争于1810年首先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爆发,由玻利瓦尔(1783—1830年)领导。起义军于1811年建立了委内瑞拉共和国,后被西班牙军队推翻。作为“解放者”的玻利瓦尔,经过顽强的斗争,终于在1822年建立了包括今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取得了南美洲北部独立战争的胜利。
南部的独立战争以拉普拉塔河为中心展开。1813年,圣·马丁被任命为北方军司令。圣·马丁率领军队于1817年成功翻越了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解放了智利,圣·马丁与玻利瓦尔于1822年7月举行了瓜亚基尔会晤。由于意见未能取得一致,圣·马丁悄然隐退,由玻利瓦尔担当起解放秘鲁的事业。1824年,在阿亚库乔战役中,玻利瓦尔的军队摧毁了西班牙军队的主力,解放了秘鲁。1825年秘鲁独立,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新建立的共和国为玻利维亚。1826年,西班牙的最后一支军队在秘鲁的卡亚俄港投降。至此,西属美洲的殖民体系基本瓦解,独立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略。
按:瓜亚基尔会谈距今近200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之间谜团依旧没有解开,这也许会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过作为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将被世人永远纪念,玻利瓦尔关于的美洲各国团结、联合的思想,至今仍是拉丁美洲进步力量所推崇的原则。
【例题】2 视角:“解放者”玻利瓦尔(2024·广东深圳一模·14) 【答案】A
19世纪初,“解放者”玻利瓦尔强调自由仰仗于科学,而科学的发展将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权利并为之而战。在他看来,只有科学家才能真正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知识确实是一个产生力量的源泉。据此可知,他强调( )
A.以思想解放推动革命发展 B.民族独立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C.知识是国家经济发展基础 D.科学是破解考迪罗制的良方
【例题】3 视角:墨西哥的独立运动(2023·北京高考·14) 【答案】B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分析葡属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特点。)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在18世纪末期,和西属殖民地一样,卷入了独立浪潮之中。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789年爆发了克沙维领导的、以建立独立民主的共和国为目标的起义。然而起义失败了,克沙维被葡萄牙殖民当局处死。
巴西独立运动的特征不但在于没有广泛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而且克里奥人的独立运动也比西属殖民地要脆弱得多。宗主国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巴西,1807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后,国王、贵族和一部分军队逃亡巴西,里约热内卢成为葡萄牙帝国的首都。摄政王若奥采取了麻痹、收买和镇压的多种殖民统治策略,巩固了在巴西殖民地的统治秩序。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葡属巴西的独立不同于西属美洲,采取了比较和平的方式。从1789年开始,巴西国内多次发生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但是都未成功。1820年,葡萄牙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王子佩德罗留在巴西成为摄政王。他拒绝执行葡萄牙会议召他回国的命令,准备在巴西建立君主立宪制。随着巴西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的高涨。在紧急关头佩德罗高呼“不独立,毋宁死!”他于1822年被加冕为皇帝,称佩德罗一世,巴西成为拉美独立运动中唯一建立君主制的国家。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葡属巴西独立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性参与;宗主国的形势变化直接影响了巴西;独立运动不同于西属美洲,采取比较和平的方式;独立后建立了君主制的国家。
3.拉美民族民主革命的继续推进
至此,拉丁美洲先后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海地、多米尼加、巴拉圭、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乌拉圭。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分析拉美独立后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原因。)
拉丁美洲国家相对来说更具有多样性,根本不可能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整个19世纪,拉丁美洲在政治上都是四分五裂的,许多国家的社会内部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分裂倾向。
在拉丁美洲,政治统一是短暂的。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被誉为拉丁美洲的解放者,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联邦国家,为拉丁美洲抵御外国的侵犯提供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促进了拉丁美洲的团结意识,然而他曾经承认“我害怕和平甚于战争”,在打败了共同的敌人以后,团结就无法持续了。玻利瓦尔的大哥伦比亚分裂为三个国家: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其他地区也分裂为数众多的独立国家。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提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具有多样性,根本无法联合成一个联邦国家;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促进了拉丁美洲的团结意识,但在打败殖民者后团结的基础消失,拉丁美洲很快分裂为众多独立国家。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了解拉美独立后主要国家在国家政治建设方面的努力。理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的本质。)
在独立战争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政治领域的混乱造成拉美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使社会进步和经济改革成为泡影。这种混乱持续了50年之久。
1810—1875年间,拉丁美洲主要致力于国家政体的建设,每个新政府都在努力对其政治管理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全体国民的行为。独立初期,拉美国家内部的权力纷争及国家质检的边界冲突频繁,几乎每个拉美国家内部都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者的冲突。受到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者主张政教分离,建立联邦制度,扩大选举权,增加移民,支持国家的教育以及自由贸易等,同时全盘否定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与此相反,保守主义者大多主张维持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建立统一而又强大的中央政府,限制移民,实行保护主义的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城市自由主义者通常是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界人士及其他中等阶层;保守主义者主要是军官、教士和乡村贵族,以及受这种势力控制的一些利益集团。可以说,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反映的是向现代化迈进和维持现状的两种势力的较量。19世纪的拉丁美洲,自由主义者在大多数国家占有支配地位,说明现代化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拉美独立国家都致力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全体国民的行为。自由主义者受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倾向于自由开放的政策;保守主义者主张维持罗马天主教的影响,推行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两种思潮主张的本质是现代化发展和维持历史现状的势力博弈。
补充材料1:(依据材料,了解拉美国家独立后出现“考迪罗”政权的原因。认识“考迪罗主义”的主要特征。)
独立后,拉美社会中的一些客观存在,如种族隔阂、阶级差别、地理差异及运输通讯的闭塞,最终导致了拉美政治上的分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地方庇护主或军阀——在西属美洲有“考迪罗”,在巴西有“陆军上校”。他们是一些军事独裁者,把持着地方政权。“考迪罗”一词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考迪罗主义”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以暴易暴,独裁与无政府主义相互交替,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74年发生过60次“革命”。自独立以来,拉美各国颁布的宪法多达180多部,居世界各洲之首。另一方面,“考迪罗主义”往往穷兵黩武,使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25—1828年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1839—1851年的第二次乌拉圭战争;1864—1870年的巴拉圭战争;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战争等等。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种族隔阂、阶级差别、地理差异及运输通讯的闭塞等客观原因;在拉丁美洲独立斗争形成的军事领袖,在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此后,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的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考迪罗主义”呈现出以暴易暴,独裁与无政府主义相互交替,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往往穷兵黩武,使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
【例题】4 视角:拉丁美洲独立的政局动荡(2023·广东潮州二模·15) 【答案】D
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不同种族的矛盾
C.美国的门罗主义 D.军事独裁的统治
补充材料2:(依据材料,了解拉美独立后在政治领域的进步表现。)
尽管在独立后的几十年中,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领域的斗争持续不断,政治生活被“考迪罗主义”所垄断,人民参与政治的程度非常低,但是在政治领域仍有某种进步,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教分离思想的普及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兴起。
