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4 16:51:04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D.女娲造人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由材料“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功绩。大禹采用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使“洪水猛兽”变成“温顺的蛟龙”。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治理黄河水,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
盘古开天辟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炎黄打败蚩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女娲造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禹治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这一结论是在研究了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基础上得出的,说明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到工具的制造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排除A;
材料未涉及到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排除C;
北京人的外貌是通过研究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金平月考)如图示意图说明(  )
史料 → 结论
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C.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
D.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2024七上·金平月考)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舜 B.神农氏 C.轩辕氏 D.大禹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5.(2024七上·十堰期中)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解决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B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涉及原始手工业和家畜饲养,排除A项;
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说明对大自然是利用并不是完全仰赖,排除C项;
题干说明农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原始商业的产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2024七上·福田期中)《太平御览》记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与疾病的斗争,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了炎帝(  )
A.注重实践的精神 B.改革创新的信念
C.孝亲敬长的品格 D.爱好和平的决心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尝味百草,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炎帝亲尝百草之滋味,发明医药,为后世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反映出炎帝注重实践精神,A符合题意;
改革创新是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孝亲敬长的品格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炎帝注重实践不符,排除C;
爱好和平的决心主要表现是反对战争、与其它国家和睦相处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七上·朝阳期中)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下列选项符合这位大教育家思想的是(  )
A.“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民贵君轻尊卑有序” D.“兼爱非攻” “互爱互利”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8.(2024七上·迁安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顺应自然 B.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A符合题意;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以法治国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C;
“兼爱”“非攻”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七上·十堰期中)下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
A.形声文字 B.象形文字 C.会意文字 D.假借文字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指用图形和线条把物体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思;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假借是用一个字借为另一个字,结合图片内容,“人、水、猪”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B项正确;
形声、会意、假借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国家是秦,战国时期地处最东国家名称是齐,故这位历史老师名字是秦齐,C符合题意;
燕是最北边的国家,楚是最南边的国家,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德惠期中)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勤于政事 D.商业优先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 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
A.勤于政事 B.知人善任 C.戒奢从俭 D.虚怀纳谏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C符合题意;
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B;
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秦朝的灭亡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成功共同说明了(  )
A.刑罚不能太严酷 B.要善于重用人才
C.强者定能胜弱者 D.得民心者得天下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因而秦朝的灭亡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成功共同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D符合题意;
刑罚不能太严酷仅仅表述了一个方面,排除A;
要善于重用人才仅仅表述了一个方面,排除B;
强者定能胜弱者,说法绝对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 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秦朝统一的背景 B.秦朝统一的过程
C.秦朝统一的措施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意在说明秦朝统一全国的意义,D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A;
秦灭六国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
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观察右侧漫画,下列对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残暴苛虐,树立权威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秦始皇”结合所学可知,实现统一,创新制度是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
首创县制,派员管理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A;
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B;
残暴苛虐,树立权威是秦朝的暴政,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东汉末期,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原因是………(  )
A.招揽各种人才,巩固政治军事集团
B.兴修水利,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末期,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主动权”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C符合题意;
招揽各种人才,巩固政治军事集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兴修水利,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政治主动权无关,排除B;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并不是曹操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考古学家在对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B.国家统一利于民族交融
C.民族交融改变婚丧传统 D.服饰变迁见证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可知,汉族墓葬中的陶俑穿鲜卑族服饰,而鲜卑族的墓葬行制具有汉族墓葬风格,可见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A符合题意;
北魏晚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B;
吸收外族丧俗,不能说明改变了婚丧传统,材料只有丧俗,没有婚俗,排除C;
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部分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该现象反映了(  )
A.国家政局的长期统一 B.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
C.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故题干史实主要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国家政局无关,排除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三国鼎立无关,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晋人孙惠曾评价:八王篡夺国家权力导致了亲人被杀害、王室被囚禁、妃主离散的悲剧。回顾历史,虽然国家遭遇过许多祸乱和亲人之间的纷争,但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情况。上述材料所述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C.西晋从此衰落和北人南逃 D.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八王篡夺国家权力导致了亲人被杀害、王室被囚禁、妃主离散的悲剧。回顾历史,虽然国家遭遇过许多祸乱和亲人之间的纷争,但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情况。”可知,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大量人口南迁,C符合题意;
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A;
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无论是开凿技艺还是开凿内容,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  )
A.雕刻艺术的兴起 B.北方经济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南方政局的稳定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内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可知,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C项正确;
“雕刻艺术的兴起”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北方经济的繁荣”和“南方政局的稳定”在题干中未有提及,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和图2中能得出什么信息?这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该时期政治上哪一特点?请写出第一个称霸的霸主。
【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图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图2战国时期带鼻环的牛尊”可知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
故答案为: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诸侯争霸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三 丝绸之路图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四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5) 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方法:实行“推恩令”。
(3)起点:长安。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4)人物:蔡伦。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和所学可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指的是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问题:根据图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辖郡的个数个人口都比中央多,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图”和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
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4)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的方法,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故答案为:(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方法:实行“推恩令”。
(3)起点:长安。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4)人物:蔡伦。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丝绸之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重点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丝绸之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知识。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这首诗歌歌颂了(  )
A.盘古开天辟地 B.大禹治水
