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基于课标解读下的晚明商业贸易
二轮复习
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1450——1644),其间大约200年的时间跨度。
(微专题)
标题 具体内容要求 研读结果
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①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②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轮复习
基于课标解读下的晚明商业贸易
二轮复习
学习目标 能分析明朝晚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影响,并能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待晚明时期商业贸易领域的不足。
重点 理解明朝晚期商业贸易的新发展
难点 正确认识商业贸易领域新发展下面临的困境
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乙】27·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
2021 【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
【Ⅱ】27·明代对官营手工业的匠户从征收产品到征收白银
北京卷·4·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江苏卷·18·明初的恤商政策
【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由小渔村变成“小苏杭”
江苏·5·明清手工业发展与新经济因素
北京·4·明朝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广东·5·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广东·17·明代白银货币化
福建·5·明清新农作物的传播
浙江(1)·8·明清近代化的因素
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的影响
江苏·5·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2023
2019
【Ⅰ】27·明清时期社会生产的区域化
【Ⅱ】27·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020
江苏·5·明清农业的发展
考向分析:联系晚明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和商业繁荣的具体史实,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和作用。
学习任务1:
聚焦高考 夯实基础
根据纲要上下及选必一、二、三,找出关于晚明时期经济的内容。
结合所找出的关于晚明商业贸易的内容,归纳商业活动的要素
学习任务2:阅读下列才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中后期以来,商业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领域 新变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外来农作物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多种经营日渐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出现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
聚焦高考 夯实基础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晨、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高产经济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存在雇佣关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农产品商品化:指将农业产品投入到市场上进行销售,以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花卉、药材、蔬果、甘蔗等)进行销售为典型表现。
概念辨析
【学法指导】
(2020·江苏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题干主体:土地生产、经营方式
考点定位: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未提及
以偏概全
绝对化表述
土地经营方式
土地生产方式
题型总结: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常见设问:“这说明”“这表明”“可见”等。
常见逻辑关系:一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为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选项之间是判断关系;三是题干与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作答时要首先排除错误说法,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或影响的分析基本不是正确答案。“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
为什么在明朝晚期出现白银货币化的现象?
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
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选必二P43)
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纲要下P41)
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商品经济的繁荣、国际贸易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国家财政的改善以及货币体系的失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白银在晚明时期成为法定货币的局面。
【知识深化】白银货币化
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学习任务3:明中后期以来,商业贸易面临怎么样的困境?
材料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业贸易面临的困境?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新变化 困境(迟滞)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资本积累后并未投入再生产;
重农抑商与海禁等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白银货币化等。
学习任务3:明中后期以来,商业贸易领域面临怎么样的困境?
学习任务4:明中后期以来,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嬗变,这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稳定,对中国社会不如近代文明的价值具有先期导向作用。
材料二 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繁荣。美洲的作物引入了中国,玉米、甘薯和花生等作物使农民们可以把以前未开垦的荒地也利用起来,支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为商业市场提供了机会。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人以个人或合伙的形式往来于中国海域,他们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大帆船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他们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或给士绅家庭分红来获得官方支持。事实上,士绅家庭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中,如经营货栈、钱庄和典当业等,商人让他们的孩子受教育,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晋升。
为小说、戏曲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明朝中后期,商业贸易高度成熟,但其自我整合与自我完善机制成为近代化的阻碍,最终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促进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冲击传统的等级观念;
促进思想解放,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型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是世界大势所趋。
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些变化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但上述变化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发展日益受阻。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导致中国面临近代前夜的危机。
面对危机,明清先进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倡导经世致用,其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中外碰撞
【课堂小结】
仅仅有经济的繁荣,没有政治体制的相应变革,没有把内忧与外患消弭于无形的能力,那么培育繁荣之花的王朝就会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