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
基础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起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现在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片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慢儿站起身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
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
1.海明威的文字素有“电报式”美誉,而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下列句子中的“拖”与文中加粗的“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件工作拖得太久了,他必须尽快解决,提交给领导。
B.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只想快点躺在床上休息。
C.为了拖住敌人,五排的战士有计划地将敌人引入山中。
D.他母亲肺不好,所以他得每天都把屋里屋外拖洗三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高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①_______,虽只言片语却②_______,可以看出,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坚守信仰③_______,再苦再难也永不改变。品读红色家书,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目睹那段④的历史画卷。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红色的一封封家书,记录着红色历史,播种着红色基因,即使饱经岁月,却历久弥新。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凝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C.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D.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凝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菌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亿年,从1683年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细菌,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①_______,以大肠杆菌为例,平均每20分钟繁殖一代,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大肠杆菌就可以从一个细胞变成4722×1021个,如果将这些细菌平铺在地球表面,可以将地球完全覆盖。那么,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分裂繁殖,②_______?
细菌分裂速度如此之快,至今还未泛滥成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在地球上还存在它的天敌,就如同老鼠的天敌是黄鼠狼,③_______。它是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其外形如同蝌蚪一般,头部多为圆形或多角形,后面是管状的尾部,末梢有6根尾丝,能将自身的核酸像注射器一样注入细菌中,然后利用细菌的核苷酸、酶等各种原材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利用细菌合成子代后,噬菌体就将细菌裂解,这样噬菌体不仅杀死了细菌,还合成了大量的子代。子代噬菌体又将继续杀死更多的细菌。所以噬菌体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细菌的数量增长,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细菌会占领地球。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7.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词语和文中“蝌蚪”所用修辞手法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①________。很多东西靠着血液系统这条人体的“大运河”播散。营养物质和氧气靠血液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而结核分枝杆菌也会借助这条“大运河”播散到全身。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肾后,就会像白蚁一样一点一点地吃掉肾,最开始是一点点“虫蚀样”的改变,接着肾会形成结核“空洞”,最后肾就剩下一个空空的“皮囊”了。这些变化都是静悄悄的,患者很少有腰痛、腰酸的症状,很多人看病时肾都彻底坏掉了还不自知。其实,②________,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肾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会顺尿路从上到下排入膀胱内,造成膀胱黏膜的炎症,从而导致尿频。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③________,可由正常的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严重的每小时都要排尿数次,甚至出现尿失禁现象。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大运河”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B.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斗导航系统和中国空间站,被称为大国重器“三剑客”。
C.航天英雄聂海胜等三位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中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上,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投射在大地之上,将远处的山峦映照得更加苍劲有力。那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如同诗人的诗篇,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似乎听到了风的呼唤,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的声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我如同一匹自由的马,在这片草原上任意驰骋。我感受到了那风的速度,也领略了那草原的辽阔。
在这片草原的深处,我发现了那些野马。那些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那是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
然而,在这片草原上,马并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自由的生物。还有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片草原上,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追求自由,尊重自然。无论是那些野马还是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1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粗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
