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7 22:40:44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
课程标准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问题1,结合下图,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风潮的原因有哪些
铁犁牛耕
私田增多
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
耕种的人:农民私田主人:地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新兴地主实力增强
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诸侯势大
兼并战争不断
要求政治权利
出于争霸的需要
各国变法
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
时代背景: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新兴地主要求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争夺霸主的需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改革
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废井田,开阡陌
3、统一度量衡
——稳定财政收入,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强化中央集权
——便于征收赋税,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改革
1、实行什伍(户籍制度)、连坐制度
2、废分封,行县制
3、重刑法
——强化基层管理,稳定社会秩序
——郡县制雏形,加强中央对地方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军事改革
按军功授爵,实行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赐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军队战斗力
社会生活上:
二男分户的“分异令” 燔诗书而明法令
——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小农经济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即世袭卿位和世代享受财物的制度。
赐爵制:
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重点概念
问题2,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政治上:开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打击血缘宗法制,健全封建国家机器。
经济上: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促经济发展。
军事上:提高秦国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对后世: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局限性:
1.重视刑法,轻罪重罚,轻视教化。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文化高压,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4.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代背景
问题3:根据教材,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游牧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加强:
2、冯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汉文化。
3、经济文化落后,政治黑暗,徭役严重——民族矛盾尖锐和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内容 具体措施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的收入。
三长制 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顿吏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对政府:改善吏治,巩固政权,保证经济收入,缓和阶级矛盾。
对农民:赋役负担减轻,保证生产。
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
知识链接:均田制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地位:中国古代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实施前提:国家手中大量无主荒地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问题4:结合材料,对均田制进行评价
评价:(积极)
对农民: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减轻农民负担;
对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
对政府:保证财政收入,巩固政权;
对社会:促进北方农业经济恢复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对后世:被后世所借鉴。
局限:①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②随着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国家无地可授无法维持。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1)迁都洛阳
问题5: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①地理位置上:平城地理位置偏僻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
②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变法阻力大,洛阳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减少改革的阻力,推进汉化政策
③平城产粮有限,水旱易发,洛阳农业发达
主要目的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措施 内容
讲汉话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易胡服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通婚姻 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
改籍贯 以洛阳为原籍
采纳汉族的 典章制度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氏
步六孤氏 陆氏
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积极: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使北魏统治迅速衰亡
问题6,结合教材,对孝文帝改革进行评价
性质: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改变北魏面貌的封建化改革经济上(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封建化):巩固北魏政权,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
民族关系上(汉族化):加快北方各族人民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后世:为隋统一奠定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王安石变法
问题7:阅读教材,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国家统一
②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③边疆危机: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⑤宋神宗的支持以及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核心:富国强兵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节约政府购物费用 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调节市场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按土地大小收税
保证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扩大生产,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农民的关系,改变积贫现象,增加财政收入
富国
具体措施 内容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加强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训练费用;减轻财政负担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马匹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养马费用
将兵法 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淘汰老弱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变积弱现象
强兵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 发展了教育,造就改革派人才,传播革新思想。
惟才用人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的弊病。
整顿太学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撰注教材,作为考试依据
克服恩荫泛滥弊病,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
问题8,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性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为了自救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积极:
积贫积弱局面得到缓解,财政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军力增强。
局限:
①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问题9,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③变法涉及面过广,推行操之过急
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⑤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4、张居正改革
背景: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中叶后,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
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问题10:阅读教材,分析张居正变法的背景
张居正变法主要内容
改革核心:一条鞭法
项目 措施 作用
政治 整顿吏治 加强考核:考成法 巩固政权
军事 内修防备 操练兵马 提高军事实力,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济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考成法是明代万历时期中确立的的官员考核制度,张居正提出,。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逐月进行检查,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改变以往主要靠吏部考评官员的方法。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合并起来,征收银两,把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算缴纳。
问题11,结合内容,请对一条鞭法进行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赋税变革。
积极
①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统治危机
③赋税征银、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促进了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消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结果:张居正死后改革几乎全部废止(除一条鞭法)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二)
课程标准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问题1:根据教材,结合所学,近代各阶级进行过哪些救亡图存运动?
戊戌变法
问题2: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问题3:结合戊戌变法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问题4:24页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问题5:对维新变法进行评价。
清末新政
问题6: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
问题7:结合内容,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并简要评价
政治: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问题8:结合所学思考,民国时期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问题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探索: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____________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___________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经验。
3、错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_______________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及深化
1、过程
(1)改革开放的实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_______________和全面深化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
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______________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④2019年,___________________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认识
改革 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军突起、取消___________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___________、实施___________
从搞好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到深化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经济
从传统的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体制再到使___________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以___________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___________、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___________、共建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成功举办中国___________,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认识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___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问题10: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11:27页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共21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二)
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特征、趋势与影响。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主要任务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探索
问题1: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各阶级进行过哪些救亡图存运动
阶级 时间 探索史实 目标
地主阶级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农民阶级 推翻清统治
反帝、救亡
资产阶级 摆脱民族危机
建君主立宪政体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思想启蒙
1840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1860-1895 洋务运动
1901-1905 清末新政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00前后 义和团运动
1898 维新派戊戌变法
1911 革命派辛亥革命
1915 新文化运动
器物层次
思想层次
制度层次
(一)戊戌变法 1898
问题2: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思想原因: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问题3:结合戊戌变法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政治 ①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军事力量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现代化
军队现代化
结果: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保留京师大学堂)
问题4:24页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主观: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③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缺乏严密的组织
④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客观:⑤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问题5:对维新变法进行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影响:
从背景看: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从内容看: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从历史功绩看: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二)清末新政(1901-1905)
问题6: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
①《辛丑条约》后完全沦为半殖半封建,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中体西用思想发展
教育: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问题7:结合内容,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并简要评价
政治: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军事:编练新军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有利于外交近代化
有利于培养近代军队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有利于传统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
评价: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相背离
预备立宪(1906-1911)
含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过程:
(1)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
(2)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3)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近代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4)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责任内阁制,废除军机处
府宣布预备立宪
结果:骗局暴露,立宪派转向革命
“皇族内阁”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虚伪性彻底暴露,汉族官僚与清政府离心,推动了反满运动,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民国时期的改革 1912-1949
角度 中华民国改革
政治 实行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
经济 1935年法币政策;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外交 1928年6月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
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评价 促进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结果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问题8:思考,民国时期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哪些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问题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49年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
1957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4年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结果
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及深化
1978年
2012年
2019年
2017年
201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二个一百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了理论准备。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路线:实施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具体内容
1、农村改革
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由集体转为农民,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
安置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
中央召开扶贫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城市改革
3、对外开放
对外
开放
1980兴办经济特区
1990对外开放格局
2001加入世贸组织
2013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区
国际进口博览会
4、深化体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评价: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②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③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启示: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问题10:27页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