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4 16: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级上册
母亲的味道
燕利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掉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选文围绕“味道”展开叙事,请概括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件。
2.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完成括号内任务。
(1)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分析景物描写作用)
(2)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任选角度,赏析句子)
3.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标题“母亲的味道”既是文章的线索,又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文章第四段对我的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可以体现我对母亲态度的转变。
C.我拒绝了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还因为我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想要回到母亲身边照顾母亲。
D.回家以后,我每天帮母亲清洗是因为我不喜母亲身上的味道,想将母亲身上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不好的味道洗去。
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5.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③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① ②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6.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7.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8.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9.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阿公的中药铺
①阿公的中药铺是从他的阿爹那里继承而来的。我很小的时候,阿公便喜欢同我絮叨他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他常唤我坐在高高的小凳上,陪他问诊开药。阿公熟读医书,常常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②相比痴坐,我认为还是抓药好玩许多。我常瞎抓一把来考阿公,有一次攥了把光滑无毛的玩意儿去问阿公。“这是当归,传说有位男子为治妻子的产后血症,跋山涉水到峨眉山下求医问药,三年后终于得到良药,而妻子也一直在等丈夫归家,故后人将此药唤作当归。”我又抓过三七。“三七三七,要长三到七年,药力才最强。”诸如此类。
③药铺除了卖药,还有代人煮药的营生。潮汕人擅用土瓦罐煮汤,用它来煮草药也极好。阿公会在瓦罐的盖子上留一个小孔,用来平衡罐体内部的气压。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不知道是不是成长环境的缘故,我特别喜爱中药的味道。纯粹的中药,味寡淡却透着某种风骨。细细辨别,中药的味道还富有层次:当归,浓烈冲鼻,有些苦涩;大枣,甘中带着清香;三七,略带腥味,苦中回甜……当各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时,味道就更丰富特别了。每当我辨识出罐子里的药材时,阿公便喜形于色,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甚至会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
④我真切喝进嘴里的,是备战高考时的每个晚上,阿公亲手为我泡的洋参茶。他先将剪碎、洗净的洋参粒铺满杯底,随后注入滚烫的热水,拧上盖子,然后耐心候足一个小时,再慢慢拧开盖子,一股幽远而馥郁的草药之气裹挟着氤氲的水汽直入心底。
⑤每晚读书累了,我便合上书本,陪阿公坐坐。与我闲谈间,阿公总是不动声色地说到过去,说到我在孩提时陪他一道问诊、煎药的事。我能从阿公的言辞中捕捉到他希望我继承中医事业的念想。
⑥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如阿公所愿去上中医药大学,而是义无反顾地前往广州求学,那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故乡被我抛在身后,渐渐成为他乡。
