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5 14:49:28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宜春月考)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可以证明的是(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发明楔形文字
C.建造万神庙 D.建造麦加清真寺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埃及人”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古埃及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故A符合题意;
B项发明楔形文字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C项制订《汉谟拉比法典》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D项建造麦加清真寺的是阿拉伯的穆斯林,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埃及文明的有关内容
2.(2024九上·宜春月考)虽然绝大多数古埃及人不认识象形文字,但神庙的建造者仍然在神庙的墙上、柱子上刻满了象形文字的铭文。一般的大众即使一字不识,在走进神庙的时候,也会对铭文充满敬畏,因为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与感染力,可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这说明(  )
A.象形文字有利于培养大众的审美
B.古埃及建筑彰显浓厚的人文主义
C.文字使用推动古埃及建筑业发展
D.象形文字有利于维护古埃及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般的大众即使一字不识,在走进神庙的时候,也会对铭文充满敬畏,因为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与感染力,可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可知,象形文字在神庙建筑中的使用会增强民众对神权的敬畏之心,这说明象形文字成为宣扬神权的工具,有利于维护古埃及的统治,故选D项。
材料主旨是增强民众对神权的敬畏之心,维护古埃及的统治,不是培养大众的审美,排除A项;
古埃及建筑古埃及的建筑设计和布局主要围绕神权展开,建筑风格和装饰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没有彰显浓厚的人文主义,排除B项;
象形文字在古埃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但它主要是用于记录和传播信息,而不是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文字的使用并没有直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埃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埃及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4九上·宜春月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重视证据保全 B.维护等级制度
C.具有契约意识 D.保护个人利益
【答案】C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颁布的法律文献,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材料中“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用法律保证农业生产,具有契约意识,故选C项。
材料中涉及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相关法律,并未涉及对证据的保全,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体现等级制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法说明保护个人利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历史知识。
4.(2024九上·宜春月考)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起来供奉。在万神殿中,既能看到主神朱庇特(即希腊主神宙斯)的神殿,也能看到女神维纳斯(即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等神的神殿,这反映了文明的(  )
A.争辉斗艳 B.融合互鉴 C.继承发展 D.侵夺吞噬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起来供奉。在万神殿中,既能看到主神朱庇特(即希腊主神宙斯)的神殿,也能看到女神维纳斯(即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等神的神殿”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时期建立了万神庙,这是对古代希腊为众神建立神庙的继承但又与古希腊建立单一的神庙不同,体现了发展,所以反映了文明的继承发展,C项正确;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与古希腊之间不是争辉斗艳、融合互鉴,更不是侵夺吞噬,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建筑的认识。
5.(2024九上·宜春月考)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依据“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可知,这反映的是印度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的姓氏,故选C项。
A项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项;
大封建主和小封建主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
D项中反映手工业者者农民为最低等级,没有涉及印度种姓制度的具体姓氏,不能体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6.(2024九上·宜春月考)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将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文明的空间也在扩大。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已经从东边的太平洋沿岸扩展到西边的大西洋。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出现
C.阶级的产生 D.大规模的战争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将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文明的空间也在扩大。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已经从东边的太平洋沿岸扩展到西边的大西洋”可知,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主要文明都在向外扩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农耕文明得到发展,农耕文明的特性推动各大文明向外扩张,而农耕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早期国家出现,但国家的出现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
阶级的产生体现在对内进行阶级压迫方面,并不会直接推动文明扩张,排除C项;
大规模的战争是文明扩张的方式,并非根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河流域文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史实。
7.(2024九上·宜春月考)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
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
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与题干信息“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不符,排除C项;
题干信息“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表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征服,使东西文明被动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亚历山大帝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图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面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创造了这种文字
B.多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成
C.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
D.字母文字的源头、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
【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文字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再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故选B项。
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主要使用梵文,书写与题干文字不符,排除A项;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与图片文字不符,排除C项;
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的腓尼基文字是字母文字的源头,与图片文字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楔形文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楔形文字的相关史实。
9.(2024九上·宜春月考)以下是古代东方各文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成就,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A.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B.古代中国一黄河与长江流域一民主政治
C.古代印度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现“0”
D.古巴比伦王国一两河流域一象形文字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展出了数学成就,包括“0”的概念,故选C项。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但《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排除A项;
古代中国位于黄河长江流域,民主政治是古希腊的产物,排除B项;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创造了先进的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度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印度文明的相关史实。
10.(2024九上·宜春月考)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古希腊城邦的这一特征(  )
A.利于促进大规模农业生产 B.便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C.阻碍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D.导致文化和艺术的单一发展
【答案】B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一般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可知,古希腊城邦的这一特征是小国寡民,便利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故选B项。
材料中反映的是希腊地区较小,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排除A项;
希腊中著名的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政治,这种宽松的政治氛围有利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排除C项;
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创造的宽松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而非单一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城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希腊城邦的相关史实。
11.(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图所示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最关键的因素是(  )
A.权力 B.军队 C.土地 D.宗教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12.(2024九上·宜春月考)它是从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它”是(  )
