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猫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与内疚,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2.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学习任务:
任务一 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任务二 朗读感知,梳理“猫”之命运
任务三 绘声绘色现猫形
任务四 芙蓉鸟被害案
任务五 人眼看人
任务六 答疑解惑,主题探讨
任务三 绘声绘色现猫形(揣摩细节描写)
问题:
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小猫的主要特征。
第一只猫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外貌。“滚来滚去”的动作用得准确,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②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动作描写,“扑”“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可爱样子,表现了小猫的活泼好动。
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抒情: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好看
②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很受喜爱
③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活泼、有趣
第二只猫
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一系列行为充分体现了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
③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本领之大 令人意外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乱跑、爬树、捉蝴蝶
——太活泼了
跑到街上晒太阳
——不怕人
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第三只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长相不美观
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
——性格不讨喜
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没有贡献
第三只猫无论它是难看,还是忧郁,按常理来说并不妨碍它的成长。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改变了它的命运?
任务四 芙蓉鸟被害案
要求:
分析动物悲剧背后的人事
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猫:丑猫(第三只猫)
3.作案证据
①案发前的表现: 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第17段)
②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第27段)
处置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到楼门旁倚着的一本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第27段)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第28段)
案件真凶
黑猫
案件定性
冤案
造成误判的原因
小组合作,每组谈论一个人。
人的
妄下断语
冲动发泄
推卸责任
主观喜好
先入为主
冷漠旁观
……
杀害了无辜的小生灵
案件反思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如果猫会说话,它会如何辩诉?请你化身为猫,说一说心里话。
如果你是“我” ,你会对猫会有一段怎样的表白?请说一说。
第三只猫确有不少不讨人欢喜的地方,但这是它的天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 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颠倒!
“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请带着这份悔恨、内疚、自责,再次有感情的齐读这两段话。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任务五 人眼看人
要求:
①我们应怎样看待文中的“我”
②看看作者
③看看其他有良知的人
①我们应怎样看待文中的“我”
面对一只被自己伤害的小猫,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可是“我”却愧疚,忏悔,深深自责。这种自省精神是一种道德素质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②看看作者
郑振铎(duó)(1898-1958)
著名文学史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郑源新、落雪。他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艺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弊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③看看其他有良知的人
我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巴金《小狗包弟》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任务六 答疑解惑,主题探讨
问题:
1.作者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2.本文多次运用伏笔,你能说说三只猫的结局的伏笔分别是怎样设置的吗?有什么作用呢?
1.作者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三次养猫,详略是依次递增的。
第二次养猫比第一次写得详细些,第三次养猫比第二次养猫写得详细些。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着墨最多。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本文的主旨。
2.本文多次运用伏笔,你能说说三只猫的结局的伏笔分别是怎样设置的吗?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这些伏笔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文章各个故事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我”与家人亡失小猫后悲痛的心情,突出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否则难免会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本文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亡失——复得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本文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衔接呼应的手法是: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弥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的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单个故事之间的相关情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浑然一体。
3.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不仅乱跑,还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还钻到火炉底下取暖,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显著的特征,且描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猫既然这么可爱,那么,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十二生肖里没有猫,是因为猫迟到了。当年,玉皇大帝要海选十二生肖,对天下的动物进行考核,先到南天门的十二种动物为入选者。结果,猫因为头天晚上被老鼠灌醉了,所以没有赶上比赛。而老鼠反倒成了第一名!所以,现在猫一见到老鼠就要捉住并吃掉它。据说,就是因为当年这事儿结下了梁子。
其实,十二生肖应该是来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人们用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配合“十天干”来纪时、纪日、纪月乃至纪年。至于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猫科动物可能并不适合驯养。在东汉时期的一座石墓中,人们发现了一张“家猫捕鼠图”,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猫的记载。因此,我国祖先对“猫”的驯养应该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而十二生肖确立于夏朝,两者的时间相差了千年。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何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
1.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细节描写写小动物)本文中,作者抓住猫的形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有关小动物的文字,一定要写出它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