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部编版一轮专题复习(山东)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4 14: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中考新风向
高频考点·释疑难
必备知识·夯根基
真题精练·提素能
中考新风向
学业质量标准 1.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3.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4.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山东中考 备考建议 1.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
2.选文一般侧重学习生活、成长励志、人生感悟、社会热点等,给人以教育性、启发性,要多加关注和阅读思考
3.平时要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概括归纳和分析综合能力
必备知识·夯根基
  一、议论文分类
分类 特点 举例
立论文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敬业与乐业》
驳论文 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表明己方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 点 分 类 中心论点,即文章的主要见解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率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如《敬业与乐业》中,文章开头先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紧接着从中心论点分出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勉励人们要敬业和乐业
分论点,即用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若干观点 (并非每篇文章都有分论点,有的文章只有中心论点)
论 点 特 征 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的判断与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位 置 ①文章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如《谈读书》一文,论点是文章首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文章中间。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驳倒对方观点后,在文章中间指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④文章结尾。一般有“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标志性词语。
提醒:有的文章,中心论点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去概括
  2.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 据 类别 范围 特点
事实 论据 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 事例典型,举例丰富,有说服力
道理 论据 经典性的著作,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说理透彻,论证全面
  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论 证 论证方法 特点 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言警句以及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证明论点 是非曲直分明,突出强调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三、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形式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常见 结构 类型 总分式 总—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总(如《谈创造性思维》)、总—分—总(如《敬业与乐业》《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文章一般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分论点层层递进论证中心论点,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论点
常见 结构 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谈读书》)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递进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如《不求甚解》)
   四、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性 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运用恰当
严密性 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鲜明性 语言运用有特点,风格鲜明,有利于体现明确的态度和鲜明的爱憎
生动性 恰当使用修辞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高频考点·释疑难
考场阅读步骤
  议论文阅读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整体阅读(3分钟)
要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在关键位置适时进行勾画,如题目、开头、结尾以及一些段落的首括句和结尾句、文章的过渡句等。阅读完成后,要落实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二是根据勾画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把握论证方法。
第二步:带题阅读(6分钟)
1.认真审题,把握题干重点信息,理解题意和考点,找准解题方向。
2.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答题范围或对应语句,认真分析,写出答案。
第三步:验证阅读(2分钟)
就题目要求进行定向阅读,验证答案。
考点方法指导
考点一 概括提炼论点
  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1.位置寻找法
(1)看题目: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提示议论的范围,如《最苦与最乐》。
(2)看开头:文章开篇点题,如《敬业与乐业》在开篇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看中间: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看结尾:篇末揭示论点,可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总结性的语句,如《论教养》最后一段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2.词语提示法
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
3.论据反推法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弄清论据的共同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即可得出中心论点。
4.综合分论点法
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可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论点。
考点二 概括、分析、补充论据
题型 解题思路方法
判定材料 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再次,分析材料的内容是否与文章观点相符
概括论据 ①概括出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②采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格式表达,用语简洁
论据作用 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
题型 解题思路方法
补写论据 ①补写事实论据:人物+事例+简要评价。要求:事例典型真实,语言简洁概括。
②补写道理论据:时代或国别+作者+名言等。要求:务必准确,最好标明出处
考点三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答题思路
(1)审清题干,判断清楚是分析全文还是某段某句。
(2)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标志性词语判定论证方法。
(3)围绕段落或文章论点作答,注意不同论证方法作用的差别。
2.答题模板
论证方法 判断依据 作用答题格式
举例 论证 事例,一般有“例如”“譬如”“如”等词语 列举××事例,具体证明了××论点
(或分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道理 论证 名言、格言、谚语、俗语等,一般有“××说”以及引号等标记 引用××的言论,有力证明了××论点,具有论证权威性,使论证有力
论证方法 判断依据 作用答题格式
比喻 论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般有 “像”“犹如”“如同”等词语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
对比 论证 正反两面论证,一般的标志词语是:反之、相反、然而、但是等 用××和××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考点四 梳理论证思路
  1.答题思路
(1)明确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梳理层次关系:概括段落内容,归纳论述要点,分析层次之间的意义联系,判断结构类型。
(3)解说行文思路:在段落层次基础上,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语,具体阐述。
2.答题模板
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考点五 分析段落作用
段落位置 作用
开头段 (1)开门见山,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有力论证观点;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便于读者接受。
(4)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段落位置 作用
中间段 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尾段 (1)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2)强调、深化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5)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问题。
考点六 感悟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模板: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2.给材料类
