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日本明治维新》课件(共80张PPT)+教案+学案+测试题(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日本明治维新》课件(共80张PPT)+教案+学案+测试题(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7 21:17:46

文档简介

课件79张PPT。 19C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沧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
,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它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明治维新专题八 明治维新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603年初,德川家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起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康德川幕府:(1603——1867年) 是幕府和藩的两级统治,这种体制,为日本封建社会所有。幕府将军掌握国家的实权,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直接掌管着全国1/4的土地,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200多个藩,藩的首领称大名,拥有世袭的统治权,但必须要听命于将军。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幕藩体制天 皇(傀 儡) 幕府将军(实际统治者)大名(封建割据势力)武士农 工 商士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能逾越。等级制度贱 民1.内忧——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1)政治:幕藩体制,社会等级森严,
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3)对外政策: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4)思想:洋学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思想2.外患:黑船来航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日本的出路
在哪里?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推翻幕府统治。吉田松阴3.维新前提: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政权保障尊王攘夷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
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倒幕运动
1868年,改革派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失败成功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向西方学习西南强藩:
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领导阶层:中下级武士具备了军事和政治等
方面的素质,而且力量很大;
(2)斗争目标:幕府统治危机重重,
已经失去民心;
(3)群众基础:得到一些藩主、商人、新兴地主
和下层民众支持;
(4)经济基础:以长州、萨摩等强藩为根据地,
并进行了富国强兵措施;
(5)政治优势:以天皇为号召,具有政治优势。
(6)正确方针:依靠自身力量武装倒幕,
并学习西方。材料一: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侈生活已达极点,……制作糕点时,每日耗费砂糖千斤。家齐父子拥有900名侍俾
材料二:据统计,从1804年到1843年的40多年中,共发生了320多次农民起义。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人民的反抗不断。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政治领域出现什么现象?合作探究一 在经济上,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对份地拥有世袭的耕作权,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幕府严禁土地买卖,对农民的经济活动实行严密的限制,禁止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据《世事见闻录》(1816年)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墙塌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材料一:1854年,日本全国雇佣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1867年,全国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纺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
材料二:在棉纺织业中,商人以“出机”、“换棉”等形式给生产者提供棉花和织机,让劳动者在自己家中织布,按成品多少付给工资,控制了农村家庭手工业者。日本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上述材料反映当时日本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合作探究二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只是傀儡, 毫无实权 新兴地主 商人 农民﹑ 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闭关锁国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进行贸易的唯一地点
——长崎出岛。 17世纪30年代,德川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准许同日本保持规模有限的贸易关系,而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也由幕府实行严格的控制。 通过上图,分析:出岛设置了几条对外通路?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日本怎样的对外政策?这样做对当时的日本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条
为了限制和控制对外交往
闭关锁国政策
一方面维护了日本的独立;
另一方面使日本落后于
世界潮流合作探究三 幕府实行闭关锁国和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什么不同?德川齐昭日本---维护幕府统治,担心各藩通过对外贸易强大起来;
清朝---
⑴自然经济不需要过多的对外交往;
⑵防范“外夷”侵犯;
⑶防范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结论:幕府的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
(下级武士)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受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朦胧愿望。 ——《世界近代史》结论:洋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
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
