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5二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及两宋时期新变化的历史意义。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史称西夏
结合所学,基于五代陈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经济
军事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牵制,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赵匡胤巩固统治的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
地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府三司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图1
图说历史
图2
据图1并结合所学:宋代中央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从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四方面
据图2结合所学指出转运司和通判的职责
转运司的职责是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通判的职责是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上面三幅图反映共同治国理念?
分化事权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选必一P32 宋代监察制度: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恶化。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北宋一系列维护统治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北宋产生哪两方面的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危机,有何影响,请结合史实说明?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P50学习聚焦:北宋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1.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B
2.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 )
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 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D.民众疾苦问题得以解决
B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协议:辽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
2.宋夏和议: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议一议】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观点一:屈辱求和,财政受损——不可取
观点二: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
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
边防压力:
针对军事和财政两方面的危机,谈谈北宋政府先后进行什么改革?支持的皇帝分布是哪位?
结局如何?
宋仁宗·庆历新政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
两次变法皆以失败告终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
注:宋代“三冗两积”局面形成的根源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结果)
①冗兵(养兵):
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②冗官(养官):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③以钱财换和平。
“岁币”“岁赐”。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时间:1043年—1045年
改革者:范仲淹
支持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改革失败。
选必一 P23
变法背景
2.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①富国之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之道: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庆历新政”失败
3.下列表格反映了(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C
结合教材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北宋财政状况恶化,行政效率低下
②“庆历新政”失败
③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之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之道: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实现富国,但强兵效果不佳
关注纲要上图册P42
注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政府募人代役
三、范仲淹、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主要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P52学思之窗: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上述言论出自变法的反对派,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一是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触动的利益集团过多
二是操之过急,数项改革几乎同时推行,缺乏渐进性
变法措施的本意与实际效果的背离,
变法措施的开展没有得到有效监督,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等,
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试评价王安石变法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选必一P23
四、南宋的偏安(维持了较长时间)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民族英雄)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概括总结:两宋的政治制度
1、行政制度: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到路、州、县三级制
2、选官制度:选必一P31
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南北分卷,南宋起,江浙一带人才集中。
3、考核制度:严格的考核标准
4、监察制度:
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5、民族关系:
(1)民族政权并立: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并立,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2)民族交融交融:各民族交往从未中断。
6、对外交往:选必一P67
(1)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2)海路转趋发达:海上丝绸之路
①恢复从广州经越南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由明州到日本、朝鲜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 ③澶渊之盟; 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 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 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 ③淝水之战; ④大定之治
C
北宋与辽签署
南宋与金签署
北宋与西夏签署?
唐宋科举差异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依然保持相当的实力;
宋朝平民地位不断上升,士族阶层衰落,推动科举制更加公平公正,强调“恩归主上”。
问题探究:P64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结合材料分析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唐朝科举“恩归主司”,考官与考生有提携与感恩的纽带关系。
宋代科举,“恩归主上”录取更权威
创立“糊名、誊录”等制度,保证公平、公正;
废除“谢主司”改为“朝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概括总结:两宋的政治制度
7、法律与教化:
(1)法律:沿用唐律体系,
编篡《宋刑统》和《天圣令》。
(2)教化:选必一P48
①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
②儒士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8、赋役制度:选必一P94
①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
②王安石变法:募役法,以钱代役
9、户籍管理:选必一P99
分主户(有土税户)和客户(无土佃户)
10、社会基层治理: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11、社会救济:宗族救济 选必一P103
(1)范仲淹:族内设义田,赈济族人
(2)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家等族产在各方面资助贫困者。
(3)政府:福田院
图说“宋元经济”
瓦子
交子 会子 元中统钞
南宋棉毯
钧窑
哥窑 定窑
釉里红
结合教材思考: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领域?
