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诫子书》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4 16: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诫子书》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览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①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②之间,勿先恣③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李世民《诫皇属》)
【注】①悯:哀怜。②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处理官司案件。③恣:放纵、任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学无以广才( )
(3)每餐一食( ) (4)汝等勿鄙人短(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外绝游览之乐 学而时习之 B.汝等生于富贵 于我如浮云
C.勿先恣其喜怒 仁在其中矣 D.乃可永久富贵 去后乃至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4.【乙】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②,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①豚:小猪。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众人随声附和。③翁赫:轰动、惊动。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以致远( ) (2)与时驰( )
(3)顾见空桑( ) (4) 因植种(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险躁则不能治性。
7.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8.【乙】文“桑中生李”这场闹剧,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乙】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①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曾生于青梁②,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李存审戒子》)
【丙】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③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镞zú:箭头。②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饭菜。③鬻:卖
9.解释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
(2)出于寒微 出:
(3)位极将相 极:
10.选出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B.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C.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D.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11.翻译句子。
(1)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2)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12.说说你对甲文中“学须静也”这句话的理解。
1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①,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②。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③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有改动)
【注释】①淹留:停留。②济:成,成功。③下流:地位低微。
14.解释下列加点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险躁则不能治性
(3)夫志当存高远
(4)若志不强毅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B.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C.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D.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何患于不济。
17.【甲】【乙】两文分别是诸葛亮写给儿子和外甥的告诫信,他对儿子和外甥提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③烬,遗火④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成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悉:全,都。④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 (2)意与日去( )
(3)罪止罚俸( ) (4)所以成行而无怨( )
1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初吏自知当死
20.翻译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21.【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怎样?(用原文回答)【乙】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①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②,至于臣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③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④财’,以负陛下。”及卒⑤,如其所言。
(选自《言家事》)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赢:充盈。⑤卒:死。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 随身衣食 B.险躁则不能治性 不别治生
C.夫君子之行 若臣死之日 D.俭以养德 以负陛下
23.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澹泊/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C.成都有桑/八百株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24.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分别从学习、修身、惜时三个方面教导儿子,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B.甲文采用对比论证,将“静”和“躁”对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论证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乙文诸葛亮向刘禅陈述自己淡泊名利、清廉的一生,表明了自己绝不辜负蜀国的忠心。语言简洁明了,感情真挚。
D.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是议论,阐述了作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乙文是记叙,叙述自己清廉的一生。
25.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26.从甲、乙两文来看,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那些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27.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写出一个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参考答案:
1. 明确、坚定。 增长。 吃。 轻视,瞧不起。 2.D 3.(1)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的平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敢于触犯我的人是我的老师,一味顺从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4.乙文中的“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体现了诸葛亮所说的“俭以养德”;“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体现了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句意: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③句意:每吃一顿饭。餐,吃;
④句意:你们不要轻视别人的短处。鄙,轻视,瞧不起。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B.介词,在/介词,对于;
C.代词,代指人/代词,这;
D.都是副词,意思是“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
(1)行,行为操守;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内心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修,修养;俭,节俭。
(2)逆,忤逆、违背;师,老师;顺,顺从;贼,敌人。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这句话意思是每穿一件衣服,就怜悯蚕妇;每吃一顿饭,就想到种田的农夫。这表明了在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中,能够想到劳动者的辛苦,珍惜物品,不奢侈浪费,体现了“俭以养德”的思想。“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意思是在处理案件的时候,不要先放纵自己的喜怒情绪。这意味着在做决策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情绪左右,能够冷静客观地思考判断,体现了“静以修身”的理念。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我即位十三年了,在外断绝游览观赏的乐趣,在内摒弃歌舞女色的欢娱。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在深宫里长大。作为皇帝的子女或亲王,首先必须约束自己。每穿一件衣服,就要怜悯蚕妇;每吃一顿饭,就要想到种田的农夫。至于处理案件的时候,不要先放纵自己的喜怒情绪。我每次亲自处理各种政事,怎么敢害怕劳累!你们不要鄙视别人的短处,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永久享有富贵,确保一生吉祥。先贤说过:“忤逆我的人是我的老师,顺从我的人是我的敌人。”不可以不仔细省察啊。
5. 达到 迅速逝去 回头看 于是 6.(1)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2)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7.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8.示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信谣言,不要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句意: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句意:随时光而飞驰。驰:迅速逝去。
(3)句意: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顾:回头看。
(4)句意: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因:于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静,宁静专一;以,来;修身,修养身心。
(2)险,轻薄;躁,浮躁;则,就;治性,修养性情。
7.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见之”“惊云”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此有何神”是结论;“乃我所种耳”是原因。故停顿是: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乙文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可知: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众人盲目附和,最终酿成笑话。这启示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传闻。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会成为笑柄。
根据“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可得:谣言止于智者,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的事情。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迅速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树,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的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9. 振奋 出生,出身 达到顶点 10.A 11.(1)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2)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 12.这是强调“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一种除去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 13.示例: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磨炼,有所作为。