独立以后,各国政府纷纷立法,扩大政府权限,削弱教会力量。阿根廷于1819年,委内瑞拉于1836年,乌拉圭于1837年,墨西哥于1856和1857年先后颁布了这样的法律。哥伦比亚于1853年带头宣布完全实行政教分离;而巴拉圭的弗朗西亚在其长期的独裁统治中成功地消除了教会、欧化贵族和地方军阀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另外,在独立战争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在拉美的一些地方一直有着影响。1810年,墨西哥爱国神甫米格尔·伊拉尔戈在他领导的反抗西班牙人的起义中,征召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加入革命军队,高举梅斯蒂索人的瓜达卢佩圣母旗帜。而后来“印第安人的国王”拉斐尔·卡雷拉于1838年至1865年间统治危地马拉,在位时他通过迎合本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感情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巴拉圭的弗朗西亚则听取本国瓜拉尼印第安人的意见,将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作为巴拉圭民族主义的基本成分加以保留。这些都是在本土民族主义精神的旗帜下,组织民众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拉美各国政府立法推动政教分离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兴起。
变式材料:考迪罗
新独立国家中的分裂和不和使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考迪罗(或称地方军阀)实力增强。独立战争持续了十多年,文官没有培养出多少,却制造了许多战争英雄。独立之后,一些军事领袖煽动人民的情绪,利用大众的不满,登上了政治舞台。最著名的考迪罗是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他在1829—1852年间统治阿根廷,造成了潘帕斯草原的畜牧社会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上层之间的分裂。罗萨斯提倡地方自治,试图进行利益调和,却在篡夺政权后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血腥的方式镇压了反叛。批评者经常把罗萨斯同历史上声名狼藉的人物相提并论,把他称为“潘帕斯的马基雅维利”和“阿根廷的尼禄”,指责他为了压制反对者而实行恐怖统治。一位被考迪罗流放的作家编制了一份名单,历数被罗萨斯谋害过的人以及他们的悲惨结局,总计22404名受害人被杀,其中大多数人死于装冲突,其余死于下毒、绞刑和暗杀。
罗萨斯做了考迪罗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恢复秩序。然而,在恢复秩序的过程中,他将恐怖变成了政府统治的工具,他像一个暴君,用自己的军队实现统治。但是罗萨斯也体现了多数考迪罗所具有的迷人的人格特征。通过民众、也通过高乔人对他的认同,他广受欢迎,证明了他的力量和男性气概。尽管考迪罗的统治限制了自由,破坏了共和国理想,但在考迪罗统治期间,间或会产生以推翻考迪罗为目标的反对组织,为了自由主义改革和建立民主政府而奋斗。
整个19世纪,分裂、起义、考迪罗统治、内战、混乱以及冲突在拉丁美洲肆虐。很多拉美人缺乏教育,没有工作,也毫无政治权利。西蒙·玻利瓦尔曾经说:“独立是唯一的赐福,要以其他一切为代价。”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提升】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1)依据材料,分析“考迪罗”罗萨斯人物事迹的史料价值。
提示:“考迪罗”罗萨斯的人物事迹来源自专著的二手转述,属于文献史料。材料内容涉及罗萨斯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恢复秩序;推行恐怖统治,但也赢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材料对研究拉美独立后政治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考迪罗主义”的形成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献材料还应和拉美本土的一手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形成互证,以全面完整揭示历史事件的原貌。
(2)谈谈你对西蒙·玻利瓦尔评价的理解。
提示:拉美地区取得独立后,虽然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由于种族、地域、交通隔阂等客观因素,形成了“考迪罗”军阀独裁的局面。拉美各地政治分裂,民众起义,混乱不堪,拉美人民缺乏教育,没有工作,也毫无政治权利,整体的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辩证分析影响拉美各国独立后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对拉丁美洲各国来说,独立使他们可以比过去有利的条件下重新确定同西方工业国家的关系。首先,由于独立战争的胜利,消除了以前殖民地关系中那种沉重的财政负担。其次,虽然由于各自国家的资本不足,大部分的商业和工矿业受制于英国和美国,但他们毕竟拥有了比以前的宗主国更具活力的工业和经济,从而可以更加充分地让自己国家的经济融合到日益壮大的国际经济关系之中。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消除了以前殖民地关系中沉重的财政负担,拥有了比以前的宗主国更具活力的工业和经济,可以更加充分让自己国家的经济融合到日益壮大的国际经济关系之中。但由于各自国家的资本不足,大部分的商业和工矿业受制于英国和美国。
补充材料1:(依据材料,评析拉美独立运动后经济的发展概况。)
从独立战争到1850年前后商业革命的影响到来之前,拉丁美洲的经济从总体来说是停滞的,甚至在有些领域还出现了倒退。尤其是农业部门,虽然对原来的许多地产进行了重新分配,但这种分配并没有给自由主义者带来他们所希望的竞争和更高的效率,反而加强了土地寡头的经济封闭性。可以说,大地产制在独立以后的拉美各国中普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由于土生百人掌握了独立革命的领导权,他们手中的大地产在独立革命中基本上原封未动,而在独立战争后,他们依仗手中的权力,更加恣意地兼并土地。与此同时,一大批战争中产生的军人和新官僚得到了大批土地,成为新的土地权贵。印第安人村社由于失去了昔日西班牙国王的特殊“保护”,其土地反而更加容易受到侵占和掠夺。另外,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债役雇农制却被广泛保存了下来,在一些地区还得到了加强。
战争给这一地区的经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许多矿山被迫关闭,殖民地的手工业也在外国输入的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下受到打击。大约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拉丁美洲的经济不如殖民地时期。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整体表现为停滞甚至是倒退,长期不如殖民地时期。大地产制普遍得到巩固和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债役雇农制却被广泛保存并在一些地区得到加强;战争给地区经济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殖民地的手工业受到外国输入的廉价工业品的冲击。
【例题】5 视角:拉丁美洲长期发展滞后的原因(2024·河北高三下月考·13) 【答案】A
某学者认为,以庄园为核心的拉丁美洲经济是和欧洲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依附性较强。早在16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就在贵金属生产中开始萌芽,只不过在发展了近三个世纪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层次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 )
A.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桎梏 B.独立运动具有较大局限性
C.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 D.受到了劳动力缺乏的限制
补充材料2:(依据材料,从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视角概括拉美独立后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积极影响。)
现代化的进程已在一些方面开始,尤其是在1850年以后,更为明显。首先,许多国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智利在1811年解放了黑人奴隶,紧随其后,墨西哥、多米尼加、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也相继解放了黑奴。巴西的奴隶制虽然到1888年才正式废除,但是在1850年已经停止奴隶贸易。其次,教会和军队中存在一些机会使阶级之间的升迁成为可能。比如说,穷人的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并可通过进入教会或建立军功来改变自己的地位。第三,这一时期大学教育受到重视。1821年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1819年以前巴西已经建立了烟草学院和医学院,1816年大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加纳加斯和基多这三所大学一起采用了普通的教育计划。除大学外,波哥大还建立了博物馆,巴西、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智利的圣地亚哥建立了国家图书馆。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等阶层已开始在城市中出现。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集团,主要从事对外贸易、政府管理、教育及服务工作,他们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通过媒介,了解拉丁美洲外的世界,经常在国内提出具有进步意义的倡议,极力推动现代化进程。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支推动经济、社会和政治革新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示:从社会结构视角来看,拉美许多国家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教会和军队给社会底层的子弟提供了升迁的可能;中等阶层在城市中崛起,极力推动现代化进程。从文化教育视角来看,大学教育受到重视,在大城市中建立了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这些表现加速了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等阶层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政治革新的骨干力量。
拓展阅读4:(依据材料,概括拉美国家独立后英国殖民势力能够入侵的主要原因。)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诸国的经济落后,政治动荡以及国家软弱等等,都为英、美等国殖民势力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英国早在 19 世纪以前就在加勒比海占领了牙买加、巴巴多斯、圭亚那等殖民地。独立战争期间,它以“同情”、“支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为幌子,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等国进行经济扩张。独立战争后,新兴的独立国家中亲英势力比较强大,他们希望借助于英国来抗衡原先的宗主国,这样英国很快地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拉丁美洲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力量,而且在整个 19 世纪一直保持这一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独立后的拉美国家经济落后,政治动荡以及国家软弱;同时这些新兴独立国家中的亲英势力比较强大;英国在拉美地区已经占有一部分殖民地。
补充材料1:(依据材料,概括英国对拉美国家经济渗透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对拉美国家的消极影响。)
