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1.据统计,中国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比额已从2000年以前的0.995%上升到2007年的2.667%。2009年,联合国列出缴纳会费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位列第九,而中国缴纳会费的比额还一直在持续增长。据此可知,中国( )
A.注重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C.积极改革全球治理体系 D.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主导者
2.周恩来在一国际会议上说∶“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这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是( )
A.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确认了中国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D.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外交的不断努力,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下列最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是( )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共建“一带一路” 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新中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立场上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致。同时,在建国一年内就与瑞典、丹麦、芬兰、瑞士、挪威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5.1949年11-12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1950年5月,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政联盟;1952年,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1954年中周参加日内瓦会议。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坚决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C.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D.在多边外交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6.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邓小平的讲话( )
A.突出了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影响力 B.着眼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充分肯定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作用 D.协调了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7.有学者指出:“通过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这次会议( )
A.展现了“一边倒”的战略 B.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安全
C.采取了无敌国外交原则 D.坚持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8.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余年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 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 B.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 -体化 D.有利形成协调合作的大国关系
9.1949年10月到1951年5月,苏联等19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有9个国家本是旧中国的邦交国,这些国家均在承认新中国的同时自行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0.某次国际会议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表明本次会议( )
A.明确反殖民反霸权 B.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D.推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
11.如表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越双方的一些意见。据此可知,当时中国致力于( )
越南意见 中方意见
阐述了关于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和平、统一、独立、民主” 周恩来表示支持越南的意见
越军是反抗殖民侵略,争取印度支那民族解放的主力军,所以三国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 周恩来与其他两国代表接触后指出,三国的国情不同,应区别对待。如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
A.推广“求同存异”的方针 B.打击西方对印度支那的殖民企图
C.缓和印度支那的紧张局势 D.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美国侵略
12.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 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因此,争取‘两个中间地带’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场重要战略任务。”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两个阵营”的战略判断 B.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框架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再次表示:“中国将继续为非洲发展提供应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2017年签署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规定银行“利用其可支配资金为本区域发展事业提供融资支持……并特别关注本区域欠发达成员的需求”。这反映了中国( )
A.组建新型合作组织维护共同安全 B.着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C.积极建设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 D.践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原则
14.1971年7月,周恩来宣布中国对法贸易方针为“同等优先”,即同等条件的货物优先从法国进口。中法贸易额1969年为1.29亿美元,1979年增至6.40亿美元。联邦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主要贸易国之一,1972年10月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后,双方贸易额年增30%,1972年为2.74亿美元,1979年增为21.98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
A.外交彻底突破意识形态限制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
C.美苏争霸局面渐趋走向缓和 D.国家务实理性外交的推动
15.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广州军区杂技团以“中国杂技艺术团”的名义出访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加纳、摩洛哥、突尼斯六国。此后,除已经与中国建交的埃及和叙利亚外,其余四国也先后与中国建交。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 )
A.“一边倒”方针取得重大突破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了认可
C.文化交流推动了国家外交活动 D.杂技艺术是对外交流主要形式
16.1955年,万隆会议上,与会各国在诉求、社会制度和文化生活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最后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分为“经济合作”“人权和自觉”“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等7个部分。这反映了与会各国( )
A.秉持了求同存异的理念 B.摆脱了两极格局束缚
C.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 D.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新中国能够站得稳,国家不被颠覆,政权不改变颜色。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在具体外交战略和方式上采取相应的形式,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
材料二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实务转变为为经济建设服务。建国外交为中国利用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赢得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迅速增强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利益和抢抓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有可能会影响领土问题、历史问题和其他政治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利益的捍卫。
材料三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诉求更加全面,往往将发展、安全、主权利益并列提出。未来的外交关键词将会是责任外交、全球外交、强国外交。所谓责任外交,是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扮演更为积极的国际角色,并展开相应的国际行为。所谓全球外交,就是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全球化,中国有必要从全局着眼,展开全球性外交行动。强国外交,就是拓展中国国家利益光谱,确定并扩大重要和核心的国家利益,使之服务于中国日益强大并保持居于世界前列地位的外交行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外交的主要表现。20世纪70年代,为对付苏联,中国和美国、日本关系正常化,列举主要史实。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开展责任外交的主要表现。21世纪以来,为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组织了哪些重要会议以推动全球外交?
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00年以来中国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呈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维护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注重发展伙伴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排除C项;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发达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和“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可以判断此会议为万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口号,使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为加强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一边倒,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最能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外交方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团结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倒”外交方针,不是最能体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力量的外交成就,排除A项;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是在本世纪初,排除C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立场上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致。同时,在建国一年内就与瑞典、丹麦、芬兰、瑞士、挪威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即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政治立场一致,同时也注重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关系,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体现,A项正确;“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材料“中国政府在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议(组织、公约), 这说明我国在多边外交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D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排除B项;与亚非国家建交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共和维护世界和平,突出了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于整个世界也会产生影响, 着眼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在肯定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作用,排除C项;协调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过于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B项正确;“一边倒”战略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排除A项;“采取了无敌国外交原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成员国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被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所以“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员国间政治、经济、国防、执法、环保、文化、科技能源等多领域合作,不是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不都是大国,且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地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承认新中国的同时自行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外交的三条方针,另起灶炉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C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苏联,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排除B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新时代的外交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及推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均与万隆会议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和平、统一”“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政府希望缓和印度支那的紧张局势,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A项;中方两个意见的共性是求和平,并不针对西方殖民主义,排除B项;“对抗美国侵略”与材料“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要求中国争取与“两个中间地带”建立外交关系,而在这“两个中间地带”国家里面,既有亚非拉经济落后国家,也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已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框架,B项正确;“两个阵营”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C项的“摆脱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的时候,提到中国将继续为非洲的发展提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并在后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中规定,中国将为亚洲欠发达成员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由此看来,中国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型的合作组织,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非洲国家并非中国的邻国,排除B项;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原则体现在上合组织的合作框架内,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对法国等国“同等优先”,同时,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也不断发展,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环境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务实理性外交的推动,D项正确;“彻底”不符合当时中国外交的特点,排除A项;当时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美苏争霸局面并没有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通过杂技团出访埃叙利亚等国,最终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文化交流推动了国家外交活动,C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获得认可,排除B项;对外交流的主要形式并非是杂技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上,与会各国在诉求、社会制度和文化生活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最后万隆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认同,在会议上,虽然与会各国在诉求、社会制度和文化生活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但是与会各国都有着相同的过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达成一致并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说明与会各国秉持了求同存异的理念,A项正确;摆脱了两极格局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C项;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化:从两极格局逐渐定型到多极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霸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2)调整:从以“一边倒”为核心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为立足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成理即可)
基本依据:国内外形势;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可知从两极格局逐渐定型到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据材料“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可知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可知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霸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2)调整:根据材料“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可知从以“一边倒”为核心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发展为立足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基本依据: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形势、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18.(1)表现:提出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事实: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2)表现: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
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立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新中国能够站得稳,国家不被颠覆,政权不改变颜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结盟主要表现为:提出“一边倒”的方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中国为了对付苏联,促进与美国、日本关系正常化所做的主要努力有,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等。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实务转变为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展责任外交的主要表现为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组织的全球外交有: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