C.炎黄打败蚩尤 D.女娲造人
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3.(2024七上·金平月考)如图示意图说明(  )
史料 → 结论
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C.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
D.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4.(2024七上·金平月考)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舜 B.神农氏 C.轩辕氏 D.大禹
5.(2024七上·十堰期中)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6.(2024七上·福田期中)《太平御览》记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与疾病的斗争,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了炎帝(  )
A.注重实践的精神 B.改革创新的信念
C.孝亲敬长的品格 D.爱好和平的决心
7.(2024七上·朝阳期中)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下列选项符合这位大教育家思想的是(  )
A.“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民贵君轻尊卑有序” D.“兼爱非攻” “互爱互利”
8.(2024七上·迁安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顺应自然 B.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9.(2024七上·十堰期中)下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
A.形声文字 B.象形文字 C.会意文字 D.假借文字
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11.(2024七上·德惠期中)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勤于政事 D.商业优先
12.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 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
A.勤于政事 B.知人善任 C.戒奢从俭 D.虚怀纳谏
13.秦朝的灭亡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成功共同说明了(  )
A.刑罚不能太严酷 B.要善于重用人才
C.强者定能胜弱者 D.得民心者得天下
1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 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秦朝统一的背景 B.秦朝统一的过程
C.秦朝统一的措施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5.观察右侧漫画,下列对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残暴苛虐,树立权威
16.东汉末期,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原因是………(  )
A.招揽各种人才,巩固政治军事集团
B.兴修水利,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17.考古学家在对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B.国家统一利于民族交融
C.民族交融改变婚丧传统 D.服饰变迁见证经济发展
18.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部分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该现象反映了(  )
A.国家政局的长期统一 B.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
C.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19.晋人孙惠曾评价:八王篡夺国家权力导致了亲人被杀害、王室被囚禁、妃主离散的悲剧。回顾历史,虽然国家遭遇过许多祸乱和亲人之间的纷争,但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情况。上述材料所述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A.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C.西晋从此衰落和北人南逃 D.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
20.无论是开凿技艺还是开凿内容,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  )
A.雕刻艺术的兴起 B.北方经济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南方政局的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墨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根据材料一,从图1和图2中能得出什么信息?这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该时期政治上哪一特点?请写出第一个称霸的霸主。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三 丝绸之路图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四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5) 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由材料“经过家门前那深情的一瞥,孩提的哭笑声,从此萦绕在你的身边;相见时,已隔了数年……感叹你聪颖的智慧,让那洪水猛兽,在你面前成为温顺的蛟龙”可知,这首诗歌歌颂了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功绩。大禹采用了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使“洪水猛兽”变成“温顺的蛟龙”。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治理黄河水,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
盘古开天辟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炎黄打败蚩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女娲造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禹治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这一结论是在研究了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基础上得出的,说明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B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到工具的制造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排除A;
材料未涉及到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排除C;
北京人的外貌是通过研究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解决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B项正确;
题干并没有涉及原始手工业和家畜饲养,排除A项;
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说明对大自然是利用并不是完全仰赖,排除C项;
题干说明农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原始商业的产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尝味百草,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炎帝亲尝百草之滋味,发明医药,为后世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反映出炎帝注重实践精神,A符合题意;
改革创新是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孝亲敬长的品格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炎帝注重实践不符,排除C;
爱好和平的决心主要表现是反对战争、与其它国家和睦相处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8.【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A符合题意;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以法治国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C;
“兼爱”“非攻”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指用图形和线条把物体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思;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假借是用一个字借为另一个字,结合图片内容,“人、水、猪”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B项正确;
形声、会意、假借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国家是秦,战国时期地处最东国家名称是齐,故这位历史老师名字是秦齐,C符合题意;
燕是最北边的国家,楚是最南边的国家,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C符合题意;
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B;
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因而秦朝的灭亡和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成功共同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D符合题意;
刑罚不能太严酷仅仅表述了一个方面,排除A;
要善于重用人才仅仅表述了一个方面,排除B;
强者定能胜弱者,说法绝对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意在说明秦朝统一全国的意义,D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A;
秦灭六国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
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秦始皇”结合所学可知,实现统一,创新制度是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正确;
首创县制,派员管理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A;
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B;
残暴苛虐,树立权威是秦朝的暴政,与题干“秦朝”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汉末期,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主动权”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C符合题意;
招揽各种人才,巩固政治军事集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兴修水利,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政治主动权无关,排除B;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并不是曹操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可知,汉族墓葬中的陶俑穿鲜卑族服饰,而鲜卑族的墓葬行制具有汉族墓葬风格,可见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A符合题意;
北魏晚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B;
吸收外族丧俗,不能说明改变了婚丧传统,材料只有丧俗,没有婚俗,排除C;
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故题干史实主要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国家政局无关,排除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三国鼎立无关,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八王篡夺国家权力导致了亲人被杀害、王室被囚禁、妃主离散的悲剧。回顾历史,虽然国家遭遇过许多祸乱和亲人之间的纷争,但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情况。”可知,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大量人口南迁,C符合题意;
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A;
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内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可知,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C项正确;
“雕刻艺术的兴起”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北方经济的繁荣”和“南方政局的稳定”在题干中未有提及,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根据材料一“图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图2战国时期带鼻环的牛尊”可知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是齐桓公。
故答案为: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作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诸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诸侯争霸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方法:实行“推恩令”。
(3)起点:长安。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4)人物:蔡伦。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和所学可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指的是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问题:根据图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辖郡的个数个人口都比中央多,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图”和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
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4)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的方法,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故答案为:(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方法:实行“推恩令”。
(3)起点:长安。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4)人物:蔡伦。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丝绸之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重点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丝绸之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