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4 21: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略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长江干流流经我国(  )
①地势的三级阶梯
②东、中、西三大地带
③三大自然区
④三个温度带和三类干湿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
②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
③不能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24浙江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为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些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略图,甲、乙圆圈范围内为长江经济带中的两个城市群。
(1)与乙相比,甲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较  (填“高”或“低”)。(1分)
(2)与重庆相比,上海水运的主要优势在于地处长江    ,    (填具体交通运输方式)便利。(2分)
(3)简述湖南省发展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5分)
(4)简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8分)
题组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关于长江经济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经济Ⅰ轴、经济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经济Ⅱ轴较经济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M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能源
④N区域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工业化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的(  )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2023山东淄博期中)经过多年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长江经济带(  )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
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
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
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7.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④促进长三角有序承接中上游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1)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的“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    、武汉、   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2分)
(2)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两翼”中的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主要包括云南、  、   、江西和浙江等省。(2分)
(3)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的“三极”是指以        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    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2分)
(4)简述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6分)
题组三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2023山东临沂联考)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图中反映的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
①保护水体是首位
②应建立地区间的、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③应共抓大保护、进行大开发
④应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下列城市中,位于长江中游的是(  )
A.重庆   B.宜昌   C.武汉   D.南京
12.符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有(  )
①迁走距离长江1 km以内的化工厂
②多在长江干流上修建水电站
③沿岸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④退耕还林、还湿、还湖,植树造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哪些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4分)
(2)为实现经济更协调,长江上游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实现优势互补 (6分)
(3)为实现生态更优美,分析修复长江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的措施。(6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沿江沿河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是因为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使长江水运运能大的水文、水系特点是(   )
A.多支流、多峡谷、多湖泊
B.落差大、含沙量小、不结冰
C.水量大、江阔水深
D.汛期长、多宽而浅的“V”形谷
2.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流域性城市群之一,该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长江航运中心
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
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淮河(如图所示)流域内有些地市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基地,有些地市是矿产资源富集地,有些地市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整个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涵盖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湖北五省的25个省辖市和4个县(市),2017年末人均GDP约为46 23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简析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的地理背景。(6分)
(2)指出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3)相对于长江,分析淮河发展水运的不利自然条件。(4分)
题组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下列措施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是(  )
A.加大长江中上游资源开发力度
B.大力开发上游地区水能资源
C.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
D.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进行大开发
5.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
A.土地广阔,价格低   B.水能资源匮乏
C.人口众多,素质高   D.交通设施完善
6.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够(  )
①显著提高中上游人口素质
②促进长江沿线文化、技术交流
③增加就业,提高收入
④促进长江沿线资源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组三 沿江沿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7.(2024山东临沂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莱茵河被认为是世界上管理最成功的河流之一。莱茵河是欧洲重要航道和沿岸国家的供水水源地,巴塞尔以上为莱茵河上游,波恩以下为其下游。历史上莱茵河两岸建起密集的工业区,河道被裁弯取直,流域受到严重污染。为协调流域各国共同治理莱茵河,1950年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莱茵河治理分两个阶段(如下表),下图为莱茵河水质监测站网络图。
阶段 治理“关键词”
阶段一 (1950—1986年) 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站并形成监测网络、量化指标体系、水质预警系统
阶段二 (1987—2020年) 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天然河道、扩大湿地
(1)简述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在莱茵河干、支流建立多个水质监测站的作用。(6分)
(2)请从表中任选一个阶段,归纳该阶段莱茵河治理的主要目的,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C 4.A 5.D 6.D 7.C 9.C 10.A
11.C 12.D
1.A 长江干流只流经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未流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错误;长江干流只流经亚热带和青藏高原区,④错误。故选A。
2.C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依托黄金水道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③错误。故选C。
归纳总结 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3.答案 (1)高
(2)入海口 海运
(3)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土地)廉价;水运便利;市场广阔。
(4)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解析 (1)乙是成渝城市群,甲是长三角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
(2)重庆、上海都有河运优势,与重庆相比,上海水运的主要优势在于地处长江入海口,海运便利。
(3)据图可知,湖南铅锌、锑等金属矿产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图示湖南附近水电站较多,动力供应充足;湖南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湖南经济欠发达,劳动力、土地充足且廉价;周围地区人口多,邻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4)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地处平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轴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还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是重要的“工业走廊”,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完善;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4.A 图示经济Ⅰ轴沿长江分布,经济Ⅱ轴沿沪杭、浙赣、湘黔等铁路线分布;经济Ⅱ轴经过江南丘陵,地势有一定起伏;M区域为长江三角洲,该区域能源较少,但需求量大,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能源;N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环境较差。