C.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D.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短句,要求语境协调,文意顺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2.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在拜师、婚庆、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这一礼仪中表达得(①),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醇厚甘冽的中国茶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所折服,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交融互鉴,文明共享,一直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商队一路(②),漂洋过海,将中国茶叶运到世界各地,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也就传遍全球。现在,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迈着和平的脚步已经走遍了120多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和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世界友人也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了解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到中华文化的(③)。
13.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15.文中画框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简析其运用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橘子皮制成的药用陈皮具有理气化痰、和胃止呕、助消化的作用。不少市民在吃完橘子后,喜欢将新鲜的橘皮撕成小块泡茶、煮粥食用,是因为他们认为新鲜橘皮有上述功效。其实,①______,新鲜橘皮并没有药用陈皮的功效。药用陈皮是由鲜橘皮浸泡、晒干并储存约三年以上形成,其存放期间产生了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黄酮类化合物能清除自由基,可以起到抗氧化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这才是药用陈皮发挥功效的原因。而鲜橘皮里含有挥发油,挥发油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②______。只有长期存放,挥发油含量才会大大减少,才不会损伤肠胃。而且,鲜橘皮上可能含有农药残留,人食用后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总之,③______。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7.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弹窗广告乱象由来已久,网民①______。前几年,国家通过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大网络弹窗整治力度,但相关乱象依然是②______。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弹窗广告涉及广告主、提供弹窗服务者等多主体,厘清责任源头很有必要。此次新施行的《规定》对症下药,明确了责任主体为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并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站涵盖其中,倒逼相关平台承担起内容筛选与审核的责任。
但也要看到,现实情况③______,弹窗规范尚有细化空间。比如中国广告协会牵头起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广告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仅针对弹窗广告应一键关闭,便延伸提出了关闭标志虚假、需要倒计时才能关闭、关闭后继续弹出广告等多种违规情形。行业越规范,才能走得越长远。不仅治理违规弹窗广告要增强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推进社会共治,让弹窗广告不再“想弹就弹”。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想弹就弹”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诗歌中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句子。
B.我有个邻居,今年十二岁,别人都叫他“没头脑”。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2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义相同,作者为什么分别使用了代词“他”和“我”?
22.以“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头,将第二段内容缩写为一个单句。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35字。
拓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中学时,有两次寒假,我到浙东万山之中一个幽美的小城里过年。那四围的山色被面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佳山秀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透明体。而青春的心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仿佛一朵白莲在晓露里缓缓地展开,迎着初升的太阳,无声地战栗地开放着。一声惊喜的微呼,我的心上已抹上胭脂的颜色。
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
这时我欢喜读诗,我欢喜有人听我读诗。夜里山城清寂,抱膝微吟,灵犀一点,脉脉相通。我的朋友有两句诗,“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可以做我这时心情的写照。
23.请指明画框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4.有人将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夜里山城冷清,我抱着膝盖小声读诗,与心灵发生感应”,请比较原句与改句哪个更好,并简要说明理由。
25.最后一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秀越来越成为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元素,它讲述着夜的童话,在夜的画布上绘出绚烂篇章,而在这背后,灯光设计功不可没。灯光设计是一门技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照明技术知识,更需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其最大特色在于抽象,灯光A_________,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灯光可以通过明暗、色彩、角度等元素,塑造舞台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正是这种瞬时性和空间感,让观众获得立体而丰富的视觉观感。
只有感官刺激还不够,(甲)。要让人们读懂灯光,就要了解观众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就要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设计师通过灯光色彩、亮度和角度的精准把握,②把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表演当中,③让观众在感受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欣赏光影。④在技巧层面,⑤灯光设计还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就可以转化为一种灯光分布和亮度设置的固定手法,以展现空旷、宁静的空间感,使灯光饱含文化韵味。
灯光设计是一个技术工种,但最难的并不是突破新技术,(乙)。比如在一次创作中,需要设计一个古老传说中的“仙境”,为了营造出那种B_________的意境,就采用新型烟雾效果设备和动态灯光追踪技术。烟雾在灯光照射下形成了隐约朦胧的层次感,灯光实时追踪演员动作,突出主角形象,增强故事感染力。这两项技术单独使用并不罕见,但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
26.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粗的“什么”,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B.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
C.我看小芹蛮不错,能跟咱二黑过就很好!什么命相对不对?你就不记得“不宜栽种”?
