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3-18 23:29:32

文档简介

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2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重点)
3.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知识进行证明或计算.(难点)
一、情境导入
1.我们学过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因为具有轴对称的特征而显得匀称美丽.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AD平分∠BAC,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长线于F,连接AF.试说明:∠B=∠CAF.
解析:由EF垂直平分AD,则可得AF=DF,进而再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角之间的关系转化,最终得出结论.
解:∵AD平分∠BAC,∴∠BAD=∠CA ( http: / / www.21cnjy.com )D.∵EF垂直平分AD,∴AF=DF,∴∠ADF=∠DAF.∵∠ADF+∠ADB=180°,∠BAD+∠B+∠ADB=180°,∴∠ADF=∠B+∠BAD.又∵∠DAF=∠CAF+∠CAD,∠BAD=∠CAD,∴∠B=∠CAF.
方法总结:解题时,往往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进而得出角相等,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类型二】 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判断
如图,已知AB是CD的垂直平分线,下列结论:①CO=DO;②AO=BO;③AB⊥CD;④CD⊥AB.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因为AB是CD的垂直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线,所以AB垂直于CD,且把CD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所以①CO=DO,③AB⊥CD,④CD⊥AB都正确,只有②AO=BO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AB是CD的垂直平分线,它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AB与CD垂直,二是AB把CD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垂直”是相互的,而“平分”是“单向”的.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三】 与线段垂直平分线有关的计算
如图,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B=12厘米,BC=10厘米,则△BCD的周长为(  )
A.22厘米 B.16厘米
C.26厘米 D.25厘米
解析:要求△BCD的周长,已知BC的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只要求出BD+CD即可.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CD=AD,故△BCD的周长为BD+DC+BC=AD+BD+BC=AB+BC=12+10=22(厘米).故选A.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对相等的线段进行转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四】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试说明:(1)FC=AD;(2)AB=BC+AD.
解析:(1)根据AD∥BC可知∠ADC= ( http: / / www.21cnjy.com )∠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求出△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解答.
解:(1)∵AD∥BC,∴∠ADC=∠ECF.∵E是CD的中点,∴DE=EC.又∵∠AED=∠CEF,∴△ADE≌△FCE,∴FC=AD;
(2)∵△ADE≌△FCE,∴AE=EF,A ( http: / / www.21cnjy.com )D=CF.又∵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AB=BF=BC+CF.∵AD=CF,∴AB=BC+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探究点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
如图,某地由于居民增多,要在公路l边增加一个公共汽车站,A,B是路边两个新建小区,这个公共汽车站C建在什么位置,能使两个小区到车站的路程一样长(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画法)
解析: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由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可知,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A,B的距离相等.
解:连接AB,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l于O,交AB于E.
∵EO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O到A,B的距离相等,∴这个公共汽车站C应建在O点处,才能使到两个小区的路程一样长.
方法总结:对于作图题首先要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对所作图形的要求,结合对应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的方法作图.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定义、性质、判定,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出线段相等;要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两种方法:(1)根据定义;(2)根据判定定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点)
2.经历等腰三角形的探究过程,能初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等边对等角”求角度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65°或50° B.80°或40°
C.65°或80° D.50°或80°
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65°.故选A.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二】 利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角度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析:设∠A=x,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各角的度数.
解:设∠A=x.∵AD=BD,∴∠ABD ( http: / / www.21cnjy.com )=∠A=x.∵BD=BC,∴∠BCD=∠BDC.∵∠A+∠ABD+∠ADB=180°,∠ADB+∠BDC=180°,∴∠BDC=∠A+∠ABD=2x.∵AB=AC,∴∠ABC=∠BCD=2x.在△ABC中,∠A+∠ABC+∠ACB=180°,∴x+2x+2x=180°,∴x=36°,∴∠A=36°,∠ABC=∠ACB=72°.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可以得到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当这种等量关系或和差关系较多时,可考虑列方程解答,设未知数时,一般设较小的角的度数为x.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类型三】 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且∠DBC=∠F,试说明:EC∥DF.
解析: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 ( http: / / www.21cnjy.com )AC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DBC=∠ABC,∠ECB=∠ACB,那么∠DBC=∠ECB,再由∠DBC=∠F,等量代换得到∠ECB=∠F,于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C∥DF.
解:∵△ABC为等腰三角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AB=AC,∴∠ABC=∠ACB.又∵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DBC=∠ABC,∠ECB=∠ACB,∴∠DBC=∠ECB.∵∠DBC=∠F,∴∠ECB=∠F,∴EC∥DF.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主要是通过证明角相等或互补.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四】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1)若AD=AE,如图①,试说明:BD=CE;
(2)若BD=CE,F为DE的中点,如图②,试说明:AF⊥BC.
解析:(1)过A作AG⊥BC于G.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G=CG,DG=EG即可得出BD=CE;(2)先求出BF=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1)如图①,过A作AG⊥BC于G.∵AB=AC,AD=AE,∴BG=CG,DG=EG,∴BG-DG=CG-EG,∴BD=CE;
(2)∵BD=CE,F为DE的中点,∴BD+DF=CE+EF,∴BF=CF.∵AB=AC,∴AF⊥BC.
方法总结:在等腰三角形有关计算或证明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三、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运用等腰三角性质解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3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
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重点)
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问题:在S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
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
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FDC=∠BDE.试说明:(1)CF=EB;(2)AB=AF+2EB.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得点D到AB的距离等于点D到AC的距离,即DE=DC.再根据△CDF≌△EDB,得CF=EB;(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C和△ADE全等,从而得到AC=AE,然后通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求解.
解:(1)∵AD是∠BAC的平分线,D ( http: / / www.21cnjy.com )E⊥AB,DC⊥AC,∴DE=DC.∵在△CDF和△EDB中,∵∴△CDF≌△EDB(ASA).∴CF=EB;
(2)∵AD是∠BAC的平分线,D ( http: / / www.21cnjy.com )E⊥AB,DC⊥AC,∴∠CAD=∠EAD,∠ACD=∠AED=90°.在△ADC和△ADE中,∵∴△ADC≌
△ADE(AAS),∴AC=AE,∴AB=AE+BE=AC+EB=AF+CF+EB=AF+2EB.
方法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是两条垂线段相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类型二】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面积的综合运用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S△ABC=7,DE=2,AB=4,则AC的长是(  )
               