英国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主要采取贷款、投资、控制对外贸易和获得特权等方式来实现。1822—1826 年,在拉丁美洲解放战争期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举行了 10 次贷款,共 2100 万英镑。1826—1850 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贷款和投资总额达 1 亿美元。1824 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 3000 人。约有 100 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经办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对外贸易。英国还迫使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英国还在拉丁美洲水域保留了军舰,以保护英国的贸易,维护英国商人的权利。1850 年以后,英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例如建筑港口、铁路、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和利用廉价劳动力开发矿产等。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1870 年英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金额达到 8500 万英镑,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主要采取贷款、投资、控制对外贸易和获得特权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手段,英国资本控制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
补充材料2:(依据材料,了解美国发表门罗宣言的主要目的。概括美国对拉美地区殖民侵略的主要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一直觊觎拉丁美洲。1823 年发表的门罗宣言,目的固然是为了抵制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干涉,要维护拉丁美洲独立国家免受欧洲列强的侵略,但是美国政府同时也企图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门罗宣言公布后的最初几十年间,美国还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忙于开发本国资源没有力量对拉丁美洲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掠夺,甚至对欧洲国家入侵拉丁美洲的行动也置若罔闻。
1828 年,美国对拉丁美洲地区的贸易额不到 1400 万美元。到 1830 年,美国还没有过剩资本可供输出。但是美国却不放松对邻近的墨西哥进行侵略。在 1836—1845 年间,美国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从墨西哥手中夺取了得克萨斯。在 1846—1848 年间,又通过侵略战争从墨西哥手中抢去大片土地,相当于墨西哥全部领土的一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美国便一手策划了隶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发动“革命”,宣布独立。美国立即同巴拿马签订条约,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区。1914 年 8 月,巴拿马运河竣工。美国长期以来追求的将加勒比海变成“美国湖”的计划实现了。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意味着美国在加勒比海霸权的崛起。
1909 年接替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提出了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金元外交。1912 年 12 月,塔夫脱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总结他四年期间的外交政策时称,“现政府的外交一直是以金元代替枪弹为其特征的。”其实,这不过是大棒政策的变种,目的在于利用经济手段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丁美洲事务的干涉。但美国并没有忘记随时携带大棒,而是金元、大棒交替使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提示:防止欧洲列强干涉拉美事务;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采取“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即经济侵略和武力干涉相结合,但武力干涉多于经济侵略。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当时资本主义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家实力有限,既无法防范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入侵,也没有过剩资本可供输出。
【例题】6 视角:1904年的创作的漫画(2024·辽宁鞍山高三上期末·14) 【答案】D
如图漫画创作于1904年,画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右肩扛着大棒,左手牵着美国军舰,腰间配着
枪和刀,光着脚在加勒比海巡游,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环绕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和城市是墨西哥巴
拿马、委内瑞拉、古巴和圣多明各(多米尼加首都)。该漫画意在表明( )
A.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统治宣告结束
B.独立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加勒比海地区
C.拉丁美洲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美国利用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事务
【例题】7 视角: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的变化(2024·广东深圳宝安高三上期末·14) 【答案】D
针对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美洲事务的干涉问题,1823年,门罗宣言向欧洲国家表达的是“不要做什么”;1845—1848年,波尔克总统对欧洲国家提出的是“不要干涉我做什么”;而到了1895年,克利夫兰总统的关键用语则变为“承认我是什么”。这一变化( )
A.印证了英国已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侧面反映欧洲国家普遍走向衰落
C.说明拉美地区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D.表明美国企图重建拉美地区秩序
例题演练1:视角:美国对外战略思想的变化(2021·山东济南高三十一校4月联考·19)
美国自建国以来,对外战略思想几番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解读材料,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就美国对外战略思想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理由。
时间 战略思想 主要内容
1823年 门罗主义 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1890年 马汉的《海权论》 美国必须放弃以港口防御和商业为基础的防御性“大陆主义”战略,转而寻求更开放的途径。美国也必须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大型商船队,为原材料、市场和海军基地获取殖民地,并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1918年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为了保障各国和平发展,不受威胁,美国力主建立联合国。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抚把极权政治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治,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
补充材料3:(依据材料,了解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其他地区的侵略和殖民占领概况。)
与此同时,欧洲列强也曾多次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1833 年英国侵占南大西洋福克兰群岛(即阿根廷拥有主权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838—1840 年间,法国军舰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区,封锁了布宜诺斯艾利斯。1840年前后,英国扩大了洪都拉斯的殖民地。1845—1849 年,英法又联合入侵拉普拉塔河地区。在 19 世纪 60 年代,西班牙再次威胁其前殖民地,向秘鲁开战,占领了生产鸟粪的岛屿中的一个,并炮轰了智利港口瓦尔帕莱索。1860—1865 年,多米尼加共和国一度重新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62 年,法国军队开进墨西哥,并把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推上了王位,直到 1866 年法国军队因被击败才撤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略。
补充材料4:(依据材料,综合分析英美殖民侵略给拉丁美洲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随着英、美等国殖民势力的入侵,拉丁美洲经济日益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并且逐渐成为欧洲列强及美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拉丁美洲向国外运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迅速增加。1815—1820 年,智利与英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每年只使用二三艘船,但在 1847 年,将智利出口的商品运到英国需要 300 多艘船。从 1825—1850 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口原料的价值翻了近 3 番。1830—1831 财政年度,委内瑞拉出口 6 万袋咖啡、3.8 万袋可可、1500 头牛、4.5 万张皮革,而在 1847—1848 财政年度,则增加为 20万袋咖啡、6.7 万袋可可、1.6 万头牛、36.6 万张皮革。同时,大量的外国货物进口,特别是英国工业品充斥拉丁美洲市场,打击了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导致工厂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拉丁美洲日益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并且逐渐成为欧洲列强及美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在外国货物进口,特别是英国工业品输入的冲击下,工厂和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拓展阅读5:(依据材料,概括巴西实现废除奴隶制的主要条件。)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胜利后,各国相继宣布废除奴隶制,只有巴西仍原封不动地把奴隶制保留下来。巴西种植园主不仅丝毫不想触动奴隶制度,反而因咖啡种植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奴隶制。独立后差不多每年都有 2—3 万黑奴贩入巴西。1846 年后每年上升到 5 万人。据统计,1820—1850 年运到巴西的黑奴达 100 万人。