A.村社 B.庄园 C.乡镇 D.社区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村社,不符合题意;
C.乡镇,不符合题意;
D.社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
13.(2024九上·宜春月考)古罗马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平民也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赋予的贵族头衔或免税特权。竞技体育成为一种覆盖全国、各等级民众的休闲方式,竞技场也成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 B.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
C.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 D.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
【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奴隶和平民可以通过角斗获得地位的升迁,而竞技体育也在罗马广为流传,这体现了罗马具有深厚的尚武精神,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处于扩张中,军事扩张需要尚武精神,因此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故选A项。
材料强调体育发展,并未涉及法律,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无从得出,排除B项;
“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说法错误,材料中平民也可以通过角斗进行地位升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14.(2024九上·宜春月考)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伯里克利时期“在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严格划分出4.3万名公民”。此外,城邦人口还包括外邦侨民3.2万,奴隶占到人口总数的1/2。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
A.4.3万 B.31.5万 C.3.2万 D.约15.5万
【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只有公民才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由材料“严格划分出4.3万名公民”,可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4.3万,故选A项。
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只有4.3万多名公民,所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不会达到31.5万,排除B项;
古代雅典,外邦侨民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C项;
古代雅典,奴隶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2024九上·宜春月考)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很快被转录到小册子上。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这表明,古罗马(  )
A.司法实践注重形式 B.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C.立法活动脱离实际 D.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可知,《十二铜表法》在早就没有实际效力的情况下,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且学童要熟记于心,这充分表明了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故选D项。
题干信息重在强调《十二铜表法》的影响,不是实践形式,排除A项;
题干信息未涉及《十二铜表法》的适用范围,排除B项;
《十二铜表法》不断被转录,说明立法活动符合实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2024九上·宜春月考)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关系
C.依据罗马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D.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可知,材料表明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这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故选D项。
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宗旨,不是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所以得不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关系,排除B项;
“依据罗马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与材料“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庄园法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表是亨利一世授予伦敦的特许状。这类特许状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内容摘要
1129年 允许伦敦人及其财物免除通行税、过路费以及在全英格兰和海港的其他所有关税
1130年 伦敦市民都不得到城市以外进行申诉,任何市民在受到控告时,立誓表明其伦敦市民身份之后,他们的审理就可以在城市内进行
1130年 伦敦市民有权利选举其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选举他们所愿的任何伦敦市民为法官
A.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 B.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C.近代自治城市的出现 D.议会君主制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到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英国城市发展起来,它们取得自治地位,从统治者那里获得特许状,可以自己任命自己的市长和法官,故选A项。
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时间是公元9世纪,封君封臣制度下,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是土地,封君将土地封赐给封臣,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特许状出现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近代自治城市的出现”是特许状出现的结果,排除C项;
英国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688年,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2024九上·宜春月考)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造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受曼-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生活 B.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造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受曼-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边界成为新的文化遗产,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故选C项。
材料体现罗马帝国边界文化遗产,与英德两国社会生活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英德两国之间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英德两国时代友好,排除B项;
题干体现了罗马帝国边界的扩大,而不是罗马外贸的兴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帝国的扩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2024九上·宜春月考)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阿拉伯国家
【答案】C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西线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大规模进攻使得拜占庭帝国灭亡。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需要学生通过教材来进行分析。
20.(2024九上·宜春月考)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可用于说明(  )
A.故步自封引发帝国财政危机 B.地理位置阻碍文明交往
C.城市兴起导致西欧社会分裂 D.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
【答案】D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保守狭隘,不愿意学习外来文化,最终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说明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故选D项。
材料强调故步自封导致文明衰落,而不是财政危机,排除A项;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此地理位置并未阻碍文明交往,排除B项;
拜占庭属于东欧,与西欧社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史实。
21.(2024九上·宜春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选择两个古代东西方文明国家对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
阐述:古代埃及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法老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例如,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指挥庞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被视为神的化身,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金字塔的建造。
古代希腊实行城邦制度,以雅典为例,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但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结合材料“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可知,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海洋文明有古希腊和古罗马,他们在政治制度和经济方面都有显著区别,比如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都是君主专制;在经济角度,都是小农经济和大河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政治是民主政治;所以论述题需要对比一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可以从政治制度和经济两个角度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题为: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是君主专制国家,法老掌握国家大权,被誉为神的化身,同时也是宗教方面的最高领袖,通过举例金字塔的修建离不开法老的指挥,阐述一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从事大规模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小国寡民,实行城邦制度,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阐述的时候,可以具体论证一下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比如公民大会如何运行,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意义巨大,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用辩证观点评价,他的弊端也很明显,它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只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与,广大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最后进行总结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故答案为:论题: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阐述:古代埃及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法老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例如,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指挥庞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被视为神的化身,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金字塔的建造。古代希腊实行城邦制度,以雅典为例,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但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4九上·宜春月考)“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表示恢复共和国。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号,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屋大维掌握了哪些领域的大权?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 新疆营盘汉晋墓出土罗马风格的毛织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文物是通过什么道路传播的?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 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
