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慨叹 省悟 家谱 搽脂抹粉
抹杀 抹布 抹粉 拐弯抹角
miǎo 茫 jǐ 梁 kuāng 骗 wū 蔑
【答案】kǎi;xǐng;pǔ;chá;mǒ;mā;mǒ;mò;渺;脊;诓;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积累。慨叹:kǎi,省悟:xǐng;家谱:pǔ;搽脂抹粉:chá;抹杀:mǒ;抹布:mā;拐弯抹角:mǒ;渺茫:miǎo máng 渺; 脊梁:[jǐ liáng 脊;诓骗kuāng piàn诓;诬蔑:wū miè 诬
故答案为:kǎi;xǐng;pǔ;chá;mǒ;mā;mǒ;mò;渺;脊;诓;诬
【点评】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根据解释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③说谎话骗人。
④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求“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⑤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答案】玄虚;自欺欺人;诓骗;求神拜佛;前仆后继
【知识点】词义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①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③诓骗:说谎话骗人。
④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求“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⑤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 ,作者是 ,原名 ,字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填写一篇即可),小说《 》(填写一篇即可)。本文采用 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答案】《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或:故乡);驳论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社戏》(或:故乡);这篇文章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故答案为:《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或:故乡);驳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吃此类知识的掌握,多读多记,要反复识记,不断积累。
4.(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五单元A学习区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文和 文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 三种。
【答案】立论;驳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解析】【分析】本题词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需要平时广泛读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记忆,并做好积累。
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注意结合平时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立论;驳论;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积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③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答案】排比;反问;比喻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①连用四个(有……)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③借代 "脂粉"是指:公开的文字以及御用文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所作所为。 "筋骨和脊梁"是指:指前面作者歌颂的四种人。
故答案为:①排比 ② 反问 ③比喻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精彩练习】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填入(填序号)。
备选答案:①表特殊含义②表否定 ③表强调 ④表引用
①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②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③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④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答案】②;④;③;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
①结合内容可知,这里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②结合内容可知,“地大物博”表引用。
③结合内容可知,“地”“物”属于特殊称谓;“国联”属于强调。
④结合内容可知,“他信力”属于表特殊含义。
故答案为:②
④
③
①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引号有五个用法: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着重强调指出;D.表示特定的称谓;E.表示否定和讽刺。要根据语境去作出判断。完成时要注意结合引号作及具体句子的语境完成。结合语句内容来具体辨析即可。
7.(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2020·宜宾] 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答案】②④⑤③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怎样增强自信与实力。根据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信心”“实力”进行排序即可。首先,②句提出话题,为首句;然后,根据过渡性词语“为此”“不仅如此”分析,可知④句和⑤句紧承②句;③句从增强信心过渡到增强实力上,是⑤句和①句的过渡句,因此放在⑤句的后面;最后,①句展开对实力的论述,放在最后。所以正确排序为:②④⑤③①。
故答案为:②④⑤③①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____。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阳而生,蓬勃发展。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公共医疗救护的医护人员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更在于____。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B.文章开头以李大钊的名言引入论题,有气势,有力量,给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可以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既紧承上句,又开启下句,语意连贯,语言典雅。
D.第⑤段中“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对青年明确提出四方面要求,排列整齐,朗朗上口。
9.品读第④段文字,在文中相应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10.“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请简要举一个典型事例佐证第④段中的这句话。
【答案】8.D
9.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0.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中心论点;补充论据;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对比选项,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选项。同时,也需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顺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解段落的主题和要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概括出合适的内容填入横线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佐证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选择一个与文章观点相关且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简要阐述该事例如何体现文章观点。在阐述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8.对于选项A,文章确实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展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所以A项正确。
对于选项B,文章开头引用李大钊的名言,确实为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对于选项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与第②段的主题“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高度契合,可以很好地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使语意更加连贯,所以C项正确。
