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秦朝建立:
咸阳;
秦始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秦朝灭亡:刘邦推翻;项羽歼灭秦军主力
西汉建立:
长安;
汉高祖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2年
9年
25年
西汉灭亡;
王莽新朝
东汉建立:洛阳;
汉光武帝
220年
东汉灭亡
一、秦统一的条件(原因)
1、社会:
2、军事:
3、政治:
4、个人:
第 9 课 秦 统 一 中 国
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
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嬴政本人雄才大略;
秦朝建立三要素:
时间: 都城:
人物:
公元前221年;
咸阳;
秦始皇嬴政
东到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到南海
二、秦朝建立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
军事
中央
地方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书同文/焚书坑儒
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车同轨),修直道/驰道
开凿灵渠
北征匈奴修长城(临洮—辽东)
南征岭南
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措施意义及整体巩固的意义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为何而起义(原因)
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2.法律严苛;3.刑法严酷;4.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5.秦二世的暴政
起义初始:陈胜吴广起义
(1)基本信息: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2)原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政权:张楚(5)结果:失败
(6)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7)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冲击了秦朝的统治;③鼓舞了后世农民阶级反抗封建残暴统治的斗争;
(8)典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起义延续:刘邦项羽反秦斗争
项羽: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率军直抵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秦朝灭亡时间:公元前207年
楚汉之争
性质: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争夺帝位)
典故/战争:刘邦——约法三章;
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
(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
长安
刘邦(汉高祖)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
目的
措施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①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民流离失所;③人口锐减;④土地荒芜;⑤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道家:黄老之学
汉高祖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奴婢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④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意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
汉文/景帝
结果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轻徭薄赋)。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共同措施:以农为本,民本思想;
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政治:削弱地方势力
经济:加强经济管控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1.兴修水利,新修建六辅渠、白渠等;发明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4.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5.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管控大大加强,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尊崇儒术);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人才;
影响:1.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2.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2.削爵、夺地甚至除国;3.将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4.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东汉的兴衰
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减轻田租;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④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⑤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衰
1.东汉中后期衰落的表现: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央);②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地方)
2.黄巾起义①原因: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②爆发: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张角-太平道-道教);③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④特点: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⑤结果:失败⑥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3.州牧割据①时间:黄巾起义后②内容: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③影响: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第 14 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了解了西域的基本情况 (了解西域)未达成目的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
(沟通西域)
意义 ①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②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张骞精神:不忘使命和坚决克服困难的精神
公元前60年
西汉时期
西域都护府
西汉末,往来中断
73年
东汉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开辟通往西亚的道路
班超在西域期间
班超去世后
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123年
西域长史府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陆上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西亚
转运
欧洲和北非
运输物品
西域
中原
物品:丝绸、漆器等;技术:开渠、凿井、铸铁等
物品:核桃、葡萄石榴、苜蓿(mùxu)、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文化:乐器、歌舞、宗教等
交流特点
双向交流,兼容并包
影响: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向北
山东半岛出发达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向南
出发:
东南沿海
到达:
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转运
欧洲
一、科技 1.造纸术 (1)西汉时期,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麻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优点:①纸的质量大大提高;②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③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地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医学 (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医圣
成就:①《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②“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③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
成就:①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③编创“五禽戏”
3.数学 特点:古代数学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著作:《九章算术》,东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4.农学 著作:《氾胜之书》,秦汉时期,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5.历法 张衡: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文化 1.史学 (1)司马迁—《史记》—西汉
地位: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班固—《汉书》—东汉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宗教 (1)道教【四川成都青城山】
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生活苦难,寻找精神寄托
创立: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信奉者:下层民众
(2)佛教【河南洛阳白马寺】
基本信息:约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 教义:众生平等
传入时间: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统治阶级扶持,佛教传播
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王充—《论衡》—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奇书”
3.文学 汉赋;乐府诗
1.秦始皇曾当选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历史上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下列榜理由的史实包括 ( )
①统一六国 ②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③支持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④修筑长城 ⑤中央设丞相等官职,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监察制度,它是统治者稳定国家秩序、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秦始皇统治时期行使该职能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九卿 D.太尉
D
B
素养提升
3.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
A.稳定社会 巩固政权
B.安定天下 发展生产
C.人心思安 以民为本
D.借鉴前朝 收揽人心
4.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 )
A.士兵还乡务农 B.轻徭薄赋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提倡节俭
A
C
素养提升
5.下列属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修建都江堰 B.迁都洛阳城
C.建立刺史制 D.设立“三司”
6.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推恩令是针对
A.诸侯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问题
C.社会贫困问题 D.思想混乱问题
C
A
素养提升
7.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C
D
素养提升
9.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 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10.西域都护统管着50多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绶,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见,该官职的设置有利于
A.统一西域 B.瓦解地方豪强势力
C.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A
C
素养提升
素养提升
【民谣中的历史】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无音讯;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1)此歌谣反映出秦末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剪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