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五四运动1919.5.4
背景
经过
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与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7.23
国共合作
1924--1927
国民革命运动
1924-1927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创作:搬运工
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文字、图片、地图等史料,了解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基本史实。
(2)通过阅读教材,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之间的内在联
系,理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
(3)通过阅读教材,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5)了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
中华民国统治时期 救亡图存 38年
1912.1
1915
1917
1927
北洋军阀统治 妥协 决裂 割据 统一
16年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22年
1927--------1949
袁世凯统治
军阀割据
1916
1912.3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3个月 重建社会秩序
1949.4
1928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新文化运动开始
中国加入一战协约国方面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爆发
中共诞生
国民党一大召开
中共二大召开
中共三大召开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北伐战争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一战结束
山东问题
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创作 :搬运工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可以这样讲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
课首这幅图片可以这样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直接赋予全体中国人民以人权----国民有人身、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等自由和权利,即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页没有废除过;它标志着中国人权的正式诞生,促使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进步与革命运动的发生,加速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青年学生与青年女性的觉醒。
注意 :不能见到北洋政府就说黑暗
图片中以青年学生(含女学生)为主,和平示威,警察维持秩序;高举中华民国五色国旗。
三千学生齐聚天安门前----是有组织的学生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外交
斗争
中国问题的焦点 :山东问题
失败
英、法、美
北洋军阀政府
日本
巴黎和会
美: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主张
英、法: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济顺、高徐借款预备合同》
中日 《关于解决山东悬案换文》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背
景
派系势力
北方与南方
+
北洋军阀内部
此消彼长
信息交通
信息与交通技术引入形成了电报、报刊、邮政构成的信息传递体系
新文化运动
引导舆论
组织条件
群众基础
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为领袖的新文化运动, 培养了北大和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 新青年 和 每周评论 的读者群多达几十万
国民经济
段祺瑞政府执政时期,正值“民初十年实业建设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十月革命
共产国际
需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
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这样讲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意
义
经
过
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
发展:6月5日,上海,工人、商人
结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和约签字
性
质
伟大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
可以这样讲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
阶层 主 要 爱 国 行 动
学生 罢课、示威游行 (合法 和平方式 )
工人 罢工 (和平方式)
商人 罢市(和平方式)
报界 电报、期刊、杂志等媒体(和平方式)
农民 保卫山东
各阶层联合会 发表《对内宣言》,请愿 (合法)
政府个别代表 林长民等人反对(和平方式)
台湾民众 反日 抵制日货
留学生、华侨 肖克杰自焚(绝不可取)
乞丐 发布通告
上海小偷 罢偷
1.参加力量的变化
2.爱国方式的变化
广泛性
多样性 和平方式为主
3.思想的变化:反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是一场新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启蒙运动。
4.深远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
启示 :当今我们怎样爱国?
教师爱岗敬业、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学生勤学本领,报效祖国就是爱国。
(五四运动)学生大罢课所波及的重要城市包括:北京、九江、天津、上海和其他城市。这个运动共计影响了22个以上省份的200多个大小城市。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五四”前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工人阶级有50余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一半。
周策纵结合五四运动后的社会状况指出:“‘五四事之后的几个月中,社会主义引起了新知识界前所未有的兴趣。 受其时十分流行的抗议和造反精神的影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开始组织起来集体研究社会主义。” “‘五四’热潮引起了共产国际的注意,1920 年初,该组织从其执行委员会所属的远东秘书处派遣一个名为魏经斯基(中文名字为吴廷康)的俄国人,带着他的妻子,一名俄国秘书,一位中国翻译杨明斋,来到中国在新知识分子中推动共产主义活动。”
可以这样讲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创建或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
蔡元培
蔡元培
李大钊
李大钊
李大钊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
鲁 迅
鲁 迅
胡 适
钱玄同
刘半龙
张国焘
傅斯年
邓中夏
张国焘
邓中夏
张太雷
张太雷
周恩来
周恩来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整理:搬运工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可以这样讲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
----------可以这样讲
1.(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带颜色部分为编者添加)
材料 :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答案】(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2023上·重庆·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永认无产阶级专政,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少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三 :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 红色歌谣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对资产阶级的分析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答案】(1)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为目标;策略上主张联合第三国际。
(2)不同:由资产阶级变为封建军阀。
原因:革命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人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联合资产阶级一起斗争。
(3)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成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完成长征,实现了红军的大转移,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3)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4年国民党“一大”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新解释,“三大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三民主义内涵的阐发。
2.北伐战争
(1)条件: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过程:1926—1927
(3)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国民革命失败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七一五”武汉分共
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意义。
(1)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国共合作的首发地。
合作背景
合作原因
政治基础
合作方式
合作成果
合作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合作原因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 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还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 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 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五四运动影响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政治基础
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合作成果
全面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大成果
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冯玉祥倾向 革命,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2.孙中山北上,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3.工农运动兴起和发展;
4.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