⑦去年秋天,我短暂地回了趟家,整理完阿公的遗物,我绕道来到他的中药铺。铺门紧闭,灰尘落满窗棂。阿公走了,没有了主人的中药铺也终将消逝。
⑧一砖一瓦仍旧熟悉,我曾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看阿公开药方,看药铺里人来人往的光景仿佛就在昨日。我似乎又闻到了药材的甘香,那是萦绕在我生命中最迷人的香气,永远不会消散。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阿公的中药铺”为线索,结构明晰,描写细腻,有感染力。
B.第②段写的中药的故事,既展现了中药的文化内涵,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我”特别喜爱中药的味道,是因为中药有风骨,与自己的生长环境无关。
D.“我”的阿公是一个祖传老中医,他希望“我”能够继承中医事业。
11.文章第②段至第④段围绕中药回忆了阿公和“我”的哪些事?请根据示例补充概括。
(1)抓药,给“我”讲有关中药的故事
(2)
(3)
12.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赏析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阿公便喜形于色,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甚至会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3.文章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过童年的风筝
杨晟宇
①周末露营时,各种风筝在天空高高低低地飞着,一下子就飞进了我的童年。
②小时候,我对风筝的想象都是从书上看来的。看着关于风筝的插图和文字,我想象着它飞得很高很远,飞过那些困住我们祖祖辈辈的群山,飞到一个能够栖息未来的地方。
③那时的小镇,自然是没有风筝卖的,我就自己动手做。
④我先照着插图,把风筝的形状画在一张薄薄的纸板上,上色后再剪裁整齐,最后找来棉线从纸板中间穿过,一只燕子形状的风筝就做好了。
⑤风筝需要两个人才能放起来,我便拉上了父亲。我让父亲举着风筝,然后我攥着线团向前跑去,一边跑一边放线。按照书上的说法,等风吹来就可以让父亲松手了。一阵风吹来,我一边跑一边大喊:“放!”可我拽着棉线的手,并没有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感受到向上的拉力,反而受到向后下方的拉拽。这时父亲的喊声也从身后传来:“别跑啦,风筝掉下来了!”我一回头,那纸板风筝重重地跌在地上,燕子尖尖的尾巴也被摔折了,活像一只笨重的蛤蟆。
⑥我有些懊恼,把风筝扔在地上,撒气似的说:“这破风筝一点儿也不好玩。”父亲看着我笑笑说:“没关系,再做一个,这次咱俩一起做。”
⑦回家后,父亲找来一些书,带着我一起研究做风筝。我才知道,做风筝其实很讲究,可不是像我那样照葫芦画瓢就可以。要先搭架子,还要计算好各个部分的尺寸和比例。我们找来了竹篾,将竹篾按照相应的尺寸削剪好,然后用铁丝将竹篾捆扎成型。骨架扎好后,再把油纸糊在竹架上,就交由我来给风筝上色了。父亲也不闲着,他找来一个滚筒,给风筝做了一个线轴。
⑧新风筝做好后,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分工,父亲举着风筝,我则拿着线轴往前跑。线轴在我手中呼啦啦地转着,等风吹来时,我一边加速一边大喊:“放!”我不敢回头,更不敢停下步子,等我的手确实感受到向上的拉力时,我才回头看了一眼。这时父亲手里已没了风筝,他抱着手站在原地,正冲着我笑。我抬头往上看,风筝已经飞在空中了。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
⑨父亲走到我身旁,说:“如果这次失败了,你打算怎么办?”
⑩我说:“我应该会放弃,不会再做风筝了。”
父亲说道:“如果放弃了,那你就体会不到这一刻的感受了,多可惜啊。”
这时,我手中的线轴越拉越紧,似乎风筝在空中飞得正畅快。父亲继续说:“其实,我没想到这次就能成功。只尝试一两次就能成功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等你长大些,就会知道,有时候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难以如愿。”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父亲拍拍我的肩接着说:“那个时候,我希望你能想起今天风筝飞起时的感受,想起假若放弃而会带来的遗憾。然后,竭尽全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
童年的风筝乘风而起、越飞越高,我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这一路上不免遇到许多挑战,但每每遭遇挫折时,我便会想到那只油纸风筝。它告诉我,唯有竭尽全力,才能不留遗憾。而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终于如它一般飞过了层层叠叠的群山,也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觅得了未来的方向。
(选自《河北日报》2024年4月26日)
14.本文以“飞过童年的风筝”为题,有何妙处?
