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件23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件23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8 08:09:28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也许知道普希金,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他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没有遭遇过战争和离乱的痛苦;对独生子女而言,更是被百般呵护,缺少生活磨砺??总之,“少年不识愁滋味”,十分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另一方面,初一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首诗。?
2.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已初步适应,心理和学习方法已得到调整。他们对事理性作品已经较为了解,容易感知作品的内容。但能力方面仍需提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进行对学生思维方法和习惯的练习与实践。
效果分析
1.诗歌重在抒情达意,“读”是表达这一目的的基础学习活动,应将朗读(诵读)与内容理解、情感体悟、哲理抽象有机结合起来。本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诗歌蕴含的哲理是抽象的,应将作者的有关材料、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与文章内容相融合。如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不致空洞与肤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 (2)仿写诗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在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中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如何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仿写诗句。
? 三、教学方法
? 本课采用“联读法”和“读写结合式”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扩大容量,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共设计了五个板块:序曲→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尾声,五个板块各有学习训练的侧重,又相互关联,整体推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既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又利用诗歌朗读,开展仿写诗句,体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风雨来临时,你将如何面对?是彷徨、逃避,还是勇敢面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的
俄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领悟人生成长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2.展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仿写诗句训练。
(二)序曲
1.走近作者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
③?200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参观他的纪念馆并亲笔题词:“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
希金。”?
(生齐读内容,识记读者。)?
2.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1825年在被流放的日子里写的哲理抒情诗。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美美地读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读出味道。
?老师提示:
①感情朗读法。本诗朗读的基调有二种:第一种是深沉的,第二种是明快的。第一句“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深沉平稳的。第二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是明快的。以此类推。学生齐读。
②内心独白法。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
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励大家的斗志。
学生齐读。(朗读方法指导,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本诗的记忆。)
2.美美地背
要求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进行朗诵式背读。背诵无误给予表扬。(利用小组竞赛,增强学
生学习积极性。)?
3.美美地品
老师问题: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要求:
①先静静思考,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用简练的语言公开交流。
②提问5-8位同学。
老师总结:?
谢谢同学们。其实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诗意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微笑面对,丢掉一切的烦恼和忧愁。
4.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迪?用两个词概括。
?学生思考讨论,畅谈启迪。
?老师明确:要乐观,坚强。
(培养学生领悟诗歌内涵)
5.角色朗读
老师提示:本诗是舒缓的节奏和亮丽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的,先看一看,男生读什么,女生
读什么。学生按照大屏幕提示进行演读。
要求:
①男女学生交替,一句一换;
②男声舒缓,女声亮丽。
(回味巩固,提高诗歌的感染力)
(?四)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宫玺)
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①提问:静静思考诗中有哪两个词的含义需要好好咀嚼和体味?
②学生畅谈感受,要求:视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5-8名同学回答。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联读法,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③教师总结
同学回答都言之有理,我认为最值得品味的,是“欺骗”与“诚实”。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信息,这个欺骗内涵是广泛的,如我们中学生对生活不负责任,这就是欺骗了生活。那么走好自己的路就要诚实,“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就是整个生活轨迹告诉我们需要诚实。“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就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是纯真的,我们要用诚实的脚步走好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有无愧的收获。
2.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呢?两个词概括。
要求: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提问3-5个学生回答。
2.老师明确:要踏实诚实。(导思,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五)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1.诗意仿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要求:结合生活体会自由写诗,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话写诗,续写三句诗或五句诗。(仿写练习,锻炼学生写作诗歌能力)
2.展示才华
要求:
1.同学联系生活,自由书写。
2.同学深情朗诵,老师评点。(学生朗读作品,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美诗欣赏《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要求:学生迅速看一遍,齐读。
4.概括启迪
问题: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提问: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提问3-5个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要自信、自强(培养学生领悟诗歌的能力。)
(六)尾声
1.学生总结收获。(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教师总结本课,评价同学表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得好,品得好,写得更好,表现最优
秀的小组是)
3.教师寄语:
“生活就像大自然,总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面对风雨,我们要坚强乐观,
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七)拓展延伸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
你将如何面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
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而本诗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诗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学生对普希金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文学修养。他们生活优裕,缺少磨砺,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首诗。?
这首诗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如何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是本课的重点,仿写诗句是教学难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观课评课记录
主持人:马建国
观课评课时间:2015年4月7日
参与人员:马建国、董桂珍、鲍学梅、陈香、王志勇
马建国:
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建议: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体现朗读方面的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董桂珍:
优点: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共同的知识,而且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启发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诗的意蕴。
建议:在诗歌文字后的意蕴,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阅读体验来深入理解,还可以充实更多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鲍学梅:
优点: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内容。例如对“生活欺骗了你”的理解,学生的认识角度就很独特,也很深刻。这是教学参考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建议:在赏析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可启发学生,但不要包办,放手让学生去理解。
陈香:
优点:诗歌重在抒情达意,“读”是表达这一目的的基础学习活动,应将朗读(诵读)与内容理解、情感体悟、哲理抽象有机结合起来。本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更要通过读来深化理解,读似乎还需深入。
王志勇:
优点: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动静转化,高效完成任务。
2.交出主动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生互评。
3.教师点评,精讲补救,强化次数。
4.师生互动,增强合作气氛,加深理解。
5.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肯定学生,张扬他们的个性
建议:要结合更丰富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评测练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达了什么?
2. 背诵并默写诗文。
3.体会诗文的情感
课后反思
这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都变换了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共同的知识,而且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紧扣书本,书写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停止在哪里;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标准化”、“一刀切”??这样,不仅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犹如一个大的构架,其中许多内容有待于学生去填写,这就是所谓的“再创造”。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内容。例如对“生活欺骗了你”的理解,学生的认识角度就很独特,也很深刻。这是教学参考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由于抓住契机,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学生本节课学习较投入。能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遇挫心态有所改变,达到预设教育效果。只是仿写阶段时间不够,学生展示的机会少。?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目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 理念,体现了全面重视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