(1)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
(2)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一般是对比、类比两种关系。
(3)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的感受。
山东真题组
一、(2024·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段立国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
真题精练·提素能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青年的人生道路风景无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   。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始终应将爱国作为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朝气蓬勃是青年人的鲜明精神标识,青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同样国强则少年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B.第①段从神舟十七号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写起主要目的是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C.第②段加点词“内功”指的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
D.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A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答: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接着阐述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然后先解释了为什么内在综合素质是根本所在,再引用魏征的名言进行阐述;最后强调练好“内功”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3.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境,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答: 练好“内功”应修德与增才并重。 
4.下面哪则材料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85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学子。当年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同学眼中,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就特别勤奋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材料二:太原理工大学的王煜尘,怀揣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宇皓,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陆亦炜,曾获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世界冠军,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答: 材料二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因为材料二所列举的人物事例论证了第④段“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的观点。 
二、(2024·威海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康岩
①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可能知道他的“禾下乘凉梦”,但不清楚他年轻时还有个“体育报国梦”。袁隆平一辈子热爱运动、坚持锻炼。进入耄耋之年后,他依然拥有年轻的心态,自称80后、90后。身心健康的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②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让身心素质更好更强,才能在成长之路上经得住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书写更加开阔的人生。今天,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也让一些人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过度陷入“宅”生活、久坐不运动、长期沉迷虚拟世界等,都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青年人也难免会有“成长的烦恼”。面对一时的挫折、压力,如何调节身心,保持健康饱满的状态,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③“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处在重要的位置。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体魄越强健,奋发向上的根基才越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在“野蛮其体魄”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生活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谈到,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青年人既要静下来多学习,也要动起来勤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才能为人生积蓄远航的动力。
④“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今年夏天,奥运冠军丁宁的毕业致辞火了。经历过困难和失败的砥砺、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她勇敢说出“人生本就不是一次或者暂时的胜负定成败的”,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感染了不少人。自信飞扬是青春。无论是敞开心扉去结交朋友,还是培养兴趣爱好让内心充盈,抑或是在饱览自然风光中开阔心胸,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成为内心的主旋律、向前奔跑的动力源。
⑤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用真、善、美雕琢自己,用健康情趣、高尚情操陶冶自己,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样。
⑥“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百余年前,李大钊同志写下的这段话,依旧发人深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时代的重担。塑造健康的体魄,淬炼昂扬的精神,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必将书写更多青年人的精彩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答: 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2.请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子推断袁隆平当时的年龄段。
答: 当时他的年龄应该在 80 岁以上。 
3.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用“||”将文章②~⑤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② ③ ④ ⑤
答: ②③‖④⑤ 
4.请谈谈你对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的理解。
答: “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意味着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曲折、困难和挫折,有起有伏,在不断的砥砺和挑战中逐步提升和进步。 
5.结合文章内容,归纳青年人书写精彩故事的必备条件。
答: ①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③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④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⑤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 
三、(2024·潍坊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代生
①汉字由起源到成熟体系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后期篆书、隶书等的绵延发展,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②文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其中,龟甲上的刻符,有形似眼睛的“目”字,还有像门的“户”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文字属性的符号之一。带有刻符的背甲与腹甲恰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
③在安徽蚌埠双墩文化遗址发现的象形、会意符号,与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的符号一样,属于早期文字。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④古文字资料也证实夏王朝存在。学界梳理出的“王城岗——新密新砦——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发展谱系,得到更多学者认可。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据古文字学者研究,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西邑”指的就是夏王朝。因为在周代文献中,周人称商王朝为“商邑”“大邑商”,夏商周时代都邑代表的就是“国家”。此外,杞人是夏后裔,甲骨文、金文中的“杞”“杞侯”等记载反映了夏人后裔在商代得到继封,说明夏王朝真实存在。又如,经王国维等论证,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商族先公先王世系的可靠性,而诸多先公乃至甲骨文的“成唐”“大乙”——商汤,既是商代开国君王,又曾是夏代部族首领。这足以说明,甲骨文、金文等资料是印证夏王朝确不可疑的重要证据。
⑤古文字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即赋予字形以丰富文化内涵,正确解读古文字,是了解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文”字为例,字形本义是胸有文身,体现了古人审美观念。《尚书·尧典》中记载尧的品格“文”(以文为美,强调和谐)与陶寺遗址扁壶的“文”字密切相关。“文”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标识。西周文王之“文”就借鉴了“文”的内涵,后来他又在“文”的理念基础上创立了礼乐文明制度。尚“文”之风不仅影响周代社会风貌,还持续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由文身之俗到“文”字之形,再到审美与理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意义重大。