1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修辞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文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
【示例】
句子:我一回头,那纸板风筝重重地跌在地上,燕子尖尖的尾巴也被摔折了,活像一只笨重的蛤蟆。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摔折的纸板风筝比作“蛤蟆”,形象地写出被摔折的纸板风筝的笨重,为后文写“我”的懊恼心理做铺垫。
句子: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
批注:
16.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7.学校“荷韵”文学社准备编辑一本散文集,小语想将本文推荐给“成长印记”栏目。请你结合栏目名称及本文内容,从文中“我”的角度写一段推荐语。
绝不放弃
贡灏 张智
① 埋头、蹬腿、划臂、换气……在连续的高强度运动下,王振豪感觉小腿肌肉愈发僵硬,仿佛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挣扎着想停下来。他迎着浪猛地灌了一口海水,咸涩的味道在口腔中散开,大脑瞬间清醒,手脚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加快了。
②数分钟前,王振豪刚刚经历了3000米轻装蛙泳和3000米脚蹼渗透的连贯考核。还没来得及喘匀呼吸,他和队员们便被小艇拉到海上3000米外的起点,开始了武装泅渡比拼。
③海湾像一只匍匐的螃蟹,对着海洋伸出大大的环形钳子。碧蓝的航道穿过狭窄的钳口,向远方延伸着。受地形影响,海上波涛汹涌,湾内水阔浪平,只有航道内的水流,急切地奔向大海。
④望着前方一连串橘红色的浮标,王振豪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放弃!武装泅渡科目的考核,是决胜海上“蛟龙三项”的关键。王振豪死死咬住前面的队友,一步也不敢落下。
⑤仰头,是喧腾的海滩;俯身,是幽深的大海。冰凉的海水包裹着身体,俯仰之间仿佛穿梭在两个世界。装具和身体的长时间摩擦,令王振豪本就受伤的肩背火辣辣地疼。
⑥800米、1000米、1200米……浮标一个个被他抛在身后。经过2200米浮标时,狭窄的“钳口”陡然出现在眼前。透过深色的泳镜镜片,王振豪依稀看到银色沙滩上簇拥的人群。
⑦前进的阻力越来越大,手脚的蹬划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般无法着力。前面的战友在海水的冲击下节节后退,体能偏弱的队员更是被海浪推出几米远。相对整齐的队伍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王振豪心里一惊,“退潮了!”
⑧航道水流阻力本就较大,再遇上退潮,前进的难度可想而知。王振豪的脑海中浮现出连队门前的训词 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特种兵的世界里没有不可能!”他放缓蹬划速度,平衡住身体,用力捏了捏酸胀的小腿,又将肩上的装具松了松。
⑨冲刺!他猛地一下扎入水里。蹬划力度和频率的提高让他感受到轻微的推力,短暂的休整 也给了身体积蓄能量的机会。他拼尽全力在浪花里穿梭起伏……
⑩参加比赛、站上领奖台,一直是王振豪心中的“小目标”。那年,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国际军事比赛”集训队。大赛临近,一场突如其来的伤病让他与比赛失之交臂,这成了他一直以来的遗憾。再次走进赛场,他暗暗跟自己较着劲:绝不放弃!
距离终点越来越近了,王振豪把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甩在身后。此刻,双肩和背部的疼痛感阵阵袭来。他咬紧牙机械地收腿蹬划,用意志驱动着身体奋力向前,仿佛一条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 。
①终于,王振豪顺利进入宽阔水域。精疲力竭的他感觉背上的战斗装具越来越重,身体不自觉地往下沉。
“王振豪!加油!”战友们此起彼伏的欢呼伴着海浪传入耳中。循着声音望去,岸上飘扬的红旗仿佛也在向他招手。王振豪鼓足最后一口气,向终点游去,拔下第一面红旗,然后一屁股瘫倒在岸滩的潮水里。洁白的浪花抚过他的脸庞,温热的海水将他紧紧包裹,缕缕斜阳穿透云层从空中洒下来,照得海面金灿灿的。
18.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19.从重读、语速两方面说说怎么来读第⑥自然段中“800米、1000米、1200米……浮标一个个被他抛在身后。”这句话。
20.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王振豪死死咬住前面的队友,一步也不敢落下。(“咬”的表达效果)
(2)他咬紧牙机械地收腿蹬划,用意志驱动着身体奋力向前,仿佛一条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1.有人觉得文章第⑩自然段可以删去,你觉得呢?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②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男生,我和他们无话可说,要想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呆滞地盯住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
③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④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⑤那天语文自习课上,我摊开练习本做题,其实我只做造句和一些想象性的题。我正噙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本:“小脑瓜想什么呢?”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的声音。
⑥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⑦“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了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⑧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本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本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我该多丢人哪!于是我连夜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⑨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阅我的作业,关切地询问我其他学科的情况,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我只配坐最后一排。
⑩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很快进步起来。可是由于近视看不清板书,仍给我的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老师,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有一次,白老师来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的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声明:“前五名有奖。”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地忙碌起来——就是不获奖也要有进步啊!
