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三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三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4 14: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云港市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附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中国现代诗歌开始不断后退,诗歌越来越成为世俗的琐碎表演、欲望的赤裸展示。除去诗人的日益边缘化、读者群的日益缩小,诗歌语言乏味、精神萎靡空虚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诗歌的总体特征。中国现代诗歌经历近百年流转,却始终无法建立一种能够与中国古典诗歌相媲美的诗歌形式以独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②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代表作家之一,张枣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本质及出路同样关注,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张枣看来,严肃的现代汉语写作者都应该是在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参照与借鉴中融合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由此进行谨慎的诗歌创作,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比如鲁迅、闻一多无不如此。可以说,现代性是张枣所主张的衡量诗歌创作优劣的一个标准。“现代性”在张枣这里不能仅仅片面地被理解成时间性的、技术性的、理性的等等内容,现代性最根本的指向是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所关注的也恰恰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人性的忽视与压制。作为一个诗人,应该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诗歌中体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反思与超越。这是张枣诗歌现代性最根本的内涵。
③但张枣对诗歌现代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他排斥传统。相反,他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固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对于生存的消极性的处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远远没有中国古典诗歌做得好。艾略特的《荒原》所表现的是一种向下的东西,如人性的凋零等等,虽然可以带给人反思,但给人的感觉却如地狱般沉重压抑。可是中国古典诗歌却充满对于消极性的升华。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讲面对美好事物的凋零,人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但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却瞬间带给人另外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因此在张枣的心目中,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充满赞美性的诗歌,即使诗人的处境非常不如意,流露在诗人笔下的情绪也不是消沉的,诗人对生活的姿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张枣在诗歌中经常使用梅花、燕子、云雀、蝴蝶等等比较“甜美”的意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主题的消极指向。
④张枣的诗歌创作实践是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国文学文化与西方文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运用中国性元素展示现代性主旨。具体到诗歌作品中,张枣对传统的现代性转换有着独特的方式。
⑤对于传统诗歌意象的运用,张枣认为发掘传统诗歌意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复古”、僵硬地直接搬套,诗人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传统诗歌意象进行化用。张枣的《桃花园》中“桃花园”借鉴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却又完全不同。那里虽然也有“良田,美池,通向欢庆的阡陌”,但是“日出而作,却从来未曾有过收获,从那些黄金丰澄的谷粒,我看出了另一种空的东西:那更大的饥饿。”这绝非是陶渊明笔下那个“桃花源”,而是一种无奈的、辛劳的、看不到希望的现实生活的象征。总之,张枣是站在现代文化的基点上融通中西,重新挖掘传统意象的现代意蕴,赋予其新的审美感受。
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他的组诗《历史与欲望》中的一篇。这首诗在对传统进行现代转换时有一点值得注意:剪裁及人物视角的转换。原本梁祝的故事很长,情节也更复杂,但是诗人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却删繁就简,选取情感发展过程中四个最重要的阶段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山伯—蝴蝶—英台—梁祝合一,简洁而又紧凑,以现代诗的形式完成对中国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模仿,达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由剪裁而省略的语言留给读者大片想象空间,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意蕴。