农业
手工业(制瓷业)
手工业(印刷业)
商业
概括总结:两宋的经济与社会
1、农业: ①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南方普及)或三熟
②固定种植经济作物; ③棉花开始种植
2、手工业:①制瓷:五大名窑、出口海外。
②矿冶:煤的开采和使用,东京普遍使用作为燃料。③印刷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市: ①商业十分发达,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③官方设置榷场与辽夏金互市。
(2)集镇与城市:①两宋时期,集镇发展起来,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②北宋东京与南宋临安人口百万,市场活跃。
(3)货币和信货、商业契约:
①北宋出现“交子”, 最早纸币,作为辅币;铸印年号成惯例。选必一P88
②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③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对外贸易:①外贸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国库重要财源;
②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③ 管理机构:市舶司
④线路:从东南沿海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农业革命,高产作物的引进,麦稻复种制在南方普及,使得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某些地区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棉花的引进;
手工业革命,宋代制瓷技术有了重要改进,此外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重要地位,煤开采量大,并成为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城市革命,城市中商业的发展变化,时空界限的打破,由商业而引发的市政规模的扩大,商品数量种类的增多;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都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
交通革命,对内对外交通的繁荣,尤其海外贸易的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税源;
货币金融革命,其中纸币交子和会子的出现,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宋代的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概括总结:两宋的经济与社会
5、对海洋的探索: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6、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南移完成。
7、北宋科举考试南北分卷
8、社会的变化:
①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人身关系松弛:贱民阶层减少,奴婢雇佣关系,农民契约关系。
③社会控制放松: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也更为松弛。
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A
原因:隋唐时期,科举登第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统治者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北宋时期,北方的战乱、政权对峙使北方士人缺乏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科场及第出现南北易置的转折。由此引发了科举考试的地域之争。
利弊:
利:南北分卷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注重统治阶层中南北势力均衡,有力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提升,维护民族统一。
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机会。
P63思考点: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材料:……(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宋元之际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
材料所示北宋时期科考采取了何种措施?
北宋科举考试中实行南北分卷
宋代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有谚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千年田八百主”。土地交易有详细的相关法规,只要经官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得到承认,受到法律保护。
课前提示配图,反映了宋朝富裕家庭的日常生活,结合《梦溪笔谈》可知,宋朝社会生活和消费水平高于唐朝,宋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皆高于唐朝
注:两宋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主要归因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观念有所缓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1.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
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D
经学自身日益僵化
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
宋朝统治者需要巩固统治的思想理论
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
宋朝的崇文抑武的国策,文化氛围宽松,此外,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进步(活字印刷术)
两宋时期理学形成的背景?
概括总结:两宋的文化 高度繁荣
1、儒学的复兴:①儒学的复兴运动 ②程朱理学,南宋起受到官方的尊崇
2、教育:私学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3、文学艺术
①宋词:鼎盛时期,士大夫的词作广泛流传,豪放派和婉约派。
②话本:说书,话本,早期白话小说。
③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④绘画:山水画最为突出,写意;花鸟画、人物画。
4、科技
①三大发明: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火药运用于军事(爆炸型、管型射击);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针广泛运用航海。
宋元时期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②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科技成果。 ③中医药成就:北宋出现针灸铜人。
5、对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
(1)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2)人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3)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广泛联系。
(4) 交易枢纽:广州、泉州、明州
组成 基本主张
认为“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生的目标是“ ”,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 的欲望,达到“ ”的精神境界
“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哲学范畴 倾向
(完成填空)结合教材掌握关于“理学”的基本内容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过度
圣人
格物致知
理
客观唯心主义
(概念)理学: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代表: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两宋的文化
(P70问题探究)
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
问:天道如何 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5《二先生语五》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四书或问·大学或问》
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 ——《朱子语类》卷94《周子之书·通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程朱理学的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
“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
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原因: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2.与前朝唐代的华丽不同,宋代女性的服饰趋向于追
求自然之美、保守之形,形成了一种清雅、质朴、端
秀的审美风格,并对后世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宋代独特的审美观念缘于( )
A.内省思辨的理学思潮 B.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
C.统治阶级的引导推广 D.中外交往的兼容并蓄
A
3.朱熹所著《家礼》,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他的《小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同时理学家还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宣扬封建伦理纲常。这体现出( )
A.儒家学说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B.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
C.纲常伦理的传播推动理学成熟
D.儒学开启了宗教化进程
B
4.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锥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
B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资料,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B
7.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6.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沈括和郭守敬两位大科学家”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B.戏曲的发展达到顶峰
