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38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38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8 08:22:59

文档简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情分析
孙武街道中学 李芹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背教案,教教材,而在于教学生。由此而来,学情分析就成了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因为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方法。我所上班级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现在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但还是难以把保护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环保之弦成了我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说明文和新闻的知识,所以在文体之上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
(三)、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课堂上的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较高,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镇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和打工,辅导不够,学生的课外知识面窄,知识量少,而学校又没有充分的图书可供学生借阅。这些导致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扎实。由于学生入初中一年半的时间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所以我设计了记者采访的环节,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直接提出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放开,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3、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将“听”、“说”“读”整合起来,从听中学读、读中学写。
以上是我对所上班级语文的学情分析,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堂课教学效果很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效果分析
孙武街道中学 李芹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限于文章篇幅比较长,部分学生可能还是难以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所以我没有完全地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是采取“以读带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我觉得我的这种做法应该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截然不同的两类图片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上课伊始,通过对课题中关健字词的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角度分析了课题之后,也让学生弄清楚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接着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了解罗布泊消逝前后景色的截然不同,并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罗布泊消逝前后景色的语段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的印象;文中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的理性分析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也符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在走近今日罗布泊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想象罗布泊满目疮痍的现在,教师范读,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如泣如诉的朗读更能激起学生心底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课堂上分组合作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又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从探讨的内容来看,又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多媒体的介入不仅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 李芹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步骤:
一、导语:先看大屏幕,在屏幕上有两张图片,一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另一张充满死寂和荒凉。你们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是同一个地方,它就是我国新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一个曾经美丽的仙湖——罗布泊。罗布泊是怎样消逝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泊”是什么意思?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你看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三、了解作者和文体,掌握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课文:
学生首先在课本上找出描写今昔罗布泊景象的句子。
(一)、过去的罗布泊
1、师:谁来回答,找一个去过的,西汉张骞,还有一个瑞典的老外斯文·赫定去过。现在我当记者,你俩扮演张骞和斯文赫定接受我的采访,
采访张骞:
(1)、张大人,你曾两次出使西域,你经过罗布泊吗?
(2)、现在,请你描述见到的情景好吗?可以参考你桌上的材料。
(3)、你去之前了解这些吗?(非常吃惊)于是你就率领众人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采访斯文·赫定:
、尊敬的斯文先生感谢你多次到中国来探险,你曾经出过一本书《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你发现了楼兰古城,你到过罗布泊吗?当时面积有多少?
(2)、请你描述一下见到的情景好吗?
(3)、thank you, stand down
(二)、现在的罗布泊
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回答后看大屏幕,直观了解,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写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昔日的美丽和繁华,今日的破败和荒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突出了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震撼人心,让人深感遗憾。
(三)、悲剧谁之过
(1)是与一条河有着直接的关系,什么河?具体原因我们来看课文内容。
1. 改道——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沙化扩展。
2. 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2)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列数字:用具体确凿的数字充分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利用水资源的盲目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出示课件)
(3)都是工业用水,难道错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没有环保意识,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课件)
(4)你想对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队员说些什么?
(四)、走近罗布泊
师: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浑然一体。”断了命脉的罗布泊最终消逝了,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罗布泊及其周围今天的面貌吧!
1、出示课件。
2、品析第20段。
师:它死了却不倒不朽,死而不已,依然昂扬地搏斗在茫茫风沙线上,默默地守望到地老天荒。看它们那扭曲的、斜插横卧的身躯就像浩瀚沙漠中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本段写的非常精彩,品一品好在哪里?边分析边指导朗读
3、赏析描写干涸的罗布泊惨象的一段。边分析边指导朗读
(五)拓展
1、如果悲剧到此结束,我们聊以自慰,但可惜的是悲剧仍在其他一些方上演,哪些地方?看屏幕。
2、如今,已到21世纪,这样的悲剧仍在接连发生,看屏幕(出示课件)。
师: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呼喊:沙尘暴,你让我能活多久,我常常听到人们这样抱怨:干旱,你让我忍受到几何?我认为,我们真该呼喊这么一声:救救人类。记得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请节约用水,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3、在我们身边有破坏环境的例子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4、请同学拿出笔,为环保出一份微薄之力,写一条宣传标语。
学生写宣传标语并展示
5、师:是啊,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经消逝,青海湖像一颗将要陨落的明星,月牙泉似一朵正在凋零的花,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做?你听,作者吴刚已在大声呐喊“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问结尾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一: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
作业二: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结束语: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惋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罗布泊的惨象令人痛心。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母亲吧!
