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八年级物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第I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受到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的传播速度 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如图所示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附近,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又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为( )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气体、固体 D.固体、气体
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涉及声现象,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呼虎吼声如雷”——声音的音调很高 B.“忽闻岸上踏歌声”——传声介质是地面
C.“夜半钟声到客船”——用音色辨别钟声 D.“谁家玉笛暗飞声”——玉笛在振动发声
4.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在使用时会持续发出超声波,前进方向上若有障碍物,它会接收到反射信号并产生提示音,人耳听到提示音后,做出合理避让。下列关于超声波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传播不需要介质
C.频率比提示音的频率高 D.能够被人耳听到
5.如图所示的标识是控制噪声的一种方法,与这种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
A.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 B.在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6.声现象和光现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B.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C.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传递信号 D.食堂消毒灯利用紫光消毒杀菌
7.小明对“①由针孔照相机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景物的像、③透过水面看到鱼的像、④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进行了归纳整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是实像 B.②③④是虚像
C.①③是折射成像 D.①②是反射成像
8.沙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将沙子洒在平板灯台上做出各种造型,灯台下方射出的光受到沙子的阻挡后,呈现出各种画面。下列现象与其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水球成像 D.古代日冕
9.如图所示是小明秋游时看到的美景,能正确表示水中“树木倒影”成因的原理图是( )
A. B. C. D.
10.暑假时小明一家自驾外出游玩,中午时分,强烈的太阳光几乎垂直射向地面,小明看到正前方一辆汽车后窗反射的阳光很强烈,稍靠近或远离前车,依旧十分刺眼,你认为前车的车型最可能是( )
A.甲车 B.乙车 C.丙车 D.都有可能
11.如图所示,走廊的墙边竖直立有一面镜子,小明沿AD从镜前经过,关于他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能看到像 B.CD段不能成像
C.像先变大后变小 D.像与人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12.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B.甲为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C.乙为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后将物体放在A、B、C处,记录了三次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所成的像均是倒立的实像
B.物体放在A处时,成像在L处
C.物体放在B处时,成像在K处
D.透镜的焦点在B、C两点之间
14.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烧杯的底部。当烧杯中注满水时,杯底被照亮的范围用虚线圈出(如图乙)。若只有半杯水,烧杯底部被光照亮的范围是( )
A. B.
C. D.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透镜的焦距为f,将高度为h的物体沿主光轴从远处向透镜的焦点靠近,则下列反映像高H或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关系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16.如图所示,爱动脑筋的小红将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排在一起,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做成了一个小巧的吸管乐器。对着管口吹气,由于空气柱________会产生声音,管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就不同,如图所示,路边安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这是测定声音________(填声音的特性)的仪器,此时显示的是36________.
噪声检测
36
17.如图所示,在水槽中斜插入一块平面镜,让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适当调整平面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在墙壁上看到________、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彩色光带,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如果适当增加水槽和墙壁的距离,光带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用手指轻轻搅动槽中的水,你又会看到光带________。
18.如图所示是自行车尾灯,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当汽车的灯光照向它时,它能将光反射回来,从而引起司机的注意,此时发生的是光的________反射,反射面是表面________(选填“A”或“B”),最终的反射光和最初的入射光________(选填“平行”或“不平行”),生活中的________也是使用角反射器的例子。
19.如图所示,将硬币放在碗底,后退至恰好看不到,然后保持眼睛、硬币和碗的位置不变。另一名同学向碗中缓慢注水,当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硬币上的________点(选填“A”或“B”)先被看到,此时光从________(选填“水”或“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所看到的“硬币”是一个变________(选填“深”或“浅”)的________像。
20.手机防窥膜采用了超细百叶窗光学技术,其原理类似百叶窗,光线只能在一定角度通过,结构简图如图所示.
(1)超细百叶窗采用________(选填“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制成,贴上膜可防止左、右两侧偷窥,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以适当地________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激活屏幕并保持手机亮度不变,此时屏幕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贴膜后感觉屏幕暗了一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1.按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的像;
(2)如图,请将光路补充完整;
(3)如图,一束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AB上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2.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老师提供了以下器材:平面镜、茶色薄玻璃板、无色透明薄玻璃板、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等.