但是,巴西的奴隶制度不久就出现了危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对自由雇佣劳动的要求,与种植园奴隶制度发生了冲突。因此,废奴思想开始在白人的民主阶层中逐渐传播开来。同时,黑奴的反抗斗争不断增加。为了保障英属西印度殖民地种植园主的利润,英国反对巴西奴隶贸易。1845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亚伯丁法案”,授权英国海军扣留任何巴西贩奴船只,这对巴西奴隶贸易造成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西政府曾于1850 年 9 月 14 日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但是,巴西政府为了保护奴隶主的特权,采取一切手段来延缓奴隶制的崩溃,为此不惜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1864—1870 年巴西参加“巴拉圭战争”。在战争期间,因兵源不足,不得不把数千奴隶变为自由民充当士兵。这些奴隶出身的士兵和穷苦的自由民士兵到已经废除奴隶制的巴拉圭作战,对接受和传播废奴思想起了重要作用。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被废除,也大大加强了巴西人民和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奋斗的决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奴隶制的发展与资本工业发展对自由雇佣劳动的要求相矛盾;废奴思想在白人民主阶层中的传播;黑人反抗斗争不断增加;英国基于自身利益通过“法案”反对巴西奴隶贸易;对外战争中奴隶出身的士兵进一步受到废奴思想的影响;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奴隶制增强了巴西人民和黑人奴隶废除奴隶制的决心。
拓展阅读6:(依据材料,了解墨西哥独立后政局变化的特点。概括《1857年宪法》的主要成果,分析其影响。)
墨西哥在独立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政体形式,从君主制到共和国,再到考迪罗统治,也产生了自由改革运动。《1857年宪法》将革新运动的理想放在首位,削弱了教士和军队上层的势力,保证了男性公民普选权及言论自由等公民自由权利。土地改革的成果主要是解散大地产,把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分配给印第安人公社和村庄,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落入大地主之手,印第安人所获甚少。革新运动使墨西哥上层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受到了挑战。保守主义者强烈反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截然对立,政府被赶出首都。……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困难延缓偿还外国贷款,引起了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干涉。……墨西哥军队虽然击退了法国入侵者,重建了一个表面上自由的政府,却没有使墨西哥摆脱政治分裂的困扰。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提示:墨西哥独立后政局多变。《1857年宪法》体现了削弱教士和军队上层的势力,保证男性公民的民主权利,同时推动土地的私有化,一定程度保证印第安人的土地权利。宪法的成果有限,引起了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激烈争夺;欧洲列强乘机干涉墨西哥内政,墨西哥军队虽然击退了外国侵略军,但依然政治分裂。
补充材料1:(依据材料,分析胡亚雷斯政府社会改革的积极意义。)
为了动员人民与保守派展开斗争,胡亚雷斯政府果断地采取重大的改革措施。1859 年 7 月 12 日公布了《墨西哥社会改革宣言》,宣布保守派和教权集团是内战的罪魁祸首;无偿没收教会的全部土地财产,把收归国有的教会地产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在 5 至 9 年内分期付清价款;实行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取消什一税和教会其他捐税等。7 月 23 日颁布实行婚姻和户籍登记移交国家机构办理的法令。8 月 11 日颁布的法令规定:出版自由,改革国民教育制度,封闭修道院,取消教会管理墓地和主持公众节日的权利等。同时,承认印第安公社土地公有制合法化,改善了政府和印第安农民的关系。通过这些改革,有力地打击了保守派和教权集团势力,保证了自由派在内战中的胜利。1861 年保守派反动政权垮台,自由派政府胜利迁回墨西哥城。同年胡亚雷斯当选为总统。
胡亚雷斯政府继续采取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颁布《国有荒地分配法》、《没收叛国犯财产法》等。同时,依靠人民和军队的力量同法国侵略军展开游击战,从而使战局向有利于墨西哥的方向发展,终于在 1867 年击败法军,光复了全部国土并处死了马克西米连(法国在墨西哥的傀儡皇帝),胜利地结束这场神圣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一定程度推动了墨西哥的现代化发展;有力打击了保守派和教权集团势力,保证了自由派在内战中的胜利;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击退了法国侵略者。
补充材料2:(依据材料,评析胡亚雷斯领导的革新运动。)
胡亚雷斯领导的革新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特权,抵制了外来的民族压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处境。它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成为 19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国家捍卫国家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范例。
但是,这次革新运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内没有根本改变大土地所有制和大庄园制,对外国的经济势力也没有触动。1872 年胡亚雷斯病逝后,原自由派将领波菲列奥·迪亚士在发动政变后上台,实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独裁统治。欧洲列强和美国乘机扩张势力,墨西哥迅速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这场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成为 19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国家捍卫国家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范例。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特权,抵制了外来的民族压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处境。但这场运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内没有根本改变大土地所有制和大庄园制,对外国的经济势力也没有触动。胡亚雷斯死后,独裁者政变上台,欧美列强乘机扩张势力,墨西哥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拓展阅读7:(依据材料和教材史料阅读,概括墨西哥《191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分析其积极意义。)
20世纪早期,分裂的墨西哥走向了内战。惨烈的墨西哥革命(1910—1920)爆发了,中产阶级与农民和工人联合,推翻了独裁者。
墨西哥革命的主要成果,《1917年宪法》已经涉及了革命的内容,包括分配土地、普选权、免费教育、最低工资标准与工人最长工作时间以及对外国人拥有墨西哥财产和矿产的限制。其中宪法第27条反映了国有制和限制私有制思想,体现了主权原则。反映了革命中农民的要求。宪法的这些规定尽管没有很快得到贯彻实行,却为未来提供了重要保证。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提示:体现了国有制和限制私有制思想,体现了主权原则,反映了革命中工人和农民的要求。宪法为未来民主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证。
变式材料:墨西哥《1917年宪法》
宪法第123条包括了许多有关劳动的内容。它规定工作日为8小时(12—16岁童工为6小时)。禁止妇女及16岁以下青年从事危险和有害健康的工作。妇女在生育前3个月,免费繁重体力劳动,生育后有保留1月工资的休息权。规定了最低工资。企业主不得随意解雇工人,违规要支付3个月工资作为补偿费。企业主必须为工人提供宿舍和学校。宪法不仅对加班、工伤事故都做了有利于工人的规定。……总体而言,宪法的劳动内容,是墨西哥工人阶级的重大收获,用宪法将革命中工人阶级争取的权利固定下来。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9 世纪 70 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了第一批工人组织,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872 年,阿根廷成立了第一国际支部,并派代表出席了海牙代表大会。90 年代,相继成立阿根廷社会党、智利社会党以及乌拉圭和巴西的社会主义小组。这些组织都曾创办刊物、翻译和出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曾领导工人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升】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提示:观点可以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拉美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论据可从墨西哥《1917年宪法》中相关保障工人阶级权利的内容,如8小时工作制等。
变式设问:依据材料,围绕“理论与实践”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提示:同上。)【例题】8 视角:19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24·江苏高三上期末·14) 【答案】A
19世纪7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了第一批工人组织,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872年,阿根廷成立了第一国际支部,并派代表出席了海牙代表大会。90年代,相继成立阿根廷社会党、智利社会党以及乌拉圭和巴西的社会主义小组。该现象的根源在于,拉丁美洲各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无产阶级最具革命性 D.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提升材料:(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拉美觉醒”的时代意义。)
经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和独立运动,在原西、葡、法的殖民体系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尽管它们的政权形式和政体不全形同,但在广阔的大洲上出现如此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使人不禁联想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的亚洲、20世纪60年代非洲一批又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出现的历史情景。这第一次西方殖民体系的大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构成了今日第三世界的历史源头。
19世纪中后期,拉丁美洲政治上的显著特点是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是政治局面走向相对的稳定,是地区性叛乱减少和考迪罗权力逐渐受到限制。19世纪80年代,各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历史最多的反教会立法,教会的特权越来越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教会不再是国中之国了。这就使老考迪罗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1864年,委内瑞拉通过了宪法。1886年,哥伦比亚也通过了宪法。在墨西哥、智利、乌拉圭,都实施了有竞争性的公务员制度,建立了训练有素的行政管理队伍,向现代国家方向迈进了一步。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拉美的独立战争和独立运动,第一次标志着西方殖民体系的大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一定程度影响了后来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拉美国家逐渐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化建设,向现代国家方向迈进了一步。
综述材料:(依据材料,谈谈你如何认识“东方正从睡梦中觉醒”?)
