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
A.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宽严相济、道之以政
C.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急于求成、暴虐严苛外态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2024七上·吉林期中)《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3.(2024七上·德惠期中)中医常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总结出这种诊断方法的名医是( )
A.扁鹊 B.炎帝 C.华佗 D.张仲景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4.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③让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④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选项①,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班超在西域的重要活动之一,甘英虽然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此举展现了汉朝对西域以西地区的探索和交流的愿望。选项③,班超在西域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让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故结论可知,①③正确。B正确;
选项②,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是张骞,不是班超。AC错误;
选项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是张骞,而非班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班超出使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班超的个人功绩,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5.右侧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 片,内容有误的是…( )
黄巾起义 时间:公元前184年。 首领:王莽。 性质: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A.时间、性质 B.时间、首领 C.首领、影响 D.性质、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因此,题干中黄巾起义的时间、首领错误,B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性质正确,排除A;
黄巾起义的影响正确,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B.农民起义不断地爆发
C.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D.豪强大族不断地壮大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由皇帝年幼无法主政造成的,C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农民起义不断地爆发,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B;
豪强大族不断地壮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右图的楼车是一种汉代出现的( )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运输工具 D.收割工具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耧车”,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时期创制了播种工具“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可开沟、播种、掩土,故选B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灌溉工具,排除A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运输工具,排除C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收割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楼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8.(【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变式:西汉初期,大臣陆贾曾向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下列选项中,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D.以德治国,休养生息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以德治国,休养生息”的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相近,D符合题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B;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思是:兵马未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后比喻行动前须先作好准备。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列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与右图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是( )
①陈胜、吴广 ②楚汉之争
③项羽、刘邦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楚汉之争"的双方是项羽和刘邦,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排除含①或④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变式: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 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以上现象说明( )
A.解读历史应有唯一正确的结论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加合理
C.历史解释因视角不同存在差异 D.随着研究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这反映出历史解释因视角不同存在差异,研究视角不同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三个原因,解读历史应有唯一正确的结论的表述错误,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后期研究和传统观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
题干也没有说明哪个是先前观点,无法得出哪一观点被抛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期学习资源包,据此判断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 )
①地图:东晋形势图 ②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③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 ④论文: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A.农业生产的进步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贸易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C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的进步,仅反映了部分内容,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朝代更替的相关信息,排除B;
贸易的发展,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 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适合选作如图所示章节的标题的是 ( )
目 录 第1 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 第2 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65 第3 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69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除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外,大多数时间处于魏蜀吴、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局面;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适合作题干图示所示章节的标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最突出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3. 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可以乘东晋军队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没想到一溃千里,打了败仗。此战告诉我们 ( )
A.暴政亡国 B.骄兵必败 C.卧薪尝胆 D.仁政兴国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率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但由于苻坚骄傲自大,认为“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指挥失误,而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项暴政亡国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骄兵必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仁政兴国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4. 《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C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是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1954 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
A.东汉 B.魏 C.蜀 D.吴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项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符合题意;
B项曹操为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C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不符合题意;
D项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鼎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16.李凭在《北魏平城时代》中记载:“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为此,孝文帝( )
A.通婚姻 B.移风易俗 C.易胡服 D.迁都洛阳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原先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不太适合作为都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D符合题意;
移风易俗与题干描述的平城不适合当都城无关,排除B;
通婚姻、易胡服都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与题干描述的平城不适合当都城无关,排除A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都( )
A.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D.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商鞅变法是成效最大的变法。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孝文帝决定实施改革。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排除A;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排除C;
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孝文帝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B.收复中原进而统一中国
C.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D.接受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接受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符合题意;
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的影响,排除A;
为收复中原进而统一中国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变法,排除B;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完成了变法的统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水稻生产技术出现重大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南朝时的建康成为商业活跃的大都市。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背景 B.原因 C.特点 D.结果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结果,D符合题意;
“背景、原因、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建安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推恩令”的实行 B.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符合题意;
“推恩令”的实行在西汉时期,排除A;
民族矛盾激化与两次战争无关,排除C;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只与八王之乱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 西汉疆域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什么?
(4)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答案】(1)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今新疆地区;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信息“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可以看出, 材料二反映的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 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郡县制和推恩令,它们的实行,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
故答案为:(1)郡县制;
(2) 颁布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 今新疆地区;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推恩令,再结合对推恩令实施的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实行的制度和措施,再结合对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回答。
22.三国时期历史虽短,但无数英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以下是反映该时期局势演变的思维导图。
请把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① ,② ,③ ,④ ,
政 权 :A ;B ;C .
