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起陇西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D.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
2.(2024七上·十堰期中)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3.(2024七上·德惠期中)“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天下合久必分 D.得民心者得天下
4.(2024七上·德惠期中)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该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5.“李崇之印”发现于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汉归义羌长印”于1953年在新 疆沙雅县奇喀特古城出土,它们都来自西汉,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 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这两件文物充分表明西汉时期该地区…( )
李崇之印 汉归义羌长印
A.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
C.雕刻技术最为先进 D.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
6.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共同点包括 ………………………………………( )
①都创立于东汉末年 ②都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③都对贫苦民众有吸引力 ④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以下历史人物中,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有…………………( )
①张仲景 ②蔡伦 ③韩非 ④华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仔细观察右侧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 对____地区的有效管辖。 ………( )
A.秦朝 岭南 B.西汉 西域
C.西汉 夜郎 D.东汉 西域
9.下表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 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到达两河流域
C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D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 来到长安 说明开辟丝绸之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夹 击匈奴
A.A B.B C.C D.D
10.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光武帝 ②汉文帝 ③汉武帝 ④汉高祖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11.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如……………………………… ( )
①兴修水利工程,大量开垦荒田 ②水稻直接播种,麦稻兼作
③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④商业交流活跃,城市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我们常用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为世人所共知。司马昭的野心是………………………………………( )
A.消灭蜀汉 B.消灭孙吴 C.取代曹魏 D.统一全国
13.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 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 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由此可见,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14.“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 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起来,抗击曹军。”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5.(2024七上·期末)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6. 下面两幅魏晋墓砖画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它们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各族( )
牧马图 耕牛图
A.生活习俗的转变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饮食爱好的转变 D.生产方式的转变
17.4 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各族的内迁 B.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
C.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西晋对内迁各族施行仁政
18. 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出当时 (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
C.社会动荡不安 D.江南地区的开发
20. 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的学习任务单,请和他们一起“破圈”“跨界”吧!
【华夏“认”同】
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百家争“鸣”】
材料二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讲话
【此“画”怎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请你选择“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中的一位,说出他所属的学派及其主要主张。
(3)请你将该年级同学创作的“丝绸之路手绘路线图”补充完整(①),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22.B 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但是它的统一却是短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绘导图】
请分别写出A 政权的名称和B 政权的建立者。
(2)【 读漫画 】
两幅漫画分别体现了B 政权统治阶级怎样的生活状况
(3)【析成语】
成语“骨肉相残”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 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什么事件 有何影响
(4)【明教训】
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 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 城……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综合以上材料,B 政权的短命而亡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
公元2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C项;
公元3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4.【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而“李崇之印”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章;“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由此可知,两印证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选A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不能说明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排除B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不能反映雕刻技术最为先进,排除C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无法印证新疆地区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太平道由张角创立于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由张陵创立于东汉末年,所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创立于东汉末年,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之一,①正确;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确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属于早期道教的范畴,②正确;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关注贫苦民众,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和一定的帮助,因此对贫苦民众有吸引力,③正确;故结论可知,①②③。A正确;
“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这不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共同观点,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本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张仲景,他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对传统中医发展贡献巨大。华佗,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了“五禽戏”,对中医的外科和养生保健方面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是张仲景和华佗,B正确;
蔡伦,他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使得书写材料更加便利和普及,这对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与中医发展关系不大,AC错误;
韩非,他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其思想主要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与中医发展无关,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仲景和华佗。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的人物的个人功绩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符合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分析地图可知,西域都护府在汉朝设立,西域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B正确;
西域都护府在汉朝设立,不是在秦朝设立,A错误;
西域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夜郎不在新疆地区,C错误;
西域都护府在西汉设立,地图属于西汉时期地图,与东汉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域都护府。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地图属于什么王朝时期的地图,再判断西域都护府所在位置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故C项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C正确;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A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A错误;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但“丝绸之路”最远能到达欧洲的大秦。故B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B错误;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故D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②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④汉高祖是西汉的建立者。因此,先后顺序为:④②③①,B符合题意;
ACD顺序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和东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帝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大量开垦荒田,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等,①③符合题意,B正确;
南朝时期,水稻直接播种或育秧栽培, ②不符合题意;商业交流活跃,城市繁荣与农业的发展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他掌控朝政,一心想要取代曹魏政权。综上所述,司马昭的野心是取代曹魏, C错误;
消灭蜀汉并非司马昭的主要野心,这只是他扩大势力的一个行动,A错误;
消灭孙吴在当时不是他最核心的野心表现,B错误;
统一全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目标,而司马昭当时最为迫切和明显的野心是取代曹魏,掌握最高权力,D错误。
【点评】本题考点是三国争霸。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曹魏政权的发展历程。
13.【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 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 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可知,根据史料和考古认定了曹操墓,D符合题意;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不全面,排除A;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不全面,排除B;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 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起来,抗击曹军。”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战争是赤壁之战,D符合题意;
