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公输》(55张ppt)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公输》(55张ppt)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8 07: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公输《墨 子》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墨子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左右。他出生正逢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诸子创说,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墨子学派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中下阶层的利益,主张“尚贤”、“兼爱”、“节用”等,反映墨家学派革新政治、反对压迫等进步思想。在认识论上,墨子重视生产知识,承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感性直观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墨子就具有这些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确是难能可贵的。无疑,这也是墨子和他的学派能够在自然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原因。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原共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子》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
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及两种特殊句式——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2、能力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掌握文言翻译的一般性技巧。
3、情感目标: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联系美英对伊战争,体会和平的重要与宝贵。春秋五霸
??? 春秋时代政局的突出现象,是霸政的形成。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不仅想吞并小国,而且想取代天子的地位;但在列国竞争之下,一时无法君临全国,只得称霸诸侯,而为中原诸侯的盟主,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于经传者有一百七十多国,但其中会盟、征伐事迹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齐、鲁、楚、秦、晋、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在春秋时期,先后参与争霸的著名诸侯有五个,史称“春秋五霸”。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秦穆公仅霸西戎。同时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两国,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负山面海,有鱼盐之利。但在齐襄公(前697—前686年)时,由于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齐襄公死,桓公小白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公尤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在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后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从此齐恒公成为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逐渐衰弱。这时候,宋襄公图谋称霸,但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所败而不成。
? 第二阶段:晋文公称霸。晋国原是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到春秋前期,逐渐强大。《韩非子·难三》曰:“(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就是兼并了许多小国和戎、狄部落,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了19年。献公死后,重耳回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主要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以及“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这番整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富强起来。
??? 这时楚国又一再向北侵犯,鲁、郑、陈、蔡等国先后归附于楚。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在未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河南濮阳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当时西方秦穆公也想参加中原角逐,但受晋国阻止,只好向西发展,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的基业。
??? 第三阶段:楚庄王称霸。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韩非子·有度》曰:“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死,楚势渐弱。
???第四阶段:吴、越争霸。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都于吴(今江苏苏州),越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晋、楚两国渐趋衰弱,而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崛起争霸。吴国相传也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它与越国仿照楚国,在春秋中期即已自称为王,较早就同天子分庭抗礼。吴王阖闾执政时,该国国势强盛起来。吴王阖闾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经五战五捷而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郢。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阖闾死,子夫差继位,于前494年伐越,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前487年,吴筑邗城(今江苏扬州)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前482年,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因当时越王勾践已进攻吴国,夫差让霸主与晋定公而回师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大破吴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 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 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使得日后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日益高涨,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
春秋战国形势图齐楚秦燕赵魏韩鲁吴宋狄戎蔡陈春秋战国思想家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庄子你会读这些字吗公输盘 郢都 有侮臣者 敝舆 犀牛 麋鹿 鼋鼍
鲋鱼 文梓 文牒 守圉 禽滑厘 公输盘诎你能流畅读这些句子吗1、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 2、吾既已言之王矣
3、荆有云梦,犀SI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4、荆有长松文梓PIAN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6、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能找出几个人称代词先看我的例子:
1、夫子何命焉为? 2、吾义固不杀人。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4、胡不见我于王?文中尚有,何不找此与大家共享之?思考加点的字是文言文的哪种象?1、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2、项为之强
3、扁鹊见桓侯而还走。4、皆披发文身请你从本文中至少找出三个这样的字“之”字太活跃了,你说是吗?想一想下列“之”字如何解释?
1、为楚造去梯之械 2、子墨子闻之
3、愿借子杀之 4、宋何罪之有?
5、荆之地,方五百里。 6、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还有这些“家伙”1、将以攻宋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以牒这械 4、吾知所以距子矣
5、为楚造云梯之械 6、为乡人所患 7、以牒为械
8、为忠臣孝子 9、此为何人 10、为与此同类
老师相信你的能力解释加线字的意思,并想出它的另一个意思1、为楚造云梯之械 2、见公输盘
3、不可谓智 4、舍其文轩
5、方七百里 6、吾知所以距子矣
7、吾不言 8、楚王问其故
9、必为有窃疾也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翻译句子1、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吾义固不杀人。
3、宋何罪之有?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吾既已言之王矣 6、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吾知子所以距我。 8、胡不见我于王?该学课文了吧1、本文写了几个人?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给文章分段分层吗?
3、墨子阻止楚国攻宋容易吗?你文中找出原因。
4、墨子用什么计策劝说公输盘?
5、墨子在劝说楚惠王时为什么不直接劝说他停止攻宋?他用什么计策说服楚王的?
6、你认为墨子阻止楚王攻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7、从本文中,你认为墨子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我能行,因为我是最聪明的好好想想1、夫子何命焉为? 3、吾义固不杀人。
4、宋何罪之有? 6、吾既已言之王矣。
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公输盘不说
7、胡不见我于王? 9、必为有窃疾矣
8、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10、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1、子墨子解带为城 12、子墨子九距之
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14、吾知子之所以距子矣
15、楚王问其故 16、虽杀臣,不能绝也。1、墨子见到公输盘, 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三场交锋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再从君子的“智”、“仁”、“忠”、“强”、“知类”的标准指责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是不明事理的。这一番巧妙、锋利的言辞使公输盘折服。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盘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是口服心不服。
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2.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3.阅读第17段,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公输盘惨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准备用阴险手段来威胁。
反映了公输盘阴险狡诈的性格。 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三个人物形象分析墨子:
坚持正义
机智多谋、能言善辩、无所畏惧、楚王:
虚荣、阴险、狡诈、贪财好利公输:
有头脑、有计谋、顽固、阴险、狡诈 讨论结构要求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部分(1节):
楚国将要攻打宋国, 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2-22节):
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宋。第一层( 2-12 节):
墨子劝阻公输盘。
第二层(13-16节):
墨子劝阻楚王。
第三层(17-22节):
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 楚王取消攻宋计划。第二部分合作探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讨论下列问题:1、楚国为什么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2、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3、墨子是如何描绘“必有窃疾”之人的?这和楚国的行为有何联系?4、楚王虽接受墨子的道理,却并未打消侵宋之意,这说明了楚王的什么性格?5、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6、墨子最后是如何使“公输盘诎”的?而此时公输盘又有何居心?7、墨子使楚王彻底打消侵宋念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8、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9、墨子以自己的行动制止了一场侵略战争,你对此举有何看法?10、当前,美英对伊的战争是否是正义的?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11、假如你是国际维护和平组织的官员,你将怎样劝说美英停止战争?课文结构楚宋方五千里犀麋鹿鱼鼋等长松文梓楠等方五百里无长木无雉兔鲋鱼文轩锦绣粱肉敝舆短褐糠糟舍NONONO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出发、动身您坚持道义本来解说停止引见木片通“御”,抵挡通“拒”,抗拒即使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C.必为有窃疾矣。
D.子墨子解带为城。 A下面各句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的“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⒈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⒊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楚国土地有余而百姓不足。 坚持道义不杀一个人,却去杀更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我认为楚王派遣官吏去攻打宋国,是和这些患偷窃病的人同一类型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⒈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和它的解释。
⑴子墨子九距之。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⑶公输盘诎,而曰:距通“拒”,抗拒圉通“御”,抵挡诎通“屈”,理屈 ⒉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公输盘之攻械尽
B.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C.公输子之意
D.已持臣守圉之器 B⒊翻译下面的文言的句子。
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公输盘多次设计了攻城的巧妙战术。⒈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和它的解释。
⑴子墨子九距之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⑶公输盘诎
2.P153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