9.本题考查字义。
(1)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振奋。
(2)句意:出身贫穷卑贱。出,出生,出身。
(3)句意:地位到达将相之高。极,到达顶点。
10.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其间”是时间状语。“出万死获一生者”是主语,“非一”是谓语。故断句为: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故选A。
1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尔曹,你们。膏粱,富贵人家。尔父,你们的父亲。如此,像这样。(2)杜门不,闭门。治,研究。不辍,不停止。
1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学须静也”的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这句话强调了“静”是学习最重要的前提。这里说的“静”并不是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宁静。是一种摒弃外界一切干扰,内心安宁专一的心理状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可知,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目的是教育孩子要知道富贵来之不易,应知道创业艰难,教育子孙后代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丙】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
14. 达到 轻薄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如果 15.B 16.(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就变得年老志衰。
(2)又何必担心事业不成功。 17.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志存高远),宁静专一,戒绝欲望,积极进取,珍惜光阴,刻苦努力,重视学习,立志成才。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3)句意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4)句意为:如果志向不坚毅。若:如果。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
“意不慷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指出了“意志不坚强、不慷慨激昂”的状态,是后续情况的前提或原因。“徒碌碌滞于俗”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由于“意不慷慨”所导致的后果,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重点字词:何:怎么,何必;患:担忧;济:实现,成功。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他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在【乙】文中,更是直接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将立志高远作为首要的要求。所以诸葛亮对两人都强调要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诸葛亮在【甲】文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乙】文中,通过“广咨问”明确要通过咨询、学习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强调学习是增长才干、实现志向的重要途径。所以诸葛亮对二人提出要刻苦努力,重视学习的要求;
在【甲】文中,通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强调通过静心和节俭来修养身心;在【乙】文中,通过“绝情欲”、“除嫌吝”等语句体现了诸葛亮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两文都可以看出他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据此可知他对二人提出了宁静专一,戒绝欲望,修身养性的要求;
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可知,诸葛亮强调,时光易逝,如果不有所作为,最终将穷困潦倒过完一生,所以要求他们要珍惜时间,珍惜光阴。
根据【乙】文“忍屈伸,去细碎”可知,诸葛亮鼓励外甥在面对挑战时要能够忍辱负重、去除琐碎之事,坚持自己的志向。由此要求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气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难得还来得及吗?
【乙】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即使有可能德才不显于世,又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难免于地位低下。
18. 增长 丧失 只,仅 ……的原因 19.初/吏/自知当死 20.(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2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被论罪被罚没俸禄,承担了全部责任。这正是“品”的具体体现。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去:丧失。
(3)句意:论罪只被罚没俸禄。止:通“只”,只,仅。
(4)句意: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初”交代时间;“吏”为主语;“自知当死”为动宾格式;
故断句为:初/吏/自知当死。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轻薄;躁: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此,这;固,本来;何,怎么;足,可以,能够;当,承担;哉,助词,呢。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有道德修养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用原文作答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问: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对人物的刻画及叙写的事件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中可知,况钟勇于担当;从“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中可知,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被论罪被罚没俸禄,承担了全部责任。这正是“品”的具体体现。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况钟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俸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即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公的人品非普通人所能及啊!
22.C 23.B 24.B 25.(1)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安定清净专业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2)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自会有盈余。(衣食用度,自会有盈余) 26.①教育智慧:“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可见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学习智慧:“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诫孩子学习与立志的重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一生清廉是以身作则告诫孩子如何做人,教导孩子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③清正廉洁:高风亮节,不谋私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从《言家事》中看出,身为蜀国丞相,他却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27.示例一:舌战群儒。
示例二:草船借箭。
示例三:初出茅庐。
示例四:火烧新野
示例五:舌战群儒。
示例六:三气周瑜
22.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身心/名词,身体;
B.动词,修养/动词,做,经营;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以致;
故选C。
23.本题主要考查断句。
先疏通文意,再根据句子成分断句。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年”作主语,“与时”作状语,“驰”作谓语,故“驰”前应停顿;“意”作主语,“与日”作状语,“去”作谓语,故“去”前应停顿,故正确断句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故选B。
24.本题主要考查内容理解。
B.“从正面论证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有误。正面论述是指通过举出各种事实、证据来论证自己所说的观点正确或成立;反面论证法是指提出观点之后,从反面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就是说假设不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来做,就可能导致某种不理想的结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是:纵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从“反面论证”而不是从“正面论证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明:明确,坚定;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
(2)子弟:儿子兄弟;衣:穿衣;食:吃饭;余饶:宽裕。
26.本题主要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教育下一代要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主张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高尚的品德。结合乙文“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可知,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可见,诸葛亮具有“教育智慧”;
根据甲文“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诸葛亮告诫孩子学习与立志的重要,教导孩子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可见,诸葛亮有深谋远虑,具有“学习智慧”;
根据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主张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高尚的品德;根据乙文“至于臣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可知,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他却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可见其高风亮节,清正廉洁:一生清廉是以身作则告诫孩子如何做人,也体现了他的“做人智慧”。
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典故积累。
本题要求写出一个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根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知,典故可以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品格、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贡献等。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示例:空城计。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多次北伐曹魏。在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的军队对峙。由于兵力悬殊,蜀军处于劣势。在一次战役中,诸葛亮所在的城池守军不足,而司马懿的大军即将到来。面对强敌,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固守或者撤退,而是采取了大胆的策略——空城计。诸葛亮命令士兵打开城门,让百姓在城门口扫地,他自己则登上城楼,弹奏起古琴。司马懿率军来到城下,看到这番景象,心生疑虑。他认为诸葛亮一向谨慎,不可能毫无防备,城内必定设有伏兵。司马懿害怕中了埋伏,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选择了撤军。“空城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它体现了诸葛亮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危机时刻,有时候虚张声势、以少胜多也是一种高明的战术。诸葛亮的这一策略不仅挽救了危局,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象征着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中,“空城计”常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手,使其产生错觉,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随身的衣服、食物,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