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4 11:10:5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迁安期中)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见秦朝(  )
A.法律完善 B.皇权至上 C.赋税沉重 D.刑罚残酷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可见秦朝刑罚残酷,D符合题意;
法律完善与题意不符,秦朝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题干没有出现秦朝法律的信息,反映的是秦朝的酷刑,排除A;
皇权至上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未体现秦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反映的是刑罚的残酷,排除B;
秦朝的赋税制度以其高税率、 繁重的徭役和各种名目的税收, 共同构成了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赋税沉重与题意不符,反映的是清朝的刑罚残酷,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4七上·吉林期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地点在(  )
A.长安 B.咸阳 C.南京 D.洛阳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3.(2024七上·德惠期中)“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这段材料强调秦统一中国(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打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早在东汉,一位名医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华佗 B.李时珍 C.扁鹊 D.张仲景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著有《伤寒杂病论》,D正确;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A错误;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B错误;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仲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的人物的朝代和功绩即可得出答案。
5.一位同学将与天文地学相关的内容整理成下表,但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污点处的内容应是 (  )
A.东汉、王充 B.西汉、晁错
C.东汉、张衡 D.西汉、东方朔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C正确;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A错误;
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B错误;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衡。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6.以下为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空白处应依次填写……………………(  )
A.洛阳、安息 B.长安、斯里兰卡
C.洛阳、大秦 D.长安、欧洲和北非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首先,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长安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备作为起点的条件。其次,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和北非。D正确;
洛阳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安息是在西亚地区,不是最终到达的地点。A错误;
斯里兰卡不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B错误;
洛阳不是起点,大秦是指古罗马,也不是最终到达的大范围区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陆上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7.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这条航线在汉朝时………………(  )
A.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形成 B.从山东半岛出发,到达日本
C.最远到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D.将大量中国丝绸转运到朝鲜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C正确;
张骞通西域开通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A错误;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而不是从山东半岛出发,B错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将大量中国丝绸转运到朝鲜不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范围即可得出答案。
8.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 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材料中提到张骞将胡乐“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传入长安,这表明张骞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作用,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A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汉朝以武力控制西域的相关内容,B错误;
材料只是说西晋时期的记载中提到张骞在西汉时将马其顿的一曲传入长安,但不能就此得出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这种说法不准确,实际上交流在西汉就已经通过张骞有所体现,C错误;
材料主要说的是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涉及西域经济发展的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张骞通西域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9.右侧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D项正确。
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与史实不符,排除A;
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说法错误,排除B;
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 (  )
A.加强监督,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B符合题意;
加强监督,惩处贪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
允许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属于民族方面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政权分别是(  )
A.东汉、北魏 B.西晋、北魏 C.西晋、南朝 D.西晋、前秦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B符合题意;
东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
南朝是“宋齐梁陈”的总称,排除C;
前秦属于十六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兴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对下列文物的研究可以得出…………(  )
东晋黑釉鸡首瓷壶 南朝青瓷莲花尊
A.江南地区农业的进步 B.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快
C.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D.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黑釉鸡首瓷壶”“南朝青瓷莲花尊”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南方地区手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准备 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说明东晋未能恢复中原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B.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
C.北伐将领动机不纯 D.镇守地方的贵族势力很大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正当准备 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可知,东晋统治对祖逖率军北伐心存疑虑,B符合题意;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政权落入武将之手,排除A;
北伐将领动机不纯,与事实不符,排除C;
镇守地方的贵族势力很大,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祖逖北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如图,这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字样。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
A.晋武帝分封同姓王 B.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C.西晋统一全国 D.西晋八王之乱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这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字样”可知,鲜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此印可以用来研究北方各族不断内迁,B正确;
题干表述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与分封同姓王无关,A错误;
此时西晋统一中国了,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
题干与八王之乱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得出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史实是拍摄电视剧的重要依据,要展现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列情景能够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有 (  )
①吴国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曹魏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
④曹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形成后,曹魏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吴国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三国鼎立时,曹操已经去世,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七上·黄埔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A符合题意;
南方条件优越是自然条件,排除B;
对外交往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 河南洛阳市区以北至邙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北魏墓葬,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宏墓、元恪墓、元义墓和元邵墓等。从这些墓主人所处的朝代、姓氏及墓葬位置来判断,他们的身份是(  )