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探究:《五条誓文》体现明治政府怎样的改革决心?改革精神、进取精神、团结一心精神施政纲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废除等级身份制放弃攘夷口号,与外国交往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二、大刀阔斧行改革——内容1.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脱亚入欧2.内容:“破旧”和“立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君主立宪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废 藩 置 县东
京京
都大
阪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三府七十二县县县县县从日本人的姓看历史变迁
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下面哪个阶级对新政府最有威胁?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四 民 平 等废 除 武 士 特 权21带刀者斩22 “外交内治前途之大业,其成与否,实在此举”过去的“四民”现在的四民天皇
将军
大名武士皇族华族士族平民
自由通婚
就业居住自由
兵役、纳税平等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不能逾越;主从关系、从属关系明确,限制人民自由。农民对领主的从属关系打破,提供自由劳动力;四民形式上平等,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士改革派在欧美考察中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人)与今日美欧之人绝不不同,只在于学与不学而已……其为急务者,莫先于学校。……我国今日的文明非真文明,开化非真开化。 ——木户孝允 从9月28日起巡览英格兰、苏格兰……凡有名之场所,处处经过,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制作所、造船所,白糖厂,毛织丝织厂……但无有地上所产一物,唯是煤炭与铁而已,制造品皆自他国输入,又输出他国,其制作厂之盛,每到一地,黑烟冲天。由此足以知晓英国富强之所以也。 ——大久保利通 “毛奇(德总参谋长)言‘法律、正义、自由之理,不足以保护国内,也不足以保护境外,非有兵力不可。万国公法,也是系于国力之强弱……大国无不以其国力来实现其权利’ 。 ——木户、大久保深表赞同文明富国强兵 此次游历开阔了考察团的视野:第一认识到致富是治国的根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乃是致富的可靠途径。第二感到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建立法制,实行专制的集权主义统治。第三文化教育方面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很大,有必要进行改革。第四找到从小国走向大国之路,确立了“内治优先”的方针。第五赞赏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学习德国的军事经验。政治方面 1)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派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4)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日本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标志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1)天皇: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2)民权:臣民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方可享有。
(3)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①贵族院:议员主要是皇族、华族及天皇任命的高额纳税人和有特殊功勋的人。
②众议院:众议员根据选举法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
(4)内阁和法官:内阁只对天皇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形式上确立君主立宪,实质上天皇专制近代日本天皇政体示意图:最高统治者
集权一身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
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协助天皇服务于天皇天皇议会内阁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性质:
1889年宪法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实质上天皇专制。
影响
(1)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2)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进步性: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天皇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书籍记载于前660年)。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虽然裕仁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明仁天皇与皇后美智子日本天皇联系英国君主立宪制回答:统而不治 至高无上 议会权力大于君主天皇可以解散议会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对天皇负责资产阶级 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 33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D (08全国文综Ⅰ,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 材料1、“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有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实行全面保护政策。”
材料2、“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设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示范。”
材料3、1870,三菱还只是一个拥有三艘小船的默默为名的小公 司,很快获得明治政府委托经营的13艘轮船和海上军事运输 业务,一年后,政府干脆将这13艘轮船送给三菱,每年还拨给经营补偿费用,此后又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条轮船无偿交给三菱经营。五年后,三菱公司将美国、英国的航运公司逐出日本到上海的航线,独家垄断了这一线路。
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日本在殖产兴业方面所采取
的政策扶植和保护创办官营模范工厂劝业政策处 理措施:
(1)创办官营企业 1870年成立工部省,后来又成立内务省,接管幕藩的企业,先创办官营企业,后建立军事企业。
(2)设立“模范工厂”,引导民间兴办企业。
(3)实行“劝业政策”,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4)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1)原因:近代民营工业有了初步发展;自由民权运动提出“自由经营”口号;官营企业完成历史使命。
(2)实施:1880年,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
(将除铁路和军工外的大部分官营企业转让给“政商”及新型资本家)
(3)作用:促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巩固: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思考:材料认为国家富强的途径是什么? ——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明治政府出售国营企业价格极其低廉,有时近乎无偿赠与。政府投资兵库造船所81万日元,财产估价32万元,出售价格18万元;政府投资釜石铁矿237万元,财产估价73万元,出售价格仅1万多元。政府官营企业主要转让给哪些人?
