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
教材分析:
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揭题导入
1.理解寓言的意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伸出你的右手,我们一起来写“寓”字。(板书:寓言)
回忆一下什么叫寓言?
小结:寓言往往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亡羊补牢》。看着课题,联系预习时读的课文,想一想、猜一猜亡和牢是什么意思?
我查了一下字典,字典里的意思是这样的。(出示亡和牢的意思)我们来选一选,在这个词语里,亡和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羊就是丢了羊,补牢就是修补羊圈。)
小结:逐字理解是理解词义的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把亡、牢的意思写在课题旁边。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理清脉络
(1)小朋友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赶紧翻开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是写亡羊的,哪些段落是写补牢的。
(2)再读一读第一部分,找出写亡羊的句子读一读。
①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这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习“窟、窿、叼”。这里还有一个多音字。出示两种读音的意思,组词辨认“圈”。)
(谁再来把句子读一读,要读流利哦。还有哪里也是写丢羊的?)
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板书:发现) 你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把它读流利。
③读一读补牢的部分,找一找,哪个句子是写补牢的?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板书:赶快)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你能不能用上“发现 发现 赶快”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体会寓意
1.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抓“劝”
一天早上,牧羊人去放羊,发现自己丢了一只羊,他的邻居们曾怎么做?(板书:劝)劝和说一样吗?什么叫劝?(拿道理说服别人)
(2)学习对话
①找出对话
邻居们曾经怎样劝这牧羊人呢?他们之间有一组对话,找一找,在哪几段?读一读对话,想一想牧羊人和邻居的心里会怎样想?会怎样地说?(出示填空)(出示对话)
②学习对话,初知寓意
来,谁来当邻居劝一劝牧羊人?
牧羊人又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补充提示语)为什么这样说?
事实证明牧羊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出示:“第二天早上,……”
牧羊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可以是什么词?(懊恼的、后悔的、生气的、郁闷的……)
第二次丢羊以后,牧羊人终于又想起了邻居的劝告。(出示第五自然段)读一读,从哪里看出牧羊人很后悔了?
“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意思就是说……?
那这里为什么用了两个不呢?
指导朗读。“他很后悔……”
③看图写话,揭示寓意
牧羊人修羊圈多卖力,看他的表情,动作,来写一写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能干的孩子想想邻居会说些什么,可以写一写牧羊人和邻居的对话。
揭示寓意: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是多么重要啊!(板书:做错了事,及时改正)
2.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讲故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楚襄王有丢失羊吗?那你知道庄辛对楚襄王说的“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真实意思吗?
(2)亡羊其实就是指:做错了事
补牢其实就是指:及时补救
3.用“劝”迁移,深化寓意。
(1)庄辛给楚襄王讲了《亡羊补牢》的故事,劝告楚襄王改正了缺点,从而改变了楚襄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
(2)学生发言(近视的小朋友;课堂上常需要老师来提醒的小朋友;环境污染……)
(3)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这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战国策》里有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四、板书:
亡羊补牢
发现 发现 赶快 不再丢羊
劝: 做错了事 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
教学反思:
一、注重基础,扎实教学。
《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短小,文章表面意思通俗易懂,而含义却很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分两个大板块展开。第一板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板块:抓住字词句的理解,体会寓意。
第一板块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基本技能。一、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题意。二、通过找读亡羊和补牢的句子,不但抓住长句读通了课文,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提炼出“发现 发现 赶快”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步步为营,理解寓意。
1.抓“劝”切入,初知寓意。一天早上,牧羊人去放羊,发现自己丢了一只羊,他的邻居们曾怎么做?在对话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无所谓的心理和第二次丢羊后后悔的心理。然后让学生抓住牧羊人的表情动作写写他修补羊圈时的心理。从体验牧羊人角色的角度初步感知寓言的含义。
2.抓“劝”展开,理解寓意。拓展《亡羊补牢》的出处,引导学生探究:楚襄王有丢失羊吗?那你知道庄辛对楚襄王说的“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真实意思吗?进一步理解寓意:亡羊其实就是指:做错了事;补牢其实就是指:及时补救。
3.用“劝”迁移,深化寓意。庄辛给楚襄王讲了《亡羊补牢》的故事,劝告楚襄王改正了缺点,从而改变了楚襄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的寓意。最后拓展: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这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战国策》里有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三、渗透文言文,提升能力。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渗透了文言文故事,虽然学生还读不懂,但这给了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做了一个铺垫。
课件11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亡羊补牢亡:(1)失去
(2)死 (3)灭
牢:(1)养畜生的圈
(2)监禁犯人的地方
(3)结实,坚固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
kū lóng
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
diāo
从窟窿里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quān (1)环形的东西(2)画环形(3)包围
圈
juàn (1)养家畜等的栅栏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街坊( )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 )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庄辛谓楚襄(xiāng)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niǎn)从鄢(yān)陵君与寿陵君,专淫(yín)逸侈(chǐ)糜(mí),不顾国政,郢(yǐng)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bèi)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兵入楚,襄王流掩于阳城。于是使人发,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guǎ)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THANKS寓言两则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段阅读教学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 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也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增强思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这种学习方法,在训练反问句时,通过与陈述句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又通过比较放养人前后不同的做法,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部首猜义等方法理解“亡羊补牢”、“羊圈”、“窟窿”、“街坊”、“后悔”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增加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
把握寓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言所表达的本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齐读:寓言两则:
请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引导学生比较寓言故事和其他故事的不同。
2.小结引入: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故事。
二、出示题目,布置初读
出示: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见第二张幻灯片)
提出初读要求:先放声读一读,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见第三张幻灯片)
三、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指名读第1一5自然段。
教师听学生读其他4个自然段,听完后做小结,点评。
2.检查词语(见第四张幻灯片)。
(1)指名读词语,随机正音。(注意“养圈”、“窟窿”、“叼走”)
(2)书写难写字。
①窟窿的“隆”字不仅容易念错,还容易写错。师范写,提示:哪一个笔画不能漏?