对于选项D,第⑤段中的“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实际上并不是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立大志”,然后“明大德”,接着“成大才”,最后才能“担大任”。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9.第④段主要讲述的是自信自强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关系。通过列举苏炳添、刘宸和江梦南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面对困境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因此,在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应该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相关,以与段落主题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0.为了佐证第④段中的“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这里选择了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选手张梦秋的事例。张梦秋作为一位脑瘫女孩,面对重重困难,她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最终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事例充分展示了张梦秋自强不息、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与第④段的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三、语言综合运用
11.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填序号)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④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A.肯定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答案】C;;A;;B;;D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辨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第1空,句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作者列举了四种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类型,这些人物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通过“从古以来”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这些优秀人物的自豪之情。因此,答案为C(自豪)。
第2空,句子“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中,作者提到“正史”往往是为帝王将相服务的,但即便如此,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贡献的人物(即前文提到的四种人)的光辉也无法被掩盖。这里表达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肯定和认可,而非直接的赞颂或自豪。因此,答案为A(肯定)。
第3空,句子“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作者用“有确信,不自欺”和“前仆后继的战斗”来形容这些人物,表达了对他们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赞颂之情。这些词语充满了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因此,答案为B(赞颂)。
第4空,句子“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作者对于将“失掉自信力”这一评价强加给全体中国人的说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通过“简直是诬蔑”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评价的否定和愤怒。因此,答案为D(愤慨)。
故答案为:C;A;B;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用词来判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不同情感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肯定”和“赞颂”虽然都表示正面评价,但前者更侧重于认可,后者更侧重于赞美。此外,还需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汇的把握和理解,这些词汇往往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参照示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示例:当窗吹喇叭——名声在外
①老鼠过街——
②泥菩萨过河——
③小葱拌豆腐——
【答案】人人喊打(提心吊胆);自身难保;一清二白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歇后语
【解析】【分析】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提心吊胆)。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点评】掌握常用的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4联写一人即可)。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允矣]对啊,恰当啊。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答案】孔子;诸葛亮;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可从对联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入手解答此题。从“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可知,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修订过这些典籍。“两表”指《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顾”指“三顾茅庐”这件事,故应是诸葛亮,从“翁”“醉”“亭影”,还有出自课文的原句“山行六七里”可知,指的是欧阳修。“八家唐宋占三席”,那肯定指苏氏父子三人了。
【点评】这道题通过对联来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仿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答案】例1: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花和叶。例2: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朵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例1: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花和叶。例2: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朵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1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用一句话概括从下边材料中得到的启迪。
猫头鹰的样子不招人喜欢,叫声凄厉,被人视作“不祥鸟”,然而它是益鸟;蝴蝶艳丽多姿,翩然起舞,招人喜欢,然而它是害虫。
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迪是 。
【答案】不能以貌取人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给人的启示。学生通过感知材料内容,继而理解材料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想想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做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
战国初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李悝回答说:“ 。”
【答案】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知识点】创新题型;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能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即魏文侯对李悝关于“吴国灭亡原因”的回答感到困惑,因为“屡战屡胜”通常被视为国家的吉兆,而非灭亡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需要站在李悝的角度,思考他如何能够合理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李悝的回答需要揭示出“屡战屡胜”背后可能隐藏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推理:一是战争对人民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必然导致人民疲困,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二是战争对君主的影响,连续的胜利可能使君主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忽视潜在的危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李悝可能的回答:“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这样的回答既符合逻辑,又能够合理解释“屡战屡胜”与“国家灭亡”之间的关联。
故答案为: 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了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推理分析。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答案能够清晰、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解题技巧方面,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二是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方式。
1 /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慨叹 省悟 家谱 搽脂抹粉
抹杀 抹布 抹粉 拐弯抹角
miǎo 茫 jǐ 梁 kuāng 骗 wū 蔑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根据解释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③说谎话骗人。
④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求“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⑤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 ,作者是 ,原名 ,字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填写一篇即可),小说《 》(填写一篇即可)。本文采用 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4.(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五单元A学习区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文和 文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 三种。