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甲午战争,打败清朝;日俄战争,打败沙俄)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即使在这里,在波斯也不是没有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俄国的事态(1905年革命)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种新的精神似乎已开始支配人民。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更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从睡梦中觉醒。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排外运动,这是一种“中国人的中国”思想趋势。在波斯,由于邻近俄国,这种觉醒看来像是采取了民主改革运动的形式。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以及泛伊斯兰教运动的扩大。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谁知道呢?或者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我们即将亲眼看到千百万有忍耐力的人正起来反对无所不为的西方的剥削。
——一位在西方的波斯人1906年一封信中写道
提示: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都是其中的代表。
微视角二:亚洲的觉醒
1.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了解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的时代背景,概括其重要影响。)
克莱武在孟加拉的胜利,已经宣告了英属印度的成立,它延续了近两个世纪,一直存在到1947年印度独立。同样,除其直接控制的地区之外,印度还存在着众多实行自治的邦国,土邦和公司。就总体而论,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感受到了英国以巨大经济优势为后盾的咄咄逼人统治的冲击。
印度民族大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领导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笔者整理史料汇编世界近代史卷
提示:英国在印度确立殖民统治,激起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抗争。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
变式材料:印度民族大起义
当军队里传播着新型步枪的子弹被牛油和猪油的混合物浸过的消息时,印度士兵的不满达到顶点。要装上子弹,土兵们必须咬开浸过油的子弹封纸的末端,这样就会使嘴接触到这些侮辱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物质。在几起事件中,土兵们拒绝使用这些子弹,但立刻被判有罪。
为了应对英国的严酷管理,印度土兵的几个团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叛,很快就激起了印度中部和北部的全面反英革命。印度的土著王公和他们的追随者也加入其中,因为他们的土地被英国人兼并了,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被英国的贸易、传教士的活动和误入歧途的社会改革给破坏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所雇佣的印度士兵们的起义开始演变为一场全面的反对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在战争过程,双方对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都实施了广泛的暴行。在几个月毫无结果的战斗之后,英国军队最终在1857年末占据上风,并且在1858年7月8日宣布和平。……
年轻的章西女王为国捐躯了,但她的英名和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印度人民心中。就连她的敌人也对这位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年轻姑娘钦佩不已。女王牺牲后,英军用最高规格的军礼安葬了她的骨灰。英军统帅罗斯将军在回忆录中说:“章西女王出众的美貌、智慧和顽强精神,使她成为所有叛军领袖中对我们最危险的人物。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提升】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依据材料信息,进行解释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材料主旨内容,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
提示:材料的主旨是描述了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因为东印度殖民当局分发带有宗教歧视的子弹,引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不满,最终点燃全面的反英革命烽火。革命斗争中涌现出如章西女王这样的民族英雄。尽管这场起义后来被殖民当局镇压了,但是它终结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使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也鼓舞了后来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概括说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后,其统治措施既巩固殖民地统治秩序,同时又继续发挥着为印度发展准备条件的客观作用。)
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被取消了,印度变为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英国通过修筑铁路、统一国内市场和建立工厂等措施,来巩固殖民地统治,但同时却继续发挥着为印度发展准备条件的客观作用。
英国为了巩固在印度的统治,一方面加强了同印度封建主阶级的联盟,改组了英印军队; 另一方面扩大市场,掠夺原料,加紧对印度的资本输出,加速铁路建设。1860 年印度铁路线为 1300 公里,1870 年为 7700 公里,到 1900 年增至 43100 公里。20 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 4.5 亿英镑。 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在轻纺工业中发展起来。到 70 年代,全国有 61 家印度人经营的棉纺织厂,80 年代增至 156 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印度无产阶级也发展起来,1894 年产业工人已达 35 万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英国政府加强同印度封建主阶级的联盟,改组英印军队,增强统治力量;同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加紧对印度的资本输出,加速铁路建设。这些措施一方面巩固了英国政府在印度的统治基础,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日后的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补充材料1:印度的启蒙思想
印度为获得新世界而奋斗的序幕,是随着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开始的,一批熟悉西方文化也热心于复兴印度文化的民族主义者应运而生。孟加拉是英国殖民者最早占领的大区,正是在这里,出现了兰姆·摩罕·罗易(1772—1833年)、维帷卡南达(1861—1902年)这样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加拉也是民族文艺的摇篮。远在50年代这里就出现了用新观点解决文艺创作内容与使命的许多作品。1860年迪那班度·米特拉用孟加拉文写成的著名剧本《蓝靛之镜》出版。该剧揭露了英国蓝靛种植园主残酷压榨孟加拉农民的真相。英国自由派传教士朗格将这个剧本译成英文出版,竟被英印当局判处监禁。孟加拉杰出散文作家、小说加肯·钱德拉·恰特吉1872年完成小说《毒树》。描写印度社会上层的堕落。他为印度人民争取独立而写的优美赞歌《欢迎你,诸国!》的开头语是:
“起来吧,印度之子!抛掉你们的逸乐、富贵、荣华的企求,为祖国母亲献身!”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升】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1)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写出时代背景、主旨内容、作用影响。
提示:材料的时代背景是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结束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殖民地,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客观上这些措施推动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一部分复兴印度文化的民族主义者应运而生。他们以文学作品形式传播独立、民主、自由等西方启蒙思想理念,为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2)谈谈材料信息的史料价值。
提示:材料信息是西方学者转述的二手文献史料。材料主旨是描述了英国政府殖民统治下印度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复兴印度文化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用文学作品形式批判殖民统治的罪恶,呼吁争取民族独立。材料对于研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和印度一手文献等史料互证。
补充材料2:(依据材料,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和社会实践对印度民族主义启蒙的主要影响。)