⑦“诗歌艺术是依赖于音乐性的艺术”。音乐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张枣对于诗歌音乐性的重视自不待言。每一首诗歌都在寻求自己的形式,追求自己的音乐性,张枣所谓诗歌的音乐性不仅是字词本身的押韵或者整齐划一的外在节奏,还是诗歌的内容与所要表现的生命的起伏沉降相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内在节奏。
⑧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张枣在对古典传统的现代性转换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方向的努力。总体来看,张枣的实践是成功的,他的诗充满古典诗歌的韵味,“既是传统的,又是具有个人才能的,它完全符合艾略特检验好诗的唯一标准:“这个作品看起来好像符合传统,但它或许却是独创的;或它看起来似乎是独创的,但却可能是符合的传统。’”
(摘编自刘云《论张枣诗歌对古典传统的现代转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不断式微,呈现出诗歌语言乏味、精神萎靡的特征,无法与中国古典诗歌媲美。
B.现代性是张枣主张的衡量诗歌优劣的一个标准,现代性不仅指向艺术技巧等要素,更指向丰富的人文内涵。
C.张枣的诗歌成功使用了“梅花”“云雀”等意象,这些经他改造后的意象完全消解了现代性中的消极倾向。
D.《梁山伯与祝英台》采取删繁就简、转换视角等做法,较好的对传统进行现代转换,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枣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比西方诗歌更有生命力,所以对传统题材的挖掘、创新是中国现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必由之路。
B.艾略特的《荒原》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凋零,只能给人带来沉重压抑的感觉,远不如中国古典诗歌让人充满希望。
C.张枣在创作时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不仅追求押韵或整齐划一的外在节奏,还追求内容与生命一致而形成的内在节奏。
D.作者认为张枣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方向做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因为符合艾略特“传统中有独创,独创里含传统”的标准。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充满赞美性的诗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D.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材料多处使用了双引号,请结合③⑤两段,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21世纪的今天,中国现代诗歌应该如何“独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能飞
毕淑敏
“你想飞吗 ——是铁血男儿,为驱除寇盗,当空军去!”
巨大的招贴画,像一面峭壁,矗立在四川江津一所阴沉的宅院之前。画上的飞行员全套美式装备,巨型轰炸机挟雷霆万钧之力,遮天蔽日而来,日本的膏药旗狼藉一地。
招贴画下,万头攒动。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在此招生。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们在争执画上那架飞机的型号,农村来的考生抓紧最后时间往嘴里塞鸡蛋。
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个子黑脸青年,把皮带往里刹了刹。他没有航空知识也没有鸡蛋,皮带只是根草绳。路过河南黄泛区时,他用皮带换了两个玉米饼子。饼子黄得像迎春花一样灿烂,掰开后才发现里面馅着野菜。他后悔没把脚上的胶鞋也一道换了饼,以至后来被土匪白白抢去。
轮到他面试了。
屋子雕梁画栋,像是小姐的绣楼。正襟危坐三位考官,两侧各有出口。
小伙子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空军。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考官们的脸,只记住了军服是那样威严整肃,带着蓝天浩瀚神秘的气息。他还记住了中间那位考官额发霜白。考官的大檐帽随手搁在桌上,显示出了身份非同一般。
头发这么白了还能当空军,我当然更能飞了!小伙子想。
“家里是干什么的 ”左侧的军人问。
“乡村医生。”小伙子答道。
“文化水平 ”右侧的军人问。
“高中毕业。”小伙子回答。其实他还差一年才毕业,但他坚信自己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高中水平的测试。
“好了。你可以走了。”中间雪白额发的军人毫无表情地说。
一切似乎很顺利。小伙子顺从地从教官示意的侧门走出,突然记起他们并没有告知他复试的时间。想转身去问,门已经虚掩,他不想给考官们留下丢三落四不牢靠的印象,见不远处还有一个踟蹰独行的学子,便去问同道。
“复试 想得倒美!要复试的就不会从这个门出来了!”牙缝里还腻着蛋黄酱的考生,见有人与己同路,沮丧的脸上竟显出些活跃。
小个子青年这才顿悟:自己叫雪白头发给淘汰了!
“为什么不要咱们 ”小个子惯愤不平。他叫江唯远。
“你给考官送金条了吗?听说初试入围者,都在底下打点过考官!”那个考生悻悻地说,“想不到打小日本也要走门子!你想掏出这一罐子血,人家还嫌你的血脏……”
江唯远顾不得听完,转身一拳,击开了他刚走出来的那扇门。
“……是办实业的,上海有名的毛巾大王。”屋内一个身材高大的黑发青年,在回答考官的例行问话。他的脸上流露出踌躇满志的自信,牙齿显得很白,浑身透着黑豹一样敏捷的风度。
“你叫什么名字 ”白发军人问。
“林白驹。”黑发青年答道。
江唯远这才发现了自己致命的悲哀:他们根本就没问你的名字!