A.6 B.5 C.4 D.3
解析:过点D作DF⊥AC于F.∵AD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DE=2,∴S△ABC=×4×2+AC×2=7,解得AC=3.故选D.
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三】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综合
如图所示,D是△ABC外角∠ACG的平分线上的一点.DE⊥AC,DF⊥CG,垂足分别为E,F.试说明:CE=CF.
解析:由△DEC≌△DFC得出CD平分∠ED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CE=CF.
解:∵CD是∠ACG的平分线,∴∠ECD=∠FCD.在△DEC和△DFC中,∵
∴△DEC≌△DFC(AAS),∠EDC=∠FDC.又∵DE⊥AC,DF⊥CG,∴CE=CF.
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离不开边,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类型四】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综合运用
如图,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
(1)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2)OE,OF分别是点O到∠CAD两边的垂线段,试说明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的线段;(2)由条件可得△AOC≌△AOD,可得AO平分∠D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E=OF.
解:(1)∵AB、CD互相垂直平分,∴OC=OD,AO=OB,AC=BC=AD=BD;
(2)OE=OF,理由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在△AOC和△AOD中,∵∴△AOC≌△AOD(SSS),∴∠CAO=∠DAO.又∵OE⊥AC,OF⊥AD,∴OE=OF.
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
【类型五】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综合的探究性问题
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BE是∠ABC的平分线,DE⊥BC,垂足为D.
(1)请你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2)请你判断AD与BE垂直吗?并说明理由.
(3)如果BC=10,求AB+AE的长.
解析:(1)由△ABC是等腰直角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形,BE为角平分线,可得△ABE≌△DBE,即AB=BD,AE=DE,所以△ABD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由∠C=45°,ED⊥DC,可知△EDC也是等腰三角形;(2)BE是∠ABC的平分线,AE⊥AB,DE⊥BC,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知△ABE关于BE与△DBE对称,可得出BE⊥AD;(3)根据(2),可知△ABE关于BE与△DBE对称,且△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推出AB+AE=BD+DC=BC=10.
解:(1)△ABC,△ABD,△ADE,△EDC;
(2)AD与BE垂直.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如下:由BE为∠ABC的平分线,知∠ABE=∠DBE.又∵∠BAE=∠BDE=90°,BE=BE,∴△ABE沿BE折叠,一定与△DBE重合,∴A、D是对称点,∴AD⊥BE;
(3)∵BE是∠ABC的平分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ABE=∠DBE,∵DE⊥BC,EA⊥AB,∴∠BAE=∠BDE.在△ABE和△DBE中,∴△ABE≌△DBE(AAS),∴AB=BD,AE=DE.又∵△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C=45°.又∵ED⊥BC,∴△D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DC=AE,即AB+AE=BD+DC=BC=1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探究点二:角平分线的画法
如图,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于点M.若∠ACD=120°,求∠MAB的度数.
解析:根据AB∥CD,∠ACD=120°,得出∠CAB=60°.再根据尺规作图得出AM是∠CAB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的度数.
解:∵AB∥CD,∴∠ACD+∠ ( http: / / www.21cnjy.com )CAB=180°.又∵∠ACD=120°,∴∠CAB=60°.由尺规作图知AM是∠CAB的平分线,∴∠MAB=∠CAB=30°.
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图步骤,根据作图明确AM是∠BAC的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三、板书设计
1.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作法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