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北人南迁
十六国
东晋
魏蜀吴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宋
南朝
齐
梁
陈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前秦
温故知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 权 分 立 与 民 族 交 融
淝水之战
壹
317年
东晋建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P107)
266年
229年
三国鼎立
西晋建立
都城:建康(今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280年
西晋统一
316年
西晋灭亡
十六国
东晋
西晋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氐族,苻氏)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前秦VS东晋
交战双方:
前秦目的:
相关成语:
影响:
统一全国
时 间:
383年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贰
北魏
宋
十六国
东晋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没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宏(元宏)
北魏孝文帝 鲜卑族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措施
影响
①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②汉化措施
A.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朝政权的更替
叁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魏蜀吴
宋
南朝
齐
梁
陈
前秦
北魏
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北朝
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 经 济、 文 化 等 方 面 采 取 了 一 系 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阅读下图,根据图示变化,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什么?
课中探究
有分有合,但走向统一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肆
课中探究
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况。说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淡化“胡”“汉”观念,
促进鲜卑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促进民族交融。
2、材料研读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内迁的北方民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
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影响:
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交融表现
交融表现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思想文化
心理情感
拓跋鲜卑认为自己是黄帝儿子昌意的后代;
北燕主高云自称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前秦的建立者氐人,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中原的有扈氏……
想一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峰?
①各族交错杂居,加强了相互交流;
②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上,各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弘扬“石榴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习近平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借用石榴“千房同蒂,千子如一”,来比喻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要求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