白发军人示意上海毛巾大王之子——林白驹,从另一扇旁门出去。门外有工作人员向他交待复试的一应事项。
一切就这么简单,毫无道理可讲,江唯远毫不犹豫地相信了金条之说。朝纲腐败,官场黑暗,已是见怪不怪。但杀敌报国的热血,也因了金钱,而分为三六九等吗!
他不能回去,不能再做亡国奴!
他是瞒着家里。从东北逃出来的。一路上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河南商丘后,火车不通,他风餐露宿,还被土匪几次抢劫。日本人层层设防,发现了要投奔抗日的青年学生,二话不说就喂狼狗。好不容易捱到西安。为招兵买马,西安战区救学辅导处和八路军驻陕办事处,都广散简章。江唯远先到八路军那儿看了看。邮票大的一张小门脸。门口有个满脸莱色的小兵在站岗,扛着一杆仿佛是他爷爷传给他的枪。他是从日本人的皮鞭下来的,知道日本人的坚船利炮,知道日本人的森严军法。没有西洋武器,你休想打败日本人!他跋涉上万里跑出来,就是为了打败日本人,要当拥有最新武器的正规军!闻说空军在四川广元招生,他星夜赶到广元。不想招生已经结束,下一轮迁往江津。
他又马不停蹄赶到江津。谁想到人家连你的名字都不问,挥手就赶你走!
(选自《北飞北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路军招兵的“小门脸”与国民党的“雕梁画栋”形成对比,更显八路军抗日坚定。
B.考官额发霜白尚且能飞,考试问题简单易答,让江唯远感觉飞行员之梦不再遥远。
C.文章用“蛋黄酱的考生”、林白驹的录取结果反衬江唯远的失败,体现“官场黑暗”。
D.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的使用,让江唯远人物形象鲜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对文中江唯远离家参军途中的叙述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没有西洋武器,日本人军法森严、船坚利炮,使江唯远对打败日本人的信心不足。 B.日本人的严防,土匪的猖獗,八路军小兵的满脸菜色,这些都透露着抗日形势的艰难, C.参军的过程坎坷艰险,九死一生,既体现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表现日本人的残酷冷血。 D.该段“逃”“捱”“跑”“赶”等动词,形象写出了江唯远想打败日本人的急切心情。
8.江唯远远赴四川江津参加招飞,结果失败,看似出人意料,实则上文亦有多处暗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我能飞》为编者所加,而有读者认为拟题为《我要飞》更好。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头之讨樊雅也,力战有勋。逖时获雅骏马,头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与之。头感逖恩遇,每叹曰:“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而怒,遂杀头。头亲党冯宠率甚属四百人归于逖川总怒違将魏硕掠豫州诸郡大获子方东马。逖遣将军卫策邀击于谷水,尽获所掠者,皆令归本,军无私焉。川大惧,遂以众附石勒。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偶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醒,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者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故刘琨与亲故书,盛赞逖威德。诏进逖为镇西将军。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材料二:
忌裨将之有功,恶人之奖之,恐为人用,背已以去,且将轧己而上之,此武人之恒态也。陈川之将李头,力战有功,祖逖厚遇之,头感逖,愿为之属,川疑忌而杀头以降石勒,于是而汴、晋之间大乱而不能定。呜呼!此将将者之所以难也。
既已为其偏裨,则名义存焉;其智勇效死而或为主将之所抑,因之以徐惩其主将可也,非能率吾意而亟行之也。好恶虽当,而有所不可任;刑赏虽公,而不敢轻;纠合数十万人而为之长,一一察其能否以用其恩威,力穷而争以起。逖之使头愿为之用以背陈川者,任情以行好恶,自谓至公,而不知纲纪为维系人心之枢纽也。夫逖慷慨英多,而未达大体,即不陨折,吾不敢信其匡复之功可成。称周公者,曰“訢訢休休,见善不喜,见恶不怒”。英君哲相,规模弘远,岂易及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头亲党A冯宠率其属B四百人C归于逖D川益怒E遣将魏硕F掠豫州诸郡G大获H子女车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头甚欲之而不敢言”与《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而”用法相同。
B.“遂以众附石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的“以”意思不同。
C.“祖逖厚遇之”与《赤壁赋》中“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意思不相同。
D.将,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逖把缴获的骏马送给了李头,李头感念祖逖恩德,引起主将陈川的恼怒而被杀。
B.祖逖爱护百姓,时常派遣小部队抄掠敌军,打击那些尚未依附晋的河边城堡子弟。
C.王夫之认为李头为陈川所杀,开封周边至山西一带战乱不宁,祖逖有一定的责任。