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
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项;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项;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16.【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开始从事农耕生活的场景的生活习俗,说明少数民族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故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A项生活习俗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饮食爱好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可知,公元4世纪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间尤其是西晋灭亡后,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才使得中原地区人口增加了两倍有余。
A项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题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是公元5世纪晚期,不符合题意;
C项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西晋对内迁各族施行仁政不符合史实,西晋统治时间为,公元265年-公元316年,而且西晋统治期间政风相对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人的南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答案】A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A项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和 东晋南朝时期不符,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C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19.【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由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知,这些反映出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人口的迁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人口的迁移是题干反映的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不能反映社会的动荡,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江南的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A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符合第一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B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符合第二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可用题干示意图帮助我们了解,符合题意;
D项西晋统一了全国,只符合第三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知道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1.【答案】(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理由:根据材料一"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得出理由是: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得出理由是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魏(或曹魏);
司马类(或晋武帝)。
(2)世家大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惠帝昏庸无能。
(3)事件:“八王之乱”。影响: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因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③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4)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分析结构图可知,东汉结束后进入三国鼎立局面,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A处是曹魏,B政权建立者是司马炎(晋武帝)。
(2)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分析两幅图可知,世家大族之间互相攀比,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武帝昏庸无能。
(3)事件:依据材料“司马氏骨肉相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影响:结合所学可知,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因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③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4)教训:依据史料“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 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解题方法:(1)结合所学分析三国朝代更迭即可得出答案。
(2)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分析两幅图当时社会状况和晋武帝的统治作为即可得出答案。
(3)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司马氏骨肉相残”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该事件,然后分析该事件给当时的西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4)教训:结合所学分析史料,得出什么样的深刻的历史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起陇西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D.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2024七上·十堰期中)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故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
公元2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C项;
公元3世纪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2024七上·德惠期中)“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天下合久必分 D.得民心者得天下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4.(2024七上·德惠期中)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该材料体现了下列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5.“李崇之印”发现于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汉归义羌长印”于1953年在新 疆沙雅县奇喀特古城出土,它们都来自西汉,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 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这两件文物充分表明西汉时期该地区…( )
李崇之印 汉归义羌长印
A.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
C.雕刻技术最为先进 D.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而“李崇之印”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章;“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由此可知,两印证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选A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不能说明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排除B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不能反映雕刻技术最为先进,排除C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无法印证新疆地区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共同点包括 ………………………………………( )
①都创立于东汉末年 ②都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③都对贫苦民众有吸引力 ④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太平道由张角创立于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由张陵创立于东汉末年,所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创立于东汉末年,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之一,①正确;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确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属于早期道教的范畴,②正确;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关注贫苦民众,为他们提供精神寄托和一定的帮助,因此对贫苦民众有吸引力,③正确;故结论可知,①②③。A正确;
“都认为人们生来是受苦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这不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共同观点,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本情况,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7.以下历史人物中,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有…………………( )
①张仲景 ②蔡伦 ③韩非 ④华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张仲景,他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对传统中医发展贡献巨大。华佗,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了“五禽戏”,对中医的外科和养生保健方面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是张仲景和华佗,B正确;
蔡伦,他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使得书写材料更加便利和普及,这对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与中医发展关系不大,AC错误;
韩非,他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其思想主要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与中医发展无关,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仲景和华佗。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中的人物的个人功绩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符合即可。
8.仔细观察右侧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 对____地区的有效管辖。 ………( )
A.秦朝 岭南 B.西汉 西域
C.西汉 夜郎 D.东汉 西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分析地图可知,西域都护府在汉朝设立,西域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B正确;
西域都护府在汉朝设立,不是在秦朝设立,A错误;
西域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夜郎不在新疆地区,C错误;
西域都护府在西汉设立,地图属于西汉时期地图,与东汉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域都护府。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地图属于什么王朝时期的地图,再判断西域都护府所在位置即可。
9.下表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 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只到达两河流域
C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
D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 来到长安 说明开辟丝绸之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夹 击匈奴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故C项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C正确;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A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A错误;
