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4 11: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程要求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标志;
2.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的形成、成就及特点。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名词解释】结合政治科的学习,回忆“文化”、“文明”的概念:
文化:
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明:文明与野蛮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标志:
私有制、阶级、城市、国家、文字等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
史料
实证
采集渔猎(食物采集者)
农耕畜牧(食物生产者)
生产力提高
放牧
收割
阿尔及利亚洞穴壁画(5000—6000 年前)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1)表现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2)影响:P2第二段
农业
畜牧业
定居
⑤早期城市
②手工业
发展
生产力
提高
③商业
发展
④一部分人能够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①人类身份转变
第一次分工: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三次分工: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唯物
史观
社会分工细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分工
劳动生产率提高
播种耕作
走向定居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标志:
阶级、城、国家、文字
生产力水平提高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村落、城市产生
阶级、等级
剩余私有
贫富分化
统治
工具
国家
制度
文字
信仰
记事管理
文明包含:阶级、国家、制度、文字、信仰、城市等 要素
唯物
史观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城市是创造文明之所,城市应是一切文明愿望皆能落实的地方。
——理查德 迈尔斯《古代世界》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前3500年
前3100年
前2900年
前1000年
前8C
距今约1万年
文明产生
东北非古埃及文明
实现统一、官僚体系、金字塔、法老
西亚两河流域出现城市国家
前18C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前6C
南亚古代印度文明
欧洲古希腊文明
中国:前2500年龙山文化开启“万邦时代”
30°N
①地理位置:基本上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原因: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②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
原因: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
④总体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并存
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③总体趋势:文明区域范围 不断扩大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交流的增多
古代西亚、埃及文明兴起
3、共同特点: 观察地图思考:早期文明有何共同点?
(1)从地理环境视角
地理环境:古希腊多山多岛,三面环海
对文明的影响:城邦国家;商业发达;人文主义;民主政治
地理环境: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
对文明的影响:农业发达;专制集权帝国诞生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4、探究文明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 重要因素
历史
解释
地理环境 = 决定因素或唯一因素吗?
文明
产生
根本原因
生产力
的进步
重要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
基本前提
农耕畜牧的产生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
历史
解释
靠天吃饭
无力改变天意
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4、探究文明产生的原因
阶级、等级的分化
私有制造成的财富不均
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增多
上层(统治者)
下层(被统治者)
统治管理
城市(行政单位)
制度(政治制度)
军队(强制机关)
文字(记事管理)
国 家
文明 是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唯物史观视角
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
4、探究文明产生的原因
唯物
史观
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类型
大河文明:西亚、埃及
印度、中国
海洋文明:希腊
依河
而居
利于发展
农耕经济
催生高度集权的政府
利用宗教信仰、思想教化来强化统治
大河
文明
请用这一公式,解释大河文明的典型——中华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逐步发展起农耕经济,农耕经济催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奉儒学为正统,以三纲五常强化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1)类型
大河文明:西亚、埃及
印度、中国
海洋文明:希腊
临海
而居
利于发展
商品经济
催生民主
政治体制
倡导人文主义
重视公民个人的价值
海洋
文明
请用这一公式解释海洋文明的典型——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爱琴海流域,临海而居,利于与外界建立联系、进行商品交流,逐步形成自由、平等的氛围,催生民主政治体制(直接民主),在民主政治影响下,公民个人的地位提高,产生人文主义精神。
新月沃地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从以下几个方面感知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国家形态
制度法律
宗教信仰
文化艺术
2.具体表现:
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国家形态
形成 地区性大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形成 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古希腊
【重点解读】民主之源:古希腊雅典
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产生产生重大影响
商品经济发达是民主政治建立的决定性因素
①地理环境
民主政治
2.具体表现:
【重点解读】民主之源:古希腊雅典
②城邦政治:
形成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
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代表:斯巴达(寡头制: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
雅 典(民主制: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重点解读】民主之源:古希腊雅典
③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
直接民主
抽签选举;全体公民均可参政(不包括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等)
主权在民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均可参加
轮番而治
五百人议会、陪审法庭抽签产生
法律至上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
【重点解读】民主之源:古希腊雅典
③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
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权力制约
交错分权制衡
(今天西方:平行分权制衡)
“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有‘执于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议事或审判的职能。”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权力制约
③辩证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 (两点论+重点论,ZK相关对象法)
积极:a.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推动城邦的发展;
b.推动古希腊经济文化的繁荣(哲学、文学艺术等);
c.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直接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
轮番而治→任期限制
抽签选举→公职选举
交错分权制衡→平行分权制衡
史料一:
史料二:城邦是公民的城邦,公民是城邦的公民。
史料三:苏格拉底之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加上公民素质不一,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苏格拉底:“(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结果被雅典民众法庭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雅典民主。
局限性:(常考点)
①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局限于城邦的公民(少数人);
(广大奴隶、妇女、儿童、外邦人排除在外)
②参政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苏:精英政治)
③民主性质的原始性:直接民主过于泛滥,易致暴民政治、社会动荡。
(如:陶片放逐法;苏格拉底被处死)
③辩证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 (两点论+重点论,ZK相关对象法)
庶民的狂欢——西方民主源头的覆灭
成也民主,败也民主。辉煌的雅典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消失。雅典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是时运不济,还是雅典民主制度本身的固有缺陷?倘若真的是雅典制度的缺陷所致,那么承继雅典精神的现代欧美国家,会不会走入同样的道路呢?
