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部分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4 14: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0张PPT)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新风向
高频考点·释疑难
必备知识·夯根基
真题精练·提素能
中考新风向
学业质量 标准 1.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
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2.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3.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
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4.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
法的作用。
5.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
6.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7.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
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山东中考 备考建议 1.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
2.选文文体一般为散文和小说,选材广泛,大都以鲜活的时代材料为
命题素材,贴近日常生活。
3.平时注重阅读积累,提高阅读语感。阅读时要养成标注文中关键
词句、梳理文章思路的习惯。
必备知识·夯根基
  一、记叙文分类
  1.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分类 文体特点 典型作品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背影》
抒情 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春》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 《白杨礼赞》
哲理散文 以散文的形式讲述哲理,文笔灵活 《我为什么而活着》
  2.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1)按篇幅长短: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2)按年代分类: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3)按小说情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科幻小说等。
二、叙述人称
人称 特点 作用 例文
第一 人称 以当事人“我”或“我们” 的口吻来进行叙述 亲切、真实、自然,便 于抒发情感,表达看法 《背影》
第二 人称 用“你”或“你们”的口吻 来进行叙述描写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 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 《谁是最可爱的
人》最后一段
第三 人称 用旁观者的身份“他 (她)”或“他们(她们)” 进行叙述描写 可以多角度叙述描写,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皇帝的新装》
三、叙述线索
1.常见线索:
  实物、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事件、时间、地点、思想感情等。
  2.线索的作用:
  (1)明线: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2)暗线: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3)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
  四、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 特点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叙述情节 叙事有头有尾,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 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 序进行叙述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
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
结构的单调
插叙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 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内容更充实,情节更充分,人物形象更
丰满;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
补叙 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 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行文跌宕起
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五、表达方式
表达 方式 作用 举例
记叙 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经历的叙述
表达 方式 作用 举例
描写 (1)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旨 (2)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 (1)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对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2)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散步》对田野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老王》对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的描写
表达 方式 作用 举例
说明 一般简明扼要,主要是对文章 部分内容的补充交代 《阿长与<山海经>》关于《山海
经》一书的介绍
议论 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 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济南的冬天》中“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抒情 抒发情感,引起读者共鸣;点明 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
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属于
直接抒情
  六、写作手法
类型 作用
象征 ①可使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照应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铺垫 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度。
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出暗示,或回应前文的陈述,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衬托 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类型 作用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设置悬念 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托物言志 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借景抒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类型 作用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或者把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想象结合,可升华主题,激发人们的思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高频考点·释疑难
考场阅读步骤
  记叙文阅读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整体阅读(4分钟)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结合标题、开头、结尾以及过渡句、中心句等,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3.怎么写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等);
  4.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散文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类型、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
  2.寻找线索,厘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层次。
  3.借助文章标题、重点语段(如首尾段、过渡句、照应句、议论抒情句等)及个人生活体验,把握文章的“神”,领悟主旨情感。
  (二)小说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小说的骨架。了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认识人物形象,这是小说的核心。通过人物描写,如身份地位、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了解其个性、特点。
  3.体会环境描写,这是小说的依托。注意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然后体味环境与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
  4.思考小说主旨,这是小说的灵魂。通过小说标题、重点语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探寻小说主旨。
  第二步:带题阅读(6分钟)
  1.认真审题,把握题干重点信息,理解题意和考点,找准解题方向。
  2.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答题范围或对应语句,认真分析,写出答案。
  第三步:验证阅读(2分钟)
  就题目要求进行定向阅读,验证答案。
考点方法指导
考点一 内容梳理概括
一、概括文章内容
1.答题步骤
  2.答题模板
  (1)(何时、何地) +人(物)+(核心)事件+结果
  (2)本文主要讲述了……的故事。
二、梳理故事情节
  1.答题步骤
  2.答题技巧
  (1)补充故事情节
  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变化
  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考点二 词句理解赏析