⑥古文字的使用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但每个时代的特点并不相同,这在古文字的形体演变和记录中有所体现。中国文字的发明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文字的使用与农耕祭祀和祖先崇拜有密切联系。比如,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王占卜、祭祀的文字,与宗教祭祀、王朝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铭文记录了周人对祖先的祭祀,他们虽然信仰天命却不迷信天命,反映出更多理性精神,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兄弟孝友,父子和谐,等等。战国时期的文字与商和西周的文字有着极大不同,其书写风格和字形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多元特点,用字之法也有不同,而文字书写的特点正是百家争鸣的体现。
⑦因此说,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揭示古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历史价值,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探究古文字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篆书、隶书等古文字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记载“杞”“杞侯”“成唐”等的甲骨文资料是印证夏王朝确不可疑的唯一证据。
C.战国时期的文字书写风格和字形呈现多元特点,与商和西周的文字有着明显不同。
D.只要深入探究古文字深刻的文化意蕴,就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
2.为什么说“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这一说法,是因为古文字在承载历史与文化、反映文明起源与发展、证实历史存在.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以及体现早期文明特点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工具。 
3.文中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甲骨文、铭文和战国时期文字的不同特点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如甲骨文记录商王占卜、祭祀,铭文反映周人理性精神及人际关系,战国时期文字书写风格的地域差异和多元特点等,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古文字的使用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点”这一分论点,使得论证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本文论述思路严密。请以文章第②~④段为例进行分析。
答: 这三段内容紧密围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展开:第②段介绍了文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步,第③段介绍了早期文字的发展与文明社会的标识,第④段介绍了古文字资料证实夏王朝存在,从起源、发展到历史实证,层层递进,充分展示了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四、(2023·日照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
王兆胜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
②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文学创作应突破狭小圈子,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的冷暖喜好为旨归。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文学既要反映精英阶层,也要关注底层社会;既要书写汉民族状况,也要写出各少数民族发展变化;既要有高雅文学,也要重视通俗文学;既要反映健康成年人群,也要关心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员,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都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不过,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③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体到文学创作,作家不能只为富人阶层代言,而是要有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特别是要倾听底层社会人民的呼声。对于新时代作家来说,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痛,以发展眼光看待和促进共同富裕。这在柳青和路遥的人生观及其作品中,有着丰富深刻的展示。新时代作家更应接续这一传统,将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
④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作家而言,一方面,要改变不敢谈“钱”与“富裕”的观念束缚,要大胆、真诚、坦荡地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要被物质迷惑,忽略甚至放弃精神追求,要好好发掘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精神富有”,这是作家写作的宝贵资源。
⑤四是文学当以生态意识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承认,生态意识觉醒与西方理论的引进有关,但不能否定中国数千年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白居易在《养动植之物》中写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由此他提出:“故川泽有禁,山野有官;养之以时,取之以道。”可见白居易的生态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容易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讲“惜”字,如“敬惜字纸”“借物纳福”,这种敬畏之心是珍惜生命甚至一草一木的。因此,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
⑥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历久弥新,生机无限。在新时代,作家们要勇于承担将中国和谐美好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向世界介绍传播的责任。
⑦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是基于中国国情,靠中国人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中国方案以解决中国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是当前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家做出更大努力。
B.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表达对只为富人阶层代言、不听底层社会人民呼声的作家的严厉批评。
C.作家要正确看待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既要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又要追求精神富有。
D.新时代中国作家应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发掘中国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创作更优秀的自然文学。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将不同角度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得正误分明,论证深刻。
B.第③段中列举柳青和路遥两位作家事例,证明文学创作要担负时代使命,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C.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文句进行道理论证,既证明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生态精神,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第⑥段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运用比喻论证,写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A
3.本文论证结构合理,请简要分析。
答: 本文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分论点时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首先在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接着从“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文学创作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做法。最后再次深化论点,发出作家应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角度出发,创作出伟大艺术精品的呼吁。本文论证条理清晰,结构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全国视野真题组
一、(2024·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迅速发展、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          。
②究竟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 所谓“尖”,即在从事的领域,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能够占据前沿领军地位;所谓“新”,是指能够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技术。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上发挥关键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要以时代、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正如七十多年前,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以国家利益为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样一批具有高尚爱国情怀、强烈担当意识的顶尖人才,勇敢地担起了强国的时代重任,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那样肩负起国家和时代使命。