变化: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2) 道路: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结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领域:根据材料一“统率20个军团”可得出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根据材料一“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可得出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可得出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可得出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
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故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2)传播道路:根据材料二“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新疆营盘汉晋墓出土罗马风格的毛织物”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
结论:根据材料二罗马出土的中国汉代物品,中国汉晋墓出土的罗马物品都说明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1)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变化: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2)道路: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结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罗马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2024九上·宜春月考)大学根植于城市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有史学家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力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列举中世纪两所著名大学。
【答案】(1)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③文化上,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基本特征:有教师行会管理,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1)理解:根据材料一“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世纪城市的逐步兴起,城市逐步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根据材料一“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可知,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特征:根据材料二“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可知,有教师行会管理;根据材料二“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力得到保证。”可知,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根据材料二“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可知,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大学: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著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等。
故答案为:(1)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③文化上,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基本特征:有教师行会管理,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大学兴起。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相关史实。
24.(2024九上·宜春月考)亚非欧文明古国,各自表现出了自己的文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观察地图,按自右向左的顺序写出这些大古代文明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主要因素。说明古代世界帝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古代亚非欧文明呈现多元特征,请你谈谈出现多元特征的原因。
【答案】(1) 文明名称: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①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②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③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④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
(2) 主要因素:①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②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
作用: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如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希腊化时代。②推动了经济往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
(3) 原因:①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特征。②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1)文明名称: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这张地图展示了四个古代文明区域,按自右向左的顺序分别是: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的共同特点如下: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古中国发源于黄河和长江,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等;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中国的甲骨文,古印度的梵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等;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等。
(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主要因素有: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领袖,他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的领导下进行了军事改革,并且受益于希腊各城邦的经济发展。这为亚历山大的远征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物资准备;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希腊化时代是指希腊文化向外传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部分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亚历山大的征服行动客观上加速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用:根据材料二“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帝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导致了希腊文化向东传播,同时东方文化也影响了希腊文化,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形成,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经济往来:帝国的扩张连接了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广大区域,加强了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
(3)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古代亚非欧文明呈现多元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出现多元特征的原因如下:地理环境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古埃及文明依托尼罗河的水源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发展了灌溉农业和强大的王权;而古希腊文明则因其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崇尚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例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形成了复杂的城市和国家制度,而古中国文明则在夏商周时期逐渐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独特的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文明名称: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①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②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③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④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2)主要因素:①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②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作用: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如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希腊化时代。②推动了经济往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3)原因:①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特征。②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文明古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希腊文化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亚非欧文明的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亚非欧文明的相关史实。
1 / 1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宜春月考)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可以证明的是(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发明楔形文字
