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检测
语文
(高2024级 2024.11)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慰藉(jiè) 长篙(hāo) 石砾(lì) 罅隙(xià)
B.百舸(gě) 守拙(zhuó) 訇然中开(hōng) 轻拢慢捻抹复挑(mǒ)
C.吐哺(fǔ) 跬步(kuǐ) 薄言掇之(duō) 采之欲遗谁(wèi)
D.大弦(xián) 自牧归荑(kuì) 木直中绳(zhòng)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2.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廖阔 说怿 斑斓 书生义气 B.谈讌 铮嵘 羁鸟 钿头银篦
C.激扬 青冥 脂膏 转轴拨弦 D.列缺 仟陌 譬如 渚清沙白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存(问候) 虚室有余闲(静室)
B.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烟涛微茫信难求(消息)
C.渌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琵琶声停欲语迟(回答)
D.假舆马者(虚假) 爱而不见(隐藏)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天姥连天向天横
C.大珠小珠落玉盘 D.譬如朝露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风格特点。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D.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10)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②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①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③时江左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④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②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释】①马殷: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②史馆校勘:官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掌
B.数沮挠之 沮:阻止
C.强籴者斩 籴:买米
D.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优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先以缗钱五万 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B.帝嘉之 旦且祭之
C.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出责监办者
D.于是连樯而至 文成而声始息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议不行 (辛弃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卒不能夺 士兵们没能够抢走他的权力
C.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辛弃疾指令监办的官员必须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
D.若鸣其不平 好像在鸣发他心中的不平之气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辛弃疾进言时态度强硬直露,触怒了皇帝,导致皇帝一怒之下坚持恢复和谈。
B.第③段辛弃疾颁布法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可见其做事雷厉风行、手段刚猛。
C.第③段辛弃疾甘冒风险拨粮救助信州民众,言行令人感佩,事后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第④段中“加赠少师,谥忠敏”这一史实,表明后世对辛弃疾一生伟大功绩的肯定。
10.第②段中写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本段中哪些事件体现了辛弃疾这样的特点?(6分)
三、诗歌阅读(本题共2大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3)题。(共14分)
曲江二首
杜甫
其一①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筑巢。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11.下列对杜甫《曲江二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颔联写春花欲谢,急须行乐。“且”是“姑且”的意思,“莫厌”即不推辞,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的画面。
B.《其一》颈联描写小堂筑起鸟巢,石麒麟倒卧在地,以小见大,意在反映社会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厌战之情。
C.《其二》首句写典当衣物,“日日”“春衣”见其燃眉之急,表现诗人穷困潦倒,只能借醉酒来排遣悲愁。
D.《其二》尾联中“传语”即“寄语”,“风光”指明媚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希望与美好的春光共存永在的心境。
12.《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和“风飘万点”相对,构成了“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下面诗句中“一与多”的关系,与此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B.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C.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韩愈《听颖师弹琴》
D.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13.你所在的清华附中某研学小组准备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研究杜甫的《曲江二首》,请完成以下任务:
(1)《其一》的首联和《其二》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春日景象,请分别作答。(4分)
(2)概括两首诗歌思想情感的共通之处。(2分)
(3)任选其中一首,分析其情景关系。(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14)-(15)题。(共9分)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4.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善用对比和象征手法,看似写井,实则写人,表现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的生命态度。
B.诗人通过描绘“草叶”“天空”“浮云”几个意象,表现“井”的世界虽简单,但完整和谐。
C.“黑暗的地层”指出“井”面对的险峻处境,表明生命力量根源于现实给予的苦难与黑暗。
D.“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写出“井”在默默承受中的高洁与自持。
1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划线句含义的理解。(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9小题。
材料一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取材于沈英甲的文章)
材料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取材于叶雨婷的文章)
材料三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取材于李斌的文章)
16.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人工去雄和培育雄蕊不育的“母稻”两条路可走。
B.上世纪国际科学家们就发现并研究了水稻杂种优势,但因其生产难度太大无法得到推广。
C.中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有种质资源、光温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正确领导等有利条件。
D.与杂交水稻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有关的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开创了水稻研究新纪元。
17.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
B.钟扬已经为人类建成了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C.在钟扬看来,蒲公英是最适合用来做种子研究样本的植物。
D.钟扬在青藏高原上克服诸多挑战,刷新了植物学家的极限。
18.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就在于方寸之间,他们看似与世界脱节,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B.雕虫小技,“拜手工教”,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等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工匠精神。
C.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见证社会的变化,可见工匠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D.我们不必都成为工匠却都能够践行工匠精神,这意味着不必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19.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表格梳理。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把表格补充完整。(6分)
工匠精神 内涵解读 对应事例
生命哲学 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 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带来的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袁隆平: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人生信念 技进乎道 ① 袁隆平:②
超然达观 ③ 钟扬:④
五、默写
2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每空1分,共19分)
(1)《静女》中描述两人约会,女子未出现,男子焦急等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就引用了《诗经》。
(3)李白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比如“霓为衣兮风为马,______。虎鼓瑟兮鸾回车,______”中充满了新奇想象。
(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
(5)《琵琶行》中“______,______”表明琵琶弹奏过程中短暂的停止产生了余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6)漫漫人生路,所遇不同,所感各异:涉江采芙蓉,诗人情有所系,写道“采之欲遗谁?______”;享受田园,陶潜欣喜于复归自然,写道“______,复得返自然”;蔑视权贵,李白高呼“______,______”,一吐郁闷之气;登高远望,杜甫感叹“______,______”,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通过积累可以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水平。
六、作文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班级及个人信息。
(1)有研究表明即使不做任何运动,在公园里待20分钟,也能带来更好的状态。请结合你的实际经历,在朋友圈发布一段文字,吸引同学们走入身边的某一公园。要求:写出公园的名字,公园特点鲜明,有吸引力。
(2)叶嘉莹先生认为人可以从诗词中汲取人生的力量,请结合你在高中教材中学到的诗歌作品,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请以“如果风会说话”为第一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书写5分,共55分)
请以“你好,陌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故事,有细节描写,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