  答题模板:
1.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词本义是……,在这里是……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点词能否替换(删除):
  不能。加点词是……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替换(删除),就不能表现(达)……。
  3.画线句子赏析:
  句子运用了……修辞(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达)了人物(作者)……的(精神品质)思想感情。
  4.画线句子含意理解:
  (1)有修辞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效果词+句子的语境义+深层含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2)没有修辞的句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根据情况有时还要答出句子在全文的结构作用)。
考点三 标题、段落作用
一、标题作用
角度 作用 课文溯源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 《智取生辰纲》
指出文章主要人物 《孔乙己》
确定文章感情基调 《秋天的怀念》
主旨 点明文章中心主题,揭示或暗示主旨,画龙点睛 《走一步,再走一步》
结构 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故乡》《背影》
写法 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变色龙》 《紫藤萝瀑布》
角度 作用 课文溯源
语言 形象生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颖独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语双关,内涵深刻,有讽刺意味,诙谐幽默 《紫藤萝瀑布》
《带上她的眼睛》
《美丽的颜色》
《梦回繁华》
二、段落作用
段落 内容 结构
开头段 引出下文;点明叙写的人、事、 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 兴趣;开篇点题。 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为下文铺垫伏笔
中间段 表达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点明 中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承上启下(过渡)
段落 内容 结构
结尾段 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人深思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写景段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的气氛;奠定故事情感基调,烘托人物……的心情,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考点四 人物形象分析评价
一、答题步骤
二、答题模板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考点五 写作手法分析
一、答题步骤
二、答题模板
写作手法 答题模板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使文章有张有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欲扬先抑 先写人物(事物)的……(不足之处),然后赞扬其……(美好之处),更加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或品质
对比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特性(性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的主旨
写作手法 答题模板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
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事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抱负、志趣、情操)
借物喻人 通过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以此比喻……(某人),表现了……(某人)的高尚情操
考点六 主旨情感分析
一、答题方法
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方法1:可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方法2:可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答题模板
文章分类 答题模板
写人为主 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事件(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或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记事为主 通过叙述……故事(内容),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写景状物 通过描写了……景或物(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七 拓展探究
一、答题方法
1.评议、赏析
  (1)评议:根据题目要求选取评议角度,列举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或事例。
  (2)赏析:内容上:要从选材、立意、形象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丰富的内涵。写法上:要从构思、语言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等。
2.阅读启示、感悟
  (1)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
  (2)明确题目要求。
  (3)联系实际。
  (4)“感受”类侧重回答“我明白了什么”,“启示”类侧重回答“我应该怎么做”。
  3.补写和续写
  (1)承接原文,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2)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3)续写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4)续写部分的主题必须健康有意义。
  4.结合材料探究分析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2)阅读所给链接材料,提取主要信息(若有多个材料,则要考虑几则材料是共同指向一个主题还是各有侧重,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3)明确文章与所给链接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材料是再次强化了文章中心,还是从另外的角度对文章主题的补充说明)。
  (4)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正确、积极、健康)。
二、答题模板
题型 答题模板
1.谈看法、见解、评议、赏析。就文章的××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我认为(评议文中某一观点、行为)+理由(摆事实、道理)
2.结合文章内容或形式+赏析语句
2.谈启示、感悟。 (1)阅读文章,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的感悟 读了文章我明白了……+理由(联系阅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如果题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总结(或以后应该怎么做)
题型 答题模板
3.补写和续写。 (1)根据提供的开头,补写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2)根据提供的结尾,补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3)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出其间的过渡句(结尾)。 (4)根据文章的内容,补写对话/心理/环境描写 句式一致+语气连贯+内容衔接+主旨相扣
4.链接材料,联系社会生活探究,得出新的观点 提炼文章中心+明确链接材料要点+寻找二者(文章、材料)关系+作结论或答感悟
山东真题组
一、(2024·山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真题精练·提素能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 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A
2.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
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的“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
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
自然造化的赞叹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
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
好在哪里。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冲”“拉”这三个动词不仅描绘了鹰飞翔的动作,更赋予了鹰一
种轻盈、自由、充满力量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鹰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鹰与阳光、山巅、天空融为一体,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第 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 挑山工不仅为泰山的旅游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通过他们的坚忍和奉献精神,成为泰山精神的象征和激励人们不断攀登、超越自我的榜样。文章通过对挑山工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对人类奋斗精神的礼赞。 
4.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 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答: (示例一)场景一:松柏在石缝中直立,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泰山植物的生命力,更寓意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的奋斗精神。选择这个场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坚韧形象,传达“奋进中国”的主题,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奋斗的姿态,不断追求卓越。
(示例二)场景二:山道上,攀登者们一个紧接一个,层层叠叠,宛如在踏浪前行。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象征着团结、拼搏和进取的力量。选择这个场景,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契合“奋进中国”的主题,激发观众对未来的信心和斗志。