政商和少数新型资本家,如三井、三菱、住友等以及少数新型资本家三菱成长史1870,岩崎弥太郎始创海运业。
只有3艘船的使用权。
1874,为政府提供军事运输,
运输完毕,政府把购入的13艘船拨给三菱。
1875,一家半官半民的船运公司倒闭,政府做主,三菱又得到15艘船。
1875,大久保决定15年内拨款25万,促其开辟上海航线。
1877年,三菱拥有船61艘,成为“海运之王”
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由农业国变为
工业国,初步实现工业化,促进了日本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产兴业步骤:创官营企业 →创军事工业 →创模范工厂 劝业政策 →政府廉价转让→ 富冈缫丝厂于明治5年(1872年)由明治政府为实现日本的近代化而第一次成立的制纱厂。 富冈制纱厂女工学习场面画 1872年,三井银行的前身,三井兑换店成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贸易极为繁荣 1869年,日本建造的第一艘轮船“孝明丸”(一般称为“横滨丸”)从筑地驶往横滨 。日本的火车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
(1)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初步实现工业化,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三、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体现在:p99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 历史作用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政治: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的
统一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
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3.局限性(p99)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
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挑起二战)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②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迅速发展;
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逐渐统治了各个工业部门,并向帝义阶段过渡。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垄断财阀的特点
提示: 
(1)具有较强的封建性——在政府的保护下较早产生,大多由旧式的封建特权商人转化而来。
(2)具有野蛮的军事性——主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所致,财阀和军阀相勾结。 ①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岛国面积较小,国内市场十分狭小;
②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③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5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特征:
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更多依靠政府,
更多依靠军事手段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意义; 1)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材料1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
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材料2、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御笔信》
中郑重宣布:“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
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请思考: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军事的内外目的分别是什么?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军事上:“强兵”是“富国之本”54 岩仓使节团访问德国时,日本似乎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的世界各国虽然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 俾斯麦的这段话和日本曾经经历的半殖民的历史
引起日本人的深思 。富国强兵(军事上)
措施
(1)义务兵役制,仿照欧洲建立常备军,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
(2)设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3)建立近代化海军
(4)形成了直接隶属于天皇的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
(5)扶植军事工业,改进军事装备。
(6)建立“国家警察”制度。 “皇军”的称谓反映了日本军事近代化进程中什么特点?
(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只对天皇负责,不对内阁负责。)
影响
(1)建立了资产阶级的近代军队。
(2)增强国防力量,提升了国家地位,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
(3)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巩固
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主要“新”在(  )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仿照欧洲建立近代化常备军
C.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答案: B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日本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朝鲜的侵略
对中国的侵略:侵略台湾
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提出“二十一条”
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
教育改革介绍西学社会习俗打破旧教育制度,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民族精神,培养大量人才,取得显著成果。 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落后愚昧;推动日本“脱亚入欧”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核心词-文明开化整顿机构;普及初等教育;建立近代学校体制(三级);兴办各类学校;重视自然科学;军国主义教育
成立学术团体,传播启蒙思想提倡衣食住行欧洲化四、文明开化——脱亚入欧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天皇
万岁万岁 万万岁 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另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实用型人才。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普及率明治时期的乡村学童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教学情景 187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 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日本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来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了,男人们剪掉了发髻,修剪成西式的短发。
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想起来了。1878年,东京银座点亮了用电池供电的弧光灯街 头 的 霓 虹 灯1890年,东京浅草建成60米高的凌云阁,轰动一时。小 结国内:幕府
统治现状与
国内危机国际:黑船
事件引发
民族危机加
剧武装
倒幕

明治
新政
府探
索政治前提明


新废藩置县,君主立宪;
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改革,强兵扩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封建残余与军国主
义,侵略扩张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破旧: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立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探究活动: 1)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4)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3)外交:摆脱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73视觉二:日本近代化道路独特性 (在英、俄等国家比较中的独特性)后发优势:用5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程。
全面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政府主导:岩仓使团,扶植工业,政府示范。
教育强国: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 )
独特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文明开化”、“和魂洋才”,“帝国宪法”。
战争崛起:发展新经济-确立宪法-对外扩张。阅读下列材料:
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明治政府还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废除大名等贵族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统称平民。允许平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新兴地主从中获利,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扶植保护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这些措施的作用。【解析】 调查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综合教材基础知识不难作出正确答案。第(2)问,要注意逐项分析明治维新各项措施的主要作用,切忌遗漏。
