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 拮据 栈桥 煞白 撬开诧异牡蛎褴褛衣冠 手帕哲尔塞岛 jié jū zhàn shà qiào chà mǔ lì lán lǚ ɡuān pà zhé 词语解释 拮据: 阔绰: 煞白: 褴褛: 与日俱增: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排场大,生活奢侈。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 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衣服)破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小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 )、( ) ( )。 2、小说的故事情节由:( )( )( ) ( )等构成。 3、人物描写包括( )、( ) ( )、(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勾画文中人物,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有哪些称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不同?坏蛋、流氓、无赖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穷穷整体感知于勒在文中是什么人物?于勒在文中是线索人物。于勒的贫富变化是小说的中心线索,整个情节就是根据这条线索来展开的。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给小说划分层次(开端——发展——高温——结局)情节结构于勒盼赞遇躲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盼于勒全家人的希望开端全家人的恐怖躲于勒结局遇于勒流氓、讨饭的(不相信 绝望)高潮赞于勒福星唯一的希望发展骂于勒流氓坏蛋遣送美洲(插叙) 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遇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 莫泊桑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是一对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4)写菲利普见到于勒时的神态:“不安”“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生动的刻画了人 物内心的恐慌。表现菲利普 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我们”。当得知我付小费给于勒时,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 氓!”这些语言、神态描 写表现母亲势利。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冷酷自私、贪婪、唯利是图的 性格特征。 (1)菲利普一家生活很拮据,可是每星期日,一家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表现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 (2)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回家,拟定了上 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 钱置一所别墅。表现菲利普 夫妇贪婪、自私的思想性格。 (3)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也故作高雅,请女儿女婿吃牡蛎,表现他的爱慕虚荣。 若瑟夫“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 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真诚善良、有同情心思考:”我”在全文起什么作用?①”我”是叙述者,但”我”不是主人公,只是起着穿线的作用。②“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态度的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③”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人物小结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自私虚伪、贪婪冷酷、 爱慕虚荣、金钱至上 (语言、神态、动作) 善良、有同情心 (语言、动作、心理)于 勒早: 中: 后:行为不端、糟蹋钱正直、有良心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 运展开,但是于勒只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于勒“我”(若瑟夫)两个姐姐,一个姐夫“父亲”、“母亲”(菲利普和克拉丽丝)暗线见证人陪衬人谁是主人公?人物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小结: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福楼拜具体地指点莫泊桑:“当你从一个坐在他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跟前走过,从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跟前走过,从一个马车站门前走过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状态,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同的。”??? 在运用语言的准确和精炼上,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语句去敷衍了事。”这就是世界文学史上闻名的所谓“一语说”的来源。 莫泊桑日后在创作上巨大的成就证明,坚持不懈、体察入微、精心提炼和准确使用语言,确实是写作成功的诀窍。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的佳话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文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勤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 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总 结环境描写可以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欢快失望、沮丧(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 ) 烘托人物心情。环 境环境衬托:愉悦心情; 阴郁心情金钱至上:一个女婿写出了一个社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例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例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在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平淡中见奇巧,简朴中蕴讽喻 小说通过“我”的眼口、感受传达信息,如月光一般,静静地泻。没有议论,没有抒情,又如花香,淡淡袭来。“我”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老人,脱去了年轻时用词的繁富和夸张,就故事说故事,娓娓道来,但又绝不枯燥,绝不死板,而是平地有惊雷,草原上长山,平中见奇,淡而有味。那简朴的语言中,不经意泄露而出的幽默讽喻,更是令读者无穷回味。语言特点 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表面上看是要写于勒,但实际上却是要写菲利普夫妇。将于勒冠以“叔叔”之称,显然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从“我”的父母亲角度看,于勒就是他们的亲弟弟,可他们却视他为“流氓、无赖、贼”,极具反讽意味。另外,故事中人物的一切变都是因“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变化所引起,如果这反复的“变”构成了一幅磨盘,于勒就是磨盘的轴心,推动着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巧妙的题目 本文的人物形象可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与星星般散布在文中的真切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菲利普一家人海边栈桥的剪影里,为了一块布料计较半天的家人,个个要衣冠楚楚,也真够难为的,其滑稽、窘态便可想而知。明明是穷人家、小人物,非得装扮成贵族、富翁,可见其爱慕虚荣的心理已到了自己给自己制造悲剧的程度了,这不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打肿脸了充胖子”吗?然而,散步的目的不在散步,而在于迎候于勒,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犹如利剑封喉,道破机关,极具讽刺效果。尤为滑稽的是,当看到两个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的那种高贵文雅的姿态时,菲利普被打动了,竟然也要绅士一番。菲利普摆架子、图虚荣的心至此达到了巅峰,同时也预示着他不幸的开始。男人的虚荣引来了女人的烦恼,我的母亲,克拉丽丝,菲利普的太太,既不想多花钱,又不想丢面子,竟然搬来了一大堆理由,说什么“怕伤胃”“吃多了要生病的”“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表面上,母亲既了解、爱惜自己,又关心、疼爱孩子,还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施予正确的教育,实际上,她是既顾了面子,又省了票子,还不公平的待了儿子。至于后来,怀疑于勒,确证是于勒的过程中,父亲的惶恐不安、举足无措,母亲由起始的不敢相信到暴怒再到镇定,无不细笔描绘,形神并茂,字字通达人物心灵,句句切中人物心脉。这些细节,既对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又穷尽人物的形相心态,入木三分。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 故事开篇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状况,继而写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这在菲利普夫妇看来,倒也在情在理。但于勒是何许人,他何以有钱,何以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以致于全家人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呼之而出,这确实不得而知。这便是作者设置的悬念。紧接着,作者插叙有关于勒年轻时放浪不羁、被逐出门的往事,以及令全家人心醉的那两封“救命信”,交代了“盼头”,悬念到此得到解决。巧设悬念 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两段近乎相同的文字: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这两段文字实际是一幅画面,描述了一家人效仿上流社会人们的打扮到海边栈桥迎候于勒的情景。作者在这里不动声色地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而画面却声色俱备,耐人寻味,犹如一幅剪影,凝固却又流动,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心暴露得彻底无疑。巧用反复艺术特色巧设悬念双线交织实:菲利普夫妇虚:于勒选材以小见大鲜明的对比拓展练习: 1. 假如,全家人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一家人匆忙回到家,远远的就看见家门口停着一辆豪华的汽车,大门是打开的,而家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于勒。那么,将会发生一幕怎样的相遇场景呢?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2、可以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并组织进行排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