(1)如图甲是四位同学在寻找像时的操作情况,小明选择无色透明薄玻璃板,但未能较好的完成实验,他遇到的主要困难是________,操作方法最恰当的是________同学;
(2)小丽说“照镜子时,若我们靠近镜子,像会变大,远离镜子,像会变小”,学习小组对该观点进行探究,多次________(选填“前后”或“左右”)移动蜡烛__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只蜡烛,观察到________,由此得出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一段时间后,小明也换用茶色薄玻璃板重新实验,并按照正确方法操作,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但是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完全重合,你认为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
(4)在交流评价时,小兰提出:家中穿衣镜由一定厚度的玻璃制成,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是哪一面呢?于是她将笔尖紧贴平面镜前表面M,如图乙所示,观察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________(选填“M”或“N”)是反射面。
23.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1)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尝试用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去寻找入射光和反射光。应该选择表面(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硬纸板;如图甲所示当入射光与反射光同时呈现在白纸板上时,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入射光沿EO方向入射,与镜面夹角为40°,反射角为________°。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过10°,那么反射光________时针转过________°。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量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我们发现________,入射光沿着NO方向朝镜面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________°;
(3)如图乙,将纸板连同激光笔向后倾斜,此时________;
A.入射角大小不变、反射光在纸板前方 B.入射角大小变大、反射光在纸板前方
C.入射角大小不变、反射光仍在纸板上 D.入射角大小变小、反射光仍在纸板上
24.在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入射角、折射角记录在下表中。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一条即可):________。当光以32°的入射角从水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为________°;
入射角 0° 15° 30° 45° 60°
折射角 0° 11° 22° 32° 41°
(2)如图乙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束光,侧壁上A处出现一个光斑,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侧壁上B处出现一个光斑,为使光斑由B移至C处,应使水槽中水面的高度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水面高度的变化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间的距离;
(3)如图丙所示,小明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沿DE方向射出,则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区域内,且激光笔射出的入射光的方向应________。
25.学习小组用光具座、电子蜡烛、光屏及几个不同的凸透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发现同一个物体,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不同,于是进一步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小组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物距的大小有关;
猜想2: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猜想3: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实验中所用电子蜡烛烛焰的高度为2cm;
序号 透镜 透镜直径/cm 焦距f/c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高h /cm
1 A 10 10 40 13.3 0.7
2 A 10 10 15 30 4.0
3 B 10 15 17.2 2.3
4 C 15 10 40 13.3 0.7
5 D 5 40 2.4
(1)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的实像。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凸透镜,物距越大,光屏上的像越;
(2)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了B透镜的焦距,f=cm,进一步分析第2、3次实验数据可知:直径相同且时,焦距越大,像越;
(3)分析第次实验数据可知:像的大小与与凸透镜的直径无关;分析第次和第5实验数据可知:D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透镜的焦距;
(4)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像的亮度最亮,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猜想:。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制作圭表
【提出问题】圭表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它是利用什么原理,并如何实现计时的 我们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圭表来体验它的计时方法呢
【自主学习】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如图所示,表是垂直立于水平地面的标杆,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放置的尺,用它测量正午时表的日影长度,从而确定一年的时间和季节.古人把最长日影的那天称为冬至,最短日影的那天称为夏至,两个冬至之间则定为一个回归年,一年分24节气,每个节气15天.
【制作装置】小明在薄木板上垂直固定一支长20cm的铅笔,完成简易圭表的制作。
【设计并完成实验】今年国庆节,小明带领学习小组成员,将自制的圭表放在太阳光下的水平地面上,用来研究一天中影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8:00-16:00之间,每隔1小时,在薄木板上画出铅笔的影子,在11:00-13:00之间,每隔20分钟,在铅笔影子的顶端做一个记号,测量影长并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4 5 6 7
时间 11:00 11:20 11:40 12:00 12:20 12:40 13:00
影长/cm 16.8 16.6 16.2 11.5 16.2 16.6 16.8
【交流评价】各学习小组对自制的圭表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了评价交流。
(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1.5×1011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约为秒.如图甲所示,“表的日影”说明了,今年“秋分”是9月22日,国庆节的正午,表的日影顶端在圭上刻度“秋分”的(选填“左”或“右”)端。
(2)如图乙所示,是小明同学在水平板上记录的8:00、12:00、16:00时铅笔的影子,其中B点在O点的(选填“东”、“西”、“南”或“北”)侧,OA是(选填“8:00”、“12:00”或“16:00”)时铅笔的影子。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画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11:50时,影子的长度约为cm。
