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穿井得一人
24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1.了解与《吕氏春秋》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国人、道、闻”等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内容(重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个性化解读文章,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难点)。
观视频,知作者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待,等到
挖井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任务二: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到
讲述
知道、听说
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派
向
应答,回答
劳力
在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容。
(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①丁氏挖井节约了劳动力。
②丁氏挖井被人认为挖到了一个人。
③国都的人认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④宋国的国君查明了丁氏并没有挖到人。
⑤丁氏解释自己并没有挖到人,而是得到了一个劳力。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2句)
误传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任务三:演故事,明谣言
据图片提示,梳理并演绎这个故事。看谁演得最生动?
活动要求:
1.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扮演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
2.为人物设计动作、神态,增加表演生动性;
3.扮演国人和宋君的同学需要发挥想象力,自主设计语言。
1.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3.假设宋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家中多了一个人手”,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对事实未经调查就开始传播,道听途说。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任务四:联系生活,不传谣言
1.请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本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当事者角度:说话时要严密谨慎。
造谣者角度:不要只听片面之词就以偏概全地分析事件、得出结论。
传谣者角度:对于传闻要加以分析,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辟谣者角度:对于谣言要在全面调查后,及时加以制止。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伪难辨,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我们今天这节课借着这个故事还领会了说话传话的要求。说话要清楚准确,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听到传闻要谨慎。孔子曾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我希望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都能做一个智者。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比得上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指本国的人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
◆一词多义
闻
之
有闻而传之者曰(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动词,听到
使知道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助词,不译
名词,传闻、消息
于
问之于丁氏( )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向
介词,在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
杞人忧天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了解《列子》等相关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总结常见文言现象,梳理故事情节。
3.理解文章寓意,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产生思考。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作家作品
《列子》,道家重要典籍,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期,旧题为列御寇著。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物,郑国人。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列子》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背景资料
列子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wú
zhònɡ
cǐ
chú
shì
整体感知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崩塌坠落。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疏通文意 理解内容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
纵使,即使。
伤害。
地崩塌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
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落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重点实词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2) 因往晓之 晓:_______________
告知,开导
(3) 若屈伸呼吸 若:_______________
你
(4) 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_____________
行动,活动
(5)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_____________
中伤:_____________
纵使,即使
伤害
(6) 奈何忧其坏 奈何:_____________
为何,为什么
(1) 身亡所寄 亡:_______________
无,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虚词
(1)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
之
(2)
其人曰 __________________
奈何忧其坏 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那个人
代词,代指地
其
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_____同_____,意思:_____________。
舍
释
解除、消除
2. 古今异义
(1) 身亡所寄
古义:___________,今义:死,死去的。
无,没有
(2) 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没有办法。
为何,为什么
3.一词多义
日
日月星宿 ( )
终日在地上行止 ( )
名词,太阳
名词,一天
(1)杞人为何而忧?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结合课下注释可知:杞人担忧的是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
(2)杞人忧成何状?
废寝食者:“……者”意思是“……的人”,杞人忧天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思考探究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程度:废寝食者
(3)谁来解忧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
(4)何以解忧?晓之者怎样开解杞人?
晓之者先解释“天、日月星辰都是积聚的气体,不会塌下来”,又说明了“地是堆积的土块,填满四方,不会陷下去”,由此阐释天地“不会崩坠”,帮助杞人解忧。
(5)是否解忧?听了晓之者的话,杞人的忧愁减弱了吗?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的忧愁减弱了,最后两个人都舍然大喜、非常高兴了。杞人终于消除了忧愁,可以安心寝食了;晓之者也为杞人消除忧愁而开心。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7).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我们对事物了解不够时要增长学识、积累生活经验。
我们不要做“现代的杞人”,而要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并且胸怀大志,为了理想去拼搏奋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通过杞人忧天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另外一个人开导了他,他放心了,非常开心。
寓言是指,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则寓言的寓意:勿庸人自扰,为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事而忧虑担心。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怎么理解这一观点呢?
思考探究
关注杞囯历史,思考杞人生忧背后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杞国发生过几次大的天灾,常有陨石坠落,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而作为一个微小的国家,杞国多次被攻伐,土地被侵夺,人民被迫四处迁徙,时时刻刻都有亡国丧身之患。杞国在夹缝中生存,杞人历经磨难,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杞国人普遍有了一种集体忧患意识。因此杞人的忧虑不无道理,杞人之忧的背后更是一种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不乏具有忧患意识和忧思情怀的人……
屈原、杜甫、范仲淹、林则徐……
今天我们学习了《杞人忧天》,一方面杞人忧天确实常用来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另一方面文中的杞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请带着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让我们在诵读中再次体会杞人的忧,学习他居安思危、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