②叼走的“叼”字,看老师范写。哪一笔要注意?一提变一撇,“叼”字变“叨”字。
③两字学生各写一遍,提醒坐姿。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读懂题目,请同学查字典来说一说“亡”和“牢”的意思。
2.查字典是了解字词意思的一种好方法,但我们还有更有效的方法。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见第五张幻灯片)
交流辨析两个字的意思:
(1)“亡”字,在这里为什么不说是“死亡”的意思?
(2)“牢”字,有同学认为是养圈,有同学认为是窟窿,到底谁对呢?
我们看这个“牢”字,上面是个宝盖头,在古代指家,指房屋;下面是个牛字,你想,房子里面关着牛,那会是什么意思?
所以,最早,这个“牢”字就是指关牛、养等动物的地方。
3.请同学说说整个题目的意思,师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潜心会文,朗读感悟
1.研读“亡羊”段落,明晰羊丢失的原因。
(1)课文中写到放羊人几次丢羊?请大家找到句子画下来。(指名读)
(2)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见第六张幻灯片)
哪个词语在提示我们,这句话是原因吗?
这句话生字多、句子长,比较难读,大家自己练练。(指名二三生读,再齐读。)
出示:羊少了一只,那是因为 。
这么长的原因,你能说清楚吗?
(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一回丢羊的原因又是什么?
羊又少了一只,那是因为 。 (见第七张幻灯片)指名说,抓住学生说到“不听街坊劝告”这一点引导。
(4)朗读对话,辨析句式作用。
谁来当当街坊,劝劝放羊人?谁来替放羊人回答?(见第八张幻灯片)
(创设情境,教师采访:你此刻是什么心情?)
放羊人啊,你想告诉街坊邻居什么意思呢?
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理解放羊人此时的想法: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把反问句改成上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齐读)(见第九张幻灯片)
2.研读“补牢”段落,体会修养圈的作用。
(1)放羊人应不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自由说后,要求用课文中的话说。
(2)读读放羊人怎么想,怎么做。
修好了养圈的结果怎样?这时修好养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为时不晚)六、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些什么?(根据回答总结故事道理)
2.在生活中,你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呢?(学生举例)
七、提纲辅助,讲述故事
1.教师出示提纲,自己先练说。(见第十张幻灯片)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指名讲述故事,并让学生课后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教学反思:
三年级是个特殊时期,经历着由低段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阅读阶段的过渡:识字写字仍然是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习重点之一。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我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 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借助文章的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寓言的方法, 让学生以后在自学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再如:字词的理解,学生先是通过查字典预习得知几种解释,但有时与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不符,如理解“亡”和“牢”;我就让学生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最终得出这里的“亡”是丢失,“牢”是羊圈的意思。还有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原来羊圈(juàn)破了窟窿(kū long),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展开学文,通过形式各异的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想象体会文中养羊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内容,揭示寓意。
课件11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舟山市定海小学 汪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初读要求:
先放声读一读,读准生字、多音字,再读通课文。
羊圈 窟窿 叼走
街坊 劝告 后悔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
修得结结实实的。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羊少了一只,那是因为__________。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羊又少了一只,那是因为__________。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
么呢?” 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
么呢?”……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汪丽君
审核:滕春友
责编:朱卫国 曾正玲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寓言两则
设计意图:
1.遵循寓言教学的规律。即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对自己的生活起到实实在在的指导和警示的作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难点。
2.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故事、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图片理解“辕、辙”的意思。
2.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去说,去读,以领会寓意。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地去说,去读,以领会寓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明导入,析题激趣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见第二张幻灯片)
1.齐读课题,你知道题目有趣之处?(有一对反义词南和北。)
2.借助图片理解“辕”和“辙”。(“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见三、四两张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理清生字新词。(解决:读准“哪儿”儿化音,“把式”(shi)、“盘缠”(chan)读轻声,指导“缠”字的书写。)(见第五张幻灯片)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主要是写了两个人的对话。)
3.分故事和道理读。(让学生明白前面是讲故事、后面是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你们能用简短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吗?
