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这些记载表明汉代( )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北各族尊其为“天可汗” B.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C.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3.《汉书 苏武传》记载苏武受推荐出使匈奴而不辱命,得到朝廷嘉奖。宣帝即位后常咨询他国家大事。苏武最可能的职位是( )
A.掌理藩院事 B.右曹典属国
C.羁縻州刺史 D.领宣政院事
4.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井真成的墓志。墓志写道“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该墓志的发现 ( )
①可以作为用于研究遣唐使的重要物证
②具有见证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价值
③印证了唐代开放的外交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后,引进了佛教,并依照唐朝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加强和集中了王权。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族交往推动吐蕃统一 B.三教并行促进民族交融
C.吐蕃的封建化进程加速 D.吐蕃地区归附唐朝统治
6.近年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址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汉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 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7.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
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B.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C.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 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9.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
C.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10.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遗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11.标志着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进一步加强的是( )
A.册封达赖喇嘛 B.派遣驻藏大臣
C.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2.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3.唐朝时,日本的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遣唐使对日本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传播了唐朝的先进科技 B.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C.加强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 D.归国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14.明太祖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这反映出明太祖( )
A.开始实行海禁 B.维护朝贡贸易 C.推行睦邻政策 D.蔑视周边诸国
15.据《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据此可知,东汉政府( )
A.沿袭西汉在西北设置护乌桓校尉 B.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C.推行郡县制加强对鲜卑族的管理 D.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
16.唐武德末年到贞观九年,东突厥及其它部族的贵族,无论从最初的谈判被扣,还是主动归顺,抑或战败归国与无奈降唐,也不管曾祸乱边庭,唐政府一律予以既往不答,通常还以封官授爵的形式对这些降人进行怀柔。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边患问题得到了解决
C.官员选拔具有随意性 D.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17.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 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
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
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中央政府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 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意义。
18.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重视对边疆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可知,汉朝中外交流中,外邦向汉朝政府进贡本地盛产的珍贵物品,说明朝贡外交已经存在,A项正确;羁縻外交强调利用当地首领统治地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国家都是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无法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排除C项;榷场在宋代才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A项正确;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与唐太宗无关,排除B项;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太宗无关,排除C项;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与唐太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苏武受推荐出使匈奴而不辱命,得到朝廷嘉奖。宣帝即位后常咨询他国家大事”信息可知该题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汉承秦制”,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设置羁縻州始于唐朝,排除C项;领宣政院时元朝时设立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结合所学可知井真成是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记载了墓主人受日本朝廷委派前往中国的相关经历,可以作为研究遣唐使的重要物证,①所述符合题意。井真成作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是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例证,其墓志的发现具有见证中日文化交流的学术价值,②所述符合题意。日本遣唐使来华体现唐朝对外交流的活跃,但“对外交流活跃”不等同于“外交政策开放”,③所述不恰当。综上,①②所述体现了井真成墓志发现的意义,A项正确;③所述不恰当,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后,为了加速吐蕃的封建化进程,引进了佛教,并依照唐朝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加强和集中了王权,C项正确;引进佛教、与唐朝交往都发生在吐蕃统一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排除B项;当时吐蕃与唐朝是并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政府采取具体的措施保护丝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与中原交往的起止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迁徙中原汉人到岭南,同时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进而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有利于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逐渐南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修建了4条岭南山路,这不能说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排除C项;当时统治者没有国家主权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造成蒙古军队威逼北京的结局;但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项正确;当时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中原经济是农耕经济,排除A项;诸王守边加强了边地的防御力量,排除B项;“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明代与蒙古抗衡,在新疆等地设立羁縻卫、所,承认元朝对西藏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并建立茶马贸易关系,反映了明代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D项正确;A项“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B项“始终”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历代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册封,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排除A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权,排除C项;由清政府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遣唐使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奴隶制国家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遣唐使对日本的主要作用是学习唐朝典章制度,而非传播唐朝的先进科技,排除A项;B、C两项是对中日关系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对外是朱元璋确定的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格调。依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确定不征之国,以德怀柔万国,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其主旨并非蔑视诸国,C项正确,排除D项;明太祖在位期间多次颁布禁海令,也秉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基本朝贡模式,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B两项。故选C项。
15.B
【详解】东汉时期,朝廷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这体现了当时的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促进与周边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东汉的举措是对西汉制度的沿袭,排除A项;“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不属于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这一时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丝绸之路并不畅通,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依据材料“唐政府一律予以既往不答,通常还以封官授爵的形式对这些降人进行怀柔”可知,这主要是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于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予以宽大政策,A项正确;“得到了解决”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实现了民族平等”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异,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的自主权;多措施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意义: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机构不同,可以概括出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中的管理范围内容,可以概括出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中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可以得出因俗而异,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 的首长负责”等信息,可以得出边疆民族有较大的自主权;根据总体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多措施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方式一问,根据材料“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可以得出和亲;根据材料“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以得出会盟;根据材料“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以得出册封;根据材料“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可以得出设立机构。意义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疆域的拓展等角度思考。
18.(1)政策:设郡;移民戍边。
(2)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特点: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辖。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可知,设郡;根据材料“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戍边。
(2)新问题:根据材料“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可知,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特点:根据材料“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可知,设置行政机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