D.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2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0.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改成“灯光秀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形象元素,它让夜晚变得美丽,在这背后,灯光设计功不可没”,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手法,使钓索“溜”的状态有延续感,暗示鱼的力量强大,更能表现出“他”钓技高超,对鱼的势在必得,写出“他”的勇悍。
解析:“溜着,溜着,溜着”用逗号隔开为三个短句,简短有力,运用反复修辞,重复使用一个词“溜着”,强调形容钓索被鱼拖着走时的状态,让人感觉到钓索在不断地“溜”着,也感到鱼的力量很大;而这么大的鱼是他钓上来的,可见他钓技是比较高的,再结合“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可见,他的力量也是很大的,身体应该很强壮,也一心想得到这条大鱼。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拖”,表示“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
A.此项中的“拖”,意思是“拖延,延续”;
B.此项中的“拖”指“拉着身体在地面上移动”;
C.此项中“拖”的意思是“牵制,牵累”;
D.此项中“拖”的意思是“用拖把擦地”。
故选:B。
3.答案:①掷地有声;②微言大义;③矢志不渝;④波澜壮阔
解析:第①处,从前文“虽朴实无华”可知,填入内容与“朴实无华”有意思上的转折,再分析“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刀放头上不胆寒”等诗句可知,这些诗句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豪迈的革命意志,也很感人,可以填入“掷地有声”或“感人至深”。“掷地有声”,形容话语豪迈有力。“感人至深”,使人内心深深感动。第②处,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虽少,但是道理却很深刻,可填“微言大义”。“微言大义”,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第③处,从前文“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坚守信仰”和后文“再苦再难也永不改变”可知,此处作者是要表达共产党员对党永远忠诚,可以填入“矢志不渝”或“矢志不移”。“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矢志不移”,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第④处,从前文“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那个年代雄壮浩大的气势,可以填入“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4.答案:一封封红色家书,记录着红色历史,播种着红色基因,虽然饱经岁月,却历久弥新。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一封封”是数量词,应将“红色的一封封家书”改写为“一封封红色家书”。②搭配不当。“即使……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即使”改为“虽然”。故正确表达为:一封封红色家书,记录着红色历史,播种着红色基因,虽然饱经岁月,却历久弥新。
5.答案:C
解析:原句语病:“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中,“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A.“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C.“凝聚精神”搭配不当,应改为“凝聚力量”。D.“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语序不当,应改为“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6.答案:①细菌分裂繁殖的速度很快;②细菌会在地球上泛滥成灾吗;③细菌的天敌就是噬菌体
解析:①处,此处是一个结论句,下文以大肠杆菌为例,“平均每20分钟繁殖一代”形容细菌分裂繁殖的速度之快可填:细菌分裂繁殖的速度很快。
②处,此处是一个问句,前文强调细菌分裂繁殖的速度很快,此处应该补写“如果保持这种速度分裂繁殖”的结果:再结合下文“至今还未泛滥成灾的原因很多”,可填:细菌会在地球上泛滥成灾吗?
③处,语境分析细菌分裂速度如此之快,至今还未泛滥成灾的原因,结合“就如同老鼠的天敌是黄鼠狼”指出细菌的天敌是什么,下文提到“噬菌体”,据此可填:细菌的天敌就是噬菌体。
7.答案:D
解析:“蝌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比喻,“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
B.比喻,以“刀枪”比喻乐声清脆。
C.比喻,“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D.为借代,以“帆”代船。
8.答案:①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
②肾结核是有一些早期信号的
③排尿次数都会明显增多
解析:第一空,结合原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部位患病”可知,此处是说整体就会受到影响,故可填“其他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
第二空,结合原文“很多人看病时肾都彻底坏掉了还不自知……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可知,此处是说疾病信号,故可填“肾结核是有一些早期信号的”。
第三空,结合原文“可由正常的每天数次增加到数十次”可知,此处是说次数的增加,故可填“排尿次数都会明显增多”。
9.答案:B
解析:文中“大运河”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或否定。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粗的“仿佛”表示“想象”。A.比喻词,表通感。B.表示比较。C.表示比喻D.表示“想象”。故选D。
11.答案: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它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们在阳光下奔跑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成分,化为分句:“那些强壮而矫健”添加主语改为“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去掉句尾“的”,改为“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独立成句。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表述。
