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当毛泽东于1936年写下这首《沁园春·雪》的时候
A.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
D.八路军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2、右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1927年的低点缘于国民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党的屠杀
B.1927-1928年的缓慢上升缘于武装斗争和革命重心转移
C.1928年以后的迅速上升缘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1934年以后的迅速减少缘于“左”倾错误的冲击
3、著名学者徐中约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第二十三章的标题为:“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下列选项对其标题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B.国民政府必须应对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期间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D.中共在东北的不断壮大是国民政府的威胁
4、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
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5、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提出了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城市斗争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7、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B.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2、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图5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比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造成表2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家)
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 23 14 33 84
1934年 2 10 59 93
——摘编自: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族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15、坐落在甘肃会宁县城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基地。馆中有一幅《会宁会师》油画,李宁同学对这幅油画有如下认识,你认为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片描绘的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 ②标志着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 ③它反映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 ④它是中国革命旧局面结束和新局面开始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13)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追求.
(1) 依据所学,指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出现的背景。并评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在近代民主革命史上,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材料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3)材料三中的“星星之火”喻指什么历史事件 促使中国革命在这一时期力量由弱到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1)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引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作。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28年12月《井冈山地土法》
材料二:(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三: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以乡为单位,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不禁止土地的出租与土地的买卖。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何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二 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饬纪纲起见……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1936年12月17日《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材料三 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宋美龄1937年《西安事变回忆录》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分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一是由于处理不当引起新的更大规模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造成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二是由此结束反共内战,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地建立起来,使全民族的抗战早日实现。为了实现第二个前途,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确定的正确方针是:坚持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立场。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学良和杨虎城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什么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当时国民政府内部产生了哪些反应。哪一种反应暂时占了主导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着眼点。
参考答案
1、 C
2、C
3、D
4、【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长征前的左倾错误
【解析】“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可知反对资产阶级尚不是正确的。故选A。
【答案】A
5、【解析】 题干要求是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而①是在国民大革命之前,排除①。
【答案】 C
6、【解析】 注意阅读并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长征与共产党得天下之间的关系。因此,D项最符合要求。
【答案】 D
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28年,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先后失败,毛泽东已率领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且呈星火燎原之势。
【答案】 A
8、A
9、D
10、【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依据题干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可以判断此时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B项。A、C、D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11、B
12、【答案】A
【点拨】难民迁入主要与日本侵华、国统区的统治和边区的建设有关。
13、【答案】B
14、解析: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是以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是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西安事变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蒋介石并未立即宣布全民族抗战。
答案:C
15、解析:会宁会师是1936年10月,故①错误。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故②③④正确。
答案:D
16、(1)背景: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列强入侵,西方文明传入,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中国内忧外患
评价:有助于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具有进步性。但师夷长技只局限于器物,具有局限性。
(2)新贡献:①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星星之火: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4分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和阐释能力。第(1)题,认真解读图片中的文字注释,从中搜集有效信息,如图一中“临时中央政府”、图二中“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图三中“南昌起义”等,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三幅图的先后顺序就很清楚了。第二小问“意义”,阐述应言简意赅、准确到位。第(2)题,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强我弱,农村蕴含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1)排序:三→二→一
图一: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二: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原因:因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8、(1)区别:《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公共土地。
(2)区别:《兴国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使用权;1931年土地法规定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兴国土地法》禁止土地买卖;1931年土地法允许土地买卖。
(3)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土地革命顺利进行。
(4)农民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的政策。
(2)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主张武力解决和主张政治解决。前者暂时占据上风。
国民党内部有亲英美派和亲日派之分,政治解决符合英美利益,武力解决有利于日本的侵略;由于蒋介石被扣,亲英美派群龙无首,暂处下风。
(3)着眼于全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