C.建造万神庙 D.建造麦加清真寺
2.(2024九上·宜春月考)虽然绝大多数古埃及人不认识象形文字,但神庙的建造者仍然在神庙的墙上、柱子上刻满了象形文字的铭文。一般的大众即使一字不识,在走进神庙的时候,也会对铭文充满敬畏,因为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与感染力,可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这说明(  )
A.象形文字有利于培养大众的审美
B.古埃及建筑彰显浓厚的人文主义
C.文字使用推动古埃及建筑业发展
D.象形文字有利于维护古埃及的统治
3.(2024九上·宜春月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重视证据保全 B.维护等级制度
C.具有契约意识 D.保护个人利益
4.(2024九上·宜春月考)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起来供奉。在万神殿中,既能看到主神朱庇特(即希腊主神宙斯)的神殿,也能看到女神维纳斯(即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等神的神殿,这反映了文明的(  )
A.争辉斗艳 B.融合互鉴 C.继承发展 D.侵夺吞噬
5.(2024九上·宜春月考)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6.(2024九上·宜春月考)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将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文明的空间也在扩大。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已经从东边的太平洋沿岸扩展到西边的大西洋。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出现
C.阶级的产生 D.大规模的战争
7.(2024九上·宜春月考)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8.(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图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面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创造了这种文字
B.多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成
C.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
D.字母文字的源头、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
9.(2024九上·宜春月考)以下是古代东方各文明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成就,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A.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B.古代中国一黄河与长江流域一民主政治
C.古代印度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现“0”
D.古巴比伦王国一两河流域一象形文字
10.(2024九上·宜春月考)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古希腊城邦的这一特征(  )
A.利于促进大规模农业生产 B.便于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C.阻碍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D.导致文化和艺术的单一发展
11.(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图所示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最关键的因素是(  )
A.权力 B.军队 C.土地 D.宗教
12.(2024九上·宜春月考)它是从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它”是(  )
A.村社 B.庄园 C.乡镇 D.社区
13.(2024九上·宜春月考)古罗马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平民也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赋予的贵族头衔或免税特权。竞技体育成为一种覆盖全国、各等级民众的休闲方式,竞技场也成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 B.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
C.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 D.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
14.(2024九上·宜春月考)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伯里克利时期“在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严格划分出4.3万名公民”。此外,城邦人口还包括外邦侨民3.2万,奴隶占到人口总数的1/2。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
A.4.3万 B.31.5万 C.3.2万 D.约15.5万
15.(2024九上·宜春月考)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很快被转录到小册子上。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这表明,古罗马(  )
A.司法实践注重形式 B.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C.立法活动脱离实际 D.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16.(2024九上·宜春月考)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关系
C.依据罗马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D.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17.(2024九上·宜春月考)下表是亨利一世授予伦敦的特许状。这类特许状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内容摘要
1129年 允许伦敦人及其财物免除通行税、过路费以及在全英格兰和海港的其他所有关税
1130年 伦敦市民都不得到城市以外进行申诉,任何市民在受到控告时,立誓表明其伦敦市民身份之后,他们的审理就可以在城市内进行
1130年 伦敦市民有权利选举其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选举他们所愿的任何伦敦市民为法官
A.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 B.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C.近代自治城市的出现 D.议会君主制的确立
18.(2024九上·宜春月考)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造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受曼-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生活 B.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19.(2024九上·宜春月考)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阿拉伯国家
20.(2024九上·宜春月考)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可用于说明(  )
A.故步自封引发帝国财政危机 B.地理位置阻碍文明交往
C.城市兴起导致西欧社会分裂 D.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
21.(2024九上·宜春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西方文明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选择两个古代东西方文明国家对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2.(2024九上·宜春月考)“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发表演说,表示恢复共和国。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号,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屋大维掌握了哪些领域的大权?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 新疆营盘汉晋墓出土罗马风格的毛织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文物是通过什么道路传播的?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3.(2024九上·宜春月考)大学根植于城市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有史学家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力得到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列举中世纪两所著名大学。
24.(2024九上·宜春月考)亚非欧文明古国,各自表现出了自己的文明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观察地图,按自右向左的顺序写出这些大古代文明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的共同特点。
材料二: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主要因素。说明古代世界帝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古代亚非欧文明呈现多元特征,请你谈谈出现多元特征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埃及人”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古埃及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故A符合题意;
B项发明楔形文字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C项制订《汉谟拉比法典》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D项建造麦加清真寺的是阿拉伯的穆斯林,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埃及文明的有关内容
2.【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般的大众即使一字不识,在走进神庙的时候,也会对铭文充满敬畏,因为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与感染力,可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可知,象形文字在神庙建筑中的使用会增强民众对神权的敬畏之心,这说明象形文字成为宣扬神权的工具,有利于维护古埃及的统治,故选D项。
材料主旨是增强民众对神权的敬畏之心,维护古埃及的统治,不是培养大众的审美,排除A项;
古埃及建筑古埃及的建筑设计和布局主要围绕神权展开,建筑风格和装饰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没有彰显浓厚的人文主义,排除B项;
象形文字在古埃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但它主要是用于记录和传播信息,而不是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文字的使用并没有直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埃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埃及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颁布的法律文献,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材料中“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说明古巴比伦王国用法律保证农业生产,具有契约意识,故选C项。
材料中涉及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相关法律,并未涉及对证据的保全,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体现等级制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法说明保护个人利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历史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起来供奉。在万神殿中,既能看到主神朱庇特(即希腊主神宙斯)的神殿,也能看到女神维纳斯(即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等神的神殿”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时期建立了万神庙,这是对古代希腊为众神建立神庙的继承但又与古希腊建立单一的神庙不同,体现了发展,所以反映了文明的继承发展,C项正确;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与古希腊之间不是争辉斗艳、融合互鉴,更不是侵夺吞噬,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希腊建筑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依据“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可知,这反映的是印度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的姓氏,故选C项。
