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素养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3七上·期末)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考古现场影像资料
2.(2023七上·期末)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较直接透视历史问题。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 ( )
A.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 B.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3.(2023七上·期末)(2022·北京期末)如表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用来研究 (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社会重大变革
4.(2023七上·期末)“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桀——不修德行,暴政亡夏
B.商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C.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D.周幽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5.(2023七上·期末)(2023 福州期中)如图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该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2023七上·期末)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这说明都江堰( )
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大型水利工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D.完全迁就于自然地势因素
7.(2023七上·期末)下表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古代某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层面 主张
哲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政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8.(2023七上·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位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
A.A B.B C.C D.D
9.(2023七上·期末)(2022 洛阳期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各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揭竿而起——长平之战
C.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D.四面楚歌——大泽乡起义
10.(2023七上·期末)研读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的形态。这件文物说明汉朝老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是 ( )
A.国家统一,生活富足 B.建功立业,拜官封侯
C.拥有深宅大院,良田千里 D.生活丰富多彩,开心快乐
11.(2023七上·期末)如图节选自历史老师上课使用的幻灯片,据此判断该老师正在讲授 ( )
A.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D.后党帝党争权夺利
12.(2023七上·期末)(2022 北京期中)以下材料论证了丝绸之路是 ( )
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
A.战争之路 B.贸易之路 C.变革之路 D.和平之路
13.(2023七上·期末)(2022 扬州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秦统一六国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4.(2023七上·期末)下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它印证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15.(2023七上·期末)(2022 郑州期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既颂扬汉武帝功绩,又斥责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最能体现司马迁治史 ( )
A.客观公正 B.生动形象 C.文笔优美 D.体系完备
16.(2023七上·期末)(2022·潍坊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描述的战役 ( )
A.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东汉的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7.(2023七上·期末)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18.(2023七上·期末)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如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19.(2023七上·期末)如表为东晋及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20.(2023七上·期末)《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中有“____,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空白处的内容是 ( )
A.高祖兴 B.为南朝 C.魏蜀吴 D.北元魏
21.(2023七上·期末)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下列典故与东晋相关的是 ( )
A.车同轨,书同文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王与马,共天下
22.(2023七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23.(2023七上·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尚清淡,崇文采,雅有远韵,善为文章;北朝重武功,性雄豪,工骑射,果敢决断;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的途径,这反映了当时 ( )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 B.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
C.民族交融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24.(2023七上·期末)如图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
A.①东汉 ②《齐民要术》 B.①西晋 ②《伤寒杂病论》
C.①东汉 ②《伤寒杂病论》 D.①西晋 ②《齐民要术》
25.(2023七上·期末)歌曲《龙文》中唱道:“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023七上·期末)经济是国家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 167 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依据材料一,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国策 这些措施带来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何发展 “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与“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有何关系
27.(2023七上·期末)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如图
材料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出现了什么状况 这种状况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中迁入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
(3) 依据材料三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 (不得照抄原文)
(4)依据材料四,将图片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表现进行归类。(填写序号)
生产方式: ①
生活习俗: ③
文化艺术: ②
(5) 依据材料五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特点。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28.(2023七上·期末)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再认识,李老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分析归纳 说成就】
任务二 【解读史料 谈创新】
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浅论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任务三 【交流分享 叙使命】
(1) 分析图一、图二人物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3)据史料分析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后果。概括西汉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
(4) 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因此,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选项正确;
北京人头部复原、知名历史学家著、考古现场影像资料均属于第二首史料,A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理解并识记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文物与原始农耕时期的河姆渡、半坡原始远古居民有关,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工具,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A项符合题意;
B: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发生在远古时代之后,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工具,会种植水稻;“半坡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说明半坡居民用磨制工具,会种植粟。可以用来研究原始农耕生活,B项符合题意;
A:早期人类起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远古的传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社会重大变革,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D: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信息对应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A:夏桀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桀——不修德行,暴政亡夏”信息对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
B:汤讨伐夏桀,任用贤才,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信息对应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信息对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夏、商、周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金文,也叫“铭文、钟鼎文”指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B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 ,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 , 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 ”,可以看出,都江堰的修建,已经利用了自然的力量,这体现了都江堰 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是世界最早大型水利工程 ,不符合题意;
D. 完全迁就于自然地势因素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A项符合题意;
B: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B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难度适中。学生要列表格掌握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8.【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反映的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A项符合题意;
B:前2世纪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世纪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3世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破釜沉舟出自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对应正确,A项符合题意;
B:揭竿而起出自大泽乡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
D:四面楚歌出自楚汉之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的形态”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这件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明汉朝老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是生活丰富多彩开心快乐,D项符合题意;
A:这一时期东汉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建功立业,拜官封侯,B项不符合题意;
C:拥有深宅大院,良田千里是东汉统治者的愿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熟练掌握东汉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该老师正在讲授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后党帝党争权夺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可知,题干论证了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战争之路,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变革之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和平之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符合题意;
A: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往来,A项不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六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帛,C项符合题意;
A:商周时期使用甲骨,A项不符合题意;
B:铜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出现纸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既颂扬汉武帝功绩,又斥责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可知,司马迁治史客观公正,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生动形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笔优美,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体系完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治史原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A:官渡之战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A项不符合题意;
B:推翻东汉的残暴统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可知,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如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可知,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项符合题意;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暴病而亡,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王朝灭亡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及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空白处的内容是魏蜀吴,C项符合题意;
