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4 11:06:29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率兵攻入咸,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2.(2024七上·迁安期中)如果以成语“破釜沉舟”为内容编排一幕历史剧,里面的主角应该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3.(2024七上·吉林期中)下列文献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长安太学所使用的教材是(  )
A.《诗》 B.《孙子兵法》
C.《春秋》 D.《礼》
4.(2024七上·新会期中)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
A.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彰显秦王朝正统性
5.(2024七上·德惠期中)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表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退、打败秦军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一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6.(2024七上·迁安期中)下面两图记录某一时期地方郡国在二十多年间发生的历史变化。这一变化(  )
A.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 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7.右图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部分 措施,下列选项组合正确的……(  )
A.①察举制;②刺史制度;③推恩令
B.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C.①刺史制度;②推恩令;③察举制
D.①推恩令;②察举制;③御史大夫
8.如图是汉朝某项政策实行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可以(  )
A.促进民族交融 B.巩固了分封制
C.维护边疆稳定 D.削弱侯国势力
9.西汉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发生在 ▲ 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10.右侧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
A.长平之战中 B.巨鹿之战中 C.牧野之战中 D.桂陵之战中
11. 狩猎是鲜卑族常见的生产方式,某同学依据史料统计了北魏时期帝王出猎次数(部分),引发表格中“0次”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道武帝至献文帝时期(约85年间) 孝文帝(29年间)
次数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0次
7次 2 2 次 19次 1 2 次 7次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D.皇帝兴趣发生变化
12.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
A.加强了对外交往 B.形成了三国鼎立
C.加速了北朝衰落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3.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战役。以下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
B.东晋取得了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C.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14.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 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信息是……………………………………………… ………(  )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世家大族当权的门阀政治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15.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局势的是(  )
A. B.
C. D.
16.(2024七上·剑阁期末)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晋曾颁发给一些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归义金印”(注:“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据此推知西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政权正统地位
18.(2024七上·内黄期末)《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是全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9.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段话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 下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数字表示年份),据此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
A.政权分立 B.文明的起源 C.繁荣开放 D.社会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某博物馆的一件文物。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 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
—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1ǐn yǔ, 意指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 子朽烂)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起来),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材料一中文物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 可见,汉 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体现的是汉初的哪一繁盛景象 材料二中的政策与这一繁盛景象 出现有何联系
(4)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
2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认同】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不满足于担任匈奴一族的“单于”,希望效法汉高祖刘邦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式帝国,他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随后少数民族建立的“赵”“燕”“秦”等华夏式政权名号的选择,体现了“五胡”对“中国”的认同。不仅如此,内迁“五胡”迅速接受、学习汉文化。史学家赵翼感慨:“(少数民族)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轻视)哉!”
【文化认同】
材料二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晋书·王猛载记》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
—《魏书·高祖纪下》
【民族交融】
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1)请列举两个“五胡”中的民族。结合材料一,匈奴人刘渊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概括王猛在前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改革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说一说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D符合题意;
陈胜和吴广是领导大泽乡起义的人物,与“破釜沉舟”信息不符,排除AB;
刘邦也是秦末起义军,他直捣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6.【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地图可知,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王国和郡的数量变化,王国减少,郡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符合题意;
分封制在秦朝建立时,已经废除,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与汉朝不符,排除A;
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与题意不符,排除B;
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王国土地的减少,汉郡的数量增加,说明中央集权得到恶灵加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封地越来越注,削弱了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控制;推行察举制度,以举孝廉为主,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所以题干中选项组合正确的是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故选B项。其他组合错误,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裂土置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作为侯国,从而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分封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能体现维护了边疆稳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七国之乱”,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采纳晃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叛乱,对抗中央,汉景帝派遣大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七国之乱,故选D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高祖无关,排除A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文帝无关,排除B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武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七国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七国之乱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歼灭秦军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A;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C;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巨鹿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狩猎次数为“0”。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全面汉化,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和生活习俗,B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统治区域发生改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皇帝兴趣发生变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汉化”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排除A;
三国鼎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朝的衰落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王猛反对苻坚攻晋,D符合题意;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属于4世纪后期,排除A;
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结束,排除B;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 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当权的史实,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东晋的史实,排除A;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晋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A符合题意;
BCD位置错误,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鲜卑族和汉族的交流,这与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是相符合的,故选B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未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的打击,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并未统一中国,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晋武帝为笼络少数民族,常常颁赐金印给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不是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战于赤壁,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溉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从题干示意图看出,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先后经历过魏蜀吴的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称南朝,北方的北魏和四个王朝合称北朝,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政权分立。