D.王夫之借有人称颂周公,赞扬那些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宰相能够看得透,想得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4分)
(2)纠合数十万人而为之长,一一察其能否以用其恩威,力穷而争以起。(4分)
14.王夫之说“吾不敢信其匡复之功可成”。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吴待制帅襄阳
尤袤
方持紫囊侍西清,忽领雄藩向暑行。
谁谓风流贵公子,甘为辛苦一书生。
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
从此君王宽北顾,山南东道得长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紫橐”与“雄藩”借指友人职务的变化,也流露出对友人由衷的称许。
B.“侍西清”指在皇帝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和后面的“向暑行”都与诗题相呼应。
C.“风流贵公子”点出友人身份高贵,“甘为”表达诗人不愿做辛苦书生的愿望。
D.“三千牍”“十万兵”用夸张手法,表明诗人对友人超凡文韬武略的高度肯定。
16.诗歌尾联与陆游的《书愤》的颈联均选用了“长城”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琳在寒假登顶泰山,她看到了太阳将要出来,天云一线色彩瞬间变幻的风景,
一如姚鼐《登泰山记》中“ ▲ , ▲ ”。
(2)高适《燕歌行并序》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军营苦乐不均的诗句是“ ▲ , ▲ 。”
(3)“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一个出自《枯树赋》的成语,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
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古代诗词中也有以树木写人事的感慨的
句子:“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近二十年,一种崭新的博物馆倏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有燎原之势。它的内容、形态、方式,给人的感受与认知,都与传统的博物馆 A ,因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欢迎,(甲) ——本世纪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博物馆。
非遗博物馆缘自二十一世纪起始时期,是人类遗产观一次重大的突破与进步,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多样,非遗十分浩繁与灿烂。由于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冲击,更由于我们是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上,看待这种具有传统与传承意义的非遗,故而倍加重视它。于是我国的非遗事业蓬勃兴起,并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形成强劲的保护和发展态势,中华大地上的非遗得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全面发掘、整理、保护、弘扬。可以说,(乙)。非遗博物馆作为收藏与展示非遗 B 的场所,作为公众了解非遗不能绕过的地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如今多数非遗之乡,都有一个“非遗博物馆”。
然而,非遗博物馆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其性质、特点、方法,至今在字典上也没有确切的释义;而且先前传统的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大多是物质性的文化遗存,少有非物质性的遗存。现今的非遗博物馆建设,都还处于初创、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熟的规范,没有公认的范本,也没有非遗方面的学科;没有理念,没有规范,难免幼稚粗略,彼此模仿,相互趋同。①现在非遗博物馆惯用的展陈方式,②多是一个简要的非遗历史展,③再加上传承人的技艺演示,④手段十分有限,⑤特别是非物质方面的展陈相当乏术。⑥这显然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展示。为此,研究和认识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功能十分必要。这既是现实中非遗事业建设的需要,也是非遗学和博物馆学在学术上的新命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处四个带“没有”的句子,有人认为它们构成递进关系,但也有人不这样认为。你认同哪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2.文章说“研究和认识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和功能十分必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重要性和功能。(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张枣认为发据传统诗歌意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复古”、僵硬地直接搬套,诗人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传统诗歌意象进行化用”。在生活中,各种经验做法,典章制度,法律规则……其实都可以化用,为我所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分)C(解析:C项“则是完全消解了现代性中的消极倾向”,表述有误,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中的消极倾向。)
