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9.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九上 第19课
学习
目标
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一课时
如果用课文中的某个短语或短句来替换文章的标题,你会用哪一个 为什么
提示:议论文标题一般分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类。
“怀疑与 学问”属论题型标题,“学则须疑”是论点型标题。论点型标题直截了当,一目了然;论题型标题引人思考,回味悠长。两个标题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切之别。文章题目用“怀疑与学 问”,不用“学则须疑”,避免重复,使得行文有变化之美。另外,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我国学术界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深切感受到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抓住两个关键词做标题,读来沉稳、严谨,也更能体现本文风格。
作者为什么不用“学则须疑”作为标题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中心论点
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消极"相”枳极”两个层面论述“怀疑精神”的重要 性。在黑格尔哲学中,“消极”是“初级阶段”,“积极”是“高级阶 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消极”和“积极”意义完全不同。
辨别“消极”和“积极”。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3-5段论证思路结构图
3段
内容概括
4段
内容概括
5段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3-5段论证思路结构图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对于书本知识要有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3段和5段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呢?
不能调换顺序。3段讲的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4段进一步讲如何对待学问的基础,并阐释“怀疑”的内涵是什么。5段讲的是我们无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3-5段的内容是层层深入,逐层递进的关系。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段论证思路结构图
第1层
内容概括
第二层
内容概括
第三层
内容概括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段论证思路结构图
让一切学问发展起来的方法
举大学问家、哲学家的事例
不墨守成规是人类文化才能进步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不能换。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是为了论述分论点 二,但同时也是强调“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 出来的”这一论述,哥白尼是科学家,郑板桥是清代画家、书法家 和文学家,与前句联系不紧密。
文章分论点二说,“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选择了两位大学问家戴震和笛卡儿的事 例来论证。能否换用下面的两个例子 请简述理由。
(1)哥白尼不迷信有 1800 年历史的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 天动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2)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学古而不能泥古,要有独创 性,对前人成就他是“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 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从现成到未来,前者是吸取知识,后者是创造知识;前者是 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以,“消极”和 “积极”,是写同一事物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关系。两方面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学则须疑”这一中心论点,论证严密。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 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以第 6 段为例,讨论分析各句式种类。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观点句
阐释句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 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 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观点句
材料句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分析句
材料句
分析句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 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结论句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 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本文语言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请大家朗读下面语段
体会本文语言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说说其中冒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语段层次间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体会本文语言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四个含有“常常”的句子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语句间论证的严密、富有逻辑性,“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语言非常严谨,是一种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
体会本文语言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句子中“常常”这些词是否可以去掉?
“常常”是表频率,意思是“经常”,表示的是“怀疑”“辩论”等事情是学问家常做的事情,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怀疑一切,修正一切了。体现了用词的严谨、准确。
体会本文语言严密、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4、开头“一切”这个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准确表达出适用范围,符合事理以及特定对象,体现语言准确严谨。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在文章中找一找,还能发现哪些语言具有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呢?
1.从标点符号入手分析语段层次之间的关系
冒号:冒号前讲的是要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学问,后边讲的是有了这种态度后该有的具体表现,因此,冒号的作用起到引出解释的作用。
分号:分号前,用“不论”“都要”表明做学问的条件,分号后边用两个“才”来承接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此处分号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
2.从词语入手细品语句之间的关系
“怀疑”是“思索”的前提,“思索”是“辨别”是非的前提,这样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将怀疑的意义呈现了出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中,再找出来一些具有这样语言特点的例子?
1、省略号前面用排比的修辞讲了四类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这四类人可以打乱顺序吗?
当然是不可以的,从“苦干”到“硬干”再到“请命”最后到“舍身求法”,程度逐渐加深,是一种递进关系。
2、大家试着把其中的“就”去掉,看看好不好?
在最后很精准地使用“这就是”这个词进行总结,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进行了高度评价,其中的“就”让语言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用词准确。
(二)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及作用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看两个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神农氏白天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到了晚上,他又生起熊熊篝火,就着火光,神农席地而坐,详细地记录着百草特点
第一个属于议论性语句,语段目的在于表达观点,阐释追问的意义,其中叙述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对追问的意义起到证明的作用,语言极其简洁明了。
第二个属于叙述描写性语句,目的在于描写对象,突出人物特点,这个故事具体细致生动地讲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表现了神农为百姓尝百草时,亲力亲为、不辞辛劳的人物特点。
(二)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及作用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我们再到《怀疑与学问》中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这类语言叙述简洁精要,重在表达观点的例子。
这个事实论据叙述极其简洁,每一句话都在强调戴震善于质疑,紧紧围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个观点展开,阐释了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 33-1077)北宋哲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成“关学”。
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近 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因将几何坐标 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动量守恒定律,为后来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主要作品《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学会阐释和分析很重要,这是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的重要特征。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 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请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观点句,举例分析,模仿文章第6 段的写法,写一段议论文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