“丝绸之路”通到安息,但“丝绸之路”最远能到达欧洲的大秦。故B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B错误;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故D项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
10.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光武帝 ②汉文帝 ③汉武帝 ④汉高祖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②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④汉高祖是西汉的建立者。因此,先后顺序为:④②③①,B符合题意;
ACD顺序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和东汉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帝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如……………………………… ( )
①兴修水利工程,大量开垦荒田 ②水稻直接播种,麦稻兼作
③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④商业交流活跃,城市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大量开垦荒田,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等,①③符合题意,B正确;
南朝时期,水稻直接播种或育秧栽培, ②不符合题意;商业交流活跃,城市繁荣与农业的发展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我们常用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为世人所共知。司马昭的野心是………………………………………( )
A.消灭蜀汉 B.消灭孙吴 C.取代曹魏 D.统一全国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他掌控朝政,一心想要取代曹魏政权。综上所述,司马昭的野心是取代曹魏, C错误;
消灭蜀汉并非司马昭的主要野心,这只是他扩大势力的一个行动,A错误;
消灭孙吴在当时不是他最核心的野心表现,B错误;
统一全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目标,而司马昭当时最为迫切和明显的野心是取代曹魏,掌握最高权力,D错误。
【点评】本题考点是三国争霸。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曹魏政权的发展历程。
13.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 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 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由此可见,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 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 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可知,根据史料和考古认定了曹操墓,D符合题意;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不全面,排除A;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不全面,排除B;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 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起来,抗击曹军。”双方之间爆发的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8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刘 备和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起来,抗击曹军。”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战争是赤壁之战,D符合题意;
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
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上·期末)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项;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项;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16. 下面两幅魏晋墓砖画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它们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各族( )
牧马图 耕牛图
A.生活习俗的转变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饮食爱好的转变 D.生产方式的转变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开始从事农耕生活的场景的生活习俗,说明少数民族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故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A项生活习俗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饮食爱好的转变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和题干两幅魏晋墓砖画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4 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各族的内迁 B.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
C.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西晋对内迁各族施行仁政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可知,公元4世纪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间尤其是西晋灭亡后,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才使得中原地区人口增加了两倍有余。
A项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题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是公元5世纪晚期,不符合题意;
C项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西晋对内迁各族施行仁政不符合史实,西晋统治时间为,公元265年-公元316年,而且西晋统治期间政风相对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人的南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8. 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出当时 (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答案】A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A项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和 东晋南朝时期不符,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C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
C.社会动荡不安 D.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由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知,这些反映出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人口的迁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题干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人口的迁移是题干反映的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不能反映社会的动荡,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江南的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A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符合第一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B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符合第二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可用题干示意图帮助我们了解,符合题意;
D项西晋统一了全国,只符合第三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知道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黄埔期末)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的学习任务单,请和他们一起“破圈”“跨界”吧!
【华夏“认”同】
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百家争“鸣”】
材料二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讲话
【此“画”怎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请你选择“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中的一位,说出他所属的学派及其主要主张。
(3)请你将该年级同学创作的“丝绸之路手绘路线图”补充完整(①),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答案】(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理由:根据材料一"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得出理由是: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得出理由是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理由: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例如选择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3)地点:①处是长安,②处是阳关;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百家争鸣、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B 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但是它的统一却是短暂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绘导图】
请分别写出A 政权的名称和B 政权的建立者。
(2)【 读漫画 】
两幅漫画分别体现了B 政权统治阶级怎样的生活状况
(3)【析成语】
成语“骨肉相残”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 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什么事件 有何影响
(4)【明教训】
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 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 城……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综合以上材料,B 政权的短命而亡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1)魏(或曹魏);
司马类(或晋武帝)。
(2)世家大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惠帝昏庸无能。
(3)事件:“八王之乱”。影响: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因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③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4)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分析结构图可知,东汉结束后进入三国鼎立局面,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A处是曹魏,B政权建立者是司马炎(晋武帝)。
(2)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分析两幅图可知,世家大族之间互相攀比,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武帝昏庸无能。
(3)事件:依据材料“司马氏骨肉相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影响:结合所学可知,①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②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因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③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4)教训:依据史料“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 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勤政爱民、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解题方法:(1)结合所学分析三国朝代更迭即可得出答案。
(2)生活状况:结合所学分析两幅图当时社会状况和晋武帝的统治作为即可得出答案。
(3)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司马氏骨肉相残”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该事件,然后分析该事件给当时的西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4)教训:结合所学分析史料,得出什么样的深刻的历史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