“第一名,乔小叶!”白老师大声念道。
啊!我是第一名!我愣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22.作者围绕白老师与“我”,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2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的声音。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⑥段加点词语。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
24.第 、 两段中都写到了“我的泪”,但两处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5.结合选文,说说对结尾第 段画线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在菜市场卖鱼;②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③到医院打扫卫生;④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2.(1)运用景物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2)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见到“我”以后的惊讶以及“我”大冷天回来母亲对“我”的担心和惦念,写出了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3.《回忆我的母亲》是通过回忆与母亲有关的事件,体现母亲的美好品质以及对我的深刻影响,从而表达我对母亲的敬佩赞美与深深的思念之情。本文则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开头写母亲粗俗、大大咧咧以及身上的气味难闻,后文写这些气味都是烘托母亲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不辞辛劳,欲扬先抑;文章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品质,从而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及深深的爱。 4.D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根据第②段“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可概括出:母亲开始去菜市场卖鱼;
根据第③段“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可概括出: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根据第⑤段“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可概括出:母亲在菜市场被拆除后到医院打扫卫生;
根据第⑥段“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和第⑦段“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可知,母亲年纪大了,找不到别的工作,为了供“我”上大学,只能卖烤红薯。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是环境描写,表明夜里天气非常冷,结合第⑥段“已经是夜里十点”“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可知,在这寒冷的深夜,母亲还在卖烤红薯,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形象,用天气的寒冷体现母亲的吃苦耐劳,体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2)可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怔了怔”是神态描写,“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是动作描写,“冷吗?累吗?甜吗”是语言描写;结合第⑥段“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急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可知,“怔了怔”表现了母亲没有想到“我”雪夜归家,有些惊讶;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母亲怕“我”冷,急忙将红薯给“我”品尝的场面,展现了母亲对“我”的关怀,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我”被母亲感动,暗含“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她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里揭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里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出来。这篇文章还使我们深切地感到,作者抒发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母子之情,而是一种具有更深意义、更为崇高的感情。作者把对母亲的感情和对整个阶级、对全体人民的感情融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融化在对革命、对人民的深情中的。
结合本文第①段“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可知,首段刻画了母亲大大咧咧、粗俗的形象,写母亲身上又酸又臭的味道让“我”头晕恶心;这是抑笔;结合第⑩段“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可知,这些气味都是母亲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这是扬笔;综上分析可知,文章先通过写母亲身上的狐臭来引出下文母亲为“我”操劳而产生的各种味道,展现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品质,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
4.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D.联系“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可知,我每天帮母亲清洗是因为感受到母亲为了家庭的付出,为了表达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故选D。
5.①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6.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7.第一处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在日本去世的外公的哀思;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8.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9.示例:《昆虫记》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科学性;同时,书中描写的昆虫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也是作品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文性来说,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5.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⑦段“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第⑧段“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