课文内容:《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品析对话,领悟道理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其实要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我们只要把他们的对话研究透了,就可以了。
1.默读课文,边读边琢磨:用“——”画出朋友是怎么问话的,用“~~”画出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见第六张幻灯片)
师:这四次对话中写得很有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你会有什么发现?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指名读朋友的四句话。(见第七张幻灯片,读出朋友的奇怪、诚恳的语气)
师:其实朋友的后三句话就是一个意思。你发现了吗?
预设:坐车人到不了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往北走。
师:对,坐车人方向弄反了。(板书:方向相反)
师:可是坐车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到楚国。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辩一辩朋友和坐车人的对话。
师:你看第一理由,他的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一定能到楚国的。你们觉得呢?
预设:坐车人所走的方向相反了。
师:没关系,还有一个好车夫,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到楚国去。
预设:你所走的方向相反了,你不能到楚国了。
师:没关系,不怕时间久,他带得盘缠多。
预设: 你所走的方向跟楚国相反了,你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小结:看来,这个坐车人没有弄清朋友的意思,朋友的话是方向问题,他的回答和方向无关。
4.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可是要想真正读懂人物,还必须读懂人物的心理。(课件出示第八张幻灯片):小组讨论: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进行对话,请给人物加上提示语。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shi)!”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 )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5.指名读对话→生点评→指名读→同桌互读→全班有感情朗读对话。
6.课件出示: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见第九张幻灯片)
1)齐读,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预设:楚国在南面,他硬要往北面走。)
2)这句话你从哪个词看出坐车人的固执呢?(预设:硬要)
3)坐车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预设: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活动:学生读坐车人的结局,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移动马车行走的方向。(板书:行动与目的相反)
课件出示:小练笔。(见第十张幻灯片)
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
(提醒学生把自己想对人物说的话中,引导提炼出人物的特点。)
四、举例运用,渗透生活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当时: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君安厘王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大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成就霸业,就是要取信于天下,可是自己的行动却是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最后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国王听了他的话,就取消攻打赵国的念头。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只有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才能成功,方向错了,再如何努力都是空的。)
2.说一说: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南辕北辙类似的事情呢?
学生举例。
五、课外延伸,引导阅读
过渡语:课后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见第十一张幻灯片)
六、作业布置
1.好书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2.用自己的话把《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听。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故事、道理)
方向相反
行动与目的相反
教学反思:
关于这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的。
1.分板块进行教学设计。板块设计有利于整合教学环节,使教师在课堂上少关注自己的教案,多关注学生,进而真正把握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我把《南辕北辙》的教学分成五大板块:复习导入,析题激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品析对话,领悟道理;举例运用,渗透生活;课外延伸,引导阅读。这样,我就能在课堂上清楚地知道每一板块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使得课堂的思路清晰,富有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目标的引领,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2.让“读”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读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读是目标,更是手段和方法。课堂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练。这节课我按照设计的板块,把读有机地融合进每一个教学环节。(1)读情节。在知事这一环节,我先后三次让学生读故事。每一次都带有目的去朗读课文,第一次是自由读,扫清初读障碍,理解文中“哪儿”儿化音、“把式”和“盘缠”读轻声。第二次是分角色读,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主要是写了两个人的对话。第三次是让学生明白前面是讲故事、后面是告诉我们的道理。(2)读对话。对话是这则寓言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品读”这些对话,才能真正学好寓言。品读对话时,引导学生读书、辩论、感悟,进而体会了寓言蕴含的道理。扎扎实实做好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3)读心理。通过让学生补对话中的提示语,以学生的眼光来揣摩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特点,使寓言中的人物进入到学生的心灵,再带着提示语中的语气去朗读,既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训练。(4)读道理。寓言的道理清晰明了,但是如何让它深入内心呢?还是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明示道理的语句,读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一步步,通过读让学生把故事读到自己的脸上、读到了文中人物的心里,读出了自己的态度。
课件11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第二课时)南辕北辙哪儿 把式
盘缠 硬要 默读课文,边读边琢磨:用“_____”
画出朋友是怎么问话的,用“~~”画
出坐车人又是怎么回答的。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去呀!”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 )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好书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2.用自己的话把《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