C.天文学据世界领先地位 D.宋朝科技水平高
A
B
P68: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用于军事;燃烧型火器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广泛应用于航海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元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探讨元统一和因地制宜治理中国的历史作用。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阅读上述材料,了解辽、宋、夏、金的版图与都城的变化。
今内蒙古
今宁夏
今河南开封
今黑龙江
今杭州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南北面官制:内容 南面官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特征 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影响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
四时捺钵制: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
为国家政治中心。
(1)起源:鲜卑同源,辽河上游
(2)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改国号为辽。
(3)与北宋关系: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史频繁,贸易活跃。
(4)制度建设: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制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1)起源:古代羌人的分支
(2)发展过程:
(3)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汉式官称与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4)与北宋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4)制度:猛安谋克制(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1)起源: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4年,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也称上京。
(2)民族关系: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
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清朝,定都京师
辽朝,五京之一,名南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五朝帝都:北京
材料: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据材料分析猛安谋克制特点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特征
兵农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影响
促进女真族政权封建化进程;民族交融。
小结: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实质
特征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
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制度:猛安谋克制(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内容
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耕种,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辽与金措施相似之处及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小尧舜”
(1161-1189在位)
一、辽、西夏、金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建立时间 916年 1038年 1115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会宁府(上京)
制度建设 ①南北面官制 ②四时捺钵制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 猛安谋克制
生产方式 游牧、渔猎、后来逐渐农牧兼营 与宋关系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榷场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途径 练一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辽史》《宋史、夏国转》《金史》制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建设的影响?
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
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 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1.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 )
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 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 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
B
2.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契丹 ②党项 ③女真 ④蒙古
B.①鲜卑 ②女真 ③蒙古 ④满洲
C.①契丹 ②吐蕃 ③女真 ④满洲
D.①鲜卑 ②女真 ③党项 ④蒙古
A
辽
西夏
金
小结:辽、西夏和金政权的相似之处?
1.都曾经与宋政权并立,辽、西夏主要与北宋并立,金主要与南宋并立
2.都效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传统
3.都与宋政权先战后和,且都从宋政权处得到经济实惠(辽:澶渊之盟-岁币;西夏:庆历和议-岁赐;金:绍兴和议-岁贡)
3.观察如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
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
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
D.元朝的③地是当时的都城
D
①蒙古汗国:1206年,漠北蒙古铁木真建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后半个世纪,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
②建立元朝:忽必烈即位,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建元,为元世祖。
蒙古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仍然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③完成统一: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在大都就义。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选必三 P64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措施
1、驿站制度:筑驿道,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急递铺传递公文。
2、行省制度☆
3、边疆管理:
吐蕃 :宣政院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军务)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职能)
4、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交融加强
核心突破:行省制度
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 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
1、目的
2、内容
请列举元朝巩固统一的管理措施。
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权大而不专,行使权力时受中书省节制
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4、特点: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
3、行省设置原则:犬牙交错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5、影响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首先,元朝行省的名称有一些今天还在使用,或对今天的省名有影响;其次,今天一些省的辖区直接源于元朝行省,还有一些省的辖区是以元朝行省为基础分割而成的。
(完成填空)元朝对的民族政策
目的 ,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特点 对不同民族采取 措施
四等人制 分类
蒙古以外的 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 等
北方的 ,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 、女真人
原 统治区的居民
西北、西域
回回
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
差别对待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蒙古族
汉族
契丹
南宋
1247年萨班(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这表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西藏在政治上已与中原连为一体
D
注:P56萨班灵骨塔遗址图片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1)结束了分裂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其疆域空前广阔。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驿站,负责传递公文。
(2)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尽管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但这一时期各族人民互迁和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族交融出现又一次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结)元朝政治统治的历史贡献
澶渊之盟签署地
东起淮水
西至大散关
6.如右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
