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观察下列示意图,与“五四”宪法相比,“八二”宪法的章节题目结构顺序体现了( )
“五四宪法结构顺序: “八二“宪法结构顺序:
序言 序言
总纲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国旗、国徽、首都
A.我国已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B.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高度重视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D.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方面的基础
2.1985年12月28日,中国专利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对143项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并颁发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证书。这是专利法实施以来,对国内外申请的14051件专利申请进行审查批准的第一批专利权的项目。1992年9月、2000年8月、2008年12月对专利法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些举措( )
A.加快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速度 B.意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C.标志着新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 D.更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如表所示为我国不同时期对人权的论述。这反映出我国( )
时间 论述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社科院关于人权的定义为,“人权是依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受到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A.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广泛认可 B.逐渐认识到人权的至上性
C.贯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基层民主法制化日益发展
4.1982年宪法与前面几次修订的宪法相比,不仅确认了“民主”和“法治”两项基本的宪法原则,而且明确规定了整个国家权力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运转。在保障人权方面,最突出的地方莫过于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至“国家机构”之前。这些变化( )
A.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巩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成果
C.旨在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顺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求
5.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
A.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B.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我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这主要体现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8.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 )
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 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
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 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
9.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有90%以上的婚姻由父母包办。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以及贯彻实施,到了1957年,90%以上的婚姻属于自由或半自由的恋爱婚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基本清除封建习俗 B.社会新风尚得到弘扬
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D.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10.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群体的是( )
A.孟泰 B.何凤山 C.杨善洲 D.范旭东
11.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12.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及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基本法律。材料反映此时( )
A.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当前首要任务 B.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形成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工业化发展需要法制建设
13.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 )
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度
B.民法典取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D.表明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1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15.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爱国主义思想萌发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 )
A.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7.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激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二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 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及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
1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可见,精神信仰是否坚定、是否充盈,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当我们深读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史这部恢弘巨著时,不难得 出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到底精神,内蕴着一系列优秀特质。这些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 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网《12种革命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信仰底色》
材料二 20 世纪60年代,林州 10 万开山者历时10 年,削平山头 1250座,开凿隧洞 211 个,架设渡槽152座,在地势险恶的太行山腰修建水利工程——红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州,解决了50多万人 口的饮水问题。震撼人心的修建场景,被称为“十万大军战太行”。这里也孕育出了“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22年 10月2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他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并来到输水隧洞——青年洞。总书记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 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瞻仰延安革命旧址时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再到 这次考察中强调“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总书记始终高扬精神之旗。只有珍视宝贵精神财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才能赢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时政新闻眼《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为什么来到这两个地方?》
依据两则材料信息,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部分话题,适当添加内容,提炼一个观点。 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C
【详解】对比“五四”宪法和“八二”宪法的章节题目结构顺序可知,修改后的“八二”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排在了国家机构前面,说明国家重视保障公民权利,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宪法的修改完善,看不出其他法律制定完善情况,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已建成,排除A项;虽然正式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坚持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办事,“五四”宪法也能体现依法治国,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题干显示,我国专利法不断得到完善,对发明者颁发了专利证书,保障了发明者的合法权益,这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相对单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更有利于有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D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科技转化生产力的信息,排除A项;制定和完善专利法,颁发专利证书,意在保障发明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而不是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排除B项;题干显示,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5年12月28日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重视人权并且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强调,说明我国贯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无关,排除A项;中共一直以来就重视人权,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法律文件,无法说明基层民主法制化日益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982年”、“民主”、“法治”、“经济建设”、“保障人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作了有利于推动新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D项正确;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A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就逐渐确立了,不会延伸到改革开放开启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结合所学可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适应了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题中并没有提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排除C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且与题中描述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以及近代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宪法”,可以看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融合了国际与中国历史的经验,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学习他国法律以及本国历史经验,排除A项;五四宪法之后多次进行修改,并非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可以看出这些法律文件涉及范围广,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左”的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编纂的,两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并非摒弃,排除A项;B项“全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婚姻由以父母包办为主到以自由或者半自由恋爱为主,可见新的婚姻风尚得到弘扬,B项正确;《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并不代表封建习俗被基本清除,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排除C项;新的婚姻状况并不等同于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依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知,时间是1949年—1978年,结合所学可知,孟泰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出现的劳动模范,符合材料时间,A项正确;B项是二战后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排除;C项是中国新时期的道德模范,排除;D项是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家,排除。故选A项。
11.B
【详解】公民道德建设既强调新条件下的内容,同时不忘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公民作为道德的主体,而非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06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B项正确;这些基本法律并不全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排除A项;“依法治国”理念是到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说明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体系的完善,而非法律意识的提升,排除A项;民法典不是国家根本大法,不能取代宪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指出法律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表明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也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相关,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新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人民群众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德治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面对新冠疫情,人民同舟共济,与艰苦奋斗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对应,有必要出台相应的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对市场进行规范,避免市场的无序混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B项正确;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调控属于行政手段,法律不同于行政手段,排除C项;D项说法存在局限,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D项。
17.(1)特点:借鉴西方法律;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强化礼教民俗。背景:清末新政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积累财富、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平等需要保护等,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与国际接轨,扩大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可知,借鉴西方法律;根据“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可知,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根据“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可知,强化礼教民俗。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清末新政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制进程、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积累财富、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平等需要保护,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国情,促进了民法典的编撰。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可知,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与国际接轨,扩大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的颁布,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8.观点一:伟大政党、伟大人民需要优秀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证明,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民众思想的觉醒。1921年在风雨飘摇的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一个以全新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了,接下来的百年岁月他将马列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相结合,也逐步形成了诸多优秀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出发,一路走来,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胜利。现如今我们正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的政党、国家、民族需要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精神。
观点二:伟大的人民孕育伟大的政党,伟大的政党造福伟大的人民。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序幕,面对不断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或因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或因不顾民族国家大义、或因缺乏广泛民众基础,终究相继失败。1921年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下,在中国人民的翘首期盼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历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无限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中国共产党的成绩来自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从战争年代的军民同心到和平年代的军民一家,就是最好的例证。以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坚持群众路线,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例证。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抓住主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据材料“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瞻仰延安革命旧址时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再到 这次考察中强调‘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总书记始终高扬精神之旗。只有珍视宝贵精神财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才能赢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可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强调精神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观点是伟大政党、伟大人民需要优秀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然后依据材料“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结合中共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实以及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及其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证。示例如下:中国的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证明,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民众思想的觉醒。1921年在风雨飘摇的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一个以全新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了,接下来的百年岁月他将马列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相结合,也逐步形成了诸多优秀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出发,一路走来,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胜利。现如今我们正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的政党、国家、民族需要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精神。也可从其他角度提出观点,如伟大的人民孕育伟大的政党,伟大的政党造福伟大的人民角度,然后结合近代以来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中共的奋斗史以及中共的阶级立场等角度论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