(2)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二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战役有关 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 么
(3)材料三: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 ·吴书》
材料三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4)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 请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述。
【答案】(1)曹操;袁绍;曹操;刘备与孙权;魏;蜀;吴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孙权派将军卫温卓领万人船队刊达夷洲。台湾。
(4)同意。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展开了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根据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发展。根据材料三“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结合所学可知,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
(4)本题考查对三国鼎立的评价。根据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因此,同意题干说法。
故答案为:
(1)第1空、曹操
第2空、袁绍
第3空、曹操
第4空、刘备与孙权
第5空、魏
第6空、蜀
第7空、吴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孙权派将军卫温卓领万人船队刊达夷洲。台湾。
(4)同意。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建立及发展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
A.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宽严相济、道之以政
C.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急于求成、暴虐严苛外态
2.(2024七上·吉林期中)《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3.(2024七上·德惠期中)中医常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总结出这种诊断方法的名医是( )
A.扁鹊 B.炎帝 C.华佗 D.张仲景
4.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③让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④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右侧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 片,内容有误的是…( )
黄巾起义 时间:公元前184年。 首领:王莽。 性质: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A.时间、性质 B.时间、首领 C.首领、影响 D.性质、影响
6.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B.农民起义不断地爆发
C.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D.豪强大族不断地壮大
7.(【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右图的楼车是一种汉代出现的( )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运输工具 D.收割工具
8.(【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变式:西汉初期,大臣陆贾曾向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下列选项中,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D.以德治国,休养生息
9.(【盐仓24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列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与右图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是( )
①陈胜、吴广 ②楚汉之争
③项羽、刘邦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变式: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 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以上现象说明( )
A.解读历史应有唯一正确的结论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加合理
C.历史解释因视角不同存在差异 D.随着研究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11.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期学习资源包,据此判断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 )
①地图:东晋形势图 ②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③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 ④论文: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A.农业生产的进步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贸易的发展
12. 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适合选作如图所示章节的标题的是 ( )
目 录 第1 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 第2 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65 第3 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69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13. 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可以乘东晋军队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没想到一溃千里,打了败仗。此战告诉我们 ( )
A.暴政亡国 B.骄兵必败 C.卧薪尝胆 D.仁政兴国
14. 《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15.1954 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
A.东汉 B.魏 C.蜀 D.吴
16.李凭在《北魏平城时代》中记载:“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为此,孝文帝( )
A.通婚姻 B.移风易俗 C.易胡服 D.迁都洛阳
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都( )
A.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D.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18.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孝文帝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B.收复中原进而统一中国
C.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D.接受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19.水稻生产技术出现重大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南朝时的建康成为商业活跃的大都市。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背景 B.原因 C.特点 D.结果
2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推恩令”的实行 B.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二、材料分析题
2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 西汉疆域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什么?
(4)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22.三国时期历史虽短,但无数英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东汉末年分三国”,以下是反映该时期局势演变的思维导图。
请把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① ,② ,③ ,④ ,
政 权 :A ;B ;C .
(2)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二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战役有关 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 么
(3)材料三: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 ·吴书》
材料三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4)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 请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3.【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4.【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选项①,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班超在西域的重要活动之一,甘英虽然最终未能到达大秦,但此举展现了汉朝对西域以西地区的探索和交流的愿望。选项③,班超在西域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让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故结论可知,①③正确。B正确;
选项②,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是张骞,不是班超。AC错误;
选项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是张骞,而非班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班超出使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班超的个人功绩,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因此,题干中黄巾起义的时间、首领错误,B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性质正确,排除A;
黄巾起义的影响正确,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由皇帝年幼无法主政造成的,C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农民起义不断地爆发,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B;
豪强大族不断地壮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耧车”,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时期创制了播种工具“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可开沟、播种、掩土,故选B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灌溉工具,排除A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运输工具,排除C项。
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收割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楼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以德治国,休养生息”的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相近,D符合题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B;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思是:兵马未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后比喻行动前须先作好准备。与题干材料“(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楚汉之争"的双方是项羽和刘邦,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排除含①或④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这反映出历史解释因视角不同存在差异,研究视角不同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同,C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三个原因,解读历史应有唯一正确的结论的表述错误,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后期研究和传统观点,无法做出比较,排除B;
题干也没有说明哪个是先前观点,无法得出哪一观点被抛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史实,C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的进步,仅反映了部分内容,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朝代更替的相关信息,排除B;
贸易的发展,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除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外,大多数时间处于魏蜀吴、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局面;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D项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适合作题干图示所示章节的标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最突出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3.【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率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但由于苻坚骄傲自大,认为“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指挥失误,而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项暴政亡国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骄兵必败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仁政兴国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4.【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C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是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项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符合题意;
B项曹操为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C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不符合题意;
D项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鼎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原先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不太适合作为都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D符合题意;
移风易俗与题干描述的平城不适合当都城无关,排除B;
通婚姻、易胡服都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与题干描述的平城不适合当都城无关,排除A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商鞅变法是成效最大的变法。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孝文帝决定实施改革。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排除A;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排除C;
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接受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符合题意;
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的影响,排除A;
为收复中原进而统一中国与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变法,排除B;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完成了变法的统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结果,D符合题意;
“背景、原因、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建安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符合题意;
“推恩令”的实行在西汉时期,排除A;
民族矛盾激化与两次战争无关,排除C;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只与八王之乱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今新疆地区;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信息“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可以看出, 材料二反映的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 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朝时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反映的是郡县制和推恩令,它们的实行,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
故答案为:(1)郡县制;
(2) 颁布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 今新疆地区;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推恩令,再结合对推恩令实施的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实行的制度和措施,再结合对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回答。
22.【答案】(1)曹操;袁绍;曹操;刘备与孙权;魏;蜀;吴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孙权派将军卫温卓领万人船队刊达夷洲。台湾。
(4)同意。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展开了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根据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发展。根据材料三“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结合所学可知,孙权派将军卫温带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
(4)本题考查对三国鼎立的评价。根据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因此,同意题干说法。
故答案为:
(1)第1空、曹操
第2空、袁绍
第3空、曹操
第4空、刘备与孙权
第5空、魏
第6空、蜀
第7空、吴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因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孙权派将军卫温卓领万人船队刊达夷洲。台湾。
(4)同意。三因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所以符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建立及发展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