12.答案:(1)比喻,把游牧的人们比成“飘荡的云彩”,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游牧且自由的生活特点。(2)排比,揭示了游牧人们自由、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隐含着作者的感动和赞美,增强了语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游牧的人们,喻体是“飘荡的云彩”,二者的相似点是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句式上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动与赞美。
13.答案:①淋漓尽致(酣畅淋漓);②翻山越岭(跋山涉水);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解析:第一空,结合语境“充分释放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处是说表达得很充分,可填“淋漓尽致”或“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第二空,此处与“漂洋过海”照应,可从“山”的角度强调中国的茶和茶文化走过了遥远艰难的路途传遍全球,可填“翻山越岭”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形容在外工作的艰苦或旅途的遥远。“跋山涉水”:意思是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第三空,语境是修饰“中国文化”,强调历史悠久,文化广博高深,可填“博大精深”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14.答案: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社交以及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一、不合逻辑,把“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茶无处不在”改为“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二、搭配不当,把“在拜师、婚庆、社交、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改为“在社交以及拜师、婚庆、商业聚会等重要场所”;三、搭配不当,把“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改为“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
15.答案:使用比喻,把“中国茶”比作“使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茶”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运用拟人,用“迈着和平的脚步”“走遍”“展示”“洒脱豁达”等赋予“中国茶”人的行为和气质特征,突出表现了“中国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
解析:从“中国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可知,此处使用了比喻,把“中国茶”比作“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使“中国茶”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可感,突出说明了“中国茶”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从“她迈着和平的脚步”“走遍了120多个国家”“展示了……洒脱豁达的大国风度”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赋予“中国茶”人的行为和气质特征,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使“中国茶”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突出表现了“中国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突出表达了对“中国茶”的赞美之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答案:①这种认为是错误的;②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③不宜用鲜橘皮泡水煮食
解析:①处:上文说“他们认为新鲜橘皮有上述功效”,下文说“新鲜橘皮并没有药用陈皮的功效”,根据上下文语句和“其实”一词,可推知空处是对上文观点的否定,可填写“这种认为是错误的”。
②处:前文说鲜橘皮里含有挥发油会对消化道产生刺激,后文说只有长期存放挥发油含量减少才不会损伤肠胃,所以空处应该是说挥发油对肠道的危害,可填写“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
③处:这里是结论句,根据前文分析,鲜橘皮含有的挥发油对消化道产生刺激,含有农药残留对身体有影响,所以结论应是鲜橘皮泡水饮用是不健康的,所以可填“不宜用鲜橘皮泡水煮食”。
17.答案:药用陈皮是由鲜橘皮浸泡、晒干并储存三年以上制成,其存放期间产生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
解析:“药用陈皮是由鲜橘皮浸泡、晒干并储存约三年以上形成“中“药用陈皮”和“形成”搭配不当,可将“形成”修改为“制成”;“约……以上”不合逻辑,应将“约”删去。
“其存放期间产生了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结构混乱,应该将“产生了”改为“产生的”。
18.答案:①不胜其烦(不堪其扰);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数见不鲜、屡见不鲜);③纷繁复杂(不容乐观、错综复杂)
解析:①语境是弹窗广告乱象扰乱网民正常浏览网页,使网民无法忍受,国家就此加大网络弹窗整治力度。可用成语“不堪其扰”。不堪其扰:无法忍受那样的骚扰。②语境是虽然国家采取了整治措施,但弹窗广告乱象仍然存在,可用“屡禁不止”。屡禁不止:多次发布禁止做某件事情的命令却没有达到目的,这种事情仍继续发生,没有停止。③语境是弹窗广告乱象出现的源头,国家施行了新的《规定》,可用“有的放矢”。有的放矢:比喻说话或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④语境是针对弹窗乱象,弹窗规范仍有细化空间,说明弹窗乱象情况复杂,可用“纷繁复杂”。纷繁复杂:头绪、表象多而且复杂。
