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有效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C.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2.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反映了( )
A.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消失 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 D.政党政治基本实现
3.晚清时期,从留学生中遴选官吏,一大批具有西学经历,了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科学技术的留学生得以进入官僚队伍。这反映了( )
A.选官制度的根本改变 B.官员任用机制的创新
C.清政府重视西学人才 D.中央集权受到了冲击
4.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体现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 D.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亏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贪污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 B.甄别合格的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
C.公务员考核注重德才兼备 D.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在日本文部省直辖之各高等院校及程度相当的各项实业学校3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在大学专科某科或数科,毕业后有选科或普通毕业文凭者,给予进士出身。这说明清政府( )
A.是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B.从依靠欧美转向求助日本
C.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 D.根本上拒绝教育制度改革
7.1903年,朝廷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游学日本章程》,规定只要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土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以示奖劝之意。材料反映出( )
A.留学毕业生被列入选官的范畴 B.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C.近代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D.留学成为时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
8.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下列不能反映该做法的目的是( )
A.淡化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和特权 B.有利于宣扬平等观念
C.弱化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D.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实现
9.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10.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三十五条规定:“公务员的考核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考核指标根据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分别设置。”这表明,公务员考核制度( )
A.保证了行政运行的廉洁和高效 B.体现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
C.加强了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 D.杜绝了政治上的腐败现象
11.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
A.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B.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
12.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 21 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应是( )
A.考试成为选拔官员主要方式 B.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
C.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 D.男女平等竞争成为可能
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 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 年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18 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修订。材料表明我国( )
A.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干部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
C.公务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D.公务员的选拔录用逐渐法制化
14.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是( )
A.2006年 B.2012年 C.2005年 D.2019年
15.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16.196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高级干部要过党的生活,结合讨论工作;做点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一般党员、干部,则应该经常过支部生活,过小组生活,接受党的监督。”邓小平意在强调( )
A.中央应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B.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共中央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D.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亟须提高
17.用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摘引自[唐]杜佑《通典·选举典》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不列颠傲然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从当时最有影响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两党制度形成后,某党一旦掌权,极力安排本党骨干分子,占据要害职位,编织关系网络,而另一政党上台后如法炮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备加关注的问题。恰巧,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先后进行改革,它们的一些有效措施,如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奖优汰劣等,为全面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场多国战争成了文官制改革的催化剂。
——摘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到北洋政府的肇建,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近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绵延三十余年,仅就纸面上的法规而言,是逐渐向西方现代文官制度靠拢,围绕着这套制度而制定的种种法规和组织系统基本合理。
——秦昊扬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隋唐时期“以进士为士林华选”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唐朝官员考核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件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落实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举措。
18.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从产生到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表明,其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一致的,如对职位进行分类:“考绩制”的广泛运用;重视对文官的培训;文官制度法制化;恪守“政治中立”原则;讲求“职业道德”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摘编自刘然《西方文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区别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推行和实施,但其不能保证“有效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B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对公务员队伍结构产生重要影响,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并非只是针对女性,无法体现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北洋政府废除古代的 行政官官等,代之以近代的文官品位分类制,而且不再代表特权,反映了平等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题干提到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排除A项;题干中不再表示特权体现的是平等而不是民主和共和,排除C项;政党政治在民国初期昙花一现,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一大批具有西学经历、了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科学技术的留学生进入官僚队伍,反映了清政府顺应形势,重视西学人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晚清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官员任用“机制”的创新,排除B项;中央集权受到了冲击与清政府调整选官标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民国或国民革命有贡献的人经证明属实便可以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为公务员,这一规定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与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不相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一规定反而违背了公务员任用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公务员甄别既关注审查成绩,又关注其德行,即注重德才兼备,C项正确;公务员甄别需要关注个人政绩、品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排除A项;虽然公务员甄别注重德才兼备,但不能保证合格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已经废除,材料也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章程奖励游学日本学习实业的大学毕业生,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C项正确;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的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而非清末新政,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从依靠欧美转向求诸日本,排除B项;“根本”上拒绝教育制度改革与奖励游学毕业生的做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士等相应的头衡,并授予一定的官职”可知,清政府从留学生中选官,这一时期还存在科举制,学常选官制度等,A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时间不符,排除B项;1905年学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清政府主要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据题意可知,北洋政府实行了新的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官名不再表示身份和特权,这样就废除了旧的封建官制,这与政党政治是无关的,所以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实现,不是该做法的目的,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这有利于淡化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和特权,有利于宣扬平等观念和弱化官位崇拜,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将北洋学堂优秀毕业生授予相应职位,说明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B项正确;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此时尚处于晚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六部培养对口人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公务员的考核进行立法规定,这体现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B项正确;A项和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基层干部和公务员不是完全对应的两个概念,排除C项。故选B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05年清廷诏命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但同时科举的影响仍然深入人心,为了吸收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清朝举办了针对留学生的洋科举,仍然采取科举制分科考试的基本办法,被录取者被授予老的科举称号,但考试内容是新式的西学,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后,不再举行乡试、会试,排除A项;洋科举只是当时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仅凭此不能得出选官采取有序方式推进,排除B项;科举制被废除后,清朝选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学堂选官,二是留学毕业生选官,材料无法体现侧重选拔留学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使得女性和男性在文官考试中具有了同等机会,男女平等竞争成为可能,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排除A项;科举考试制度在1905年就取消了,排除B项;女性可以参加文官考试,不等于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93 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 年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18 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修订。”通过制定法律、完善法律从而推动我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干部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排除B项;公务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C项正确;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是2005年,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时的焦虑,该举人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很多读书人因此而失业,表明科举制的废除会导致读书人另找出路,即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举人面对科举制度被废除而失业的焦虑,学堂选官制度是否建立不是题干中的主旨内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废除科举制度导致读书人失业的现象,没有体现大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材料中可知邓小平说“一般党员、干部”,应该“接受党的监督”,反映了邓小平意在强调中共中央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干部人事制度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党领导干部,与宗旨无关,排除B项;加强党对干部的领导并非是因为公务员素质不足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要求参政;
标准:品德和才能。
(2)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党政治的发展;原先官吏制度存在缺陷;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任答4点即可)
文件:《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3)近代文官制度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独立的考试院负责;颁布《考试法》等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更加完备;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根据材料一“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以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要求参政。标准: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2)背景: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不列颠傲然成为‘世界工厂’”可知,文官制度的发展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从当时最有影响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可知,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政党政治发展的需要,原先官吏制度存在缺陷;根据材料二“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先后进行改革”可知,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为文官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根据材料二“一场多国战争成了文官制改革的催化剂”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成为文官制度建立的催化剂。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件是《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3)根据材料三“仅就纸面上的法规而言,是逐渐向西方现代文官制度靠拢,围绕着这套制度而制定的种种法规和组织系统基本合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文官制度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务员的选任由独立的考试院负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考试法》等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18.(1)背景:旧的官吏任用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国科举制影响;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
(2)区别: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立;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中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西方文官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理由: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需要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制度。中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得出旧的官吏任用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依据材料“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得出中国科举制影响;依据材料“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得出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从工业革命的推动分析,得出工业化的推动;从战争的影响分析,得出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从政党政治分析,得出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
(2)区别:依据材料“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出西方文官制度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不实行政治中立;从两者的职位划分分析,得出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中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从服务的对象分析,得出西方文官服务于资产阶级,中国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理由:从西方的政党制度和中国的政党制度分析,得出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需要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制度。中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必然要求;从两国国家性质以及服务的对象分析,得出西方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