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城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新城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10: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汉市新城区联盟2024年高三11月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等。这显示裴李岗文化
图1绳纹陶角把罐 图2红褐陶三足钵
A. 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 B. 进入了文明社会
C. 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 D. 发展出龙山文化
2.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使得改行自新也”。文帝闻之,曰“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由此可见,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是
A.稳定文景之治局面 B.重视德行教化作用
C.弘扬儒家传统孝道 D.减轻民众刑罚压力
3.公文的钤印流程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钤印由勾检部门负责,具体流程包括曹司将待钤印的公文逐条登记,制成以印目为主体的请印文书,并将两者同时递送至勾检部门。勾检系统的负责人先对请印公文行判,之后由所属官府的长官完成终判。由此可见,唐代
A.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B. 监察机构相互制约
C.官僚体系日益完善 D.行政运行较为规范
4.下表是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主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58.93%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66.67%
元符元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6734%
①赋税制度的完善 ②土地交易的放宽 ③租佃制的衰退 ④垦田技术的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公行”也称作官行,是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商成立的一个组织,是经过清廷这一官方特许,既有商业上功能也有外交上的功能。负责传达清廷政令、代缴粤海关税收、管理来华外商和对外贸易等一切具体事宜。公行的设立是清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管理粤海关和商人们,包括十三行商们和外商们。这表明当时
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 B.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
C.清政府暂时地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
6.中国近代史有一部著作有这些关键词:是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章太炎为之作序;主张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定名中华共和国……此著作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有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7. 下图所示为1913年12月27日著名漫画家马星驰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抨击张勋拥立废帝复辟 B. 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
C. 揭示议会政治艰难曲折 D. 讽喻段祺瑞破坏民主
8.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开幕。边区参议会议员李鼎铭提交了81号提案。提案建议:“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唯有政府……以求得相依相助,平均发展之效果。”此提案
A.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9.198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今后要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并增加自谋职业的渠道。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非公有制资本成为投资主体
C.工业结构得到调整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0.西藏地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全国平均水平(5.2%)高出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西藏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 B.党治藏政策的正确和精准
C.“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D.西藏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
11.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 B.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
C.孕育出崇尚自由平等的风气 D.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
12.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A.国王与教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B.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C.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D.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13.下图描绘了十四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的情景,它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而引发了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自然科学革命
14. 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有任何优越地位。此书一问世便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斯宾格勒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这表明
A. 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 B. 战争引发西方的文明反思
C 东方文明价值得到尊重 D. 欧洲放弃“西方中心论”
15.下图为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的作品《决斗》。据漫画信息,你认为该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B.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国际货币体系
C.1947年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D.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二、材料题(共计55分)
16. 【古代的改革和变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69年,北宋王安石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除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各项新法由于用人不当、宋神宗的动摇和逝世等原因最终被废除。
明朝中期以后,社会危机凸显。万历年间明神宗支持张居正推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一是整顿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三是兴修水利。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五是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役”的征收问题。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的原因。(6分)
17.(14分)【中国近现代退休制度】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的“老有所终”的“大同世界”观相结合,使西方社会福利思想逐步被国人所接受。其中,退休养老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环节,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业人员的增长、教育内容的改革使大学面临着人才更迭的问题。为保障年老教职员的生活和权益,提出并制定退休制度是必然之举。1917年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国立大学教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其中首次提及了国立大学教职员的退休问题,对教职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摘编自田正平《近代中国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男干部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女工人和女职员为50岁。建国以后60多年我国的退休政策一直没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观念认为,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国家政策应对女性进行倾斜,保护女性特殊权益,以达到事实上的男女地位的平等。
——摘编自刘秀红《男女同龄退休政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立大学教职员退休制度出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退休制度的特点。(6分)
18. 【工厂制度与大众教育】(15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 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 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 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 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 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 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 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 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 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
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 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 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 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 (9分)
19.【爱国主义与留学生回国】(12分)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有一条突出的主线--爱国主义,站在国破家亡的边缘,近代中国留学生背负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他们立于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国家需要技术,他们便学习机械、驾驶;国家需要改革,他们便学习先进制度;国家需要改造国民性,他们便学习思想,近代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具爱国主义思想的群体。
近现代中国三次大规模的留学生归国潮
次数 时间 代表人物
第一次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 李大钊、周恩来、胡适、李四光等
第二次 抗日战争时期 陶行知、冼星海、经济学家吴裴丹、光学家龚祖同等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等
——摘编自陈一鸣《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15:CBDBD CCDAB BDABB
16.(14分)
(1)都面临朝代中期的社会危机;(2分)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2分)都进行了理财、解决边患等方面的改革;(2分)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2分)
(2)原因:改革力量和毅力不同,王安石变法因宋神宗的动摇和逝世被废除,张居正权倾朝野、毅力坚强;(2分)方法与策略的差异,王安石变法重在经济、军事,用人不当,而张居正改革首先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保障改革顺利进行。(4分)
17. (1)西方福利思想传入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职员工的权益保障的迫切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的推动。(8分)
(2)立法保障;稳定性强;注重保护女性权益;退休制度日益完善。(6分)
18. (共15分)
(1)特征:使用机器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立法保障;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任答2点,得4分)
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女性权利意识;推动女权运动。(任答2点得4分,3点得5分)。
19、答案示例:
论题: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回国热潮凸显爱国主义的主题。(2分)
论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中外的巨大反差激发了留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从救国强国的目的出发,学成后多选择回归报效祖国。(2分)
如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新旧政权更替,大批留学生因此归国,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内,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我国近代化的发展。(2分)
抗日战争的爆发,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归国潮。“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的全民族抗战,召唤着留学生共赴国难。他们的回国壮大了我国的抗日力量,补充了抗战期间各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促进中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2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留学生和知名学者放弃海外优越条件,毅然选择回国。这批海外学子成为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总之,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和留学生的回国,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促进各方面的进步和近代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的独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2分)
其他论题参考: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凸显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
近(现)带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生归国潮体现了追求民族振兴的中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