英国的教育造就了一批熟悉西方文化也热心于复兴印度文化的民族主义者。兰姆·摩罕·罗易(1772—1833 年)是最早的民族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博学多才,通晓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和英文。他的非宗教性启蒙贡献在于热心于印度的现代化教育事业,反对压迫农民的土地法和抗议对出版事业的限制。他还反对寡妇殉葬,曾著书论证维护妇女的平等地位,成为印度第一个女权运动者。
维帷卡南达(1861—1902 年)是孟加拉民族主义启蒙运动另一个著名代表人物。他曾在美国和欧洲旅行,加深了对印度社会价值的认识。他的名言:“我不相信一个不能拭去寡妇眼泪或带给孤儿食物的宗教”。就是他对西方文明的反应。他回国后毫不犹豫地宣称:“我认为忽视人民群众,是最大的民族罪恶,这是我们堕落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热心现代教育,倡导言论自由,推进社会进步,反对种姓束缚,主张妇女平等,关注人民福祉等。
【例题】9 视角:印度本土的知识精英(2024·九省联考贵州高三·15) 【答案】D
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印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培养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到19世纪80年代,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数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 )
A.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B.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C.印度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例题】10 视角:殖民文化的二重影响(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上期末·12) 【答案】D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补充材料3:(依据材料,分析西方自由经济学派对印度国民经济学派的主要影响。指出其本质问题。)
19 世纪后半期,在孟买出现了印度民族主义启蒙运动的另一派别,即印度国民经济学派。这个学派对英国殖民当局只征收捐税、维持秩序和保护边疆而未增加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物质和道德生活水平而从理论上提出了抗议。“印度复兴之父”马哈捷瓦·戈文达·伦那德(1842—1901 年)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熟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著作,也注意印度的经济问题。他不但是系统经济理论家,而且在 1872—1873 年领导了第一次倡导国货的“自产”运动,1896 年积极赞助在加尔各答第一次举办的“自产”展览会。他还编辑《印度之光》和创办《浦那人民协会季刊》,鼓吹印度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的改革与复兴。
达达拜·纳奥罗吉(1825—1917 年)是印度早期启蒙活动家中第一个深入剖析英国对印度剥削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统治》一书中,指出印度由于英国的变相商业和经济剥削而贫穷了,财富由于英国人垄断而外流是人民困苦的根源。由此出发,他要求降低税收、减少贡赋和行政、军事支出,在政治上加强印度人地位,让更多的印度人参加管理,扩大印度人在立法会议中的名额。他和伦那德一样,也参加了许多实践活动, 早在 50 年代,就建立政治组织。他一生建立了几十个有关社会改革的团体和文化团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主张印度国民经济的自由独立发展,同时推进印度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的改革与复兴。本质上是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要求提高地位,经济要求独立发展的诉求。这种思想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概括印度国大党成立的主要原因。评析该政党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80 年代,一大批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从事律师工作的苏·班纳吉、斐鲁兹沙·梅达等人,从事教师工作的苏任德兰纳特、高卡尔,行政家拉加·马德哈夫·拉奥、杜德,以及新闻记者苏布拉曼尼雅·艾耶尔·高斯等人,都是这批人物中的佼佼者。下面的数字可以证实 80 年代初印度启蒙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当时有 487 种民族主义报刊,大部分是用印度各种文字出版的;其中《甘露市场报》、《印度教徒报》、《论坛报》和《印度镜刊》最为著名。
资产阶级争取改革的启蒙运动的开展,为成立印度民族统一组织奠定了基础。苏·班纳吉在《一个民族在形成中》一书中,提到他办的“印度协会” 可以作为建立“全印运动的中心”的基础,反映了建立全国民族主义组织的趋势。英国激进自由主义者代表休谟,觉察到这种趋势,从维护英国利益出发,得到殖民当局同意,发起了组织印度全国性政治团体的活动。
1885 年 12 月 28 日,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举行成立大会。来自印度的 72 个代表中,半数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半数是买办商人、高利贷者和地主。在休谟的建议下,班纳吉被选举为主席。要求民族主权和自治是大会的主要议题。大会对英国政府表示忠诚,同时要求改革行政、增加参政院中的民选议员和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在欧洲启蒙思想传播的影响下,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迅速成长,并形成一股新兴的文化舆论力量;这批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刊印印度文字的进步文章,传播了民族独立的启蒙思想;形成印度民族统一的政治团体组织。进步性在于国大党要求民族政权和自治,要求改革行政、增加印度在英国国家政权中的政治代表、保护印度本土关税以维护民族经济发展;局限性在于该政党是以效忠英国政府为前提,由英国激进自由主义者主导政党的运作。
拓展阅读4:(依据材料,概括在提拉克领导下国大党政治主张的主要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影响。)
国大党成立初期的活动,只限于宣传鼓动、向英国议会呈递请愿书和每年 12 月召开例行年会。第二届年会在加尔各答举行,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占了上风。在第三届年会上,阿拉哈巴大学毕业生潘迪特·马当·莫罕·马拉维亚崭露头角。早期的国大党领袖在精神上是自由主义者,而不是自觉的印度传统思想的代表者。但是到了第二代,印度民族主义转入了复兴印度文化运动而不再属于自由主义。孟加位,特别是马哈拉什特是这个印度教传统的中心。不曾屈服的马拉特精神,在学者和思想家马哈迪夫·高文特·拉纳德的有力鼓舞下,重新恢复起来。不久,这种精神在富有战斗精神的新派领袖包尔·甘加达尔·提拉克(1856—1920 年)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提拉克是一位坚强的正统印度教徒,精通梵文,是著名的学者、政治战略家和组织家。1880 年他创办《狮报》,揭露英国殖民统治罪行,宣传民主主义,反对稳健派元老们的妥协媚英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的暴力斗争在内,以实现印度自主。提拉克试图以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组织群众性的政治斗争。300 年前马拉特人抗击莫卧儿统治的领袖西瓦吉,是提拉克向人民宣传的民族英雄。他虽不乏民主主义思想,但注重复活慈祥的智慧神,把民族复兴的基础放在印度教精神的基础上,并且在《薄伽梵歌的秘密》一书中,为民族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提拉克和拉吉巴特·雷易、莫铁拉尔·高斯等人成为国大党“极端派”的著名领袖。
国大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尤其是以提拉克为代表的“极端派”的活动,把印度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阶段。提拉克作为国大党新一代领袖的特征是强调群众性的革命政治行动,而国大党正是以这个特征迎接 20 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从宣传鼓动、呈递请愿的妥协温和形式转向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激进抗争。国大党政治主张的转变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高潮的到来,促进了印度民众尤其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例题】11 视角:提拉克的政治纲领(2023·福建适应性检测·14) 【答案】B
20 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自主)政治纲领,同时把印度历史上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西瓦杰作为司瓦拉吉的象征,从而使这个纲领含有争取民族独立之意。他还主张未来印度实行代议制,采取联邦共和政体。由此可知,提拉克的主张( )
A.要求独立后实行宗主国的政治体制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
C.希望联合欧洲无产者埋葬资本主义 D.表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趋向成熟
补充材料:(依据材料,概括印度自治自产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了解国大党在该运动中的主要分歧,认识提