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②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③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6.(【精彩练习】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填入(填序号)。
备选答案:①表特殊含义②表否定 ③表强调 ④表引用
①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②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③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④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7.(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2020·宜宾] 调整下列语序,组成语言连贯的一段话,将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①而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
②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③尝试的事情并不都能做成,这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实力上。
④为此,我们要在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中体验信心。
⑤不仅如此,更要多做,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更多的鼓舞。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____。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阳而生,蓬勃发展。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公共医疗救护的医护人员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更在于____。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B.文章开头以李大钊的名言引入论题,有气势,有力量,给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可以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既紧承上句,又开启下句,语意连贯,语言典雅。
D.第⑤段中“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对青年明确提出四方面要求,排列整齐,朗朗上口。
9.品读第④段文字,在文中相应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10.“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请简要举一个典型事例佐证第④段中的这句话。
三、语言综合运用
11.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填序号)
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②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④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A.肯定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参照示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示例:当窗吹喇叭——名声在外
①老鼠过街——
②泥菩萨过河——
③小葱拌豆腐——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4联写一人即可)。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允矣]对啊,恰当啊。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仿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1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用一句话概括从下边材料中得到的启迪。
猫头鹰的样子不招人喜欢,叫声凄厉,被人视作“不祥鸟”,然而它是益鸟;蝴蝶艳丽多姿,翩然起舞,招人喜欢,然而它是害虫。
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迪是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想想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做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
战国初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李悝回答说:“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kǎi;xǐng;pǔ;chá;mǒ;mā;mǒ;mò;渺;脊;诓;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积累。慨叹:kǎi,省悟:xǐng;家谱:pǔ;搽脂抹粉:chá;抹杀:mǒ;抹布:mā;拐弯抹角:mǒ;渺茫:miǎo máng 渺; 脊梁:[jǐ liáng 脊;诓骗kuāng piàn诓;诬蔑:wū miè 诬
故答案为:kǎi;xǐng;pǔ;chá;mǒ;mā;mǒ;mò;渺;脊;诓;诬
【点评】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玄虚;自欺欺人;诓骗;求神拜佛;前仆后继
【知识点】词义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①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③诓骗:说谎话骗人。
④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求“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⑤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答案】《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或:故乡);驳论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社戏》(或:故乡);这篇文章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故答案为:《且介亭杂文》;鲁迅;周树人;豫;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或:故乡);驳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吃此类知识的掌握,多读多记,要反复识记,不断积累。
4.【答案】立论;驳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解析】【分析】本题词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需要平时广泛读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记忆,并做好积累。
本题主要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注意结合平时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立论;驳论;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积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5.【答案】排比;反问;比喻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①连用四个(有……)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③借代 "脂粉"是指:公开的文字以及御用文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所作所为。 "筋骨和脊梁"是指:指前面作者歌颂的四种人。
故答案为:①排比 ② 反问 ③比喻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答案】②;④;③;①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
①结合内容可知,这里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②结合内容可知,“地大物博”表引用。
③结合内容可知,“地”“物”属于特殊称谓;“国联”属于强调。
④结合内容可知,“他信力”属于表特殊含义。
故答案为:②
④
③
①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引号有五个用法: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着重强调指出;D.表示特定的称谓;E.表示否定和讽刺。要根据语境去作出判断。完成时要注意结合引号作及具体句子的语境完成。结合语句内容来具体辨析即可。
7.【答案】②④⑤③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怎样增强自信与实力。根据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信心”“实力”进行排序即可。首先,②句提出话题,为首句;然后,根据过渡性词语“为此”“不仅如此”分析,可知④句和⑤句紧承②句;③句从增强信心过渡到增强实力上,是⑤句和①句的过渡句,因此放在⑤句的后面;最后,①句展开对实力的论述,放在最后。所以正确排序为:②④⑤③①。
故答案为:②④⑤③①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答案】8.D