【答案】 (1)内容:废除旧体制;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2)作用:封建割据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国内大市场的建立;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基础;提高了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获得了发展;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为以后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总之,开创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为其成为亚洲强国并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材料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一)19世纪中期的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封建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1.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2.政治:阶级矛盾尖锐,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⑴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大盐平八郎起义)。
⑵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地位。
3.外部原因:民族危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矛盾。
1853年7月,美国人佩里率领舰队打开日本的大门;1854年3月,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签订;欧洲列强紧随其后,迫使幕府政权缔结了类似的和约。日本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二)武装倒幕运动兴起,倒幕派成立明治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政治保障。
1.领导: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阶级等改革力量为主体的倒幕派。
2.过程:
⑴结成军事同盟,制定武力推翻幕府的计划。
⑵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新成立的天皇政府为惟一合法政府。
⑶1868年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击败幕府军,并一举摧毁了幕府政权。
二、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基本内容:
政治-----废旧建新
废藩置县
剥夺了藩主的权力,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了天皇新政府的中央集权,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经济-----发展新经济
内容:
⑴大力创办官营企业促进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
⑵设立“模范工厂”,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⑶第三,实行“劝业政策”,鼓励.刺激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⑷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日本政府开始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殖产兴业政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影响:
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文教-----倡导“文明开化”
措施:
⑴整顿旧的教育机构。
⑵建立近代学校体制,普及初等教育;发展实业教育。
⑶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⑷废除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作用:
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军事-----建立新军队
措施:
⑴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封建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
⑵设立了专门的军事院校,仿英国模式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⑶改革军事机构,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
⑷扶植军事工业。 ⑸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作用: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
局限: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社会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迅速壮大;
2.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
3.改革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4.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有利,较少外部干涉。
(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民族解放运动;三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四是民族统一运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各个国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不同,从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排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此,近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既具有明显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三、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1.吞并琉球;2.侵略朝鲜:
3.侵略中国:(1)侵略台湾;(2)挑起中日甲午战争;(3)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二)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性质: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2.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⑴经济: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⑵政治: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⑶对外: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⑷局限性:但没有根除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相关史实: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
(三)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明治维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日本此后不久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违背了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值得后人和别国深思。
【合作探究】
1.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2.从背景.措施.影响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同: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性质: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异:
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3.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产阶级软弱,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巩固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材料四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自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领域采取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23.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 1876年日本的新式学校 官办八幡制铁所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三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史论共享】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
1.(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4)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2.(1)锁国政策。(1分)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2)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3)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4)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导入: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
什么是幕府?“幕府”一词出自中国,原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后来日本武士的首领将军控制中央政权,又把以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