2.(3分)C(解析:A项无中生有 B项表述绝对 D项表述错误)
3.(3分)D(根据关键词“不如意”和“积极、不消沉”等关键词,可得出D。)
4.(4分)①以引号引用古典和现代诗句,更好地论述作者的观点,例如先后引用“无可”“似曾”两句,体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肯定,论述作者认为诗歌现代性并不排斥传统的观点;(侧重于论证内容)
②以引号引用大量名句等,让论证语言更加优美,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侧重于论证的语气效果)
③“甜美”,表达特殊含义,“桃花源”“桃花园”等起强调作用,引号丰富词语内涵,让论证更加精准。(侧重于论证的语言效果)
(判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作家应该保持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对社会、人生等关怀、反思与超越;
②诗歌创作应该将传统与个人,东方与西方碰撞和融合;
③诗人要学会现代转换,善于挖掘现代意蕴,赋予新的审美感受;
④诗人要关注诗歌的音乐性,即除字词外,还有内容与表现的节奏;
⑤诗人们应该如作家张枣一样,有危机感、责任感,有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判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C(解析:C项“蛋黄酱的考生”同样落选,并非反衬。林白驹的招生结果与江唯远进行了对比)
7.(3分)A(解析:A项没有西洋武器、信心不足表述不正确)
8.(4分)①面试前“人头攒动”,说明参招人数众多,入选困难;
②面试前的招生宣传,将“招贴画”喻为“一面峭壁”,暗示招飞考试艰难;
③面试过程,所问问题简单,同中有异,均问家庭背景,而江唯远,不问姓名;
④面试过程,“白发军人”“毫无表情”的态度。
⑤面试结束,江唯远从侧门走出。
(评分标准:共4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观点一:赞同标题《我能飞》。
理由:①设置悬念。开篇招飞海报吸引人心,面试中主人公高度自信,结局却梦碎。主人公最后“能飞”向哪里,牵动人心;②突出人物形象。主人公不愿做亡国奴,历经磨难辗转多地前来投军,且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③能飞扣住文章内容,能飞却不让飞,形成对比,更突出主人公的遭遇。突出主题。④沦陷区人民希望摆脱奴役,投军杀敌,却因政府腐败而心冷,凸显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其他标题则没有这些效果。
观点二:赞同标题《我要飞》。
理由:①突出人物形象。主人公不愿做亡国奴,历经磨难辗转多地前来投军,面试过程突出其爱国之志和嫉恶如仇;
②推进情节发展。选文内容围绕“面试”展开,主人公“面试”的历程,体现其“要飞”的进程,亦是情节展开的过程。
③突出主题。沦陷区人民希望摆脱奴役,投军杀敌,却因政府腐败而心冷,凸显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
(判分参考:无观点,不给分;理由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DEG(评分参考:共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
解析:李头的亲信党羽冯宠带领他的部属四百人归附祖逖,陈川更为愤怒,派遣将领魏硕劫掠豫州诸郡,俘获了许多当地的子女和车马。
11.(3分)A(解析:用法不同)
12.(3分)B(解析:不是打击)
13.(4分)(1)祖逖曾经摆下酒宴大会尊长,席间老者们流着热泪说:“我们已经老了!又一次得到了父母,死而无憾了!”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尝”、“涕”、“恨”,每译出一处给1分)
(4分)(2)聚集几十万人而作为他们的统帅,要想一一地辨别每个人才能高低并施以恩德和威势,即便用尽全力也很难做到,纷争由此被引发。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为之长”“力穷”,每译出一处给1分)
14.(5分)观点一:赞同。理由:①任性好恶、不重纲纪;②不识大体;③肆意刑赏;④祖逖离世过早。
观点二:不赞同。理由:①爱人下士,善于纳才,礼遇疏交贱隶;②慷慨大度,才智过人;③严于律己,不蓄资产;④鼓励耕桑,深得民心;⑤作战勇猛,及时行赏。
(评分参考:一点1分;2点3分;3点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
李头讨伐樊雅,奋力作战立下功劳。当时祖逖缴获了樊雅的骏马,李头很想得到却又不敢明言,祖逖了解他的意愿,就把马给了他。李头感激祖逖的恩遇,经常感叹说:“如果得到这个人为主子,我死而无憾。”陈川听说后很生气,便杀了李头。李头的亲信党羽冯宠带领他的部属四百人归附祖逖,陈川更为愤怒,派遣将领魏硕劫掠豫州诸郡,俘获了许多当地的子女和车马。祖逖派将军卫策在谷水截击,把掠走的人和财物全部缴获,全部归还本人,军队不得私占。陈川十分恐惧,带领众人归附了石勒。