19.答案: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为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解析: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改“完善”,与“措施”搭配。二是用词不当,把介词“让”改“为”,表示目的。
20.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引号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A.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讽刺、否定的作用。D.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故选:D。
21.答案:“他”表远指,“我”表自称。用“他”从旁观的角度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用“我”从亲历的角度写出了我的无奈。
解析:“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中“他”表远指,“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中“我”表自称。用“他”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用“我”从亲历者的角度写出了我的无奈。
22.答案:示例: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解析:第二段“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要重组句子,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头,简缩为一个单句。首先要提取必要信息“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据此简缩为单句。示例: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23.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内心爱的情绪在扩散比喻成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美景的喜爱在内心慢慢漾开时的感觉,进而表现出美景带给我的美好愉悦的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标志性比喻词“仿佛”看出是比喻;本体是初次沐浴到爱的情绪,喻体是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把握白莲花在晓露里缓缓开放的特征,来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通过写“我”对美景的喜爱在内心慢慢漾开时的感觉,来表现出美景带给我的美好愉悦的体验。
24.答案:原句好。原句主要是整句,改句是散句。①原句句式相对整齐,音韵和谐,富有形式美感,而改句没有;②原句典雅,与整个文段的语体风格更一致,而改句偏口语化,与语段风格不符。
25.答案:最后一段中的冒号使用不当,可改为破折号。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
冒号的下文提示范围到最后的一个句末点号,即到“写照”;但本文中冒号前明确有“两句诗”的内容限制,则实际提示范围应到诗句结束处为止,可该处用的是逗号。整体考量应该将冒号删去,或者改为破折号(表示解说)。
26.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的“什么”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
A.表示惊讶。
B.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
C.表示不同意对方说的话。
D.用在几个并列成分前,表示列举不尽。
故选B。
27.答案:①瞬息万变(变化莫测);②如梦如幻
解析:A处,根据后文的总结句“正是这种瞬时性和空间感”可知,此处指灯光的瞬时性特点,
即突出其时间短暂却变化多样的特点,可填“瞬息万变”或“变化莫测”。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B处,对应“仙境”的意境,结合后文“隐约朦胧的层次感”,可填“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很美,朦朦胧胧,不像是在现实中,多指美好事物,也有镜花水月的意思。
28.答案:①改为“设计师通过对灯光色彩、亮度和角度的精准把握”;③改为“让观众在欣赏光影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
解析:原文有两处语病:
①“设计师通过灯光色彩、亮度和角度的精准把握”成分残缺,缺少和“的精准把握”搭配的介词,改为:设计师通过对灯光色彩、亮度和角度的精准把握:
③“感受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欣赏光影”语序不当,应是先欣赏外在的,再感受内在的,改为:让观众在欣赏光影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
29.答案:甲处:灯光设计还要注重文化的表达;乙处:而是技术融合
解析:甲处:前文“只有感官刺激还不够”可知还需要其他元素,从后文的“文化背景”“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观众感受文化魅力”可以推导出,除了感官刺激还需要表达文化内涵,应填:灯光设计还要注重文化的表达。
乙处:和“不是突破新技术”为对照句,句式为“而是……”。由后文“两项技术单独使用并不罕见,但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可知,单项技术运用不难,而将技术进行结合是有难度的,由此推导出来应填:而是技术融合。
30.答案:①原句“讲述”运用拟人,“夜的童话”“夜的画布”运用比喻,表现了灯光秀的艺术性,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②原句“甚至国家”,范围上构成递进,更能凸显灯光秀的魅力与意义。
解析:①原句“讲述”的主体是“灯光”,此处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夜的童话”“夜的画布”运用比喻,把夜晚的灯光艺术比喻为童话,把夜的背景比喻为画布,表现了灯光秀的绚丽多彩,极具艺术性。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启迪人想象灯光的绚烂多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②原句多了“甚至国家”,扩大了范围,语意上构成递进,比改句更能凸显灯光秀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令人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