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在推进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孟买工人总罢工的时代意义。)
1905年在印度也开始了独立运动。导火索是印度总督寇松公布的分割孟加拉法令。寇松是狂热的殖民主义者
,任职期间,干尽坏事。最惹起民愤是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矛盾,把孟加拉分为东西两部分。
法令公布后,印度国大党号召全国举行哀悼。这一天,孟加拉商店关门,交通中断,居民成群结伍高唱“欢
迎你,祖国”的民族歌曲,在河水中举行丧礼沐浴。工厂主、富商和地主都资助国大党。孟加拉妇女第一次参
加了政治生活。
在国大党的年会上,温和派和激进派针锋相对,在斗争形式上各执一词。提拉克为代表的激进派最终占据上风,其派别坚持的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大纲领获得通过,成为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斗争旗帜。激进派在会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自治自产的几大中心领导群众运动。
英殖当局利用宗教矛盾和国大党内部的分歧,最终终止了自治自产运动。1908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并判处他到安达曼岛服苦役6年。孟买10万名工人举行6天罢工以抗议对这位印度独立战士的抗议。那格浦尔工人也响应此次罢工。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生了抗议示威运动。
1908年8月孟买的总罢工标志亚洲觉醒时期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束,同时表明印度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力量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印度总督寇松的孟加拉分割法令作为印度自治自产运动爆发的导火索。该运动中温和派和激进派各执一词,激烈争论。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坚持的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大纲领成为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孟买工人的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标志亚洲觉醒时期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束,同时表明印度无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力量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伊朗的立宪革命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了解伊朗发生立宪革命的时代背景。概括伊朗第一届议会以及立宪革命的主要成果,并分析由此带来的主要影响。)
20世纪初,伊朗发生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腐败的卡扎尔王朝统治的伊朗,成为英、俄、法、比利时等国控制的半殖民地。
在19世纪末的启蒙主义者要求改革和穆斯林群众反对卖国政府这两股潮流的推动之下,伊朗的立宪革命爆发了。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穆扎法尔丁借外债出国旅游。12月,德黑兰地方官毒打抗议群众,群众用传统的抗议方式进入清真寺。在著名阿訇塔巴塔里和比哈比哈领导下,抗议活动持续8个月,有几万人参加。1906年夏季的抗议活动中,提出了立宪的要求。9月9日,国王被迫在议会章程和议会选举法上签了字。10月7日,第一届议会开幕,12月颁布了确认议会权力、人民权利、宗教和世俗法并存以及什叶派为国教的宪法。
第一届议会大大缩减了王室开支,废除了包税制,降低了粮价和肉价,进行了税制改革。立宪革命进一步鼓舞了伊朗广大群众,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民主政治空气。自由思想刊物由革命前的6种增至100种。僧侣、商人和工商业者组成各地自治委员会,监督政府工作。小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穆扎希德”和农民、工人及城市贫民组织“费达依”,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伊朗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启蒙主义者要求改革和穆斯林群众反对卖国政府;导火索是国王穆扎法尔丁借外债出国旅游,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第一届议会确认议会权力、人民权利、宗教和世俗法并存以及什叶派为国教的宪法,大大缩减了王室开支,废除了包税制,降低了粮价和肉价,进行了税制改革。立宪革命鼓舞了民众,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民主政治空气,民众组建自治团体,活跃在政治舞台。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伊朗宪法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立宪革命在伊朗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立宪革命的转折是1907年8月的英俄瓜分伊朗的协定。在俄国的纵恿下,国王穆罕默德·阿里利用俄国军官训练的哥萨克旅,在1907年12月和1908年6月,发动了两次反革命政变。第二次政变得逞后,国王宣布废除宪法,解散议会,颁布军管法令。许多革命者被残忍杀害。在护宪军的打击下,立宪革命的转机出现,国王逃亡,德黑兰解放。1909年11月17日开幕的第二届议会中,保守派议员增多了,在许多问题上与民主派相抗衡。俄国和英国出兵干涉伊朗立宪革命,并向伊朗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卡伊尔王朝的封建贵族集团复辟,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始了1905—1912年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反革命政变的破坏;英俄外国的武装干涉;第二届议会中保守派力量增强。伊朗的立宪革命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认识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历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五族共和,泛指整个中华民族)。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的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梯。辛亥革命无疑迈出20世纪很大的一步。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例题】12 视角:列宁评价“亚洲觉醒”(2022·山东高考·13) 【答案】A
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例题】13 视角:19世纪西方国家反对殖民地的西化派(2022·辽宁大连二模·13) 【答案】D
19世纪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支持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者反对各自的敌人,这些敌人往往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或立宪主义者,或二者兼而有之。西方国家倒成了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化派的敌人,这实在是件怪事。从中可以看出( )
A.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 B.被殖民地区的反抗力量弱小
C.列强间的殖民冲突加剧 D.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险恶用心
微视角三:非洲的抗争
1.埃及的抗英斗争
拓展阅读1:(依据材料,了解埃及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的时代背景。)
(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已使埃及成为大英帝国生命线中关键的一环,全面控制和占领已经提到了大英帝国会议的议事日程之上。