A:高祖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为南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北元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项符合题意;
A:车同轨,书同文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楚汉之争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楚汉之争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与东晋相关的典故,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其交战的一方是东晋,另一方是前秦,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
赤壁之战发展在三国时期,排除A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想;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与结果等史实。
23.【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南北朝时期,南朝尚清淡,崇文采,雅有远韵,善为文章;北朝重武功,性雄豪,工骑射,果敢决断;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的途径”可知,民族交融促使多元文化交融,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①东汉,②《齐民要术》,A项符合题意;
B: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C项不符合题意;
D: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可知,属于书法艺术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
A:戏曲艺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诗歌艺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绘画艺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艺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变化: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国策:休养生息。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认识: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可知,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根据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快速进步,工商业发展起来。结合所学可知,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无风尘之警”与“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是因果关系。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故答案为:
(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变化: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国策:休养生息。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快速进步,工商业发展起来。关系:因果关系(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4)认识: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或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2)鲜卑族、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
(3)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4)① |③ |②
(5)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春秋争霸;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但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根据材料二“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控制我国北方地区。
(3)根据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材料体现了改革中迁都洛阳;学汉语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①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②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③汉人胡食图可知,生产方式:①;生活习俗:③;文化艺术:②。
(5)根据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根据材料五“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或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2)少数民族:鲜卑族、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
(3)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4)生产方式:①;生活习俗:③;文化艺术:②。
(5)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以五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任答两点即可)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
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点】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汉文帝像、图二汉光武帝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汉文帝、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根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任选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汉文帝和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推恩令”、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素养评估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3七上·期末)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考古现场影像资料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因此,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选项正确;
北京人头部复原、知名历史学家著、考古现场影像资料均属于第二首史料,A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理解并识记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2023七上·期末)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较直接透视历史问题。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 ( )
A.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 B.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图中的文物与原始农耕时期的河姆渡、半坡原始远古居民有关,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工具,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A项符合题意;
B: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发生在远古时代之后,B项不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3七上·期末)(2022·北京期末)如表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用来研究 (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社会重大变革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说明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工具,会种植水稻;“半坡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说明半坡居民用磨制工具,会种植粟。可以用来研究原始农耕生活,B项符合题意;
A:早期人类起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远古的传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社会重大变革,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七上·期末)“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桀——不修德行,暴政亡夏
B.商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C.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D.周幽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D: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信息对应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A:夏桀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桀——不修德行,暴政亡夏”信息对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
B:汤讨伐夏桀,任用贤才,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信息对应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信息对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夏、商、周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七上·期末)(2023 福州期中)如图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该文字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金文,也叫“铭文、钟鼎文”指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B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期末)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这说明都江堰( )
A.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B.是世界最早大型水利工程
C.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D.完全迁就于自然地势因素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 ,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 , 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 ”,可以看出,都江堰的修建,已经利用了自然的力量,这体现了都江堰 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 ,不符合题意;
B. 是世界最早大型水利工程 ,不符合题意;
D. 完全迁就于自然地势因素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3七上·期末)下表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古代某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层面 主张
哲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政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A:根据表格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无为而治,A项符合题意;
B: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B项不符合题意;
C: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C项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难度适中。学生要列表格掌握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8.(2023七上·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位于图中的哪一阶段 (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反映的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A项符合题意;
B:前2世纪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世纪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3世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3七上·期末)(2022 洛阳期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各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揭竿而起——长平之战
C.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D.四面楚歌——大泽乡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破釜沉舟出自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对应正确,A项符合题意;
B:揭竿而起出自大泽乡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
D:四面楚歌出自楚汉之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期末)研读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的形态。这件文物说明汉朝老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是 ( )
A.国家统一,生活富足 B.建功立业,拜官封侯
C.拥有深宅大院,良田千里 D.生活丰富多彩,开心快乐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的形态”和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这件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明汉朝老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是生活丰富多彩开心快乐,D项符合题意;
A:这一时期东汉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建功立业,拜官封侯,B项不符合题意;
C:拥有深宅大院,良田千里是东汉统治者的愿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熟练掌握东汉的相关知识。
11.(2023七上·期末)如图节选自历史老师上课使用的幻灯片,据此判断该老师正在讲授 ( )
A.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D.后党帝党争权夺利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该老师正在讲授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后党帝党争权夺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七上·期末)(2022 北京期中)以下材料论证了丝绸之路是 ( )
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
A.战争之路 B.贸易之路 C.变革之路 D.和平之路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2000多年前,中国手工制造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可知,题干论证了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战争之路,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变革之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和平之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七上·期末)(2022 扬州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秦统一六国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符合题意;
