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
一、选择题
1、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2、《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相隔不长,前者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主张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B.主张效仿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唤醒了中国人,促进思想上的启蒙 D.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3、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演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悲喜剧,历来评价莫衷一是,下列评价中,错误的是
A.马克思:欧洲的反动分子……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B.梁启超: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皆不过外面之假名。
C.孙中山: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D.陈旭麓:拜上帝教没有从天上搬来一套新的生产方式。
4、洪仁玕在《资本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这表明他( )
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
5、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成现实
6、我们把太平天国运动纳入到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
A.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时代特征明显
D.彻底反封建君主制度
7、课本指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
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B.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符合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革命理论在中国没有形成
8、大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这就是( )
A.清政府军队和地方地主武装联合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内部矛盾斗争导致队伍分裂
D.长期受到敌人的围困和封锁
9、《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C.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10、下列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B.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果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11、《天朝田亩制度》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因为( )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②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③农民阶级的本性决定的④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B.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C.实行“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D.废除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3、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仅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14、天京变乱说明的最基本的道理是( )
A.农民阶级的领袖缺乏革命的进取心
B.农民政权内部的斗争不可避免
C.农民阶级绝对不是一个先进的阶级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1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在于( )
A.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顶峰 B. 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
C.太平天国有稳固的根据地 D. 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剧贼得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
材料二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设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请回答: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据材料一概括其要点。(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来看,你认为是否相对客观?简要说明理由。(6分)
(4)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哪些方法或原则?(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剧贼得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
材料二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设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请回答: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据材料一概括其要点。(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来看,你认为是否相对客观?简要说明理由。(6分)
(4)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哪些方法或原则?(4分)
19、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
参考答案
1、D
2、B
3、A
4、 【解析】 考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是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并从题干中的“百万家财者”可判定A项错误,它并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B项不对;兴银行、请雇工等,说明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C项正确;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的发展是一致的,具有进步性,所以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5、【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倡导绝对平均主义,虽反映农民愿望,但具有空想性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D项叙述错误。
【答案】 D
6、A
7、D
8、B
9、A
10、A
11、B
12、D
13、B
14、D
15、D
16、解析:本题紧紧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设置问题,着重考查了三个救国方案的内容、历史地位和实践结果,其中隐含三个方案的比较,在“共同的进步意义”之前有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方案的设问,容易误导学生。从比较来看,虽然三个方案中有两个顺应了时代潮流,一个落后于时代,但在反封建方面都具有进步意义。
答案:(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只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且迫于当时形势,也没有实行。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17、【解析】 第(1)问要从材料中归纳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变质、脱离群众和强化封建等级等问题。第(2)问注意分析材料出处,认识观察者的不同立场所造成的影响。第(3)问要注意材料的性质及作者的身份(与清政府、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第(4)问,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必须保证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强调甄选、辨别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2)不矛盾。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3)客观。理由: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4)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
18、【解析】 第(1)问要从材料中归纳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变质、脱离群众和强化封建等级等问题。第(2)问注意分析材料出处,认识观察者的不同立场所造成的影响。第(3)问要注意材料的性质及作者的身份(与清政府、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第(4)问,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必须保证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强调甄选、辨别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2)不矛盾。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3)客观。理由: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4)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
19、(1)态度:肯定态度。 原因: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需要。
(2)失败原因:没有建立现代政体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3)相似点:都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 推动的体现:提出了民权主义的要求;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各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