使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在在北伐过程中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动员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英文“United Front”),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等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联合。就狭义而言,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反对主要的敌人,完成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其他革命阶级、革命政党、群众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而结成的政治联盟。
“团结”、“联合(核心词语)
用一句话概括,所谓“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团结或联合大多数,孤立或打击敌人,以便实现既定的政治(革命或建设)目标和任务。
所谓“革命统一战线”,是指建立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
1921年,中共成立后将发动工人运动作为工作中心,领导了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但是遭到了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旋即转入低潮。工人运动之所以遭受严重挫折,概由工人阶级没有可靠的、强有力的革命同盟军——如果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那么根本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1923年,中共三大会议决定采取积极行动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便由此展开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且决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党在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在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进行了国民党改组活动,改变国民党组织涣散,政治纲领模糊,内部派系分野严重,整个党全靠孙中山的崇高地位和威望来维系的严重状况,主要学习俄国人的政党组织方法。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正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这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开始,而国民党也被改造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国民大革命推向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中共积极帮助国民党建立和发展各级地方组织,并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推动了国民党的革新。当时,宋庆龄曾对孙中山言道,“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同时,根据中共的建议,国民党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众所周知,周恩来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当然,中共从全国各地选派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如徐向前、陈赓、左权等。这就是说,黄埔军校为革命军队培养造就了一批军政人才。最后,中共不仅领导了广州沙面租界工人政治大罢工等工人运动,还积极发展农民运动,如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发动农民减租斗争、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等等。这主要就是利用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群众——培养和锻炼工农群众的革命经验与能力。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折叠革命准备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年6月, 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 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
折叠革命高潮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
"四·一二"政变
折叠革命失败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即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七·一五"政变
1927 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政变。。由于蒋介石的"清党",汪精卫的"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国民革命遭到失败。国民党由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变为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国民政府由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变为地主买办阶级的反革命专制政权。
时间 对象 战略方针 结果 中共在北伐中的作用
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确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1915年
时间
中国
1915----1927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世界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五四运动爆发
巴黎和会召开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相继发生
共产国际成立
课后作业
五四运动1919.5.4
背景
经过
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与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7.23
国共合作
1924--1927
国民革命运动
1924-1927
总结
我们将新文化运动教学的时空限定在 1915 年至 1919 年,1915 年作为叙事起点是通常做法,而叙事终点选择为 1919 年,是想限定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希望从短时段看新文化运动。
其一,从 1919 年 1 月开始,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从宣传资本 主义的民主、科学思想转向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反映新型革命阶级的要求。
其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
其三,1919 年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当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基于此,1919 年是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中国革命阶级、中国革命新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所以把它设定为叙事的终点。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④1922年2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讨论了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这样,山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日本在山东仍继续保持相当大的势力。 也就是说主权收回来了,日军也撤军了,但中国必须开放山东为商埠,从经济上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妥协。
山东问题的由来和最后的解决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
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1915年5月袁世凯几乎
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
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由于中国代表团的离席,山东问题并未在巴
黎和会上得到解决。
山东是中国人的山东
注意:影视作品,仅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社会现象。
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 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维埃俄国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
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即当时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
巴黎和会
1 月 28 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代表团在五国会议上发言。。。。。。。顾使陈述大致如下:
(一) 山东因历史、人种、宗教、风俗、语言、国防等关系,与别种海屿不同,应令德国将所租青岛及胶济铁路及附属权利,完全直接归还中国。(二) 所有中日在欧战期内所订条约、换文、合同等,因中国加入战团,情形变更,该项条约等均认为临时性质,须交大会决定等语。威总统询日本全权,所有中日从前接洽各条件,可否提交大会。牧野以此种条件宣布于日本不利答复,支吾云,须请示政府。英、美、法各全权均露不满意之颜色,即询中国愿否交出。顾使即答以我国并无反对交出之意。各国代表以今日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足,均与顾、王两使握手表示,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代表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究竟将来结果虽不可知,惟今日会中实情如是,特先奉闻。”
-------《发外交部电》(1919 年 1 月 28 日),哥伦比亚大学所藏顾维钧档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资本主义暴露出种种弊端,在十月革命冲击下,西方世界更是一片恐慌,国际上出现了社会主义潮流。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确是科学的理论。”
“五四运动”这一名词,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于1919年5月14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布的《致各省团体电》里。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一词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界对五四运动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至6月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则要在时间上向前向后各推移几年。另外,“五四运动”有时也被用作指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课文中所用“五四运动”一词,按狭义五四运动之意,即指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非五四新文化运动。然而检视1919年日本发行的数份报纸,可以发现这些报纸中并没有出现“五四运动”一词,报纸把5月4日发生的学生运动以及之后出现的一一系列游行示威运动称为“学生暴动”、“排日运动”、“排日暴动”或“排日风潮”。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