5.D N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M区域低,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且该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大力承接M区域的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6.D 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上中下游跨越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带,发展不均衡,A错误;长江上游水能、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丰富,B错误;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强,C错误;由于经济发展快,河湖污染加重、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显现,D正确。
7.C 要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就应该依托长江水运,建立上中下游联运,并连接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分工合作、互通有无,①正确;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要立足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统筹协调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发展,才能发挥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自优势,增强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②错误、③正确;应促进中上游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④错误。故选C。
8.答案 (1)上海 重庆
(2)贵州 湖南
(3)长江三角洲 成渝
(4)与铁路运输相比,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量大;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地和沿海。
解析 (1)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的“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2)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两翼”中的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主要包括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
(3)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的“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4)与铁路运输相比,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量大;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地和沿海。
9.C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森林破坏严重地区)、大气污染(出现酸雨的地区)、水体污染(受污染河段)。
10.A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水体是首位,①正确、③错误;建立地区间的、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②正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应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④错误。故选A。
11.C 长江源头至宜昌为上游,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四个选项中武汉位于长江中游。
12.D 多在长江干流上修建水电站不符合“不搞大开发”理念,②错;①③④符合。故选D。
13.答案 (1)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国家政策扶持;市场广阔;等。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为长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整治长江航道,处理好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解析  (1)从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产业基础等方面说明即可。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高,能够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水能等资源丰富,能够为长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更协调。
(3)主要从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防御、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分析。
方法归纳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1)分析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的经济区(带)、附近区域的发展状况、临江靠海沿边等特殊位置。
(2)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地形、气候、水源、土地(土壤)、能源、矿产资源等。
(3)分析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工农业生产水平,人口、城市数量和分布,政策优势,等。
(4)分析区域内部社会经济联系状况等。
能力提升练
1.C 2.B 4.C 5.A 6.D
1.C 长江水运运能大,是因为长江具有水量大、江阔水深的特点,C对;多支流、多峡谷、多湖泊不能体现江阔水深的特点,A错;落差大不利于发展航运,B错; “V”形谷一般较深,谷内水流速度快,不利于发展航运,D错。
2.B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和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A、C错误;三个中心城市附近都不适合种植甘蔗,D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流域性城市群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三个中心城市都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公路、铁路、河流的相交处,交通便捷,B正确。
3.答案 (1)地理区位不同,气候、矿产等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工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交通走廊地带,有利于开展协作;流域上、中游的生态变化、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
(2)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协作,促进整个流域生态建设。
(3)淮河水量较小、通航里程较短;淮河下游天然或人工河道较窄,不利于实现河海联运。
解析 (1)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的地理背景可从地理区位、资源条件、工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流域整体性等角度分析回答。
(2)淮河流域各地市开展协作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大方面进行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包含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这些地区开展协作可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并促进整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协作会促进整个流域生态建设。
(3)发展水运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水量、流速、河道状况等方面。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流速都较慢,都有利于开展航运,但淮河较长江水量小、流程短、河道窄,通航里程较短,不利于实现河海联运。
4.C 根据材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符合题干要求;“加大长江中上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开发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进行大开发”,均容易造成生态破坏。故C正确。
5.A 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土地广阔,价格低,水能资源丰富,A正确、B错误。长江下游经济圈人口数量更多,素质更高,交通设施更完善,C、D错误。
6.D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够促进长江沿线文化、技术交流,②正确;能够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促进长江沿线资源优化配置,③④正确。长江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会显著提高中上游人口素质,①错误。故选D。
7.答案  (1)监测污染物及污染源,防止违法排污;监控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或监测水质变化,确保水源的质量,保障供水安全);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实施预警(或实时监测,一旦上游有突发性污染事件,下游国家的监测站能够及时获悉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阶段一(1950—1986年) 
目的:水污染治理。
理由:污水处理(或污水达标排放);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完善管理措施,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或建立水环境质量标准)。
或阶段二(1987—2020年) 
目的:生态恢复。
理由:制订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全流域协同治理; 扩大生态功能区域,恢复生物多样性; 恢复天然河道,提高天然河道的自净能力(或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 (1)读材料及题干可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在莱茵河干、支流建立多个水质监测站并形成监测网络、量化指标体系、水质预警系统,可确保水体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通过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莱茵河进行监控,形成监测网络。每个监测站还设有水质预警系统,可监测污染物及污染源,防止违法排污;水质预警系统可监控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或监测水质变化,确保水源的质量,保障供水安全);监测网络可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实施预警(或实时监测,一旦上游有突发性污染事件,下游国家的监测站能够及时获悉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根据材料可知,阶段一(1950—1986年)治理“关键词”为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站并形成监测网络、量化指标体系、水质预警系统,据此判断该阶段莱茵河治理的主要目的为水污染治理。其理由为:建立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水污染;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可确保水体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性;量化指标体系,完善管理措施,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或建立水环境质量标准)。阶段二(1987—2020年)治理“关键词”为流域生态治理规划、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天然河道、扩大湿地,据此判断该阶段莱茵河治理的主要目的是生态恢复。其理由为:莱茵河流经多个国家,多国之间合作是流域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制订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全流域协同治理;通过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来扩大生态功能区域,恢复生态多样性;恢复天然河道、扩大湿地,提高天然河道的自净能力(或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