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石器时代与农业发展(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石器时代与农业发展(共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07:2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石器时代与农业发展
(1)石器时代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 古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迁徙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古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聚落形成。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例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疾病和饥荒盛行
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长 ④手工业劳动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历史阶段 所在区域 文明代表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新石器中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栽培粟,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是其聚落的代表,反映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私有制已经产生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今宁波余姚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此外,河姆渡的居民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了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还出现了古城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今杭州地区) (例题)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
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例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 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D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石家河城遗址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天门,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属于龙山文化一部分
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其他的文化遗存
(4)农作物的培育
地区 培育的农作物
西亚地区 小麦(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大麦、豆类作物、葡萄
非洲地区 咖啡、甜高粱、西瓜、棉花
南亚地区 芋头
古代中国 粟(黄河中上游)、水稻(长江中下游)
美洲地区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可可、花生、烟草、菠萝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5)农作物的传播
经丝绸之路 传入中国 葡萄、苜蓿、棉花、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
新航路开辟后 美洲物种的外传 玉米(在欧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甘薯;番茄;辣椒(番椒);南瓜
其他地区物种 在美洲的推广 小麦(成为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大麦;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的农作物);苹果;葡萄;黄瓜;甘蔗;咖啡
(例题)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
(6)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大大提高了全球的粮食产量。明清时期,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产生了直接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清时期引进的玉米、甘薯,使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 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7)中国古代的民居
穴居 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多营建于北方,后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巢居 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例题)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客家土楼,圆形围屋,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潮州等地。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2008年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