(4)同学们在交流“铅笔正午的影长”时,有几个学习小组的测得值明显较小,请你分析出两个可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当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可以感觉到有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戴骨传导蓝牙耳机时,耳机声是通过题骨等骨骼传到听觉神经的,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此方式被称为骨传导,该过程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听到的周围环境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人呼虎吼声如雷”——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忽闻岸上踏歌声”——歌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传声介质是空气,故B错误;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不同乐器材质、结构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C正确;
D.“谁家玉笛暗飞声”——笛是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声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也是声音,所以传播也需要介质,故B错误;
CD.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频率在20000Hz以上,故人耳不能听见超声波,因为人耳能够听到提示音,则提示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所以超声波的频率比提示音的频率高,故C正确,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图示含义为禁止鸣笛,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超声波清洗机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错误;
B.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
C.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传递信号,故C正确;
D.食堂消毒灯利用紫外线消毒杀菌,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①由针孔照相机所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②在潜望镜中看到景物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
③透过水面看到鱼的像,经过不同的介质,原理是光的折射,成的是虚像;
④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故选B。
8.D
【详解】沙画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球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古代日冕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D.能观察到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故D不符合题意;
ABC.湖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发生在相同介质中,图B属于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分析后窗玻璃的方位,只有乙的后窗玻璃与地面成45°左右的夹角,太阳光以垂直地面的方向照射到此型式的后窗玻璃上,其反射光以与地面平行的方向射出,直射入人的眼睛,如图所示: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A.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小强不在BC段行走时,小强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不能进入他的眼睛,他不能在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像;当他行走到BC段时,他垂直反射到平面镜的光线可以反射到他的眼中,他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像,故A正确;
B.小强走到CD段时,小强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也会在镜子中形成自己的像,故B错误;
C.像与物等大,小强在镜子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始终保持不变,故C错误;
D.小明与镜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像与镜面的距离也不变,所以像与人的距离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图甲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会聚作用太强,应该配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图乙中的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较弱,应该配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D
【详解】A.由图可知,物体放在三个位置所成的像均为倒立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倒立的像均为实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物体在位置A处时对应成像在L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物体在位置B处时对应成像在K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物体在位置C处时应对应成像在M处,由图可知此时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C处应在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焦点在C点到凸透镜之间,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详解】当光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水变少,即水面下降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不变,则被照亮的部分比盛满水中要小,但照亮部分的形状不变。
故选B。
15.A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u>f,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当物体从远处沿凸透镜主光轴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但像总是成在焦点以外,即像距v总是大于焦距f;
A.表示物体从远处沿凸透镜主光轴向透镜的焦点靠近,物距减小,像高H变大,即像变大,故A正确;
B.表示物距减小时像逐渐变大,但像高最多等于物高h,不符合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实像的规律,故B错误;
C.表示物距增大,像距增大,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表示凸透镜成实像时(u>f),像距小于焦距,与凸透镜成像规律不符;另外还表示了成虚像的情况,且不便测出像距,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16.振动音调响度分贝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对着管口吹气时,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就发出声音。
[2]吸管乐器管的长短不同,管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使声音的音调就不同。
[3][4]路边安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强弱,这是测定声音强度的仪器,此时显示的是36分贝。
17.红色散变大消失
【详解】[1][2]太阳光是复色光,发生色散时,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3]增大水槽和墙壁的距离,光带会变大,各种色光将更分散,不容易出现光屏上色彩分辨不清的情况。
[4]用手指轻轻搅动槽中的水,水面不在平整,光线将在水面上发生漫反射,光带将会消失,因为各种色光又复合成了白光。
18.镜面 B 平行公路反光标志等
【详解】[1][2][3][4]当汽车的灯光照向自行车尾灯时,发生的是光的镜面反射,反射面是表面B,它能将汽车的灯光反射回来,从而引起司机的注意;由于尾灯中的镜面相互垂直,最终的反射光和最初的入射光平行,生活中的公路反光标志等是使用角反射器的例子。
19.A水浅虚
【详解】[1][2][3][4]我们能观察到硬币是因为硬币发生反射的反射光经水面的折射进入眼睛。折射角与入射角以及折射率有关,先后看到硬币上的A、B两点时,入射角和折射率都不变,所以折射角不变,因为折射光线方向不变,折射角和入射角均不变,随着水面的升高,入射点将向右移动,所以先看到硬币上的A点,看到水中的硬币的原因是硬币的反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虚像。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成的是变浅的虚像。
20.(1) 不透明减小