(示例三)场景一:这个场景中的松柏在石缝中直立,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展现了泰山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个性。这与“奋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忍和顽强,寓意着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行。选择这个场景,可以强化视频中对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示例四)场景二:这个场景描绘了登山者们在山道上攀登的壮观景象,他们紧密团结,充满激情,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与“奋进中国”活动的主题高度一致,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也寓意着国家和民族不断攀登发展高峰,创造辉煌成就。选择这个场景,可以使短视频更具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奋进之情。
二、(2024·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 ”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 干啥大家伙呢 ”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呢!”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画。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 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 ”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 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 ”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 就想着还是送他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 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 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 ”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运用了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盛开、香气四溢、蜜蜂舞动的美丽景象,渲染了清新恬淡、生机勃勃的氛围,烘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结合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我”与老陈交往时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担心→__________→赞叹
 好奇 
 惊讶 
3.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从句式特点角度)
答: 运用了倒装句式,将“亮亮的”“暖暖的”后置,突出了阳光的温暖、明亮。强调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2)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赏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 “画”既指作者回忆第一次进村看到的乡村振兴后的美景,也指这片古朴土地上人们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光”本义是阳光,在文中是指作者由眼中所见的乡村振兴之景内心生出的欣喜、希望之光,也是看到了老物件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陈这个人物形象。
答: 面对“我”的担心,老陈笑眯眯地反问体现了老陈不服老的精神;老陈作画的过程体现了他对待工作的精益求精和技术的高超;老陈自豪地为“我”介绍村里的老物件体现了他热爱水泥画、热爱家乡。
5.文章以《绽放的梨花》为题,内涵丰富,请分析其含义。
答: 乡村里梨花绽放,自然美景引人入胜;乡村里的老人因为乡村振兴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坚忍和创新活出了自信,绽放属于自己的美;落后的乡村在扶贫工作者的帮助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生活日益美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绽放希望之花。 
三、(2024·东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赴远
张建春
①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②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③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④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⑤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出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⑥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敌人忘了吗 续和心里想。
⑦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筒倒豆子”
⑧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⑨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
⑩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
写什么呢 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牢房里的信是没私密性的,如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就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渍,洇染在字里行间。一种愧疚油然而生。
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是续和家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不写他们的儿子 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 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子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 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勿告母亲,替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清明节“致敬先烈”微电影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说剧本。请你向演职人员解释续和给侄子取名“赴远”与“‘赴远’的一天到了”中“赴远”的不同含义,并说明小说以“赴远”为题的作用。
答: 给侄子取名“赴远”是希望侄子能奋勇前行,过上革命胜利的美好生活;“‘赴远’的一天到了”中“赴远”的含义是牺牲的日子到了;以“赴远”为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象征革命之路漫长,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说角色。为让演员全面、准确把握所饰角色,请你概括“续和”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答: 续和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坚贞不屈,面对死亡从容淡定的大无畏的革命者。 
【电影拍摄】
3.请举例说明本文的几种叙述方式,并从小说技巧角度简述其综合运用的作用,以便于微电影分镜头的交错拍摄。
答: 本文综合运用倒叙、插叙、顺序的方式,使故事跌宕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后期制作】
4.请完成附加镜头和片尾配乐工作。
(1)小说结尾言犹未尽。你认为在微电影的结尾处,应补上一组镜头来照应“花一
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请根据示例,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这组
镜头描绘出来。(控制在60字以内)
示例: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大庆铁
人率石油人会战正酣,滚滚石油喷薄而出;西北荒漠上,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
蘑菇云腾空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红花盛开,染红了天空 
人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地庆
祝革命的胜利 
 儿子长大了,带着十岁的侄儿站在街头,手拿国旗,挥动双手,
迎接胜利的队伍 
(2)班委会提供了歌剧《江姐》插曲《红梅赞》和《祖国不会忘记》两首歌曲,作为微电影结尾的配乐。请你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链接】
《红梅赞》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答: 示例:选择《红梅赞》。理由:“千里冰霜”“三九严寒”象征革命遇到的艰难险阻,“一片丹心”是革命者顽强不屈、一心向党的一颗红心。 
四、(2024·济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偷书记
何君华
①我实在太喜欢那本书了,那本精装的带插图的《西游记》,每次去新华书店我都要“狼吞虎咽”地读上几页。
②我在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念寄宿初中,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6点上晚自习,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吃晚饭和自由活动。我没时间吃晚饭,也没时间自由活动,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头一个冲出教室,跑到位于苏木街道中央的新华书店去读《西游记》。新华书店五点半关门,如果不跑快点的话,看不上几页我就得“打道回府”了。
③我在我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可是电视剧拍得有点不过瘾,而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插图精美,简直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④新华书店的售货员跟我已经很熟悉了。每天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店门口时,他总是要微微地冲我点点头,或是笑一笑,或是跟我打趣:“哟,再不来我可要关门啦!”