祖逖珍惜人才礼贤下士,即便是疏远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仆隶,也都用恩德义礼来对待他们,由此黄河以南全部成为晋所有。河边城堡中原先有子弟在胡人部队中作为质子的,全都任其选择去留,不时让小部队假装抄掠一番,以此来表明他们并未归属晋。各主感恩戴德,胡人中一旦有了新的计谋,马上秘密报告祖逖。先后取胜也有这一原因。如果部下有了一点功劳,奖赏不过当天。祖逖自己生活俭约,勉励督促百姓务农,限制自己来给予众人,不储积资产,子弟从事耕耘,伐薪担柴,又收拢埋葬尸骨,祭奠死去的人,百姓既感激又愉快。祖逖曾经置酒大会尊长,席间老者们流着热泪说:“我们已经老了!又一次得到了父母,死而无憾了!”并且唱道:“遗民幸免为人虏,日月清明遇慈父。喝酒欢乐忘劳苦,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就是这样深得人心。因而刘琨给亲朋故旧写信,极力称赞祖逖的威望恩德。上诏令进升祖逖为镇西将军。
材料二:
主将忌惮其副将立下战功,厌恶别人奖赏其副将,怕副将被别人所用从而背离自己,反过来排挤倾轧自己并居于自己之上,这一般是武将常有的心态。陈川的属下将领李头征战有功,祖逖待他非常好,所以李头很感激祖逖,愿意成为他的部属。陈川出于猜疑、嫉妒而杀掉了李头,投靠了石勒,因此开封周边至山西一带便发生大乱而不能安定。唉!这就是统率诸将领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啊!
既然已经做了别人的副将,与主将之间就存在需要维系的主副名义;副将的智勇和忠诚效死的决心或许会被主将抑制,元帅这时只需根据情势慢慢给予主将惩罚即可,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付诸实施。作为主帅,即使其好恶是正当的,也不应该放任自己的好恶,即使其赏罚是公正的,也不应轻视赏罚的制度而肆意赏罚。纠合几十万人而作为其统帅,要想一一地辨别每个人才能高低并施以恩德和威势,即便用尽全力也很难做到,纷争由此被引发。祖逖能使李头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并背离陈川,靠的是顺着性情与个人好恶恣意而为,自以为是至为公正,其实并不懂得纲纪是维系人心的关键所在。祖逖慷慨大度、才智过人,但不识大体。即使他没有早早地死去,我也不相信他能收复中原。有人称颂周公道:“欢喜且悠然,看见善的不惊喜,看见坏的不发怒。”英明的君主与贤能的宰相,所规划创设的制度广大深远,难道是后人容易企及的吗
15.(3分)C (解析:“甘为”二字暗含友人不愿只在朝廷做一名待制文官,而渴望能够前往边关建功立业的志愿。)
16.(6分)①尤袤以长城喻友人,希望友人能够像长城一般坚不可摧,守卫大宋北方的疆土,为君王分忧,建立功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和期许。
②陆诗则是借长城自喻,抒发自己空有报国之志,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判分参考:共6分,每点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①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注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虽有“树”“木”但不能体现人事的感慨;出自文言文中的句子不得分)(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6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得分)
18.(2分)A迥然不同 B不可或缺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语句:②;修改为:“多是一个简略的非遗历史展”。
语句:⑥;修改为:“这显然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展示的标准”。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仅指出不修改,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甲)这便是非遗博物馆
(乙)我国非遗事业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观点一:构成递进关系。理由:①“成熟”是在“现成”的基础上的加深,“公认”是对“成熟”的肯定,而“非遗产”则更显专业,由此构成递进关系;②“规范”源于“经验”,“规范”形成“范本”,进而成为“学科”,体现递进关系;③四个“没有”强调非物质博物馆尚处于探索阶段,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体现递进关系。
观点二:不构成递进关系。理由:①全句内容是强调非遗博物馆建设处于初创、摸索的阶段,没有经验比后面内容更能强调非遗博物馆建设的不够成熟;② “学科”比“范本”成熟,“规范” 比“经验”更成熟,反过来表述才更能强调非遗博物馆建设的初创、摸索。因此,不构成递进关系。
