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义乌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包括炭化的稻米、稻壳、小穗轴等不同部位,样品总量多达5万余个。小穗轴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稻作农业已经开始,种植的水稻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这些遗存( )
A.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模式 B.体现了稻作农业的本土性和连续性
C.说明浙江是长江流域文明中心 D.成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实证
2.西周时期的青铜礼乐器,数量众多,在贵族阶层广泛使用。分析图1中三则史料,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西周青铜礼乐器( )
图1
A.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 B.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
C.历史悠久,传承意义大 D.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3.邹衍指出,朝代更替遵循五行相克原则,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秦统一后,始皇“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黑色属于水,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这表明,邹衍的思想( )
A.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 B.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可以阐释王朝兴衰的历史规律 D.为秦代周披上了神秘外衣
4.秦律把私自移动农田的疆界看作是“盗”的行为,称为“盗徙封”(“徙封”的“封”,只是指百亩田周围的田界和封疆),就是看作侵犯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刑。这说明秦朝( )
A.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B.法律管辖延伸到社会基层
C.重视保护土地所有权 D.处罚侵犯者的规定较严苛
5.贾谊向汉文帝上表《治安策》时提出,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他们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这一建议( )
A.改变了汉代郡国并行局面 B.有利于解决汉初地方问题
C.严重冲击了嫡长子继承制 D.在汉文帝时被采纳并推行
6.东汉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豪强地主通过通经入仕成为官僚,改变了西汉王朝“抑商”的方针。因此,东汉田庄的主人集商人、地主和官僚三种身份于一体。后期虽政治腐败、灾荒、战乱频繁,但局部地区的生产得到了开发和发展。这说明( )
A.田庄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B.田庄经济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崩溃
C.田庄经济是门阀制度形成的基础 D.东汉政权基本上被豪强地主掌握
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有“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羌侯”金印(图2依次从左至右)等为证。这说明( )
图2
A.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经济发展 B.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C.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D.南方开发得益于少数民族内迁
8.东晋时期葛洪著《抱朴子》一书,书中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采用的符箓、巫祝等方式是“淫祀妖邪,礼律所禁”,并指责张角等人“招集奸党,称合逆乱”,认为道教应该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实际效用。葛洪的思想( )
A.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 B.成为统治者治国新理论
C.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方向 D.受三教并行思潮的影响
9.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可用于探究( )
A.隋朝建设成效的显著 B.唐高祖时经济持续发展
C.唐前期出现治世局面 D.黄巢起义打击唐朝统治
10.图3为1957年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壁画“红衣舞女图”。此墓的主人为突厥人执失奉节。图中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正是唐代“巾舞”的形象。该壁画( )
图3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兼具史料和艺术价值
C.展现宗教画的艺术风格 D.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
11.后周世宗柴荣关心民间疾苦,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举措。这些举措(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C.促使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 D.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2.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互使共有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到辽朝,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 )
A.促进了民族间友好交流 B.体现了宋辽的平等外交
C.实现了经济的互惠互利 D.解决了边境的民族矛盾
13.北宋时期,百姓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见长,货币的年铸币数量比唐朝时期要高出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这反映出北宋( )
A.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C.赋税制度的深刻改革 D.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14.在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说明宋朝( )
A.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C.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15.元朝海上贸易的各种规章制度基本继承了宋朝,但所用商船实行“官本船”制度,由政府“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通过投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元朝朝廷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反映出元朝( )
A.海外贸易兴盛 B.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顶峰
C.重视海外贸易 D.对海外贸易实行政府垄断
16.嘉靖中期,俞大猷因倭乱向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必责巡海道来驻漳州,令能干府官一员亲诣沿海乡村挨门报丁。……一家为非,罪连一甲,一甲为非,罪连一乡;一甲有难,一乡救之,一乡有难,邻乡救之”。这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治安形势严峻 B.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混乱
C.士人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朝贡体系主导地位受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图4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故可视为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扣结:三代文明,吕盛于斯;秦后政治,发端于此。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新儒学决非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它在构成上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取摄入,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性,也决定了它与孔孟荀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之间的重大差异,但就其本质而言,董仲舒仍是一位杰出的儒家,其学说总精神归根结底是儒学的精神。(二)董仲舒儒学思想较之早期儒学又一“新”之处,是它有力地克服了早期儒学(尤其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学派)所具有的“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弊端,沟通了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满足了汉代封建政治的需要,成为当时专制主义政治的指导原则。
——摘编自黄朴民《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形成,就首先是适应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的产物。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儒家经典教条并不能完全满足当时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以至于作哲学论证。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而同时注重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而且易于深入人心,使人人便于遵照执行,从而对社会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浸透和影响。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新儒学和宋代理学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成为统治思想的不同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理学的积极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图5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及作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围绕三省六部制,以“制度·变化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B 6.A 7.B 8.C 9.C 10.B 11.D
12.A 13.D 14.B 15.C 16.A
17.(1)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分化。再者,井田制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土地分配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革。最后,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如商鞅变法等,通过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势力,为封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2)材料二中的观点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理解这一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其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框架。这些制度和思想不仅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文化传承。因此,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关键扣结,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春秋战国出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土地制度以及变法运动等方面,与题目要求紧密结合,逻辑清晰。
第二问的答案则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解读,从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两个方面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准确。同时,答案也体现了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8.(1)共同特点:都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
不同原因:汉代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同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宋代理学则是对传统儒家经典教条进行重新阐释和哲学论证,以抗衡佛、道思想,同时适应了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积极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被统治者认同,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概括出汉代新学和宋代理学的共同特点。两者都吸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得儒学更加丰富多彩,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对于成为统治思想的不同原因,汉代新儒学主要是因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同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如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而宋代理学则是对传统儒家经典教条进行重新阐释和哲学论证,以抗衡当时盛行的佛、道思想,同时适应了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如朱熹等人对儒学的阐释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简析宋代理学的积极作用。首先,宋代理学注重将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引回现实的人世,引导人们关注现实,这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宋代理学被统治者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延续。最后,宋代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包括:三省体制经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决策与执行更加集中;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2)标题:三省六部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从最初的三省分立,到后来的三省合并与废除,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在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达到了其鼎盛阶段。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能也开始重叠。到了宋朝,三省体制开始发生变化,中书、门下省被废除,尚书省则沿用至明清时期。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三省六部制也展现出了其创新的一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职能和机构设置。例如,在唐朝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开始设立政事堂等新的机构来加强决策和执行力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从最初的分散到集中,再到后来的专制与集权,这一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缩影,也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例证。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过程充满了变化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解析:
(1)对于三省六部制演变的特点,答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一是三省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二是三省六部制在演变过程中,其职能逐渐一体化;三是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影响深远。这三个方面准确地概括了三省六部制演变的主要特点。
(2)对于以“制度·变化与创新”为主题的历史短文,答案首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标题,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及其创新之处。在阐述过程中,答案充分运用了史论结合的方法,既引用了历史事实,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同时,答案的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