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共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07: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
曲辕犁 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更轻便的曲辕犁
翻车 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龙骨水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筒车 出现于唐朝,又称“水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宋以后逐渐推广
水排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作为冶铁的供风工具,大大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
坯车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可以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匣钵 出现于南朝,可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支钉 出现于唐宋时期,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
(例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
(2)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和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形成了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秦以后,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龙首渠
(例题)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据此可知其演变趋势是
A.工具:由青铜农具为主逐渐转为铁制农具为主
B.动力:由人力畜力为主逐渐转为人工智能为主
C.主体: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
D.组织: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
D
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宋代,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此外,棉花在内地的大规模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传入和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此外,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唐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例题)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D
(例题)下列语句与右图所示经济格局相一致的是
A.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B.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C.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江南
D.湖广熟,天下足
A
(4)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隋炀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巩固了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元朝时,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杭州、扬州、清江浦、徐州、台儿庄等),如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了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隋朝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5)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手工业 棉纺织业因棉花种植的普遍而有了显著发展
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和钧窑),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商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基层市场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互市交易
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市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均超百万。元朝的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集镇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例题)中原王朝面对越来越兴盛的海外贸易,开始着手海外贸易的规范化。《宋会要辑稿》载:“□□□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指的是
A. 协同庆 B. 市舶司 C. 十三行 D. 布政司
B
(6)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也为“一条鞭法”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一些地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