A项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项;
大封建主和小封建主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
D项中反映手工业者者农民为最低等级,没有涉及印度种姓制度的具体姓氏,不能体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将势力扩展到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国文明的空间也在扩大。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已经从东边的太平洋沿岸扩展到西边的大西洋”可知,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主要文明都在向外扩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各地农耕文明得到发展,农耕文明的特性推动各大文明向外扩张,而农耕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早期国家出现,但国家的出现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
阶级的产生体现在对内进行阶级压迫方面,并不会直接推动文明扩张,排除C项;
大规模的战争是文明扩张的方式,并非根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河流域文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其顿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
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
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与题干信息“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不符,排除C项;
题干信息“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表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征服,使东西文明被动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亚历山大帝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文字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再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故选B项。
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主要使用梵文,书写与题干文字不符,排除A项;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与图片文字不符,排除C项;
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的腓尼基文字是字母文字的源头,与图片文字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楔形文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楔形文字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展出了数学成就,包括“0”的概念,故选C项。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但《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排除A项;
古代中国位于黄河长江流域,民主政治是古希腊的产物,排除B项;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创造了先进的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度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印度文明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一般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可知,古希腊城邦的这一特征是小国寡民,便利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故选B项。
材料中反映的是希腊地区较小,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排除A项;
希腊中著名的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政治,这种宽松的政治氛围有利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排除C项;
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创造的宽松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而非单一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城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希腊城邦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12.【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村社,不符合题意;
C.乡镇,不符合题意;
D.社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奴隶和平民可以通过角斗获得地位的升迁,而竞技体育也在罗马广为流传,这体现了罗马具有深厚的尚武精神,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处于扩张中,军事扩张需要尚武精神,因此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故选A项。
材料强调体育发展,并未涉及法律,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无从得出,排除B项;
“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说法错误,材料中平民也可以通过角斗进行地位升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罗马法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只有公民才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由材料“严格划分出4.3万名公民”,可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4.3万,故选A项。
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只有4.3万多名公民,所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不会达到31.5万,排除B项;
古代雅典,外邦侨民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C项;
古代雅典,奴隶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可知,《十二铜表法》在早就没有实际效力的情况下,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且学童要熟记于心,这充分表明了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故选D项。
题干信息重在强调《十二铜表法》的影响,不是实践形式,排除A项;
题干信息未涉及《十二铜表法》的适用范围,排除B项;
《十二铜表法》不断被转录,说明立法活动符合实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可知,材料表明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这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故选D项。
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宗旨,不是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所以得不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关系,排除B项;
“依据罗马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与材料“庄园法庭在解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庄园法庭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到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英国城市发展起来,它们取得自治地位,从统治者那里获得特许状,可以自己任命自己的市长和法官,故选A项。
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时间是公元9世纪,封君封臣制度下,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是土地,封君将土地封赐给封臣,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特许状出现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近代自治城市的出现”是特许状出现的结果,排除C项;
英国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688年,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造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受曼-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边界成为新的文化遗产,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故选C项。
材料体现罗马帝国边界文化遗产,与英德两国社会生活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英德两国之间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英德两国时代友好,排除B项;
题干体现了罗马帝国边界的扩大,而不是罗马外贸的兴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帝国的扩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西线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大规模进攻使得拜占庭帝国灭亡。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需要学生通过教材来进行分析。
20.【答案】D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保守狭隘,不愿意学习外来文化,最终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说明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故选D项。
材料强调故步自封导致文明衰落,而不是财政危机,排除A项;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此地理位置并未阻碍文明交往,排除B项;
拜占庭属于东欧,与西欧社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史实。
21.【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
阐述:古代埃及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法老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例如,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指挥庞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被视为神的化身,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金字塔的建造。