A.汉族大臣 B.匈奴贵族
C.大月氏首领 D.鲜卑族皇室、贵族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河南洛阳市区以北至邙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北魏墓葬,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宏墓、元恪墓、元义墓和元邵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生前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故他们的身份应该是鲜卑族皇室、贵族。
A项汉族大臣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贵族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C项大月氏首领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D项鲜卑族皇室、贵族是他们的身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
18. 《宋书》中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时期宋朝 (  )
A.经济繁荣 B.政治腐败 C.文化落后 D.社会动荡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可知,材料反映南朝宋代经济繁荣。
A项经济繁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政治腐败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落后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 观察下面的政权更替示意图,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的选项是(  )
A.229 年—孙权—建业 B.266 年—司马炎—洛阳
C.317 年—司马睿—建康 D.420 年—刘裕(宋武帝)—建康
【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
A项229年—孙权—建业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B项266年—司马炎—洛阳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C项317年—司马睿—建康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符合题意;
D项420年—刘裕(宋武帝)—建康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掌握东晋的建立相关知识。
20. 某历史论文中写道:“(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
A.《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 B.《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
C.《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D.《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和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晋晋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发生在洛阳一带,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整个国家各个阶层都没有赢家。
A项《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晋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应该是该论文的题目,符合题意;
C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八王之乱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族苻氏所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材料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所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并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答案】(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可知,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根据材料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文化开始趋同”。
(3)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连续性。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故答案为:
(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华文明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江南产生巨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历史解释江南何以开发】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 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法)已传入南方,并已 使用粪肥……。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联系材料三、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及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本题考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迁安期中)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见秦朝(  )
A.法律完善 B.皇权至上 C.赋税沉重 D.刑罚残酷
2.(2024七上·吉林期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地点在(  )
A.长安 B.咸阳 C.南京 D.洛阳
3.(2024七上·德惠期中)“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这段材料强调秦统一中国(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4.打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早在东汉,一位名医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华佗 B.李时珍 C.扁鹊 D.张仲景
5.一位同学将与天文地学相关的内容整理成下表,但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污点处的内容应是 (  )
A.东汉、王充 B.西汉、晁错
C.东汉、张衡 D.西汉、东方朔
6.以下为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空白处应依次填写……………………(  )
A.洛阳、安息 B.长安、斯里兰卡
C.洛阳、大秦 D.长安、欧洲和北非
7.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这条航线在汉朝时………………(  )
A.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形成 B.从山东半岛出发,到达日本
C.最远到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D.将大量中国丝绸转运到朝鲜
8.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 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9.右侧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10.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 (  )
A.加强监督,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1.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政权分别是(  )
A.东汉、北魏 B.西晋、北魏 C.西晋、南朝 D.西晋、前秦
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对下列文物的研究可以得出…………(  )
东晋黑釉鸡首瓷壶 南朝青瓷莲花尊
A.江南地区农业的进步 B.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快
C.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D.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13.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准备 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说明东晋未能恢复中原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B.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
C.北伐将领动机不纯 D.镇守地方的贵族势力很大
14.如图,这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字样。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
A.晋武帝分封同姓王 B.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C.西晋统一全国 D.西晋八王之乱
15.史实是拍摄电视剧的重要依据,要展现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列情景能够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有 (  )
①吴国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曹魏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
④曹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4七上·黄埔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社会动荡不安
17. 河南洛阳市区以北至邙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北魏墓葬,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宏墓、元恪墓、元义墓和元邵墓等。从这些墓主人所处的朝代、姓氏及墓葬位置来判断,他们的身份是(  )
A.汉族大臣 B.匈奴贵族
C.大月氏首领 D.鲜卑族皇室、贵族
18. 《宋书》中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时期宋朝 (  )
A.经济繁荣 B.政治腐败 C.文化落后 D.社会动荡
19. 观察下面的政权更替示意图,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的选项是(  )
A.229 年—孙权—建业 B.266 年—司马炎—洛阳
C.317 年—司马睿—建康 D.420 年—刘裕(宋武帝)—建康
20. 某历史论文中写道:“(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
A.《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 B.《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
C.《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D.《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清远期末)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出现了。