A: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往来,A项不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六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3七上·期末)下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它印证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 ( )
A.甲骨 B.铜器 C.简帛 D.纸张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帛,C项符合题意;
A:商周时期使用甲骨,A项不符合题意;
B:铜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出现纸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七上·期末)(2022 郑州期中)司马迁在《史记》中既颂扬汉武帝功绩,又斥责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最能体现司马迁治史 ( )
A.客观公正 B.生动形象 C.文笔优美 D.体系完备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既颂扬汉武帝功绩,又斥责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可知,司马迁治史客观公正,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生动形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文笔优美,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体系完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治史原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3七上·期末)(2022·潍坊期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描述的战役 ( )
A.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东汉的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A:官渡之战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A项不符合题意;
B:推翻东汉的残暴统治,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七上·期末)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可知,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3七上·期末)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如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如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可知,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项符合题意;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暴病而亡,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王朝灭亡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3七上·期末)如表为东晋及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领域 发展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及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动荡,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3七上·期末)《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中有“____,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空白处的内容是 ( )
A.高祖兴 B.为南朝 C.魏蜀吴 D.北元魏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知,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晋灭亡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北方北魏(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元)统一黄河流域。空白处的内容是魏蜀吴,C项符合题意;
A:高祖兴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为南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北元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3七上·期末)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下列典故与东晋相关的是 ( )
A.车同轨,书同文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项符合题意;
A:车同轨,书同文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楚汉之争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楚汉之争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与东晋相关的典故,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3七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下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其交战的一方是东晋,另一方是前秦,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
赤壁之战发展在三国时期,排除A项;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想;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与结果等史实。
23.(2023七上·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尚清淡,崇文采,雅有远韵,善为文章;北朝重武功,性雄豪,工骑射,果敢决断;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的途径,这反映了当时 ( )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 B.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
C.民族交融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南北朝时期,南朝尚清淡,崇文采,雅有远韵,善为文章;北朝重武功,性雄豪,工骑射,果敢决断;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的途径”可知,民族交融促使多元文化交融,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3七上·期末)如图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
A.①东汉 ②《齐民要术》 B.①西晋 ②《伤寒杂病论》
C.①东汉 ②《伤寒杂病论》 D.①西晋 ②《齐民要术》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①东汉,②《齐民要术》,A项符合题意;
B: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C项不符合题意;
D: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3七上·期末)歌曲《龙文》中唱道:“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可知,属于书法艺术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
A:戏曲艺术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诗歌艺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绘画艺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艺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023七上·期末)经济是国家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 167 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依据材料一,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国策 这些措施带来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何发展 “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与“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有何关系
【答案】(1)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变化: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国策:休养生息。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认识: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可知,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根据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快速进步,工商业发展起来。结合所学可知,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无风尘之警”与“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是因果关系。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故答案为:
(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变化:赋税不断减轻(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国策:休养生息。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3)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快速进步,工商业发展起来。关系:因果关系(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4)认识:经济建设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要关注民生;要重视科技及生产工具的创新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2023七上·期末)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如图
材料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出现了什么状况 这种状况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中迁入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
(3) 依据材料三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 (不得照抄原文)
(4)依据材料四,将图片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表现进行归类。(填写序号)
生产方式: ①
生活习俗: ③
文化艺术: ②
(5) 依据材料五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特点。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答案】(1)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或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2)鲜卑族、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
(3)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4)① |③ |②
(5)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春秋争霸;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但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根据材料二“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控制我国北方地区。
(3)根据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材料体现了改革中迁都洛阳;学汉语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①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②北魏时期的陶女乐俑、③汉人胡食图可知,生产方式:①;生活习俗:③;文化艺术:②。
(5)根据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根据材料五“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或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2)少数民族:鲜卑族、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
(3)原因: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语。
(4)生产方式:①;生活习俗:③;文化艺术:②。
(5)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以五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3七上·期末)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再认识,李老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分析归纳 说成就】
任务二 【解读史料 谈创新】
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 ——《浅论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任务三 【交流分享 叙使命】
(1) 分析图一、图二人物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
(3)据史料分析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后果。概括西汉时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
(4) 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答案】(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任答两点即可)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
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点】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汉文帝像、图二汉光武帝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汉文帝、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以后历代王朝的有关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根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以“勇担使命”为题,从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任选两个关键词,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同: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都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异: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
(2)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后果: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到中央统治。过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4)题目:勇担使命。论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总之,杰出人物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担当,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汉文帝和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有何异同之处、秦朝的行政管理体制、“推恩令”、张骞通西域、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