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4 11:37:50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秦灭六国后派大军攻下岭南后,分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这些措施有利于(  )
A.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B.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C.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D.流放刑徒确保中原安全
2.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在讲述黄巾起义时提到:“张角在184年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184年”和“甲子”运用的纪年法分别是……………………………………………(  )
①公元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干支纪年法 ④王位纪年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来自敦煌壁画的局部图,讲述了一位帝王送使臣西行的故事。他们俩有可能是………………………………(  )
A.汉明帝和甘英 B.光武帝和班超
C.秦始皇和李斯 D.汉武帝和张骞
4.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有……………………………………………(  )
①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②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③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④匈奴频繁南下侵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景帝时期,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 相,武帝时期,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上述改革的主要意图是(  )
A.与民休养生息 B.改善国家财政
C.加强中央集权 D.消除边疆威胁
6.(【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
A.约法三章 B.休养生息
C.开 凿 灵 渠 D.版 图 拓 展
7.(【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项 羽 D.刘 秀
8.从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秦朝全国人口 每年服役的 成年男子
坑杀儒生
死刑
赋税
约2000万人
约300万人
460多人
10多种 秦田租、口赋、盐钱之 利,二十倍于古
①繁重的徭役 ②残酷的刑罚 ③沉重的赋税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鸿鹄之志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 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项羽、刘邦起义
C.巨 鹿 之 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0.右图中,朝代②应该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清朝
11.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 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土壤中汞含量检测,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①地宫的位置可能位于外城墙之外
②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结合
③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得到相互印证
④找到了秦朝北击匈奴的考古证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又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3.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4.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史料中可信度较高的是 (  )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D.诸葛亮的《出师表》
15.420— 589 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  )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安阳
16.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  )
政权名称 主要内容
曹 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促进农业恢复 B.加强了对外交往
C.推动文化发展 D.巩固了局部统一
17.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18.《史记》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据《魏书》记载,北魏统治者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多元一体 B.国家统一 C.民族自治 D.民族冲突
1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20.“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则材料说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变革是一种应变能力,更是一种世界潮流。
【地方治理之变革】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自司马迁《史记》
【经济措施之变革】
材料二 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关系之变革】
材料一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瓷器、香料、玉石、铁器、玻璃、橄榄油、金银条等。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在地方上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简述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
(2)【革故鼎新】
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84年”和“甲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184年”属于公元纪年法,故①正确;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以天干地支合称纪年,以60年为一周期,“甲子”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故③正确;综上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年号纪年法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自己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法;王位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的方法,与材料“184年”和“甲子”运用的纪年法不符合,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纪年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历史纪年方法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分析图画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D正确;
甘英是汉和帝时期的人物,A错误;
班超是汉明帝时期的人物,C错误;
秦始皇和李斯属于秦朝时期的人物,并且没有出使西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人物是否匹配,然后再分析图画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
东汉时期未分封诸侯王,匈奴频繁南下侵扰不是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①或④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衰亡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东汉衰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相”“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可知,材料反映了由汉初到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诸侯国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受到较大的限制,主要目的是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与民休养生息”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改善国家财政”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消除边疆威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西汉王国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约法三章是刘邦进入秦都咸阳的举措,排除A;
开凿灵渠发生在秦始皇时期,排除C;
版图拓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以刘邦胜利告终,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B符合题意;
嬴政是秦朝的建立者,排除A;
项羽是楚汉之争的人物,排除C;
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造成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实行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坑杀儒生460多人,光死刑就达10多种,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农民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是秦的暴政导致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戌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C符合题意。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
项羽、刘邦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主要战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因此图中朝代②应该是秦朝,B符合题意;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亡夏朝。因此图中的①是夏朝,排除A;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标志汉朝结束。排除C;
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兴亡。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兴亡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据题干“《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可知,秦陵附近汞含量很高,与《史记》记载相吻合,这表明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②③正确,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表明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排除含有①④的AB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又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可知,民族交融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符合题意;
题干重在强调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A;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排除B;
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及图片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争,排除B;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战场遗址是反映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
A项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的,不符合题意;
B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史料,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战场遗址可信度较高,符合题意;
D项诸葛亮的《出师表》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要低一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及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可信度较高的”。
15.【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ACD三项都不是南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项建康是南朝的都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朝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称。
16.【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
ABC三项错误,只有孙吴加强对外交往,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曹魏只是农业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了局部统一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7.【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已三分天下,因此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符合题意;
B项西晋的统一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C项东晋十六国的对峙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D项南北朝并立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北魏孝文帝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可知,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材料体现多元一体民族认同观念,A符合题意;
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无关,排除B;
民族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种特别制度,赋予民族自己地区较大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
民族冲突包括外族主动挑起的冲突,也包括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经过孝文帝改革,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胡汉民族隔阂观念日益淡薄,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未涉及改革的背景、目的和内容,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开发的目的、意义、结果,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措施:推行郡县制。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答出其中2点即可)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关系: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义: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刺激了各地的物种交换和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答出其中任意1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政治变革措施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在地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措施:根据材料二”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包括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变革的重要影响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关系:依据材料“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义:依据材料“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瓷器、香料、玉石、铁器、玻璃、橄榄油、金银条等”可知,刺激了各地的物种交换和文化交融;依据材料“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可知,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依据材料“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可知,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对外交流。解题方法:(1)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即可得出答案。
(2)措施: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再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如何加强集权的即可得出答案。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关系: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答案】(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是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材料二“《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可知,以汉服代鲜卑服。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
(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秦灭六国后派大军攻下岭南后,分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这些措施有利于(  )
A.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B.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C.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D.流放刑徒确保中原安全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在讲述黄巾起义时提到:“张角在184年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184年”和“甲子”运用的纪年法分别是……………………………………………(  )
