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学案 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学案 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06: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
知识整合
1.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2.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3.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4.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5.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6.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7.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8.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9.通过了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和宋朝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古代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0.知道明朝和清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线索详解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
总结: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朝代 秦朝 (1)中央: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2)地方:推行郡县制
汉朝 (1)中央:中央设中朝,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2)地方: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隋朝 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唐朝 (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宋朝 (1)中央:分化事权;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2)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并频繁调动;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 (2)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事务
朝代 明朝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设内阁 (2)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王监控地方
清朝 (1)中央:设军机处 (2)地方:在台湾设府建省;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噶厦;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产生 的影 响 (1)皇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皇权极度膨胀,易形成暴政,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权的加强,不利于科学决策,容易使国家走向歧途 (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割据,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抑制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帝王的思想文化统治措施
朝代 秦朝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崇尚法家
西汉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北魏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唐朝 完善科举制度,注重文化教育
宋朝 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改革科举制
元朝 接受中原文化,提倡儒学,设立国子监
明朝 尊孔崇儒,采用“八股取士”
清朝 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尊孔读经,全面检查全国书籍
特点 外儒内法,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影响 (1)积极:思想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消极: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造成了人民的愚昧和近代中国的落后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一、措施及表现
时期措施/政策表现/影响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1)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 (2)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驰道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西汉(1)农业:①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②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2)商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交通: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海上交通(1)文景时期: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 (2)汉武帝时期: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3)商业: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魏晋 南北朝(1)三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制成翻车 (2)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大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等等(1)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3)商业: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隋朝(1)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1)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2)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使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
唐朝(1)统治政策:统治者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时改革税制 (2)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耕种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重视兴修水利(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船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宋朝(1)财政: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农业:大力提倡水稻种植;推广复种技术 (3)商业: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1)农业: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出现“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商业:商业城市兴起;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纸币出现;海外贸易繁荣
元朝(1)农业:忽必烈注重农桑 (2)交通:修建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驿站陆路和海路交通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1)手工业: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丝织业和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2)商业:出现了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和商帮(晋商、徽商等)
清朝(1)农业: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商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设立“广州十三行”(1)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2)手工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商业: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相对统一,社会安定。
2.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3.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4.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5.农业发展为整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1)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多,南方社会相对较为安定。
(3)南方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4)统治者政策支持。
2.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项目概况影响
春秋战国(1)背景: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2)表现: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3)途径:争霸及兼并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1)政策:和亲与武力并举 (2)史实:秦北击匈奴;西汉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设西域都护;等等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两晋南北 朝时期(1)背景:北方战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 (2)表现:北方出现民族交融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3)特点:民族交融高潮时期,民族之间双向和多向迁徙、交流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唐朝(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唐太宗被周边首领尊奉为“天可汗”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扩大了疆域
两宋时期(1)表现:宋辽和议,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贸易 (2)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战和并行,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经济发展
元朝(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口流动 (2)表现: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民族差异缩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疆域
明清时期(1)表现:明修长城,防御蒙古贵族南扰;清册封达赖、班禅;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 (2)特点: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政府直接管理与利用当地民族首领统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途径 人口迁徙;战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会盟、册封政策;行政管辖;边境贸易;等等
意义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开辟)(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经济得到发展,手工业水平高;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的需求 (2)保障:北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3)影响: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汉朝的兴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 (发展)(1)条件:丝织等手工业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的丝绸需求量大;国家统一;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放的对外政策 (2)史实:玄奘西行;唐朝与大食派遣使臣往来,互通商贸 (3)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稳定了西北边疆形势
两宋 (衰落)(1)原因:北方战乱,西北被少数民族控制,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北方战乱,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恶劣 (2)表现: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贸易途径
元朝 (繁荣)(1)原因: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2)表现:元朝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意义:中国的发明创造、生产技术等传入欧亚地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文化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二、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开辟)(1)原因:汉朝国力强大;汉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汉武帝的大力开拓 (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加强了中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同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
唐朝 (发展)(1)原因: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 (2)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宋元 (繁荣 鼎盛)(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造船、航海技术进步;贸易制度完善;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2)史实:宋朝形成多条航线,近至朝鲜、日本,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往返 (3)影响:促进了宋元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明清 (衰落)(1)原因: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兴起;倭寇的侵扰 (2)表现:颁布“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设立“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商人 (3)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减少;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战乱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相比陆上丝绸之路更加安全;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运力大且成本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范围广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从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特点: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发展为海陆并举,最后主要以海路为主;主要以友好交流为主,密切了同各国友好往来的关系;由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启示:开放则兴(或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