古代希腊实行城邦制度,以雅典为例,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但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结合材料“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可知,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海洋文明有古希腊和古罗马,他们在政治制度和经济方面都有显著区别,比如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都是君主专制;在经济角度,都是小农经济和大河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政治是民主政治;所以论述题需要对比一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可以从政治制度和经济两个角度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题为: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是君主专制国家,法老掌握国家大权,被誉为神的化身,同时也是宗教方面的最高领袖,通过举例金字塔的修建离不开法老的指挥,阐述一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从事大规模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小国寡民,实行城邦制度,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阐述的时候,可以具体论证一下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比如公民大会如何运行,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意义巨大,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用辩证观点评价,他的弊端也很明显,它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只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与,广大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最后进行总结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故答案为:论题:古代东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阐述:古代埃及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法老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例如,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土地、人口和资源,指挥庞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被视为神的化身,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金字塔的建造。古代希腊实行城邦制度,以雅典为例,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参加,他们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这种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但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点评】本题为观点论述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 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
变化: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2) 道路: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结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1)领域:根据材料一“统率20个军团”可得出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根据材料一“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可得出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可得出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可得出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
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故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2)传播道路:根据材料二“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新疆营盘汉晋墓出土罗马风格的毛织物”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
结论:根据材料二罗马出土的中国汉代物品,中国汉晋墓出土的罗马物品都说明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1)屋大维掌握了军事(统率军团)、行政(管辖行省、卸任执政官的统治权)、宗教(担任大祭司长)、政治荣誉(获得“祖国之父”等称号)等领域的大权。变化:这一时期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2)道路:这些文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结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罗马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1)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③文化上,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基本特征:有教师行会管理,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1)理解:根据材料一“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世纪城市的逐步兴起,城市逐步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根据材料一“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可知,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特征:根据材料二“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可知,有教师行会管理;根据材料二“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力得到保证。”可知,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根据材料二“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可知,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大学: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著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等。
故答案为:(1) ①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胚胎。③文化上,城市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规模扩大,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基本特征:有教师行会管理,得到教皇和国王支持,具有自治权力(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著名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大学兴起。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 文明名称: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①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②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③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④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
(2) 主要因素:①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②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
作用: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如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希腊化时代。②推动了经济往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
(3) 原因:①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特征。②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1)文明名称: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这张地图展示了四个古代文明区域,按自右向左的顺序分别是: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的共同特点如下: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古中国发源于黄河和长江,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等;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中国的甲骨文,古印度的梵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等;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等。
(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主要因素有: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卓越的军事领袖,他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的领导下进行了军事改革,并且受益于希腊各城邦的经济发展。这为亚历山大的远征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物资准备;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希腊化时代是指希腊文化向外传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部分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亚历山大的征服行动客观上加速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用:根据材料二“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帝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导致了希腊文化向东传播,同时东方文化也影响了希腊文化,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形成,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经济往来:帝国的扩张连接了从地中海到印度的广大区域,加强了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
(3)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古代亚非欧文明呈现多元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出现多元特征的原因如下:地理环境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古埃及文明依托尼罗河的水源和肥沃的冲积平原,发展了灌溉农业和强大的王权;而古希腊文明则因其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崇尚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例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形成了复杂的城市和国家制度,而古中国文明则在夏商周时期逐渐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独特的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1)文明名称: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共同特点:①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②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③都建立了早期的政治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④都有发达的农业,依赖河流灌溉。(2)主要因素:①亚历山大个人的军事才能和野心。②希腊城邦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希腊文化的传播需求。作用: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如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希腊化时代。②推动了经济往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3)原因:①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特征。②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文明古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文明古国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希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希腊文化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亚非欧文明的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亚非欧文明的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