A项政权分立是题干示意图体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符合题意;
B项文明的起源是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内容。
21.【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政策:休养生总政策。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文景之治”。材料二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材料三中“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景象。根据材料一“陶牛车”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治。根据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西汉初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根据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1ǐn yǔ, 意指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 子朽烂)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起来),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可知,此阿里描述的是汉朝文景之治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是“文景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感想。通过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可知,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政策:休养生总政策。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文景之治”。材料二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材料三中“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说明:刘渊接受了汉族文化,希望自己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此来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流徙放逐不尽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未被重用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耕织;教化百姓。
(3)措施: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人文化,稳固自身统治。
(4)影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因素: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推动、改革;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补;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互交流等。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居于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刘渊进入中原后,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他向汉族人民传递了一个信息:他并非外来侵略者,而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的政治策略有助于缓解民族矛盾,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因此材料说明了匈奴与汉族的交融,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内容:根据材料二“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可知,王猛在前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流徙放逐了不尽职的官员,提拔隐居而未被任用的人才,重用贤能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督促百姓从事耕织。
(3)根据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4)根据材料四“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可知,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河俗。因此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在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根据材料四“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可知,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是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故答案为:(1)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说明:刘渊接受了汉族文化,希望自己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此来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流徙放逐不尽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未被重用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耕织;教化百姓。
(3)措施: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人文化,稳固自身统治。
(4)影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因素: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推动、改革;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补;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互交流等。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王猛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王猛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等知识。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朝阳期中)“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率兵攻入咸,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2024七上·迁安期中)如果以成语“破釜沉舟”为内容编排一幕历史剧,里面的主角应该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D符合题意;
陈胜和吴广是领导大泽乡起义的人物,与“破釜沉舟”信息不符,排除AB;
刘邦也是秦末起义军,他直捣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吉林期中)下列文献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长安太学所使用的教材是(  )
A.《诗》 B.《孙子兵法》
C.《春秋》 D.《礼》
【答案】B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4.(2024七上·新会期中)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
A.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彰显秦王朝正统性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5.(2024七上·德惠期中)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表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退、打败秦军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一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6.(2024七上·迁安期中)下面两图记录某一时期地方郡国在二十多年间发生的历史变化。这一变化(  )
A.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 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地图可知,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王国和郡的数量变化,王国减少,郡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符合题意;
分封制在秦朝建立时,已经废除,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与汉朝不符,排除A;
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与题意不符,排除B;
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王国土地的减少,汉郡的数量增加,说明中央集权得到恶灵加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右图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部分 措施,下列选项组合正确的……(  )
A.①察举制;②刺史制度;③推恩令
B.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C.①刺史制度;②推恩令;③察举制
D.①推恩令;②察举制;③御史大夫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封地越来越注,削弱了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控制;推行察举制度,以举孝廉为主,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所以题干中选项组合正确的是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故选B项。其他组合错误,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8.如图是汉朝某项政策实行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可以(  )
A.促进民族交融 B.巩固了分封制
C.维护边疆稳定 D.削弱侯国势力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裂土置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作为侯国,从而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分封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能体现维护了边疆稳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武帝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9.西汉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发生在 ▲ 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七国之乱”,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采纳晃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叛乱,对抗中央,汉景帝派遣大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七国之乱,故选D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高祖无关,排除A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文帝无关,排除B项。
“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武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七国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七国之乱的相关史实。
10.右侧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
A.长平之战中 B.巨鹿之战中 C.牧野之战中 D.桂陵之战中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歼灭秦军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A;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C;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战役,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巨鹿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 狩猎是鲜卑族常见的生产方式,某同学依据史料统计了北魏时期帝王出猎次数(部分),引发表格中“0次”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道武帝至献文帝时期(约85年间) 孝文帝(29年间)
次数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0次
7次 2 2 次 19次 1 2 次 7次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D.皇帝兴趣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狩猎次数为“0”。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全面汉化,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和生活习俗,B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统治区域发生改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皇帝兴趣发生变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
A.加强了对外交往 B.形成了三国鼎立
C.加速了北朝衰落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汉化”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排除A;