根据第 段“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第 段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句可知,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
根据第 段“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句可知,时间是:在日本的秋天。
6.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①“杵”是呆呆地站着,“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由前文“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让“我”以为,去世的人都会变成蟋蟀来到亲人面前,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由前文母亲的表现可知,对于外公的去世,家里人都很怀念,外婆也不例外,所以,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分析。
第一处:根据文章第⑦、⑧段“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月亮,说明母亲很思念外公,而“我”在外地看到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去世的外公的哀思;
第二处:根据第 段“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第 段“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句可知,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应该选②朱自清《背影》。
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如③段“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句表现出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⑥段“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 段“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句母亲和外婆的表现可知。《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9.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 亨利 卡西米尔 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所展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这个评价很准确。首先,《昆虫记》具有科学性。法布尔尊重客观事实,他的记录真实可信,而且细致入微。如为了证实狼蛛不会迷失方向,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把狼蛛放在一个圆形底盘的正中央,然后让它在底盘上爬一个小时,再放回原来的位置。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狼蛛总是能准确地回到原点。其次,《昆虫记》具有人文性。在昆虫的世界中,法布尔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例如,他赞扬蚂蚁的聪明才智,称它们是“工程师”;他同情被囚禁的蜜蜂,认为它们是“强迫劳动的受害者”;他感叹蝴蝶的生命之美,将其视为“大自然的杰作”。法布尔用人类的视角去理解昆虫,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灵性。
10.C 11. 煮药,教“我”辨识药材 泡洋参茶,助“我”备战高考 12.(1)“悄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行动)不让人知道。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药气味无声无息地飘散在空气中的情形。
(2)所给句子通过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表现了阿公对“我”能辨识药材的喜悦,以及希望“我”能学中医的热切心理。 13.(1)对童年时光和阿公的热爱、怀念之情;(2)对中药的喜爱、崇敬之情;(3)对自己未能完成阿公旧愿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是因为中药有风骨,与自己的生长环境无关”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③段“不知道是不是生长环境的关系,我尤其喜爱中药的味道。纯粹的中药,味寡淡而平凡,但透着某种风骨”可知,“我”特别喜爱中药的味道,既和“我”的生长环境有关系,也是因为中药的味道透着某种风骨,而非“中药有风骨,与自己的生长环境无关”;
故选C。
1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③药铺除了卖药,还有代人煮药的营生。潮汕人擅用土瓦罐煮汤,用它来煮草药也极好。阿公会在瓦罐的盖子上留一个小孔,用来平衡罐体内部的气压。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当各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时,味道就更丰富特别了。每当我辨识出罐子里的药材时,阿公便喜形于色,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甚至会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可知,阿公煮药,教“我”辨识出罐子里的药材,据此概括为:煮药,教“我”辨药材;
结合第④段“④我真切喝进嘴里的,是备战高考时的每个晚上,阿公亲手为我泡的洋参茶”可知,阿公为“我”泡洋参茶,助“我”备战高考,据此概括为:泡洋参茶,助“我”备战高考。
1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要求赏析加点词语。结合“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分析,加点词语“悄悄”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指(行动)不惊动人或不愿别人知道,在句中用于形容中药的气味从药罐中没有声息地散发出来在空气中弥漫的样子,表达了“我”对中药气味的喜爱之情;
(2)要求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结合“阿公便喜形于色,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甚至会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分析,句中的“喜形于色”是神态描写;“晾”“陪”“琢磨”等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公”对“我”能辨识药材的喜悦,结合第⑤段“我能从阿公的言辞中捕捉到他希望我继承中医事业的念想”可知,隐含着阿公希望“我”能学中医,成为他的接班人的热切心理。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主旨。
结合第①段“自我有记忆起,阿公便喜欢同我絮叨他多年来的行医经验”,第⑤段“每晚读书累了,我便合上书本,陪阿公坐坐”可知,文章回忆了“我”与阿公有关的童年往事,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阿公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合第③段“不知道是不是生长环境的关系,我尤其喜爱中药的味道。纯粹的中药,味寡淡而平凡,但透着某种风骨”可知,“我”尤其喜爱中药的味道,表达了作者对中药(优秀遗产)的崇敬之情;