9.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0.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中心论点;补充论据;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对比选项,找出与文章内容不符的选项。同时,也需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顺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理解段落的主题和要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概括出合适的内容填入横线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佐证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选择一个与文章观点相关且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简要阐述该事例如何体现文章观点。在阐述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8.对于选项A,文章确实围绕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展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号召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所以A项正确。
对于选项B,文章开头引用李大钊的名言,确实为全文奠定了昂扬向上的论述基调,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
对于选项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与第②段的主题“自信自强,来自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高度契合,可以很好地插入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使语意更加连贯,所以C项正确。
对于选项D,第⑤段中的“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这四个短语,实际上并不是按照逻辑先后顺序排列的。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立大志”,然后“明大德”,接着“成大才”,最后才能“担大任”。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9.第④段主要讲述的是自信自强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关系。通过列举苏炳添、刘宸和江梦南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面对困境时,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因此,在横线上填写的内容应该与“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相关,以与段落主题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克服困境、超越自我的努力
10.为了佐证第④段中的“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这里选择了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选手张梦秋的事例。张梦秋作为一位脑瘫女孩,面对重重困难,她选择了坚持和努力,最终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事例充分展示了张梦秋自强不息、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与第④段的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这是她——一位脑瘫女孩,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6年获得的回报,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自强不息让她的人生逆风翻盘。
11.【答案】C;;A;;B;;D
【知识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辨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第1空,句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作者列举了四种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类型,这些人物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通过“从古以来”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这些优秀人物的自豪之情。因此,答案为C(自豪)。
第2空,句子“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中,作者提到“正史”往往是为帝王将相服务的,但即便如此,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贡献的人物(即前文提到的四种人)的光辉也无法被掩盖。这里表达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肯定和认可,而非直接的赞颂或自豪。因此,答案为A(肯定)。
第3空,句子“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作者用“有确信,不自欺”和“前仆后继的战斗”来形容这些人物,表达了对他们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赞颂之情。这些词语充满了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因此,答案为B(赞颂)。
第4空,句子“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作者对于将“失掉自信力”这一评价强加给全体中国人的说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通过“简直是诬蔑”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评价的否定和愤怒。因此,答案为D(愤慨)。
故答案为:C;A;B;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用词来判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不同情感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肯定”和“赞颂”虽然都表示正面评价,但前者更侧重于认可,后者更侧重于赞美。此外,还需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汇的把握和理解,这些词汇往往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12.【答案】人人喊打(提心吊胆);自身难保;一清二白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歇后语
【解析】【分析】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提心吊胆)。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点评】掌握常用的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13.【答案】孔子;诸葛亮;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可从对联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入手解答此题。从“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可知,指的是孔子,因为孔子修订过这些典籍。“两表”指《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顾”指“三顾茅庐”这件事,故应是诸葛亮,从“翁”“醉”“亭影”,还有出自课文的原句“山行六七里”可知,指的是欧阳修。“八家唐宋占三席”,那肯定指苏氏父子三人了。
【点评】这道题通过对联来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14.【答案】例1: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花和叶。例2: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朵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例1:让我们来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花和叶。例2:让我们来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朵花孕育得根深叶茂。
【点评】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15.【答案】不能以貌取人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给人的启示。学生通过感知材料内容,继而理解材料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6.【答案】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知识点】创新题型;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能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即魏文侯对李悝关于“吴国灭亡原因”的回答感到困惑,因为“屡战屡胜”通常被视为国家的吉兆,而非灭亡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需要站在李悝的角度,思考他如何能够合理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李悝的回答需要揭示出“屡战屡胜”背后可能隐藏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推理:一是战争对人民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必然导致人民疲困,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二是战争对君主的影响,连续的胜利可能使君主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忽视潜在的危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李悝可能的回答:“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这样的回答既符合逻辑,又能够合理解释“屡战屡胜”与“国家灭亡”之间的关联。
故答案为: 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了逻辑推理与合理解释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背景信息,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推理分析。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答案能够清晰、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解题技巧方面,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核心所在;二是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和模糊的表达方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