“幕府政治”实际上是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称武家政治。是一种军事封建统治
公元1192年到1867年,日本处于“幕府政治”时期,经历三大幕府的统治。
镰仓幕府(1192——1333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德川幕府(1603——1867年)
江户时代日本处于哪个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是由鼎鼎有名的大将军德川家康(1603)建立,因其统治机构幕府设立在江户得名。
在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国内存哪些问题?
            政治:幕藩制;等级制度,阶级矛盾严重
1德川幕府统治危机   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改革的必要性)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政治上,德川幕府实行幕藩制,在了解幕藩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德川幕府下等级制度
天皇——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只是傀儡,毫无实权)
士 幕府将军——实际统治者,全国最大的封建主(将军的政厅——幕府是最高政权机关)
(统治阶级) 藩主(大名)——封建割据势力(周王朝下的诸侯王)
武士——封建统治的军事支柱
被统治阶级 ——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幕府是最高的政权机关。幕府将军还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余的大部分领土被分割为200多个半独立的“藩国”,各藩的领主大名是世袭的封建领主,在藩内是专制独裁的君主,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税收等方面的广泛权力,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在经济上是领地的所有者,有权向领地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幕府和大名是主从关系,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属于下级武士,下级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效忠将军或大名,但不能担任重要官职,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这个由幕府和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士下面的农工商属于被统治阶级,各等级关系如何——界限分明,不得逾越等级制度成为幕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制度。
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属于封建领主所有,土地作为份地由农民耕种,农民对份地享有世袭的耕作权,为此他们必须向领主缴纳封建年贡,即地租。地租采取实物形态,约为农民全年收入的40%以上,为了保证领主的年贡收入,幕府严密禁止土地买卖。
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
想一想幕府实行闭关锁国主要是担心各藩通过对外贸易强大起来,这和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什么不同?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形势,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国商品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19世纪的幕府所面临的国内危机日趋严重,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豪农和高利贷商人的力量不断增长,称为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改变幕府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残酷的阶级压迫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与城市平民的反抗斗争频繁发生,动摇了幕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中下级武士生活境况日益恶化,对封建领主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其中一些接受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改革要求日益强烈,下级武士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力量转化为反对幕府统治的重要力量,最终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而闭关锁国政策使是日本被西方远远抛离,从而使幕府统治在面临内部危机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的危机
2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其实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窥视日本,首先是沙俄。1711年和1804年俄国两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绝。列强的多次叩关,均未能打破其锁国政策,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日本。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培理准将率领4艘战舰强行驶入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用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停止“闭关锁国”的政策。培理要求幕府接受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致“日本皇帝(将军)”的国书,结束锁国政策,并缔结通商条约。
由于这些军舰船身都是涂上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故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事件”。
在美国人提出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国书,但要求拖延到第二年答复。
黑船事件的实质:日本人把美国军舰称之为“黑船”,反映了日本的落后,因此它是实力的挑战,是东西方发展差距的结果。
黑船事件的结果,日美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亲善条约”并不亲善,是日本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此后,荷、俄、英、法等国强迫日本签订类似条约,日本的哪些主权受到破坏?——接课本
列强同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最终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外国势力的入侵使日本传统的社会经济形势严重恶化,日本开港通商后,大量的外国工业品充斥着日本市场,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国家在日本用白银套购黄金,导致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暴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生活日益贫困,下级武士的处境也大为恶化。日本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人民反抗幕府统治的斗争不断高涨,加剧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在黑船事件中,幕府因屈服外国侵略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这暴露它的腐朽和虚弱。开国所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又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3.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
面对幕府的腐朽的专制统治、民族危机,使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许多有见识有抱负的下级武士通过19世纪兴起的洋学较早接触到西方先进思想,早已向往西方的文化科学。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遭受的屈辱的处境也成为他们的前车之鉴。
以吉田松阴等人为代表的下级武士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幕政,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最终达到维护民族独立的目的。
看图片,吉田松阴,1840年8月4日出生于长州。他是经营兵学师范的叔父吉田大助的养子,因而继承了兵学师范教育事业。他虚岁11岁时,就已能给藩主讲课。1854年,因策划搭乘培理率领的美国军舰偷渡美国而被捕。
出狱后,专事培育人才工作,是倒幕维新运动和民族扩张理论的“宗师”,由于反对幕府,倡导尊皇攘夷,再次被捕入狱。1859年,在江户的刑场被处死,时年29岁。
为此,他们积极辅佐藩主进行改革,希望通过本藩的改革,探索日本的出路
但幕府竭力维护专制统治。1858年,幕府镇压改革派,逮捕、处死包括吉田松阴在内的多名改革志士,由此导致改革派力量与幕府的矛盾激化。
在西方侵略和幕府的高压政策下,改革派的主张逐渐从改革幕府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4.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新政府
问题:什么阶层成为了武装倒幕的主力?倒幕运动经历哪两个阶段?
士——不满幕府的大名,破产的中、下级武士(主力)
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新兴地主
农、工——雇佣劳动者
a倒幕运动的发展
A尊王攘夷:1860—1864
倒幕运动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倒幕运动的兴起时期,“尊王攘夷“是这一时期倒幕运动的中心目标
在幕府镇压改革力量后,以西南强藩(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的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兴起。尊王攘夷派打着“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张以天皇取代幕府,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
改革派得到新兴地主和富商的支持,不满于幕府统治的西南强藩也希望借助“攘夷”扩大自己的力量,取得政治上的权利。在这其中,长洲藩最为突出,长洲藩遂成为改革派的大本营。
问题:尊王攘夷派做了哪些事情,犯了什么错误,最终有没有成功实现愿望?