结合第⑥段“毕业后,我没有如阿公所愿去上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却义无反顾前往广州求学,那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故乡被抛却在身后,渐渐成为他乡”可知,毕业后,“我”没有如阿公所愿去上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前往广州求学,后来逐渐抛却故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完成阿公遗愿的遗憾和惋惜;
结合第⑦段“去年秋天,我短暂地回了趟家,整理完阿公的遗物,我绕道来到他的中药铺”,第⑧段“一砖一瓦仍旧熟悉,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看阿公开药方、看药铺人来人往的光景仿佛近在昨日。我似乎又闻到了药材的甘香,那是紫绕在我生命中最迷人的香气,永远不会消散”可知,“我”回家整理阿公的遗物,绕道到中药铺回忆往昔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阿公的热爱之情与怀念之情。
14.结构上:作为全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15.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筝以人的意志和情态,形象地写出成功放飞后的风筝在天空中的状态,这只风筝无畏的坚定,也是“我”内心的写照。 16.示例:疼爱孩子:“我”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而父亲能够陪伴着“我”一起放风筝,并且按照“我”的指挥去做,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父亲对“我”的疼爱;乐观,有耐心:在“我”因放风筝失败而懊恼时,父亲却是“笑笑”,并且承诺和“我”一起重新制作,他用足够的耐心和乐观的态度引导“我”不被失败打败;富有教育智慧:在制作和放风筝的过程中,面对孩子气的“我”,父亲从未急躁或生气,总是用足够的耐心慢慢引导“我”,让“我”能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 17.示例:童年的风筝越飞越远,父亲的句句教诲却时时萦绕耳畔。当“我”回过头,发现那只风筝其实已成为“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动力,伴“我”越走越远,终有所成。人生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惧失败,坚持到底,才能将自己手中的那只风筝成功放飞。(开放性试题,结合本文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14.本题考查题目赏析。
文章以“飞过童年的风筝”为题,起到了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的作用。在文中,风筝不仅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具体活动,也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从制作风筝、放飞风筝到风筝成功飞起,整个过程构成了文章的核心情节,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连贯。例如,在文章的第④至⑧段中,详细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一起制作和放飞风筝的过程,这些细节都围绕着风筝展开,体现了标题作为叙事线索的功能。
标题“飞过童年的风筝”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风筝这一主题,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一次放风筝经历,以及这次经历对作者成长的影响。风筝的成功放飞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胜利,更是作者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精神体现。文章的末段提到,“童年的风筝乘风而起、越飞越高,我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这句话直接呼应了标题,表明风筝的飞行象征着作者的成长和追求。
标题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风筝的飞行,作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生活哲理:只有竭尽全力,才能不留遗憾。风筝的成功放飞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升空,更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突破和成长。文章第 段中父亲的话“如果放弃了,那你就体会不到这一刻的感受了,多可惜啊”以及第 段父亲的话“竭尽全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都强调了这种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再结合末段中的“它告诉我,唯有竭尽全力,才能不留遗憾。而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终于如它一般飞过了层层叠叠的群山,也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觅得了未来的方向”可知,风筝因此成为了一个隐喻,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挑战的勇敢面对。
1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示例是先指出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时格式应与之相同。
“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筝赋予了人的特性,描述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作者不仅描绘了风筝在空中的状态,还传达了风筝带给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这句话表达了风筝在空中的自由状态和坚定的飞行姿态,这种状态象征着作者内心的自由和坚定。通过风筝的形象,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投射到了风筝上,使得风筝不仅仅是一个物体,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和梦想的载体。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中的“我有些懊恼,把风筝扔在地上,撒气似的说:‘这破风筝一点儿也不好玩。’父亲看着我笑笑说:‘没关系,再做一个,这次咱俩一起做’”可知,在“我”因为风筝失败而懊恼时,父亲并没有责备“我”,而是“笑笑”并提出要和“我”一起重新制作。这种态度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和爱护。
根据第⑥段中的“父亲看着我笑笑说:‘没关系,再做一个,这次咱俩一起做’”可知,在“我”第一次放风筝失败后,父亲没有放弃,而是鼓励“我”再次尝试。这句话显示了父亲的乐观态度和对孩子的耐心。