①公元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③干支纪年法 ④王位纪年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84年”和“甲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184年”属于公元纪年法,故①正确;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以天干地支合称纪年,以60年为一周期,“甲子”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故③正确;综上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年号纪年法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自己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法;王位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的方法,与材料“184年”和“甲子”运用的纪年法不符合,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纪年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历史纪年方法的相关知识。
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来自敦煌壁画的局部图,讲述了一位帝王送使臣西行的故事。他们俩有可能是………………………………(  )
A.汉明帝和甘英 B.光武帝和班超
C.秦始皇和李斯 D.汉武帝和张骞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分析图画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D正确;
甘英是汉和帝时期的人物,A错误;
班超是汉明帝时期的人物,C错误;
秦始皇和李斯属于秦朝时期的人物,并且没有出使西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人物是否匹配,然后再分析图画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4.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有……………………………………………(  )
①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②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③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④匈奴频繁南下侵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
东汉时期未分封诸侯王,匈奴频繁南下侵扰不是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①或④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衰亡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东汉衰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景帝时期,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 相,武帝时期,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上述改革的主要意图是(  )
A.与民休养生息 B.改善国家财政
C.加强中央集权 D.消除边疆威胁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材料“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相”“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可知,材料反映了由汉初到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诸侯国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受到较大的限制,主要目的是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与民休养生息”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改善国家财政”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限制诸侯国的发展,与“消除边疆威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西汉王国问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
A.约法三章 B.休养生息
C.开 凿 灵 渠 D.版 图 拓 展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约法三章是刘邦进入秦都咸阳的举措,排除A;
开凿灵渠发生在秦始皇时期,排除C;
版图拓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项 羽 D.刘 秀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以刘邦胜利告终,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B符合题意;
嬴政是秦朝的建立者,排除A;
项羽是楚汉之争的人物,排除C;
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8.从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秦朝全国人口 每年服役的 成年男子
坑杀儒生
死刑
赋税
约2000万人
约300万人
460多人
10多种 秦田租、口赋、盐钱之 利,二十倍于古
①繁重的徭役 ②残酷的刑罚 ③沉重的赋税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造成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实行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坑杀儒生460多人,光死刑就达10多种,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农民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是秦的暴政导致的结果,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鸿鹄之志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 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项羽、刘邦起义
C.巨 鹿 之 战 D.陈胜、吴广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戌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C符合题意。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A;
项羽、刘邦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主要战争,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右图中,朝代②应该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因此图中朝代②应该是秦朝,B符合题意;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亡夏朝。因此图中的①是夏朝,排除A;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标志汉朝结束。排除C;
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兴亡。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兴亡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 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了土壤中汞含量检测,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①地宫的位置可能位于外城墙之外
②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结合
③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得到相互印证
④找到了秦朝北击匈奴的考古证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据题干“《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可知,秦陵附近汞含量很高,与《史记》记载相吻合,这表明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②③正确,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表明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排除含有①④的AB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 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又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又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可知,民族交融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符合题意;
题干重在强调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A;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排除B;
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及图片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 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巨鹿之战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战争,排除B;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史料中可信度较高的是 (  )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D.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战场遗址是反映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
A项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的,不符合题意;
B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史料,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战场遗址可信度较高,符合题意;
D项诸葛亮的《出师表》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要低一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及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可信度较高的”。
15.420— 589 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  )
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安阳
【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ACD三项都不是南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项建康是南朝的都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朝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称。
16.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共同作用是 (  )
政权名称 主要内容
曹 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促进农业恢复 B.加强了对外交往
C.推动文化发展 D.巩固了局部统一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
ABC三项错误,只有孙吴加强对外交往,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曹魏只是农业措施,不符合题意;
D项巩固了局部统一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7.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已三分天下,因此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符合题意;
B项西晋的统一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C项东晋十六国的对峙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D项南北朝并立与材料内容不符,不能证明其策略正确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8.《史记》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据《魏书》记载,北魏统治者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多元一体 B.国家统一 C.民族自治 D.民族冲突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北魏孝文帝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可知,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材料体现多元一体民族认同观念,A符合题意;
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无关,排除B;
民族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种特别制度,赋予民族自己地区较大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
民族冲突包括外族主动挑起的冲突,也包括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经过孝文帝改革,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胡汉民族隔阂观念日益淡薄,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未涉及改革的背景、目的和内容,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则材料说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开发的目的、意义、结果,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变革是一种应变能力,更是一种世界潮流。
【地方治理之变革】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自司马迁《史记》
【经济措施之变革】
材料二 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民族关系之变革】
材料一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瓷器、香料、玉石、铁器、玻璃、橄榄油、金银条等。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在地方上采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简述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答案】(1)措施:推行郡县制。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答出其中2点即可)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关系: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义: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刺激了各地的物种交换和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答出其中任意1点即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政治变革措施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在地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措施:根据材料二”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经济难题而采取的变革措施包括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变革的重要影响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关系:依据材料“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义:依据材料“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瓷器、香料、玉石、铁器、玻璃、橄榄油、金银条等”可知,刺激了各地的物种交换和文化交融;依据材料“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可知,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依据材料“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可知,促进了文化和宗教的传播。
【点评】本题考点是秦朝郡县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对外交流。解题方法:(1)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即可得出答案。
(2)措施: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私人铸币还没有禁绝……他们不关心国事,肆意哄抬物价”再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如何加强集权的即可得出答案。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关系: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意义: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丝绸之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品的交换不仅大大丰富了沿路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还刺激了各地的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摩尼教等吸引着沿途民众,并不断向各处扩散”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
(2)【革故鼎新】
材料二:
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
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
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是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材料二“《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可知,以汉服代鲜卑服。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三“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故答案为:
(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
(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鲜卑服。
(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