——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材料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规范化字体”所采取的政策,并概括此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并结合史实说明“文化开始趋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江南产生巨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历史解释江南何以开发】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 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法)已传入南方,并已 使用粪肥……。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联系材料三、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可见秦朝刑罚残酷,D符合题意;
法律完善与题意不符,秦朝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题干没有出现秦朝法律的信息,反映的是秦朝的酷刑,排除A;
皇权至上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未体现秦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反映的是刑罚的残酷,排除B;
秦朝的赋税制度以其高税率、 繁重的徭役和各种名目的税收, 共同构成了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赋税沉重与题意不符,反映的是清朝的刑罚残酷,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3.【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4.【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著有《伤寒杂病论》,D正确;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A错误;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B错误;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仲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的人物的朝代和功绩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C正确;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一书,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A错误;
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B错误;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题干中“改进浑天仪”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衡。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首先,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长安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备作为起点的条件。其次,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和北非。D正确;
洛阳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安息是在西亚地区,不是最终到达的地点。A错误;
斯里兰卡不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上。B错误;
洛阳不是起点,大秦是指古罗马,也不是最终到达的大范围区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陆上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C正确;
张骞通西域开通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A错误;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而不是从山东半岛出发,B错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往来,将大量中国丝绸转运到朝鲜不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范围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材料中提到张骞将胡乐“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传入长安,这表明张骞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作用,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A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汉朝以武力控制西域的相关内容,B错误;
材料只是说西晋时期的记载中提到张骞在西汉时将马其顿的一曲传入长安,但不能就此得出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这种说法不准确,实际上交流在西汉就已经通过张骞有所体现,C错误;
材料主要说的是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涉及西域经济发展的内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张骞通西域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由太后掌权。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D项正确。
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与史实不符,排除A;
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说法错误,排除B;
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B符合题意;
加强监督,惩处贪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
允许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属于民族方面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B符合题意;
东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
南朝是“宋齐梁陈”的总称,排除C;
前秦属于十六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兴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黑釉鸡首瓷壶”“南朝青瓷莲花尊”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南方地区手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正当准备 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可知,东晋统治对祖逖率军北伐心存疑虑,B符合题意;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政权落入武将之手,排除A;
北伐将领动机不纯,与事实不符,排除C;
镇守地方的贵族势力很大,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祖逖北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这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刻有“晋鲜卑归义侯”字样”可知,鲜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此印可以用来研究北方各族不断内迁,B正确;
题干表述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与分封同姓王无关,A错误;
此时西晋统一中国了,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
题干与八王之乱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得出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形成后,曹魏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吴国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三国鼎立时,曹操已经去世,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A符合题意;
南方条件优越是自然条件,排除B;
对外交往发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河南洛阳市区以北至邙山一带,分布着许多北魏墓葬,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元宏墓、元恪墓、元义墓和元邵墓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生前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故他们的身份应该是鲜卑族皇室、贵族。
A项汉族大臣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贵族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C项大月氏首领没有改姓氏为元,不符合题意;
D项鲜卑族皇室、贵族是他们的身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
18.【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可知,材料反映南朝宋代经济繁荣。
A项经济繁荣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政治腐败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落后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定都建康。
A项229年—孙权—建业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B项266年—司马炎—洛阳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C项317年—司马睿—建康与①处政权相匹配,符合题意;
D项420年—刘裕(宋武帝)—建康与①处政权不匹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晋的建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掌握东晋的建立相关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和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晋晋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发生在洛阳一带,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整个国家各个阶层都没有赢家。
A项《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晋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应该是该论文的题目,符合题意;
C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八王之乱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族苻氏所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可知,西汉初年的“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根据材料二“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文化开始趋同”。
(3)根据材料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连续性。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故答案为:
(1)政策: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或统一文字)。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特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文化开始趋同”。
(3)特点:连续性。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华文明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及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本题考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
(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