⑤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然后便冲进最里面的那排书架前,熟练地在第三层书架上找出那本《西游记》,争分夺秒地读起来。
⑥苏木初中跟新华书店有一里多路程,留给我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你不知道,20分钟时间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太短暂了。很快,读得入神的我便会被那句熟悉的提示语打断。彼时不知道售货员已经呼喊几次了,可我此时此刻方才听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书放回书架上,又马不停蹄地跑回学校食堂去打晚饭。
⑦是的,我总是最后一个赶去食堂打饭,这时往往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可我并不觉得后悔。
⑧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要把那本《西游记》偷回来!
⑨是偶然发现新华书店后面连接库房门的门闩没有真正上锁的。售货员每次去库房里取书都是轻轻地将它掩上,并没有将锁锁上,而库房的后门则是从里面通过门闩闩住的。也就是说,我只要趁售货员不注意,将库房后门的门闩偷偷抽开,再将库房前门的门锁虚挂在门闩上就可以了。
⑩晚上8点,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像哈萨尔的神箭一样射向新华书店。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我走的是新华书店的后门,而不是正门。我用手一推,库房的后门果然开着!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摸进库房,再摸开库房前门,在熟悉的位置上“拿”到《西游记》,然后将两道门轻轻掩好,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我将《西游记》藏在宿舍床铺的枕头底下,不敢拿出来示人。这一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可我又不敢当着同学的面将《西游记》拿出来读。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我盼望着周末快点到来,我好拿着书回家去读。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赶着羊群出去了,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西游记》从书包里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你手里拿的什么书 哪里来的 ”我读得太入迷,不知什么时候额吉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我吓了一跳,额吉见我惊吓过度的样子,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我便不打算隐瞒,将去新华书店偷书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额吉。说完,我等着额吉将原本用来赶羊的皮鞭抽打在我身上。
可是过了许久,额吉手中的鞭子也没有扬起来。额吉忽地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到底做了什么,竟生了个窃贼!”我跪倒在额吉身前,不停地向额吉认错,祈求额吉的原谅。
额吉抹干眼泪,带着我和那本《西游记》来到了新华书店。面对那么信任我的售货员,我早已经羞愧得抬不起头,而售货员其实早已经知晓一切:“你每次来都读那本《西游记》,现在这本书不见了,我当然猜到了是谁拿走了它,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将这本书还回来……”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额吉将兜里拉拉杂杂的零钱全部掏出来,摆放在柜台上,买下了那本我心爱的《西游记》。我知道,那些钱的数额远远超出了书的定价……
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如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已经读过多遍,它的书页也已经泛黄,但我确信,我将一辈子珍藏它。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5月06日,有删改)
1.【读·理】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小说情节。
答: (1)偷书成功 (2)被母亲发现 (3)赎回书并反思 
2.【读·析】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答: 文章第④段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突出了“我”对书的痴迷,通过描述新华书店的售货员与“我”之间的熟悉关系,展现了“我”对《西游记》这本书的热爱和频繁光顾书店的情况。其次,它为下文面对“我”偷书的行为,售货员没有直接指责“我”,而是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和宽容,埋下了伏笔。 
3.【读·品】品读第 段,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心理。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答: 在第 段中,当“我”听到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时,内心充满了羞愧和感动。这是因为售货员没有直接指责“我”的偷窃行为,而是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和宽容,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这种感受让“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表达了“我”内心的感激和自责。
4.【读·悟】阅读要关注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将一辈子珍藏它”意蕴的理解。
答: 示例:“我将一辈子珍藏它”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它表达了“我”对那本插图版《西游记》的深厚感情和珍视之情;这句话也表达了“我”对诚信和道德的重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道德教材,“我”将永远珍藏它,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诚信、遵守道德。 
全国视野真题组
一、(2024·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洞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1)梳理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亮、温柔、大胆 ②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③同情、怜惜
④感激、赞美、钦佩 
 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
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 