根据第⑦段中的“回家后,父亲找来一些书,带着我一起研究做风筝”,第 段中的“其实,我没想到这次就能成功。只尝试一两次就能成功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等你长大些,就会知道,有时候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难以如愿”“那个时候,我希望你能想起今天风筝飞起时的感受,想起假若放弃而会带来的遗憾。然后,竭尽全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可知,在风筝制作和放飞的过程中,父亲始终保持着耐心,没有因为“我”的错误而急躁。相反,他通过实际行动教会“我”如何正确地制作和放飞风筝。他找来书本和“我”一起研究,详细讲解制作风筝的步骤和技巧。此外,当风筝成功飞起时,父亲借机教育“我”关于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这说明他是一位富有教育智慧的父亲。
17.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开放类试题,结合栏目名称及文本内容,站在文中“我”的角度拟写即可。
“荷韵”文学社的“成长印记”栏目旨在捕捉那些深刻影响我们成长瞬间的故事。本文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回望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述了他与父亲一起制作并放飞风筝的经历。这个过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戏,更是作者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要体验。在文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与父亲共同研究制作技巧,再到最终成功放飞风筝的过程。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了作者宝贵的成长财富。特别是当风筝第一次成功飞上天空时,那种无畏的坚定和自由舒展的感觉,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灵。父亲的话更是点醒了作者,让他明白了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成长的旅程。它告诉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飞过层层叠叠的群山,抵达更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故事,无疑是对“成长印记”栏目主题的最佳诠释。
示例:风筝不仅是“我”童年的乐趣所在,更是“我”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象征着梦想和希望。通过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明白了即使在失败面前也不应轻言放弃的道理。风筝最终成功飞上蓝天,正如“我”在成长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的经历和感悟,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强烈推荐这篇作品给“荷韵”文学社的“成长印记”栏目,相信它能够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激励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18.第①段中画线句通过“埋头、蹬腿”等动作细节,生动描绘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高强度运动状态,同时借由“小腿肌肉愈发僵硬,仿佛每个细胞都在挣扎”的心理与生理双重感受,展现了其身体的极度疲惫与内心的挣扎。为后文他克服困难、取得佳绩的情节铺垫了基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19.重读具体的数字“800米、1000米、1200米”和“抛在身后”这四个字,用稍快的语速读,传达出王振豪在武装泅渡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他不断前进的精神。 20.(1)“咬”字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既展现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坚韧不拔,又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既展现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又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不能删。第⑩段在文章中构成了插叙。它补充了王振豪的背景信息,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坚持,为后文他再次参赛并取得佳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铺垫。
18.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第①段中画线句“埋头、蹬腿、划臂、换气……在连续的高强度运动下,王振豪感觉小腿肌肉愈发僵硬,仿佛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挣扎着想停下来。”通过“埋头、蹬腿、划臂、换气”等动词的连用,详细描绘了王振豪在武装泅渡过程中的具体动作,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他游泳的艰难和努力。而“小腿肌肉愈发僵硬,仿佛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挣扎着想停下来”这一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王振豪在连续高强度运动下的身体反应,突出了他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身体的极限状态。通过描述王振豪身体的极限状态,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比赛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比赛的艰难和紧张感。
再结合第②段“还没来得及喘匀呼吸,他和队员们便被小艇拉到海上3000米外的起点,开始了武装泅渡比拼”及最后一段“王振豪鼓足最后一口气,向终点游去,拔下第一面红旗,然后一屁股瘫倒在岸滩的潮水里”可知,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王振豪当前的状态,也为后文王振豪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佳绩提供了铺垫。通过描绘他现在的艰难处境,后文他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就显得更加来之不易,也更能凸显他的坚韧和毅力。
19.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语速设计:用适当的语速进行朗读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在读这句话时,语速可以稍微加快一些,以符合王振豪在比赛中快速前进的节奏。同时,通过加快语速,也能更好地传达出王振豪在比赛中紧张而激烈的状态。
重读设计:在朗读文本时,选择重读某些词语有助于突出句子的重点,还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该句中,数字“800米、1000米、1200米”和“浮标一个个被他抛在身后”是关键信息,它们直接反映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进展和状态。在读这句话时,可以将“800米、1000米、1200米”这些具体的数字进行稍微的重读,以突出王振豪在武装泅渡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距离。这些数字的增加,不仅展示了王振豪的进展,也暗示了他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而“一个个”“抛在身后”表现出王振豪不断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可重读。