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 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
A
绍兴和议国界线
甲
乙
丙
7.元朝后期,燕山支脉居庸南口过街塔楼的壁面上镌刻了很多题记,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和汉字书写的陀罗尼经经文,以及用后五种书面语记载的建塔功德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多种文字的创建与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各民族间和谐共同发展 D.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8.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
B
纲要上P69
概括总结:元朝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一府两院制)
(2)地方行政:设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2、选官制度
(1)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2)恢复科举制,录取人数不多,比例不高。
3、监察制度
(1)中央:御史台
(2)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4、法律与教化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5、赋役制度:选必一P94
元朝沿袭唐朝租调制和两税法
(1)北方:丁税、地税 (2)南方:夏税、秋粮
(3)“科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
6、户籍管理:元朝“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7、社会救济:众济院
P67[学思之窗]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理由何在
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新儒学的主流,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注: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成为统治者利用的精神工具。
概括总结:元朝的政治制度
8、民族关系 选必一P64
(1)民族政权并立: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并立,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2)民族交融交融:各民族交往从未中断。
(3)元朝:
①民族政策:“行汉法”和差别对待政策
②西藏:有效行政管理,八思巴为帝师,
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③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④四等人制、回回、民族迁徙融合选必三P65
9、边疆政策:
①西南:吐蕃由宣政院管理。
②西北: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③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0、对外交往 选必一P67 选必三P65
①海陆都畅通② 欧洲传教士到漠北与蒙古交涉
③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
④列班扫马访问欧洲,见到教皇与英法国王
概括总结: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农业
①棉花种植: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②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
③辽夏金元时期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
2、手工业
①制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器出口 ②印刷:发展迅速 ③棉纺织业发展
3、商业
①边境贸易:榷场和民间贸易
②货币:元朝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纸币“钞”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③外贸繁荣:外贸税成为宋元国库重要财源
④城市的兴盛:元杭州“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和大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⑤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⑥经济重心南移: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4、水陆交通
(1)陆路: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元朝京杭大运河,长度为世界之最。
5、社会变化
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
隋·大运河
元·京杭大运河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通惠河
会通河
邗沟
江南河
结合上图:元朝新修建的两段运河及海运的路线
运河:(见上图) 海运: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北上经直沽抵达大都
A
与隋运河相比,元朝运河的有何特点?
元朝的运河改变了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路线(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运河的重新开通和海运路线的开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运河重开是为了将南方的财赋北运;
海路开辟的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阶段 表现
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在 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 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 北宋灭亡,中原人口南渡, 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 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
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 ,全国大部分 和 集中在江南。②为将南方 北运,重新开通了 。③创造性地开辟了 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完成填空)隋唐以来的江南开发与经济中心南移
唐朝
经济
南多北少
太湖
进一步
继续扩大
人口
税收
财赋
大运河
长途海运
苏湖熟,天下足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 B.得利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源自于经济重心的变动
D
概括总结:辽夏金元的思想文化
1、文学:元曲:元杂刷和散曲
2、科技:
①郭守敬:设计与监制天文观测仪器(简仪),编订新历法《授时历》
②王祯:编纂《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农业工具记载丰富。
3、少数民族文字
①辽:创契丹大、小字,刻碑,文学创作
②金:创制女真文,开设女真进士科
③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汉文翻译的经史著作
④蒙古:畏兀体蒙古文,修史《蒙古秘史》,特殊史学价值
⑤元朝:八思巴字,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
4、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1)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2)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3)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
领域 表现
词 词出现于 ,宋朝进入 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 、 和 婉约派的 、 的词作成就最突出
曲 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 和 。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 、王实甫等
小说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 ,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 ,不拘法度
绘画 成就以 最为突出,不强调 ,注重 和笔墨情趣。 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完成填空)结合教材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鼎盛
唐朝后期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元朝
散曲
杂剧
元杂剧
关汉卿
话本
追求个性
山水画
写实
意境
花鸟
时代 北宋 元朝 人物 郭守敬
著作 《梦溪笔谈》 编订《 》 《农书》
成就 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 地位 集合 技术与工具于一体
(完成填空)其他科技成就
沈括
王祯
授时历
领先
南北方农业
8.北宋某一书籍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书籍最有可能是( )
A.《肘后备急方》 B.《灵宪》 C.《梦溪笔谈》 D.《四书章句集注》
C
政权 文字 作用
辽 刻石立碑、文学创作
金 开设 ,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 西夏文 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 及经史著作等
蒙古 用于 ,在 上具有特殊价值,代表作有《 》
八思巴字 汉语 的最早尝试
9.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印证的是( )
A.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南宋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C
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文字
佛经、法律、字典
女真进士科
畏兀体蒙古文
元
拼音化
修史
史学史
蒙古秘史
阶段总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的阶段,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辽宋夏金时期(916—1276年)是民族政权并立和各民族相互交融时期。元朝统一(1271—1368年)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本单元小结:时空坐标
本章结束,谢谢欣赏
2023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