(评分参考:无观点,不给分;理由每点2分,答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反映人类遗产观的重大突破和进步;②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③作为收藏和展示场所,为公众了解非遗文化,提供便利条件;④是非遗事业建设的需要;⑤是非遗学和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需要。(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1分,答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张枣认为发掘传统诗歌意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复古”、僵硬地直接搬套,诗人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传统诗歌意象进行化用”。在生活中,各种经验做法,典章制度,法律规则……其实都可以化用,为我所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科素养:本次作文试题是读写结合试题,该命题方式连续出现于2023和2024新高考Ⅱ卷,而新高考Ⅰ卷尚未涉及,需要引起关注。考题通过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张枣认为发掘传统诗歌意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复古”、僵硬地直接搬套,诗人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传统诗歌意象进行化用”等内容,针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会出现“僵硬地直接搬套”等情况,进而提出在生活中,各种经验做法、典章制度、法律规则……其实都可以化用、为我所用的建议,启示青少年要灵活多变的处理生活学习等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察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逻辑推理、判断与论证能力。
能力分解:应围绕材料的主要信息“在生活中,各种经验做法,典章制度,法律规则……其实都可以化用,为我所用”审题;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关键词句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思维链条,确定立意。具体分析如下:
(1)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即在借用前人句子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改造,把别人的诗词、语句或者典故传说等加工出新意,为自己所用。化用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将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段落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也可以指在文学创作中,将前人的作品或者思想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新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手法可以帮助作者在已有的文学传统中寻找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总之,化用手法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技巧,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够展示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创造力。而在本文中,化用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也不能仅理解为修辞手法等,要注意概念内涵的外延。
(2)注意区别化用与引用、转化等均有不同。引用是直接使用现成的话语,不进行重新组合;化用则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后,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转化是转变、变化,往往是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总结,“引用”有照搬照抄之嫌,“转化”有一私之利,“化用”则基于自己体验,灵活应对。
(3)化用的关键是依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化用的目的为我所用,是帮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快更好的成长,要正确、合理地化用,体现正能量。
(4)当学生思考“什么是化用”“什么时候需要化用”“如何去化用”这些问题时,学生就进入了较为抽象和理性的思维空间。比如,“化用”他人学习之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这里的化用就是参考他人学习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得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绝非是“僵硬地直接搬套”。在生活中,需要“化用”的,不仅有知识技能、学问见识、生活问题,各种经验做法,典章制度,法律规则、还有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
(5)化用不是套用,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简单模仿,不是抄袭,不能违背法令制度。
推荐立意:(1)慧“化用”,会成长;(2)化用与成长;(3)化用是方法,成长是追求;(4)树立正确的“化用”观。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