据此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通常,“咬”字用于描述动物或人用力地夹住或啃食某物,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描述王振豪在比赛中的状态。“死死咬住前面的队友”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王振豪紧跟队友、不放松的态势,还隐含了他内心的决心和毅力。这个“咬”字仿佛让读者看到了王振豪在比赛中全力以赴、毫不松懈的坚定形象。同时,“一步也不敢落下”进一步强调了王振豪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使得整个句子充满了紧张而激烈的比赛氛围。
(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状态比作“一条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结合“咬紧牙机械地收腿蹬划”“用意志驱动着身体奋力向前”可知,该句形象地描绘了王振豪在比赛中的艰难和努力,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赋予了句子更深层次的含义。大马哈鱼逆流而上的行为是自然界中一种勇敢而坚韧的象征,而王振豪在比赛中的所展现出的内心的坚定和毅力则与之相契合,使得整个句子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据此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先回答:不能删,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第⑩段“参加比赛、站上领奖台,一直是王振豪心中的‘小目标’……”可知,第⑩自然段属于插叙,提供了王振豪参加比赛的背景信息,包括他心中的“小目标”以及他因伤病错过比赛的经历,解释了他为何执着于赢得这场比赛。这些信息让读者更加了解王振豪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甘,为他后续在比赛中的表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经历激发了读者对于坚持梦想、克服困难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加关注他的比赛过程,更加期待他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结合第⑩段“再次走进赛场,他暗暗跟自己较着劲:绝不放弃”和第 段“王振豪鼓足最后一口气,向终点游去,拔下第一面红旗,然后一屁股瘫倒在岸滩的潮水里”可知为后文他再次参赛并取得佳绩提供铺垫,强调了王振豪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据此作答即可。
22.(1)语文自习课上造句练习,白老师给予我表扬。(2)白老师发现我眼睛近视并在考试后给我调座位。 23.(1)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我”被白老师关心而感到温暖,同时又担心被老师批评而不安。
(2)“漫长”是因为“我”等待着白老师的反应,内心非常紧张,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短暂”是因为只有几分钟时间,白老师翻阅之后很快就有了“轻柔”的笑声,“我”的心里放松了,所以又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24.(1)第 段是委屈的眼泪,自己视力最差却长时间坐在最后一排,但老师一直没有发现而倍感委屈。(2)第 段是激动的眼泪,为自己学习的进步以及老师的当众表扬和奖励而激动。 25.“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也比喻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是固定不变的,但人是可以进行选择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肯上进,即使人生的起点再低,你也会走出自己的辉煌。(说理明了,语意通顺即可)。
2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⑤段中“那天语文自习课上,我摊开练习本做题,其实我只做造句和一些想象性的题”,第⑥段中“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以概括出:语文自习课上造句练习,白老师给予我表扬;
根据第 段中“过了一段时间,白老师宣布进行语文测试并声明:‘前五名有奖’”,第 段中“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可以概括出:调座位。
23.(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禁不住心头一暖”“胆怯”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因为之前“我”从未被老师重视,所以当白老师注意到“我”时,即使被突然抽走了练习本,内心也觉得温暖,但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所以胆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是动作描写,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所以惶恐不安,不敢轻举妄动。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态度:不矛盾。文章第①段写到“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 可以看出“我”因为自卑和各种毛病,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所以在白老师看“我”的练习本时,“我”内心充满了恐惧,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感觉“最漫长”;从第⑥段中“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知,“我”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感到快乐和幸福,所以又觉得“最短暂”。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 段,结合第①段“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和本段“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可知,是委屈的眼泪,自己视力最差却长时间坐在最后一排,但老师一直没有发现而倍感委屈。
第 段,结合“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可知,是激动的眼泪,为自己学习的进步以及老师的当众表扬和奖励而激动。
25.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境来分析。结合第 段中“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可知,乔小叶在白老师的鼓励下改变了学习态度,成绩大幅度提高,语文考了第一名,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第一排。“最后一排”既指座位的最后位置,根据文章的内容还可以理解为人生最低的起点。座位虽然可以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来提升自己的位置。只要你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能够满怀期待地去看待人生中的低谷,总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积极地努力,就一定会改善自己的处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