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选读《唐诗宋词》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扬州慢》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选读《唐诗宋词》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扬州慢》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7 17:58:16

文档简介

姓名
? ?李太永
电话
? ?
学科
? ?语文
年级
? ?高二 ??
邮件
? ?
单位
? ?山东淄博第十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扬州慢》教学
?
一、教材分析
《扬州慢》是鲁教版高中语文选读教材《唐诗宋词》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篇力作。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山河破碎,烽火四起,奸臣当道,生灵涂炭,英雄无用武之地,志士空怀抱国之情。引领学生拜读此文,一可以深度体味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的繁华扬州沦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黍离之悲,二可以进一步领略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三可以了解古代南宋婉约词派曲折隐晦、精益求精的一代词风。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对于宋词已不再陌生,但对于诗歌鉴赏的技巧性赏析还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学习过程要遵从循序渐进的策略,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从初步感知、精读细研、深度探究、拓展升华四个环节,对文本主旨、思想情感与表现技巧作一次醍醐灌顶式的学习体验。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图片欣赏、古诗新唱、配乐诵读等)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诵读、讨论、网络搜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进行有序地阶梯式学习。
三、教学目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幻灯片展示教学。主要是古今扬州的风景与风俗画面。增强直观、形象化教学体验。
2.?????视频播放。播放古诗新唱《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跨越时空的角度为了解扬州变迁张本。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配乐诗朗诵。模仿范读对音准、停顿、节奏、情感进行全面考察。对学生诵读的基本功与情感展现进行考量与打磨。尽量做到抑扬顿挫与以情动人。
4.?????网络搜索功能。搜索姜夔个人档案,搜集其代表性作品,督促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查找与素材积累。
5.?????充实博客。将个人的心得或收获发布在博客上进行交流,最好能刮起一阵“最炫婉约风”。
6.?????建立知识或素材卡片。将诗歌鉴赏方法与答题技巧收藏起来。形成串珠式的宝贵资源,珍藏在素材本或知识卡片上。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今日扬州的风景与风情图片,在视觉上通过古今对比给学生心灵上造成震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对扬州兴衰起落变化原因的追问。
欣赏并讨论探究古今扬州变化的原因。
视频播放
图片搜集与展示
探究争鸣
材料补充:作品时代
背景与词人零距离。
展示词作诞生的背景与词人个人档案资料,组织学生交流、共享资源。
预习工作汇报,搜集词人相关背景知识资料与相关代表作品,并展示交流成果。
利用网络搜索
幻灯片展示
知识卡片积累
?
朗读
教师播放示范版录音并范读文本,组织学生有秩序地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跟读
仿读
竞读
同时作出评价
录音播放
配乐词朗诵
鉴赏评价讨论
含英咀华,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梳理文本写作思路,深掘理解作品的主旨、情感与写作手法。完成以下疑问。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3.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4.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并进行成果展示。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网络博客
知识素材本
诗歌鉴赏方法指点迷津
利用幻灯片对学生如何鉴赏宋词进行技术指导。(法、译、情)
建立知识与方法积累卡片,建立网络资源库
知识素材本
博客
拓展提升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训练岳飞的《小重山》,充分利用诗歌鉴赏模式或鉴赏术语进行实战演练。
利用老师提供的诗歌鉴赏套路与提示术语进行能力拔高训练。
学案、
幻灯片
板演
小结
出示词作知识结构与重点手法技巧
整理、补充、完善
幻灯片展示
思维导图
作业
幻灯片展示
写作。“我看姜夔的黍离情怀”
幻灯片
博客展示
“作文角“展板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特色一: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与音视频欣赏造势,先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强大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容包括扬州风情图片欣赏、人物图片欣赏、文本诵读录音欣赏、古诗新唱感悟、知识结构图片欣赏、
教学特色二:朗读诵读、理解感悟、方法指导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这是诗歌鉴赏的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流程。符合目前学生知识结构与思维锻炼的学习规律。
教学特色三:听说读写训练四管齐下。以读为先导,以听为砺石,以说为武器,以写为绝招。配合丰富多彩地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对高考的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进行深度体验.以文本理解与感悟为出发点,最终的矛头指向高考考纲与考题。小处入手,大处着色。
特色四:多种教学辅助工具的综合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当止“。因为文本时代时隔久远,学生对文本背景与语言风格不甚明晰,进行图画展示是必要的。”美文不厌百回读”,进行录音范读与朗读竞读也是必要的。作者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陌生,进行网络搜索与建立知识卡片也是必要的。学习方法的补充也有必要进入学生的私人空间(个人博客、素材积累本)。
课件37张PPT。扬州慢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李太永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
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教学目的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请欣赏歌曲《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今日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一.最爱是扬州背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二、词人零距离作者三.名篇不厌百回读诵读四.含英咀华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文本
解读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
冷月、红药清角吹寒?(以声写静)?????????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胡马窥江4.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结合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
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4、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是文人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因此化用杜牧诗句作用是:
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 杜词的精炼概括,可为自己省却许多笔墨。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6.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表现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1.本诗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该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法+译+情答题范式思路:
1.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2.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3.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例: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五.牛刀小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4题.( 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
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练习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 C2.词中说的“心事”指什么 ? 希望抗金报国,收复故土。(功名) 3.这首词的主旨句哪句?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此词借知音的典故与比兴手法(法)
2.通过描摹帐营外的代表性意象虫鸣(所闻)、胧月(所见)千里梦(所想)抚瑶琴(所做)(译)
3.抒发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其实与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情)?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
昔日扬州今日扬州(繁华)(虚)
(空城)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荠麦 废池 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 红药(实)结合你的所学所感,以“我看姜夔的黍离情怀”为题,写一3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作业请多提意见阳春白雪
工作室《扬州慢》学案
淄博十一中 李太永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播放古诗新唱《烟花三月下扬州》)。
???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词人零距离(展示资料图片)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配乐诗朗诵)
1.正音正字。
霁 荠 怆 度 窥 蔻
2.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四.含英咀华,小组讨论。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 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 4.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五.诗歌鉴赏方法指点迷津。(知识卡片)
1.本诗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该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法+译+情
例: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思路: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六.牛刀小试(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 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 。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15.C 16.希望抗金报国,收复故土 17.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8. 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评价题。答题时要注意既要指出“含蓄而不显露”,又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此词(借知音的典故)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对即可)
??小结:《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
七.小结。(知识积累本补充,思维导图,上博客)
附: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
八.作业(幻灯片、作文角、“展板博客展示)
以“我看姜夔的黍离情怀”为题,写一3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