附: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罗?? 布??? 泊
仙湖————————荒漠
改道、“四盲”
保护环境? 持续发展

课件38张PPT。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罗布泊位置图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本文作者吴刚,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写有《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
作者及文体
读一读: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广阔无垠 庇护所 栖息地
繁衍生息 浑然一体 近在咫尺
xiāo sèhé xùhéshìlu? lùyínbìqīy?nhúnzh?过去的罗布泊:
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昔日罗布泊鸟栖天堂水如明镜 30多年前 罗布泊还有水也曾经牛羊成群今天的罗布泊:
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恐怖。今日罗布泊荒凉的不毛之地昔日的湖底 盐碱如山 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只有边缘残存着干枯的胡杨。哭泣的胡杨 昔日的美丽和繁华,今日的破败和荒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突出了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震撼人心,让人深感遗憾。 对比: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
改道——
塔里使木河下游干旱缺水,沙化扩展。
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列数字: 用具体确凿的数字充分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利用水资源的盲目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你想对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人们说些什么?说一说想一想拟人比喻: 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月牙泉直抒胸臆: 大大强化了感彩,直接呼吁之声,让人共鸣,撼人心灵,振聋发聩。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北京幕田峪长城烽火台被沙尘笼罩的情景。 沙尘暴肆虐北京城昏黄的天空笼罩着影影绰绰的楼群北京城下起了沙4月18日,北京市区
降土30万吨,沙尘暴
大的惊人,前所未有。
四川一冶炼厂污水排泄 身边环境 根据以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写一写布置作业作业一: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
作业二: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保护生态,
爱我家园。谢谢!再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材分析
孙武街道中学李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岗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观评课记录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 侯景丽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张情景对比鲜明的图片(同一个地方)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受到强烈思想震撼,激发学生好奇心。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课文
(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认识罗布泊
1.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学生找出描写的句子教师并指导朗读。
2.学生找出描写今日罗布泊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
(三)、寻找罗布泊消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四)、走近罗布泊
1.走近胡杨
赏析拟人比喻,教师多次指导学生朗读。
2.走近荒漠
赏析拟人比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五)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寻找悲剧: 青海湖 月牙泉
2. 直抒胸臆:大大强化了感彩,直接呼吁之声,让人共鸣,撼人心灵,振聋发聩。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3、举身边的例子
3、试写宣传标语
四、布置作业
作业一: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
作业二: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惋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罗布泊的惨象令人痛心。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母亲吧

评课记录
李老师的这节课亮点很多,首先李老师语言亲切平和,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使学生愿意打开心扉,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其次多媒体合理应用,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内容更充实丰富。再其次是设计合理,各环节衔接自然,对比手法的应用,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最后学法指导特别是朗读指导很到位,李老师讲到品味语言时,先从文字意义再到情感层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测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罗布泊( ) (2)萧瑟( ) (3)和煦( ) (4)萎缩( ) (5)干涸( )(6)庇护( )(7)吞噬( ) (8)裸露(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和煦
(2)萧瑟
(3)吞噬
(4)沧海桑田
3.填空:
本文是一篇( ),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 )和( )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 ),另一个特点则要求( ),讲究( )、( )。
4.如果把文中“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改成“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
5.请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句:(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6.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7.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9.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10.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二)
如何毒化地球
毒化地球确非易事,因为地球总是努力地为自己除垢去污,恢复原貌。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从以下物质中生产出废料。如铀238,其半衰期为一百万年,或者是钚,其半衰期为五十万年。它们都有剧毒性。如果均匀分配的话,十磅的钚就能毒死地球上的一切生灵。美国每年生产大约十八吨钚。因此,这是能够长期毒化地球的最好的物质。如果我们建造更多的核电站,它将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因为一个核电站每年能生产五百磅钚。当然,我们必须使用包括诸如聚氯联苯和滴滴涕在内的这类具有持久毒效的化学物质,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毒素来毒化地球,包括地核和大气层。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许多能把这些核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废料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不同方法。
在毒化过程中,把这类物质塞入地球是最主要的一步。采用深井注射,我们便能够一直毒化到地核。深井注射需要挖掘一口深达几千英尺的洞,然后用超高压射入毒性物质。于是,这些毒性物质就会深渗到地球内部。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报告,美国有大约三百六十口这样的深注射井。同时,我们不要忘记紧靠地面的地下水层,必须也把它毒化。这只要靠浅井注射就能轻易达到,其操作原理与深井注射是相同的,只是洞在地下不那么深。被排入毒物的地下水会在地球内扩散污染。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美国大约有五十万口浅注射井。
把毒物埋入地下是仅次于深井注射的最好方法。填土、废物场和泻入湖里的毒物会慢慢地渗进地球内部,保持污染持久不衰。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在美国就有约五万座这样的废物场。因而这些废物场应建于废料能够渗入周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地区。
往地球上喷散农药以及其他毒品是毒化地球的另一个途径。这有利于用毒物覆盖地球表面。毒药会被作物吸收,会渗入地面,还会流入地下水。
污染地表水尤其重要。因为地表水能把毒物送到不能直接受到污染的地方。湖泊是长期储存污染物的好地方,而且湖泊里的一些污染物会流入河流。但河流是地球上的一个自然净化系统,这点太糟了。不论倾入多少毒物,河流总会设法把它们送入大海。
要污染海是很困难的。海洋拥有巨大的容积和自然稀释能力,会逐步中和一些污染物。因此,除了来自河流的污染物以外,我们必须不断把海洋当做废料场,倾入尽可能多的废料,海流将帮助把污染物送到本来无法达到的地方。
接着,不要忘记重重地污染地球的空气。焚烧和气化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方法。我们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污染,否则风会吹散毒素,雨也会把它们从空气中清除。但是这也有好处,酸雨每年都要杀死一些湖泊中的所有生物。低层空间很容易自我净化。因此,我们就必须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以便把放射性粒子射入高层空间,笼罩整个地球,这样它们会经年不散。地球引力可能使一些粒子掉落地面,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爆炸原子弹。
总而言之,事情就那么简单,只要保证尽可能多地生产毒性物质,保证把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我们就能有把握地毒化地球。
11.第一段中加点的“它”指代什么?