2.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答: 用拟人的手法写村庄的昏昏欲睡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热,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快乐心情。 
3.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答: 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的艰难性;“轰然”展现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4.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 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大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使作者生出回馈故乡的愿望。(意对即可)
二、(2024·兰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着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趟,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儿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替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瓣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1.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每月给“我”三元钱,让“我”买这张月票 
 “我”看到一个女孩飞快赶车,终于让她成功赶到车 
2.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这件事。作者插叙“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答: 交代了“我”一开始不买车票,走着上学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我”后来决定买月票回家做铺垫。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答: 表现月亮赶车时动作很敏捷,表现“我”对月亮的佩服之情。 
4.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答: 示例:真没想到,月亮还是和以前一样,干什么事情都是风风火火,她挤上汽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留着。这让我懂得,干什么事情,只要自己肯争取,就一定能出现奇迹。 
三、(2024·龙东中考)阅读《暖心粥》一文,完成问题。
暖心粥
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
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 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
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
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 ”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
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 ”
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
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
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
(作者车承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 “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里三个环卫工人的谈话,了解到老李开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 
2.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答: 插叙。作用:交代老李开爱心粥铺的初衷,说明老李是个知恩图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照应上文第⑥⑦段环卫工人喝粥的内容。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暖意”的含义
答: “暖意”既指照进屋里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又指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 
4.“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
答: 示例一:有一次我摔断了腿,只能坐轮椅。在校期间,有两个同学一直照顾我,无论我是去上厕所还是去吃饭,他们都无怨无悔地推着我去,一直照顾我,直到我的脚完全痊愈。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示例二: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忘了带零钱,一位站在我后面的阿姨帮我付了钱,使我能顺利坐车回家。这件事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四、(2024·吉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老城煎粉
赵冬
①吉林老城,老辈人都熟悉那一串吆喝声,那亮嗓一如老北京卖菜的那般行云流水。那天与邻居们聊起来,白发苍苍的孟老伯依稀还记得那响亮而有力的叫卖声:“酸辣啊——唔碗——坨啊——啊哎——!”
②孟老伯当时只有几岁,闻吆喝声起,就会赶紧跑出大门,去闻一闻那个味道。熟悉的吆喝声不知让他咽了多少次口水,淌了多少次哈喇子。
③吆喝声出自一个叫老佟头的口中,他身体有些瘦弱,但嗓门异常洪亮,伴着浓重的鼻音,声音能穿过几条街巷。住户们都认识老佟头,他住在西关,以挑担叫卖为生。他夏天挎一只筐卖樱桃,但不用纸口袋装,而是用椴树叶,俗称玻璃叶;冬天他挑担卖“卤煮鸡”,一直卖到夜里,背的箱子总是擦得干干净净的。他经常手提一盏煤油灯,灯罩锃明瓦亮,叫卖声变成了:“卤——煮鸡。”若是哪家想吃点消夜,喝点烧酒,这卤煮鸡真可算下酒的美味。小孟记得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晚间经常买老佟头的卤煮鸡,那美味香得满屋子都爆了,不管少吃多吃,就是吃不够。
④春秋两季不冷也不热,是卖酸辣碗坨的好时候。老人左肩背着装有碗坨、作料和小碗的箱子,一手提米醋壶,若是夜间则另一只手提一盏煤油灯,走街串巷,连声叫卖:“酸辣啊碗坨喔啊嗯!”只要有人来买,他就放下箱子,取出一只碗坨。用小刀先横后竖切出波状的片和条,加红辣椒油、麻酱、芥末、蒜泥,边加边问:“要辣椒吗 要芥末吗 ”吃的人搅拌后用鼻子一闻,啊呀,香啊!吃到嘴儿里,真是享受了,其味极鲜美!
