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两税法实施细则的《起请条》规定:“每道定税讫,具当州府应税都数,及征纳期限,并支留、合送等钱斛斗,分析闻奏。”其中“支留”为中央划拨地方的部分;“合送”为上缴中央的部分,因此“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这反映出唐代实施两税法的实质是( )
A.中央与藩镇博弈的结果 B.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C.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充裕 D.国家税收征收方式的调整
2.下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3.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主要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C.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绝对胜利
4.编户齐民起源于诸侯争霸,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从而建立了家户与国家的直接联系,而个体家户对于国家施政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一旦出现苛政,家户极易破产。这种状况( )
A.埋下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客观隐患 B.旨在使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精简化
C.为国家获取赋税提供有利的借口 D.倒逼西汉统治者大量征收算缗钱
5.明朝官员顾起元认为:“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从明末开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等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明朝这一做法( )
A.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B.导致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6.明代之前,手工工匠都必须向政府当班服役: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工匠不愿当班者可听其出银代役;明中晚期则一律以银代役,缴纳的银子称之为“班匠银”。这表明明中晚期( )
A.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B.一条鞭法已得到顺利推行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工匠的人身隶属关系削弱
7.万历初,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使政府加紧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9.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这一变化( )
A.使中国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B.导致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为明朝赋税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D.说明世界贸易重心发生转移
10.古代某税制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量出以制入”等。据此判断,该税制为(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11.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政府组织的军事训练,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 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12.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 -两枚。”“贫穷田舍汉”生活的朝代( )
A.西汉 B.北魏 C.唐朝 D.明朝
13.英国人赫德任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赫德坚决维护中国利益
C.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国内关税逐渐走向衰亡
14.唐代诗人白居易《重赋》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上述材料反映出( )
A.两税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B.租调制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15.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此土地制度( )
A.最初创立于曹魏时期 B.因形似“井”字而得名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问题 D.是实施租庸调制的基础
16.两税法在推行的过程中,每州以几年中“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对此,陆贽评论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反映出( )
A.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的程序 B.税收增加解决了财政危机
C.两税法以人丁为主扩大了税源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关之设,自五口通商始。”《江宁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后清政府又与美、法两国签订了《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道光二十六年,松江太仓一带“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削减,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
——摘编自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二 为巩固政权和扩大财政收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一系列以收回关税主权为中心的改订新约、整顿海关行政的对外活动。但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摘自滕淑娜,李明慧《失去与收复: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变迁探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强化关税协定的重要特权,分析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南京国民政府为“收回关税主权”的对外活动并指出其局限性,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外交方针和税法层面的相关举措。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美亚丝绸厂组成专门的“南洋考察团”远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了解当地市场;著名的范旭东民族化工业,以高薪延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12年后各纱厂逐渐革除落后的“文场武场”制度,实行较科学的计时、计件工资制等。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
——摘编自薛平、胡长青、黄翠红《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低关税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期白银逐渐货币化,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盛行,有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中国,提高了明代白银的储备量,C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材料未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项;中国的贵重金属一直产量不高,排除B项;明朝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的组织,主要是加强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A项正确;B项与贸易有关,排除B项;C项冷战时期的政治军事集团,排除C项;D项是1995年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均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A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并未反映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时,两极格局已瓦解,排除C项;以上组织为专门性的经济组织,并非保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时期美洲大量白银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条件,①④正确,C项正确;郑和是明初期的历史人物,②错误;明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成为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主要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丝绸在当时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D项正确;白银货币量不足并非汉代人们信赖丝绸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不足以导致汉朝人们把丝绸当作值得信赖的货币,排除B项;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银是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放任自流,说明明清时期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极度膨胀,而且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金融中心转移的背后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佛罗伦萨成为金融中心;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金融中心;工业革命后,18世纪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伦敦成为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纽约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因此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B项正确;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基金需要苏联的参与,如果他们没有加入,就如战舰上一门没有被绑住的大炮一样危险”可知,美国邀请苏联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其目的在于在体系内约束苏联,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不能说美国丧失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只是材料中的现象,美国的目的是在体系内约束苏联,排除B项;美国不可能让苏联主导国际金融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大萧条的袭击,主导建立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以加强国际协调,C项正确;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不是美国为避免经济危机制定的国策,排除A项;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的表现,并且防止经济危机的政策,排除B项;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与“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两者货币都是以货币质量命名的,B项正确;五铢钱与半两钱都是以货币质量命名的,并不是以货币发行年号命名,也不是纸币和铁钱,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货币由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变为二战后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说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实现了合作,国际金融合作机制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体系,没有反映出苏联独立于经济体系,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世界银行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其中一部分贷款是不收取利息的”可得出世界银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的货款,助力发展中国家与贫困斗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B项与关贸总协定有关,排除B项;C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明清文学作品中的经济活动频频以白银计费或白银往来,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材料说明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白银开采能力,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其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银行在1947-1957年间主要援助国家情况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主要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 材料和英国对外扩张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美国霸主地位无关,排除C项; D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15.B
【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发展,重要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治、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对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没起到摧毁殖民体系作用,排除A项;B项错误,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这些组织并不是多极化的组成部分,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危害:便利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不利于保护中国的民族经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其余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2)活动:宣告关税自主,公布国定《进又税暂行条例》;发表“改订新约”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主要内容: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与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与日本签订《中日关税协定》(任答三点)。
局限性:仍不能完全自主征收国境关税和制定税率。
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详解】(1)特权:根据材料一中的“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可得出“片面最惠国待遇”;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便利西方国家倾销商品,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国际地位下降等角度进行分析。
(2)对外活动:根据材料二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一系列以收回关税主权为中心的改订新约、整顿海关行政的对外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发表‘改订新约’,对外宣言,与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与日本签订《中日关税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宣告关税自主,公布国定《进又税暂行条例》”;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仍不能完全自主征收国境关税和制定税率”;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二中的“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18.(1)影响: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2)原因: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
【详解】(1)根据材料“低关税直接促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进口,不仅冲击了自然经济,催生了近代工业,还促使近代工业重视竞争,进行现代化运作经营。”可知,低关税促进商品大量进口,冲击自然经济,催生近代工业产生和现代化运营出现;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协定关税’开始,中国就被迫在低关税条件下卷入国际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关税近代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2)根据材料“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国民政府“要求实现关税自主”的原因是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