尊王攘夷运动的发展冲击了日本的封建体制,引起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发对外国势力的斗争威胁到列强在日本的侵略利益。1863年8月,天皇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与幕府和各藩保守派串通,发动政变,对改革派进行镇压,将尊王攘夷派势力清除出京都。
1864年英、美、法、荷舰队进攻长州藩下关,长州藩战败,被迫议和。
问题:这一次运动给改革派哪些经验教训?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改革派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依赖天皇实行“攘夷”是无法实行的。日本国力落后,盲目排外,无法驱逐外国侵略者,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行全面社会改革,建立富强的近代民族国家,才能最终克服民族危机。
由此,倒幕派确立了武装倒幕的方针,其主张也由尊王攘夷转变为“开国”倒幕。接课本1867年。。。
B武装倒幕:1867—1868
思考文中问题
过渡:改革通过建立明治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力,为进行全面改革提供了政权保证。接着我们来看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新政府建立后,颁布《五条誓文》,看内容,分析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A废藩置县
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3府指京都、大阪、东京。(1868年,中央政府京都迁到东京),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直接管辖,旧藩主迁往东京居住
作用:① 封建割据问题被彻底打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② 有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B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公卿、大名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工、商改称平民,在形式上实现了“四民平等”,取消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使用姓氏,可以与华族士族通婚,也可以自由择业迁徙。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
【知识链接】从日本人的姓看历史变迁
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没有姓的。 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出于编订户籍、征税的需要,命令国民必须起姓。这才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水原”、“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
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 “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
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
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
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
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
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百目鬼”、“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都有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的。
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作用:① 废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② 平民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③ 华族和士族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明治新政府建立后,为改变日本经济落后的面貌,制定了“殖产兴业”的国策,其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促进工业化,实现日本经济的近代化。
(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之前,新政府先进行土地改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发展。)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企,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培养人才
19世纪70年代为殖产兴业的第一阶段,总体特点是国家为主导、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时期。
1871年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后,日本政府认识到民用工业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发展民用工业。
日本政府在工业初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时主要依靠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从长远看不利于日本近代化的独立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殖产兴业的作用: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探究】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1)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2)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3)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
文明开化的核心是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户愚昧的社会习俗。
(3)文化:文明开化
A教育:国民皆学 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培养人才,推动日本近代化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教育是封建性质的教育,其教育方针以贵族教育为主,对象是武士,内容则以儒
学为主。
B 思想:介绍西学 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热潮,促进自由民权运动兴起
C 新闻传播:重视传播 促进启蒙思想传播
D社会习俗:废除旧俗,移植西方生活方式 社会面貌欧化
4.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影响: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实质:专制主义统治
5军事:建立新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A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B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忠气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崇俭朴)
C设立军事院校
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作用:摆脱了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逐渐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1、性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历史作用: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体现在:
3、局限:
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 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思想: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天皇崇拜思想
日本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将本民族的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与日本传统的专制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随着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日本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统治者将军国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夺取海外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迈出了对外扩展的步伐。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天皇在日本的地位,成功地扇动起了大部分日本人的民族主义,发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④军事: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成为二战
祸首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与影响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八 日本明治维新》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幕府末期,日本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原因是(  )
A.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B.日本高利贷资本发达
C.各地大名势力的衰落
D.幕府的统治腐败
解析 日本自然经济瓦解的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选A。
答案 A
2.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惊惧”的局面,这说明了(  )
A.商人的政治势力很大
B.商人控制着大名
C.商人的经济实力很大
D.商人和幕府将军的地位相同
解析 日本的大商人通过向大名、将军等封建统治者贷款,从而插手藩政,故有此说。
答案 C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
答案 C
4.“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5,而国际市场上却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银价格比国际市场上要贵三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对外贸易繁荣 B.日本黄金大量外流
C.国际金属货币增值 D.外汇市场出现金融波动
解析 西方殖民者利用控制国际市场的能力向日本倾销工业品,并进行走私,造成日本的黄金大量外流,形成“金贵银贱”,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银贵钱贱”原因相同。