⑤老城的食品加工业十分发达,门类很广,碾、磨,油、酱、醋,煲、烧锅等百业俱全。由淀粉制成的粉条、粉皮、粉坨等副食品,味道绵软香醇,尤其是酸辣碗坨,男女老少都特别喜爱这一口。
⑥全城只有老佟头一个人会做碗坨,所以很多人都记住了他。
⑦小孟记得自己家住在一条很浅的胡同,胡同口有条前新街,小孟从家里穿出去就能到那里。每当夕阳西下,从一条窄胡同里就会走出一个老头,个子不高,挑着木箱……他一吆喝起来,声音就像北山庙里的晨钟,震跑了黄昏的静谧。听见吆喝声,小孟就会立刻扔掉手里的东西,跑到前新街口,看老佟头是假,想闻闻味儿是真。
⑧前新街住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她先生在外县教书,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平时就是女人领着女儿过日子。女人每天黄昏时分都要去接念小学的女儿回家。有一天,小孟看见女人接孩子回来时,刚好路过老佟头的担子旁,小女孩闻着味儿就跑了过去,跟妈妈说想吃。女人对老佟头笑着说:“老伯,来一碗吧。”
⑨老佟头放下箱子打开盖儿,小孟也凑了过去,看箱子里装了很多小罐子,罐子旁边摆了许多红黑的荞麦面坨,后来才知道这酸辣碗坨是用荞麦面加淀粉放入小碗蒸出的。老佟头一手托住个碗坨,另一只手执一小刀灵活地横竖切断,放入碗内,从一个个小罐子里舀出蒜末、辣椒末、芥末……再从扁壶里倒些醋,熟练地弄好了,端给了女孩。看着女孩大口地吃,他弯着腰笑着问女孩好不好吃,那样子看着非常满足。等孩子吃完,女人掏出钱递给老佟头时,老头推却了,说不要钱。女人说怎么能白吃人家的,非要给,怎奈老头就是不要。       ,小孟在一旁都看傻了眼。
⑩老佟头对女人说:“丫头可爱着呢!怪招人稀罕的,爱吃就来吃,一碗粉没啥,俺供得起。”话这样说了,再往后,只要老佟头见到这对母女,立马停下来,就给女孩子拌上一碗。那几年,女孩没少吃。女人很是过意不去,她会裁剪,亲自到布店买布,给老佟头做了身衣服。老佟头穿上新衣服,别提有多合身了,这是手艺品,缝制工整、针脚细密,乐得老头回家就把衣服供了起来,不过年节决不穿。
又过了些年,老佟头不在这条胡同叫卖了,他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后来,连他那瘦小的身影都看不见了,小孟多次寻找也没找到过,留给他的只是那一串浑厚响亮的叫卖声,他记了一辈子。
酸辣碗坨从此也就失传了,后来听说这酸辣碗坨就是现在流行的煎粉儿,只是将碗里蒸换成了锅里炒,但已经不再是老佟头的味道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统观全文,文中写了老佟头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 ①老佟头一年四季吆喝卖货。②老佟头免费给女孩吃碗坨。③老佟头收到新衣服舍不得穿。④老佟头的吆喝声换到了别的地方。 
2.联系上下文,将小孟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在文中横线处。
答: 示例一:这件事真是太奇怪了!卖碗坨不就是为了赚钱嘛,怎么不要钱
示例二:卖货的不要钱,这可真是新鲜事儿
3.本文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是怎样将看似零散的材料组织到一起的
答: 示例一: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突出老佟头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以小孟的视角将材料组织到一起。
示例三:以老城煎粉或碗坨为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已经不再是老佟头的味道了”这句话的含义。
答: 现在流行的煎粉儿已经不再是老佟头酸辣碗坨的味道;对老佟头手艺高超的钦佩;对老佟头勤劳、纯朴、善良等可贵品质的赞美;对酸辣碗坨的怀念;对酸辣碗坨手艺失传的惋惜和遗憾。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