埃及从1854年开始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西化”改革,“西化”改革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日蹙,苛捐杂税繁多,金融财政为列强主宰,国家主权大量丧失。欧洲列强借口“文明差异”,拒不承认埃及的法律和法庭裁决,肆意扩大治外法权,领事法庭成了高于埃及法庭的“最高法庭”,严重损害了埃及国际主权和埃及人的合法权益。埃及人对欧洲列强殖民主义侵略行径的愤怒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1879—1882年埃及各阶层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殖运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埃及在 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其经济、政治地位更加重要,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英国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用低价收购了埃及政府的苏伊士运河股票。1876 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停止偿还债务。英法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整理埃及债务的委员会直接干预埃及内政。进而又对埃及财政实行双重控制,国家的收入受英国人管辖,支出由法国人管理。1878 年,英、法派人参加埃及内阁,前者任财政部长,后者任公共工程部长,握有实权。伊斯迈尔组织的内阁因此被称作“欧洲人内阁”。“欧洲人内阁”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不断增税的政策。农民生活赤贫化,地主也因提高地税而不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因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战略地位愈发重要,英国加急全面侵略和占领埃及的计划;埃及的“西化改革”导致国家主权沦丧,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引发民众声势浩大的反殖运动;英、法等人派员参加埃及内阁,干预埃及内政,其增税政策更引发埃及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拓展阅读2:(依据材料,概括祖国党和阿拉比能够领导埃及人民反对殖民侵略斗争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得到些发展,但遭到英法殖民势力的阻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外国的控制。“欧洲人内阁”由于解除埃及 2500 名军官的职位,诱发了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罢免外国人部长,权力归埃及人所有。1879 年出现了以爱国军官、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的埃及第一个政党——祖国党。该党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号,致力于“把祖国从屈辱、贫困、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并通过机关报《埃及报》和《商业报》宣传捍卫民族独立,加强防卫力量,实施宪法改革等主张。艾哈迈德·阿拉比任该党主席。阿拉比 1841 年生于下埃及的一个地主家庭。13 岁弃学从军。6 年间成为埃及第一个获得中校军衔的土著埃及人。他忠勇廉洁,富有爱国心,深得士兵和广大群众的拥戴。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本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遭到英法殖民势力的阻碍,新兴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外国的控制;爱国军官、知识分子组成的祖国党反对“欧洲人内阁”,并通过报纸宣传民族独立,实施宪法改革等主张;土著埃及人出身的阿拉比深得士兵和群众的拥戴。
拓展阅读3:(依据材料,知道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事迹,认识其在埃及反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881年9月,阿拉比发动军队政变,改组政府,并在12月召开的议会上,组成马穆德·巴鲁底为内阁总理的政府,阿拉比担任陆军大臣,成为内阁的实际负责人。实际上结束了双重控制。
1882年7月英国入侵者凭借海军优势,占领了亚历山大城,总督处在英军庇护之下,但埃及其他部分都属于祖国党政权。从亚历山大撤出的阿拉比,不失时机,组织农牧民志愿军达10万人,保卫开罗。8月2日,从印度来的英军占领苏伊士。9月13日,英军总司令利用阿拉伯酋长的叛变,占领了重镇泰勒凯比尔。次日,叛变者又打开首都大门,让英军入城。阿拉比被捕后,判为终身放逐锡兰。
英军政府埃及的行动,首先引起法国的抗议。埃及虽然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但英国决定不实行公开兼并,仍然保持奥斯曼帝国属省的形式。英国政府甚至多次声明,占领只是“暂时的”。征服者把内阁交给埃及人,但这些埃及官员们只不过是真正统治者——英国总领事克罗美尔爵士手中的傀儡。1883年至1907年近25年间,以他无限权力的“东方暴君”的身份,统治了埃及。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势力,鼓舞了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
【例题】14 视角: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与结论(2024·北京房山高三上期末·15) 【答案】D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2.苏丹马赫迪起义
拓展阅读:(依据材料,了解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进程。理解该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苏丹是英国以占领后的埃及为基地向非洲内陆实行武力扩张的第一个目标。早在 19 世纪前半期,苏丹处在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时候,英国殖民势力就积极进行渗透活动。50 年代后,英国依仗着英土商约,对苏丹加紧经济侵略。英国殖民者以埃及政府驻苏丹官员的名义,在苏丹实行政治控制。苏丹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对殖民侵略的斗争,史称马赫迪起义。英国用了 20 年时间(1881—1900 年)才把马赫迪起义镇压下去。接着,英国和埃及签订协定,苏丹为英埃共管。埃及不仅负担了征服苏丹战争费用的 2/3, 而且长期负担管理苏丹的绝大部分行政费用。苏丹成为英国的棉花供应地和工业品市场。英国统治苏丹危害着苏丹的民族利益,也加重了埃及人民的沉重负担。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提示:英国利用埃及对苏丹进行殖民渗透和政治控制。马赫迪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苏丹日益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危害了民族利益。
史实 结论
A 1804年,海地独立 拉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 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拉丁美洲国家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C 1879年,埃及祖国党在反英斗争中,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 埃及人民取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
D 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是亚洲觉醒的重要表现之一
补充材料:(依据材料,了解苏丹马赫迪起义的主要特点。)
起义的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1885年)是一个造船工的儿子。19世纪70年代初,他修完伊斯兰神学课程,取得教士身,在全国各地传教。苏丹是一个政治、法律、教育同神学融为一体的伊斯兰化的国家,这里要掀起群众性的反抗风暴,必须在群众切身利益身上,披上宗教的外衣。艾哈迈德以复兴早期伊斯兰教义为号召,借用在穆斯林中久有传播的天降“马赫迪”(救世主)救世的传说,宣称他自己就是大家所盼望的马赫迪。
1881—1885年的马赫迪起义是一次以神学为形式的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武装争斗。……马赫迪病死后,其余起义队伍继续抗击侵略者。1896年,英国派出速射枪武装的军队,开始了新的侵略,用土枪和刀剑武装马赫迪战士们的反抗战争,一直持续到1900年1月。独立的苏丹被消灭了。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一次以宗教神学为形式的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武装争斗。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拓展阅读:(了解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的主要历程。认识埃塞俄比亚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实行的是“用意大利人打意大利”的殖民政策。1887年意大利反对埃塞俄比亚皇帝依然奥安失败后,便扶持与依奥安争夺皇位的朔阿区族长孟尼利克,供给后者军火,怂恿反对依奥安。依奥安后在英军镇压马赫迪起义的行动中,被起义军打死。意大利殖民者帮助孟尼利克登上了埃塞俄比亚的皇位。孟尼利克继位40天后,意大利劝诱他签订“永久友好”的乌查里条约。条约第17条规定,埃塞俄比亚与外国发生纠纷时,可以请求意大利调停。在该条约的意大利文本中,竟然把“可以”改为“应当”。1890年当意大利宣布对埃塞俄比亚为保护国时,孟尼利克请求英法帮助。法国决定赞助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孟尼利克遂与意大利断交。
1894年底,意大利将军巴尔提埃利夸口说,只要给他几营陆军和一个炮兵中队,他就能把皇帝变为装在囚车中俘虏,押解到罗马示众。他的威胁并没有吓倒孟尼利克。孟尼利克发表了告人民诏书,呼吁人民起来保卫国家独立,并积极组织军队。1895年,埃塞俄比亚军队已发展到11.2万人,而且都用现代枪械装备,还配有44门大炮。12月,埃塞俄比亚军队几乎全歼来犯的意军,1896年1月,意军要塞卫戍部队投降。3月,在阿杜瓦的决战中,埃塞俄比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0月,两国签订和约,意大利承认“主权和独立的埃塞俄比亚帝国”,并以战败国身份,向埃塞俄比亚缴付赔款1000万里拉。
独立的埃塞俄比亚,相继同英、意、法、俄建立外交关系,取得了与列强的平等交往的胜利。
——摘编自彭树智:《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提示:在亚非拉反抗殖民侵略过程中,埃塞俄比亚是极少能取得完全胜利,并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的国家。
【例题】15 视角:阿杜瓦战役政治宣传画(2024·福建漳州二模·14) 【答案】A
图3是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所绘关于1806年阿杜瓦战役的政治宣传画。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