12.这篇文章“介绍”的毒化地球的方法有哪些?试作分类说明。
13.文章说:“毒化地球确非易事,因为地球总是努力地为自己除垢去污,恢复原貌。”那么,在满足什么条件后,地球才能够被毒化?(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14.针对文中所述的污染地球的种种方法,你认为要防止污染需要采取什么方法?
15.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至少两种)
①( ) 例:____________
②( ) 例:____________
16.本文的作者似乎是一个毒化地球的设计者,他有多种毒化地球的“方案”。那么,作者真的是一个坏蛋吗?如果不是,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7.分析作者客观冷静地叙述“如何毒化地球”的作用。
三、写作
18.“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你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参考答案
一、1.(1)pō (2)sè (3)xù (4)wěi (5)hé (6)bì (7)shì (8)luǒ
2.(1)温暖 (2)形容景色凄凉 (3)吞食;并吞 (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报告文学 新闻 文学 真实 艺术加工 形象性 抒情性
4.不可以,因为原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表达了对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痛惜之情,震撼人心。
5.示例: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二、(一)6.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7.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8.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9.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10.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11.指代“钚”。
12.①大量生产核废料及有持久高效的化学物质。
②把毒物塞入,堆满地球。 ③用毒物覆盖地球表面。
④污染河流、海洋。 ⑤污染地球上的空气,如不断地爆炸原子弹等。
13.只要保证尽可能多生产毒性物质,保证把毒性物质塞入、堆满和包围地球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
14.首先,要减少生产毒性物质;其次,要妥善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废料;第三,加强环境保护。
1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举例略。
16.作者并不是要毒化地球,而是用正话反说的方法,提醒地球上的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例如作者有丰富的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核物质知识,他深知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恶果,于是就列举了地球上人们正在做的破坏环境的事情,如核污染、农药污染等。指出如果污染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身的净化速度,地球就将被毒化了,而这一结果显然是人们不愿意见到的。所以足以引起人们警醒。
17.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似乎是在无所谓地谈与己无关的事,但实际上更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对地球未来深深的忧虑。
三、18.提示:可以列举一些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事例,引起人们的关注。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反思
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 李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曾获2001年度最佳报告文学荣誉,其兼有新闻作品叙述上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叙述上的艺术性两大特点。本文又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我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强烈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我以对比的形式导入新课后,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启发他们审视题目,挖掘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学生找到了三点信息:第一、罗布泊是一个湖,根据是“泊”字和“湖”字;第二、罗布泊非常美丽,是人间仙境,根据是“仙”字; 第三、罗布泊的美丽已经荡然无存了,根据是“消逝”二字。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消逝”一词的解释是:动词,消失的意思。用消逝一词,其实也隐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对美如仙境的罗布泊的消失倍感痛心。题目里面隐含着的信息何其大!
我引导他们先概括罗布泊的今昔景观的不同,然后再引导他们寻找罗布泊的今昔称呼变化。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答案:
? 罗布泊过去的景观——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热闹繁华、美丽、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唱着……
? 罗布泊曾经的称谓——仙湖、生命绿洲。
? 罗布泊如今天的状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罗布泊如今的称谓——死湖、干湖。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当记者,找两个同学扮演张骞和斯文赫定接受采访:
首先采访张骞:
(1)、张大人,你曾两次出使西域,你经过罗布泊吗?
(2)、现在,请你描述见到的情景好吗?可以参考课本。
(3)、你去之前了解这些吗?(非常吃惊)于是你就率领众人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采访斯文·赫定:
(1)、尊敬的斯文先生感谢你多次到中国来探险,你曾经出过一本书《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你发现了楼兰古城,你到过罗布泊吗?当时面积有多少?
(2)、请你描述一下见到的情景好吗?
(3)、thank you, stand down
这样以来,今昔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罗布泊怎么消逝的?这就自然过渡到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 改道——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沙化扩展。2. 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由于八年级重点学习说明文,教师在此设计了“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明确:列数字:用具体确凿的数字充分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利用水资源的盲目性,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赏析,并指导朗读。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与罗布泊类似的悲剧还有哪些?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青海湖与月牙泉的事例。并出示身边破坏环境的例子,启发他们认识到人们破坏环境的普遍性,引起高度重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当堂完成一条宣传标语。
最后布置作业:一、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二、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结束本课的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标分析
孙武街道中学 李芹
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是语文教学应植根于“文本”,应“面向于学生的未来生活”。还提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和各地发展经济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注意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阅读观念的指导之下,我们在教学注意了: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我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绝对不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四)在教学中为了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在教学中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
总之,本节课堂设计围绕新课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效果很好,不仅知识能力有所提高,也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