答案 B
5.19世纪60年代,倒幕派不仅实现了强藩联合,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而且获得了明治天皇的讨幕密旨,使讨幕运动名正言顺,这是因为(  )
A.幕府统治腐败无能
B.幕府签定卖国条约,日本面临民族危机
C.幕府控制政权,架空天皇
D.幕府杀害吉田松阴等爱国志士
解析 在正常国家,权力应由最高统治者天皇(皇帝)来执掌,幕府将军只是天皇的大臣,可是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将军上欺天皇,下压百官公卿,属于名不正言不顺。明治天皇发布密旨的意义就是要从将军手中取回权力,故选C。
答案 C
6.下图反映的是日本开国后的贸易繁荣景象,它说明的实质是(  )
A.日本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B.日本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日本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日本新兴地主阶级成为主导
解析 要抓住核心“日本开国后”,由此可知日本贸易的繁荣是畸形的,被西方殖民者操纵,日本经济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7.日本开国后,“开国”派与“攘夷”派矛盾激化,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现存秩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树立天皇的权威
B.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
C.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
D.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
解析 由于幕府实行对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爱国志士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目的是推翻幕府,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8.表明广兴会议上下一心,改革封建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向西方学习的是(  )
A.《解负令》 B.《农民改革法令》
C.《五条誓文》 D.《政体书》
解析 A是梭伦改革时颁布的法令,应排除;B是俄国1861年改革时颁布的法令,应排除;C是天皇政府颁布的法令条文,符合题意,故选C;D要求整顿充实政府的组织机构,应排除。
答案 C
9.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需要
C.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解析 当时日本正开展工业革命,为了更好地吸收欧美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回国去研究消化吸收,以促进日本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故选B。
答案 B
10.在近年来中国所拍摄的大量影视作品中,经常有中国老百姓称日军为“鬼子”而汉奸立即纠正为应叫“皇军”的镜头,“皇军”之名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下列关于“皇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皇军”是由幕府组建的
B.“皇军”崇尚黄色
C.“皇军”是天皇的卫戍部队
D.“皇军”必须绝对效忠天皇
解析 “皇军”是明治政府颁布天皇诏书后仿照欧洲模式建立的常备军,实行的是征兵制,这支军队被灌输了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军人的天职,故选D。
答案 D
11.1873年,川路利良赴欧洲考察回国后,提出了什么样的改革方案,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  )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以警治国
解析 为了维持国内治安,1873年,川路利良赴欧洲考察后,提出了“以警治国”的改革方案,建立了国家警察制度。
答案 D
12.如图是1865—1905年日本女子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图。日本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1865年前,日本女子受教育率不足5%,之后某一时期突然上升,到1905年高达95%以上。日本女子受教育率突然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A.幕府放松了对女子的教育限制
B.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
C.日本天皇下达了《教育敕语》
D.日本政府确立了殖产兴业的方针
解析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明确宣布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女子受教育率明显提高,故选B;幕府的统治于1868年结束,排除A;天皇下达的《教育敕语》宣扬的是“大和魂”“武士道”精神,与女子接受教育无关,排除C;殖产兴业是日本经济方面的政策,与教育无关,排除D。
答案 B
13.日本完全废除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解析 1909年日本内阁就修改不平等条约召开会议,并在1910年7月着手废除不平等条约,签订新的主权对等的互惠条约,实现了关税自主和法权上的平等。
答案 D
14.“三千年来独立不羁之大日本,一旦受人羁缚,有血性者岂能忍视之乎?”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日本正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B.为此有志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民族独立
C.他们寄希望于幕府进行改革
D.幕府统治者支持他们的运动
解析 日本受到外来侵略,面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而幕府却制造了“安政大狱”,镇压改革派。故选D。
答案 D
15.“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的哪一重要措施(  )
A.创办国营模范工厂
B.扶植私人企业
C.大力培养本国人才
D.引进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
解析 从题干中的“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可知这是明治政府创办国营模范工厂。故选A。
答案 A
16.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解析 题中涉及的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其用于玩游戏中,其反映的实质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但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A项主要是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 D
17.政府颁布法令,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西餐馆纷纷开业,以前人们不食用的猪肉、牛肉被端上餐桌。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人力车与火车一起,取代了骑马和乘轿子,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材料反映了(  )
①明治政府在西方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措施 ②无论从政治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③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表现 ④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材料涉及的内容都是风俗习惯方面的,没有涉及日本的对外侵略政策,故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
答案 C
18.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出访德国,德国朋友对他说,“日本即将灭亡。”该日本人对他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解析 日本学习西方的制度,进行了明治维新,故B错;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学习的是儒家经典,故C错;19世纪70年代,日本刚开始明治维新,不可能当时就成为世界重要强国,故D错。故选A。
答案 A
19.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改变天皇有职无权的政治体制
C.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B不符合俄国,C两者都不符合,D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所有改革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故选A。
答案 A
20.1890年日本天皇下达《教育敕语》的目的是(  )
A.推行军国主义
B.宣扬武士道精神
C.树立皇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D.培养教育人才
解析 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天皇的权威,要求人民无条件地服从天皇的命令,树立以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故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日本明治维新拉开了中日差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答案 (1)特点: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
(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4)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 (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他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他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日本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 (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不同:政府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2)核心:忠君思想。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赞成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赞成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宣扬了忠君爱国和武士道思想,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因发动二战给日本人民和东亚地区人民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