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我国自主开展的5G技术研究,从标准引领到应用规模化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项研究已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上赢得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证实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培养机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心,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了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国还积极推行“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梯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1.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答: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意在引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意义。
B.第③段举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论证了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C.第④段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证明了继承前人成果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D.第⑤段提到的“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系列措施之一。
C
3.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⑤段的论证过程。
答: 示例:第②~⑤段以层进式论证结构展开,首先在第②段提出并具体阐释何为“拔尖创新人才”,第③段紧接着用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举钱学森等人的例子,说明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还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第④~⑤段继续进行举例论证,通过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进一步论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即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还要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 
二、(2024·绥化中考)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问题。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 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 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B.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D.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A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答: 放[甲]处,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并克服各种困难读书,借书抄书,他坚持不懈,终取得成就,他用行动把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这个论据与本段观点一致。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 首先,提出分论点“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然后,举谭垦一生研究科学,樊锦诗保护敦煌文化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使其化为永恒的热爱。 
4.读了本文,你打算为你感兴趣的事情做些什么
答: 示例一:我最感兴趣的学科是物理、我将努力学习物理知识,查阅资料,多做实验,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更希望能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示例二:我最感兴趣的事是写作,我将努力往文学方面发展,一有空我就会写写小说,散文,整理写作资料。我想,以后做个作家,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个自己的小房子,蜗居在家创作,没灵感时就出去旅游,找到灵感就继续创作,真的不错。现在,我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自己将来的文学之路打好基础。
三、(2024·贵州中考)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①
官秀镇
①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欣赏自己,自夸自赞者多;欣赏别人,夸人赞人者少。君不见,在当下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欣赏别人大多是敷衍客气而已,很少见到赞人具体优点和长处;相反,     ,彼此之间因见解不同、观点不合,便唇枪舌剑,嘲讽揶揄对方,甚至口出狂言,有失风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欣赏自己很容易,而坦坦荡荡地欣赏别人却很难。
②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度量、格局和谦恭品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这是古人用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一个常理。就拿楚汉争霸中的刘邦和项羽来说吧。刘邦原为一介平民,出身农家,发迹前只是一个亭长。项羽比刘邦则显赫得多。他,将门之子,才气超人,力能扛鼎,神勇威猛。在楚汉之战中谁都不相信刘邦会打败项羽。然而,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意料,项羽败给了刘邦。刘邦成了西汉开国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
③为何 刘邦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正因为刘邦有“智”又有“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了解部下的长处,并善于赏之用之,从而成就了他开国皇帝之梦。项羽则不然,他长处过人,刚愎自用,不仅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更谈不上欣赏别人和善用人才,还嫉妒贤能,容不下韩信、陈平这样的帅才、智囊,迫使他们投奔刘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辅佐他的谋臣亚父范增,还被他气走,发疽而死。“超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能不败吗 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④A    
⑤欣赏别人,不是恭维、吹捧,更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和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欣赏别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和来自内心的真诚,是心口如一的赞美,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和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慧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没有“慧眼”的人,看到的只有“瑕疵”;有“慧眼”的人,看到的是“瑕疵”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人都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气度。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正如有人所说,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⑥真诚地欣赏赞誉别人,可以“以人为镜”,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辉煌;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⑦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欣赏别人吧!
【注释】①选自《杂文月刊》,有改动。
1.与选文“欣赏”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敷衍客气的表扬   B.有所需求的恭维
C.客观公正的评价   D.内心真诚的赞美
D
2.将下面的材料加入选文A处恰当吗 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西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可惜出身贫寒,名气低微,未受重视。当初,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在写,感到好笑,在给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后,我将用来盖酒瓮。”陆机文采倾动一时,却无度量、格局欣赏别人,让人叹惋。后来,他读到左思的《三都赋》后,认为无法超越,只能搁笔不写。
答: 恰当,这段材料中陆机最初轻视左思,不欣赏其创作,后来却被左思的作品折服,与选文所论述的善于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以及要有度量、格局等观点相契合。通过陆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论证不懂得欣赏别人的人会错失机会,而拥有欣赏别人的智慧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请联系上下文,补写选文第①段画线处的内容。
答: 示例:欣赏别人大多是鸡蛋里挑骨头,很少见到赞人真心实意。 
4.某同学说:“我想变得更优秀,但周围的同学都很平凡,不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请运用选文观点,给该同学提两条建议。
答: 示例一:同学,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是可能还没被你发现。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身边同学的闪光点,真诚地欣赏他们,你会从中获得成长。
示例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只看到同学平凡的一面,要用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去欣赏他们,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