民主 PK 民粹 精英 PK 平民 口罩 PK 自由
“将戴口罩比例提高到 95%,预计死亡人数将会减少 62.7%。”如此简单的方案,在美国却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民粹主义和个人主义将美国推向了疫情灾难的深渊……
“民主自由”的“民主”部分正在发动起义,报复“自由”的那一部分……
【2】制度法律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世界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埃及——法老制度;古印度——种姓制度
【重点解读】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特点:
君权神授、宣扬公正、
保护私有财产、同态复仇、
阶级歧视、维护奴隶主利益
【2】制度法律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法老制度;古印度——种姓制度
古埃及:法老制度
法老被视为是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自埃及历史铭文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铭文》
金字塔是法老陵墓
被认为是通向永生的天梯
特点:
①法老权威至上;
②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图坦卡蒙金面具
【2】制度法律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法老制度;古印度——种姓制度
古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建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①特点:
②实质:
③影响:
a.职业世袭,
b.贵贱分明,
c.种姓隔离,
d.同姓内婚,
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民族凝聚力较弱
加剧种族歧视
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制度法律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
古埃及——法老制度;古印度——种姓制度
古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建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①特点:
②实质:
③影响:
a.职业世袭,
b.贵贱分明,
c.种姓隔离,
d.同姓内婚,
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民族凝聚力较弱
加剧种族歧视
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宗教信仰
古埃及——太阳神信仰
古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
古埃及太阳神信仰
古埃及人认为太阳神可以保卫他们生存的绿洲,国王被认为是太阳神之子,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代表王权的永恒。
婆罗门教的理论,
支撑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人生而 不平等
众生 平等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释迦牟尼 菩提悟道
【重点解读】古印度佛教
(1)创立: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背景: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3)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抨击种姓制度
(4)影响:冲击了种姓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消磨了反抗意识。
成大事者 心要静
【4】文化艺术
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
艺术: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
古希腊哲学、神话传说
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人用纸莎草制作成书写材料——莎(suō)草纸,是纸发明之前最接近纸的书写材料。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共存共荣
交流互鉴
交融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 钱乘旦
如何对待 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重要影响,但非决定性)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生产力发展)
标志: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文明 时间 形成前提 制度法律 文化成就
古西亚文明 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1700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 君主专制;《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0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官僚体系;法老权威至上 象形文字、神话和文学故事、世界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金字塔)、莎草纸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天文、历法、数学(发明数字0-9,提出按位计值)、医学成就
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2000-公元前500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寡头政治(斯巴达),民主政治(雅典) 文学,历史(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政治史奠基人”),哲学(苏、柏、亚)
大河文明
政治: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经济:农业发达
海洋文明
政治:民主政治
经济:工商发达
总结
对点训练
1.(2024·威海)下图呈现了棉花栽培在欧亚非大陆的传播情况。这表明( )
[解析] 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棉花栽培源于印度地区,农耕文明因其经济优势,具备了稳定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C项正确;仅由材料示意图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且世界文明也不是多元一体,排除A项;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B.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C.农耕文明具有扩展能力
D.古代文明交流内容单一
C
[解析] 根据材料“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主张尊重顺应每个公民的天赋,大家各就各业,适得其所,进而使城邦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故柏拉图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制度如何,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倡奉献精神,排除C项;材料主张顺应公民天赋,与提升公民素质无关,排除D项。
2.(2024·信阳)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政体中)全体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据此可知,柏拉图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直接民主 B.实现社会和谐
C.提倡奉献精神 D.提升公民素质
B
3.(2024·佛山)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记叙尼罗河的源头时,直言“直至埃勒方提那是我亲眼所见,从此往南则仅仅是道听途说。”为核实关于埃及风土人情的一些说法,他专程前往太阳城,通过亲历和询问等方式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这表明,希罗多德具有( )
A.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B.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
C.兼收并蓄的研究态度
D.求新求异的好奇动机
B
[解析] 根据材料“为核实关于埃及风土人情的一些说法,他专程前往太阳城,通过亲历和询问等方式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可得出,希罗多德通过实地游历考察来获取历史事实,具有求真求实的价值追求,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希罗多德根据时代进步进行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希罗多德在研究中注意吸收各方面观点和材料,排除C项;希罗多德实地调查的原因是“为核实关于埃及风土人情的一些说法”,并非主要出于好奇,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