三国鼎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朝的衰落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战役。以下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
B.东晋取得了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C.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王猛反对苻坚攻晋,D符合题意;
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属于4世纪后期,排除A;
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结束,排除B;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 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信息是……………………………………………… ………(  )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世家大族当权的门阀政治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 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当权的史实,C符合题意;
题干只涉及东晋的史实,排除A;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晋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局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A符合题意;
BCD位置错误,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4七上·剑阁期末)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鲜卑族和汉族的交流,这与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是相符合的,故选B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未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的打击,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并未统一中国,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17.(2024七上·清远期末)西晋曾颁发给一些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归义金印”(注:“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据此推知西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政权正统地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晋武帝为笼络少数民族,常常颁赐金印给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政权的正统地位,D项符合题意;
A: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B:推广汉族先进文化不是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是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七上·内黄期末)《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是全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9.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段话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战于赤壁,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D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溉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20. 下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数字表示年份),据此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
A.政权分立 B.文明的起源 C.繁荣开放 D.社会变革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从题干示意图看出,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先后经历过魏蜀吴的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称南朝,北方的北魏和四个王朝合称北朝,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政权分立。
A项政权分立是题干示意图体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符合题意;
B项文明的起源是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某博物馆的一件文物。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 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
—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1ǐn yǔ, 意指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 子朽烂)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起来),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材料一中文物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 可见,汉 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体现的是汉初的哪一繁盛景象 材料二中的政策与这一繁盛景象 出现有何联系
(4)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
【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政策:休养生总政策。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文景之治”。材料二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材料三中“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景象。根据材料一“陶牛车”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治。根据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西汉初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根据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1ǐn yǔ, 意指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 子朽烂)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起来),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可知,此阿里描述的是汉朝文景之治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是“文景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感想。通过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可知,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政策:休养生总政策。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3)“文景之治”。材料二中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材料三中“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使汉朝出现了材料三中所述的国力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的景象。
(4)身为统治者要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统治者要重视节俭并以身作则:统治者要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等。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认同】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不满足于担任匈奴一族的“单于”,希望效法汉高祖刘邦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式帝国,他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随后少数民族建立的“赵”“燕”“秦”等华夏式政权名号的选择,体现了“五胡”对“中国”的认同。不仅如此,内迁“五胡”迅速接受、学习汉文化。史学家赵翼感慨:“(少数民族)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轻视)哉!”
【文化认同】
材料二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晋书·王猛载记》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
—《魏书·高祖纪下》
【民族交融】
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1)请列举两个“五胡”中的民族。结合材料一,匈奴人刘渊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概括王猛在前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改革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说一说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1)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说明:刘渊接受了汉族文化,希望自己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此来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流徙放逐不尽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未被重用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耕织;教化百姓。
(3)措施: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人文化,稳固自身统治。
(4)影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因素: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推动、改革;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补;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互交流等。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居于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刘渊进入中原后,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他向汉族人民传递了一个信息:他并非外来侵略者,而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的政治策略有助于缓解民族矛盾,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因此材料说明了匈奴与汉族的交融,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内容:根据材料二“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可知,王猛在前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流徙放逐了不尽职的官员,提拔隐居而未被任用的人才,重用贤能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督促百姓从事耕织。
(3)根据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4)根据材料四“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可知,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河俗。因此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在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根据材料四“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可知,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是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故答案为:(1)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说明:刘渊接受了汉族文化,希望自己是汉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以此来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2)流徙放逐不尽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未被重用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耕织;教化百姓。
(3)措施: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人文化,稳固自身统治。
(4)影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因素: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推动、改革;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同民族文化的互补;各民族错居杂处、相互交流等。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王猛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王猛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