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首相和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共进退
B.首相必须从下院多数党中选举产生,并接受国王的任命
C.内阁随着权力的膨胀掌握行政权、财政权和部分立法权
D.责任内阁制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出现,由枢密院发展而来
2、19世纪末,中国一位官员在出使某国后感叹,“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该官员称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 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射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4、.约翰·弥尔顿在《为英国人民申辩》一书中写道:“如果暴君势力压倒人民的地方可以说是上帝把人民送去奴役,那么在人民势力压倒暴君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说上帝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呢 如果昏君的暴政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那么我们的自由为什么就不能说也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 ” 弥尔顿的上述言论
A.阐释以自由为武器反抗暴政的合法性 B.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必然性
C.肯定“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宣传基督教神权存在的必要性
5、1689年的《权利法案》被誉为“议会对国王斗争的重大胜利”。这主要是因为
A.国王“统而不治”,处于虚位 B.议会取得立法、财政权等权力
C.议会权力超过王权,至高无上 D.议会必须定期召开成为政治惯例
6、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那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相互制约。”两则材料中确立的政体和原则分别是指
A.一党专政 独立与人权 B.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原则
C.多党执政 人权与法治 D.民主共和制 王权高于议会
7、1688年发生在英国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其发动者主要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B、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C、富裕商人和银行家 D、苏格兰人民和议会军
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D.英国实行无议会统治
9、 1649年,因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矛盾升级而挑起内战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公开处死;1558年,坑杀超过300个新教徒,得到“血腥玛丽”称号的女王玛丽一世虽众叛亲离,仍安然离世;1899年,英国首相提议竖立克伦威尔雕像,却强调回避查理一世的棺木。上述过程表明
A. 英国民主宪政思想的深入 B. 英国斗争方式趋向和平
C. 英国注重传统的民族性格 D.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0、.15、16世纪发生的那些事变: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商业发展、民族国家等,都不是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只是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点上先走出一步,结果就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对英国克服专制王权和专制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通过暴力革命解决了个人专制的问题 ②最后用非暴力手段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③光荣革命前实现了向立宪君主制转变 ④英国克服专制权力推动了自身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 “英国光荣革命在—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 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12、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以后,在世界的另一地区也发生了革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说:“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型的新国家。”材料中“新的类型的新国家”指
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共和的美国 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法国
C.将启蒙思想家主张变为现实的法国 D.将代议制政体变成现实的德国
13、下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这部重要文献是
A.英国的《大宪章》
B.美国的1787年宪法
C.法国的《人权宣言》
D.英国的《权利法案》
14、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第一部成文宪法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15、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
二、非选择题
16、(15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628年 《权利请愿书》1689年 《权利法案》1701年 《王位继承法》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1)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3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2)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17、(25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大英图书馆为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开展了主题为“大宪章:法律·自由·遗产”的展览。主办方还从全世界著名的法律文件中选取了陪展品。
(据2015年3月19日《环球时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大英图书馆为什么以“法律·自由·遗产”作为展览主题来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6分)“部分陪展品名录”中空白处应补充的法律文件是什么?(2分)任选其中一个补充的文件说明其人选的理由。(4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根本的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所以,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完政。 ——钱乘旦《英国式道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或者否选其一回答,并说明理由)(6分)
(2)如何理解“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7分)
19、(13分)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国“从封建到帝制”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次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3分)
参考答案
1、D
2、B
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必须要让议会参加,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A
5、B
6、B
7、A
8、C
9、A
10、B
11、 A
12、A
13、D
14、D
15、【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依据材料“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可知英国国王的权利是受到法律限制的,不可以随便闯入民宅,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权受到限制,并没有强调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王权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内阁的职责,故C项错误;英国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而其最大的精髓是利用法律限制王权,体现法律至上性,虚伪君主是现象,并不是精髓,故D项错误。
【答案】A
16、【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概括分析归纳、论证说明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论证的能力。第(1)题“历史事件”: 筛选历史事件注意题干上规定的两个限制条件,即“近代”和“限制王权”。第二小问应明确中心词是“权力制衡”,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议会、内阁、选民和政党政治等角度思考。第(2)题理解“渐进”和“灵活”的含义,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
(1)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3分,每点1分,任答三点)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
(2)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4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4分)
17、(1)以下参考答案,任答其一即可。(4分)
答案一 儒家: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治”。(任答两人的主张即可)
答案二 道家: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和朴素辩证法;庄子主张“齐物”和“逍遥”。
答案三 法家:商鞅主张“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2)说明示例: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利用孔子和儒家经典“托古改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3分)(如答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等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亦可。)
阐述:辛亥革命后,为了强化民主共和观念,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禁止小学读经科;(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民主与科学,抨击“三纲五常”,部分激进者甚至提出“全盘西化”。(3分)
(3)简释原因:《大宪章》第一次以法律形式限制封建君主的绝对权威,确立国王受到法律制约的原则;(2分)确保了宗教、财产、人身和地方城镇的自由,体现了自由精神;(2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若答出“部分条文仍在当今的英国法律中使用”亦可)。(2分)
补充文件:《权利法案》(1分)《独立宣言》(1分)
理由:《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大宪章》的法治、自由精神,(2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分)
《独立宣言》以法律条文形式确立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原则,继承和发扬了《大宪章》的精神,(2分)为美国独立和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以上任选一个法律文件作答即可)
18、(1)特点: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2分)
是真实情况。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
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劝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4分)(任答一种观点均可)
(2)理解: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是最早走上宪政道路的国家,先进的政体为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保障。(3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4分,每点1分)
19、(13分)
(1)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获得统治权。(3分)
(2)特点:西方文明挑战下被迫转型。表现:政治上,帝制转向民治;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思想上,由封闭转为开放。(4分)
(3)说明:英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或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专制王权。(3分)
(4)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3分,写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