(2) 是手机发出的光一部分被膜吸收了
【详解】(1)[1]超细百叶窗采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贴上膜可防止左、右两侧偷窥。
[2]由图可知,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1]激活屏幕并保持手机亮度不变,此时屏幕发光,是光源。
[2]贴膜后感觉屏幕暗了一些,这是因为手机发出的光一部分被膜吸收了。
21.(1)(2)(3)
【详解】(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过平面镜作A点和B点的像点,连接像点即可得AB在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射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偏折,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3)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如图所示
22.(1) 无色透明玻璃板成的像太淡,看不清楚小丽
(2) 前后 A 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无关
(3)蜡烛燃烧变短
(4)N
【详解】(1)[1][2]如图小明选择无色透明薄玻璃板,主要困难是玻璃板透过的光线较多,反射的光线较少,成的像比较暗,未能较好的完成实验;小华的实验把玻璃板后的蜡烛点燃了,是错误的;小兰实验中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没有烛焰是错误的;操作方法最恰当的是小丽同学,用茶色玻璃,可以减少透过的光线,增加反射光线,使想更亮。
(2)[1][2][3][4]为了探究“靠近镜子,像会变大,远离镜子,像会变小”的观点是否正确,多次前后移动蜡烛A的位置,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并移动玻璃板后的另一只蜡烛,观察到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由此得出: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3)一段时间后,点燃的蜡烛A变短,后面的蜡烛长度不变,小明按照正确方法操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蜡烛燃烧变短。
(4)将笔尖紧贴平面镜前表面M,如图乙,观察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N是反射面,若M是反射面,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没有距离。
23.(1) 粗糙垂直
(2) 50 逆 1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80
(3)A
【详解】(1)[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用来显示光线传播路径的纸板,应该选择表面粗糙的硬纸板,使光线在纸板发生漫反射,便于观察。
[2]如图甲,当入射光与反射光同时呈现在白纸板上时,法线也在白纸板上,由于法线和平面镜垂直,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垂直。
(2)[1]入射光沿EO方向入射,与镜面夹角为40°,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50°。
[2][3]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过10°,入射角减小10°,反射角也减小10°,反射光逆时针转过10°。
[4]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量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发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入射光沿着NO方向朝镜面入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反,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180°。
(3)如图乙,将纸板连同激光笔向后倾斜,此时入射角大小不变,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在纸板前方,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1) 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5
(2) 增加大于
(3) ② 与DE方向平行
【详解】(1)[1]一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为了排除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实验时应多次改变入射角获得多组数据。
[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每次实验中入射角都大于水中的折射角,故可得: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光路具有可逆性,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线以45°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为32°,所以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为45°。
(2)[1]当水槽中的水增加时,图像如图所示
可知,为使光斑由B移至C处,应使水槽中水面的高度增加。
[2]因入射角度不变,所以折射光线相互平行,由上图可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大于BC间的距离。
(3)[1][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又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经过两次折射,最后的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相平行,所以激光笔射出的入射光的方向应与DE方向平行。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由图可知,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②区域内。
25.(1) 倒立缩小小
(2) 8.0 物距相同大
(3) 1、4 1 大于
(4)凸透镜成像的亮度与透镜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详解】(1)[1][2]如图甲,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可知:同一凸透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光屏上的像越小。
(2)[1]如图乙,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较焦距,B透镜的焦距
[2][3]进一步分析第2、3次实验数据可知,透镜的直径相同,物距相等,A的像距更大,可得结论:直径相同且物距相同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3)[1]分析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知,透镜的焦距、物距相同,透镜的直径不同,像的大小相同,可得结论: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直径无关。
[2][3]分析第1次和第5实验数据可知,透镜的直径不同,物距相同,D透镜的像较大,像距较大,说明D透镜的会聚能力较弱,D透镜的焦距大于A透镜的焦距。
(4)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凸透镜的直径最大,透过的光线最多,像的亮度最亮,可探究的猜想是:凸透镜成像的亮度与透镜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26.(1) 500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左
(2) 北 16:00
(3) 14.0
(4) 测量地点不平坦者铅笔没有放直
【详解】(1)[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1.5×1011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约为
[2]“表的日影”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今年“秋分”是9月22日,国庆节是在秋分之后,由图甲可知,国庆节正午时,表的日影顶端在圭上的刻度应该位于“秋分”刻度的左端。
(2)[1][2]如图甲所示,圭是正南正北方向水平放置的尺,所以如图乙所示,是小明同学在水平板上记录的8:00、12:00、16:00时铅笔的影子,其中B点在O点的北侧,OA是16:00时铅笔的影子。
(3)[1]根据描点法可知,表格数据中(时间,影长)的相应数据对应点点描在图像上,然后连线,如下所示:
[2]根据图像可知,11:50时,影子的长度约为14.0cm。
(4)[1][2]测量“铅笔正午的影长”时,有几个学习小组的测得值明显较小,期中的原因可能是:测量地点不平坦或者铅笔没有放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